非虛構作品寫作攻略(附案例)

2021-02-10 新聞與寫作

敘事方法的靈活運用對於寫一篇非虛構作品來說尤為重要,它可以讓文章更具故事性,也更具吸引力。如在《少年殺母事件》中,記者林珊珊運用插敘、倒敘、順敘等手法,加上大量的人物對話、情景、心理描寫和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使人物表現極富戲劇張力。


除此之外,時空敘事也是非虛構寫作中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非虛構寫作者可以策略性地運用各種文學手法實現對時間和空間的調度,建立文字和影像的蒙太奇,打破時空的連續性,呈現出世界的荒誕感。例如衛毅所寫的《莫言的國》,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發布會中,57歲的莫言手上戴了一塊表,前排採訪的衛毅由此想到了那個因為被評為了「先進」而上臺發言、腦海裡略過上海牌手錶的21歲的管謨業。

在掌聲還未停息的臺上,他腦子裡掠過了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誰見過這樣的大場面了。但這是光榮,是前途,是4個兜的軍裝,是上海牌手錶,全鋼防震,19個鑽。」

不知在高密這家酒店的會議廳裡,57歲的莫言來到講臺前那一刻腦子裡想的是什麼?他此時戴的又是什麼牌子什麼質地的手錶?

——衛毅,《莫言的國》,《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0月

在這一段文字中,手錶作為一個物理線索,串聯起來作者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調動,並在兩段文字之間形成一種時空的蒙太奇,虛擬與真實的人生構成了莫言和他的國度,這也是管謨業和莫言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

對於非虛構寫作者來說,客觀和真實是寫作的前提,他們必須用冷靜的態度和克制的筆調去講述一個故事,並用採訪到的內容和捕捉到的細節豐富故事的內核,優秀的寫作者們通常會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儘可能地去還原故事的本質。例如趙涵漠在《永不抵達的列車》中就詳細記錄了在甬溫線動車事故發生的前一刻人們在車廂內所做的事情。

人們平靜地坐在時速約為200公裡的D301次列車裡。夜晚已經來臨,有人買了一份包括油燜大蝦和番茄炒蛋的盒飯,有人正在用iPad玩「鬥地主」,還有人喝下了一罐冰鎮的喜力啤酒。

據乘客事後回憶,當時廣播已經通知過,這輛列車進入了溫州境內。沒有人知道陸海天當時的狀況,但黃一寧在20時01分收到了來自朱平的簡訊:「你在哪,我在車上看到閃電了。」

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朱平看到的閃電,可能預示著一場巨大的災難。        

——趙涵漠,《永不抵達的列車》,中國青年報,2011年7月

她通過災難發生後的影像和現場找到的物品材料,復原了「油燜大蝦」「番茄炒蛋」「喜力啤酒」等吃飯的細節,烘託出了車廂內部平靜安逸的氛圍,同時通過採訪其中一位主人公朱平的親朋好友,從簡訊了解到了朱平當時的心理狀態,並利用朱平所看到的「閃電」為之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包麗敏《無聲的世界盃》則講述了一群農民工在街邊看對面夜總會大屏幕上看世界盃比賽的故事。

       老王的收音機裡也在直播世界盃。他一邊看無聲的大屏幕,一邊聽收音機。據說,收音機是他為這屆世界盃花了65元特意買的。

       那天刮著風,雨把陶輝襯衫的後背打溼了。他打著傘站著,直到雨停,然後把傘墊在溼溼的地上,坐在傘上,繼續觀看無聲的比賽。

陶輝舉著傘仰看大屏幕的姿勢,就是這時被攝影記者抓拍到的,並上了當地的報紙。

 ——包麗敏,《無聲的世界盃》,中國青年報,2006年7月

記者採訪了許多細節,包括農民工當時站在對面看比賽時的天氣、所做的動作,收音機的價錢等,表現出了他們的生活狀態,並通過大屏幕這個素材巧妙地串起所有情節,點出無聲的不只是屏幕,更是在這座城市裡的農民工們。

「採訪的時候要調動你一切的感官。除了耳朵之外,視覺、味覺、觸覺、嗅覺,你記錄一切不尋常的環境細節。陽光、風、水聲、味道,甚至觸覺,你要把自己想像成一部攝像機,一部有人工智慧的攝像機,這是我除了關鍵細節外,記錄最多的東西。」非虛構寫作者們將細節隱藏在文本中,通過真實的描繪,讓讀者和主人公產生共鳴,並引導著故事的發展和走向。

非虛構寫作的文本不僅著力於告訴讀者現象背後的故事,它還呈現了各個利益群體的複雜性,它試圖還原當時的是非語境,並梳理社會機理,尋找一種新的可能——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比如新京報記者羅婷就關注到了江南棄兒的存在。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江南地區,有大量在襁褓之中的嬰兒因無力撫養而遠送他鄉。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江南地區大饑荒,幼子被父母遺棄,被福利院收養,又被政府分批派送,送到相對殷實的北方家庭。

       1959到1963年,凡是鐵路線向北延伸的地區,內蒙古、山東、河南、陝西,河北,都留下了孩子們拋別家鄉的哭聲。

       多年後人們估算,這些被送養的孩子至少有5萬人,被統稱為「江南棄兒」或「國家的孩子」。

       捱過了大饑荒,棄兒們各自長大。被遺棄的陰影卻像釘子一樣釘著每個人,呼吸不絕,糾纏一生。

他們幾乎花了整個前半生,與自己和解。而後半生,踏上了尋親之路。

        ——羅婷,《江南棄兒》,新京報,2016年7月

作為一個歷來富庶的魚米之鄉,江南地區出現的不幸正是當時社會巨大災難的映照。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一個個家庭的分離所帶來的是人們命運的改變,《江南棄兒》充分反映那個時代社會環境的複雜性以及歷史大背景下小人物選擇的無奈。

如果說早期的非虛構寫作側重於對於個人的經驗和國家總體的歷史書寫的話,這些故事則可以說明,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非虛構寫作獲得了新的維度。在這裡,非虛構不僅是記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的命運,更是重新構建過去的意象,以便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下,即彼得·海斯勒曾提到的回溯式記錄。如果你發現某些戲劇性的事件正在發生,那麼你就可以採訪任何參與其中的人,以此重建事件。正如文中的遺棄家庭與收養家庭,我們不難發現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已經被打破,在動態的過程背後展現的故事複雜性恰巧是轉型期中國的縮影。

當下中國激烈的社會變革給非虛構寫作提供了故事富礦,有待更多的人開採,對於非虛構寫作者而言,這是最好的時機,而對於讀者而言,非虛構作品的大量湧現則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理解當下,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相關焦點

  • 咪蒙的文章是非虛構寫作作品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非虛構寫作」的相關內容,非虛構寫作是近幾年新傳考研的熱門話題,自從2019年咪蒙旗下的公眾號發了一篇《一個出生寒門的狀元之死》,一經發布,就達到了十萬加,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有網友發現文章的時間、人物和事件無法對應起來,隨後,咪蒙為自己開脫稱該文是非虛構寫作,而非新聞作品。
  •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獲獎作品名單揭曉
    記錄真實悲喜 特寫美好時代「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京舉行與會人員合影 ▲ 12月29日上午,「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北京舉行,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出席活動並啟動「特寫」App。
  •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讀壯族詩人梁洪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   初讀《一個餃子的距離》,一般會將裡面的作品列為敘事詩。梁洪的詩集從結構形式上看是紀事型的敘事結構,對平常生活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以人物為點顯示生活的本質。但通讀後,其寫作抒情性又沒有從詩歌的語言裡得到完全體驗。如他的《同學裡當護士的那麼多呀!》集中展示了這樣的矛盾結合。
  • 寫作者的聖經:《寫作指南:非虛構寫作指南》
    ——William Zinsser書名:《寫作指南:非虛構寫作指南》英文名:On Writing Well: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前言寫作是一件難事。William Zinsser也深有同感。因此,作為一個擁有非虛構寫作的大腕,他萌生了寫這樣一本《寫作指南》的想法。
  •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在京頒獎
    12月29日,「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京舉行。「特寫」APP是團結出版社開發的一款以「人物傳記」為特色的移動產品,用戶可以用文字、照片、音頻、視頻記錄自己或身邊的故事。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51丨龔靜染:「自由地寫作」是虛構與非虛構的靈魂
    其中,作家龔靜染的著作《西遷東還》,入選「十大非虛構圖書」。龔靜染《西遷東還》是一部關於抗戰後方人物的書,講述了抗戰時期的一段流寓史。書中記錄的人物包括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葉聖陶、範旭東等,涉及學術界、文藝界、政商界等多個領域的人物,共十五篇。
  • 《非虛構寫作指南》讀書筆記
    新年以來,自己對寫作,尤其是非虛構寫作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這是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讀的,寫作相關的三本書。個人感覺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特別好的指導書,知識點比較零散,筆記導出也比較零散。但是對於讀者熟悉非虛構寫作的文章感覺來說還是有用的。
  • 獎金21萬元 | 第三屆【非虛構寫作】大賽正在徵稿(有證書)
    作為非虛構寫作版圖上繞不開的作家,彼得·海斯勒曾將在中國遊歷十餘年的經歷寫成中國紀實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被認為寫出了「熟視無睹」的中國,他的寫作激勵了許多年輕人加入非虛構創作行列。這也是彼得·海斯勒首次擔當國內非虛構寫作比賽的評委。
  • 蔡崇達非虛構寫作訪談錄:人是最了不起的藝術品
    在《GQ》任職期間,他的新聞作品《審判》獲得了《南方周末》年度致敬特稿獎、亞洲出版協會特別報導大獎,以及德國《德意志報》頒發的中國年度特稿獎,為中國非虛構寫作在國際傳媒界擴寬影響力起到了特殊貢獻。2014年底,發表非虛構著作《皮囊》,銷量達300萬。
  •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作為一名學者和評論家,楊慶祥特別推薦青年寫作者讀一讀《你和我》。「真誠和共鳴,是《你和我》這部作品的魅力。這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非虛構作品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認為,「作品中的你,不是單指一個人,它記錄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故事。有的戲劇小說詩歌作品之所以難以打動人,缺少的就是共情和共鳴。」「作為一部非虛構的傳記作品,萬方的《你和我》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這幾年非虛構創作非常熱,但是真正讓我們覺得寫得特別好的非虛構作品不多。
  •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非虛構寫作的雙重價值」非虛構寫作,顧名思義,與虛構相對,追求的就是真實。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非虛構寫作這一文體概念就被提出,也不斷通過不同形式的作品來拓展自己的邊界。一般來說,它可以指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像特稿、調查類新聞、事件報導等就是最為常見的非虛構作品。 國內對非虛構寫作的探索也已有數十年的歷程,並且已經展現了它強大的影響力。
  • 「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舉行
    12月29日,「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舉行。經過初評及專家評委評定,最終文字組有《那年高考》(作者蔡開松)和《花開的時候》(作者範慶奇)2部作品獲得一等獎,4部作品獲得二等獎,6部作品獲得三等獎,另有3部作品榮獲特別榮譽獎;視頻組有1部作品獲得一等獎,2部作品獲得二等獎,3部作品獲得三等獎。
  • 非虛構寫作能否成為 IP坍塌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當瘋狂的IP熱逐漸降溫,中國電影界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方向——非虛構寫作。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學》鮮明揚起「非虛構寫作」旗幟為起點,那麼「非虛構寫作」已經走過了10年的文學歷程。這10年中,非虛構寫作掀起一股勢不可當的文學旋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然而,眾聲喧譁之後,紛繁蕪雜的文本並未讓我們如期領略「非虛構寫作」書寫現實的精神真諦。
  •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如何遠離俗套,挖掘出新鮮有價值的故事
    最近,依然在學習如何寫作,也在嘗試如何才能講好非虛構故事,於是,又拿起這本《哈佛非虛構寫作課》仔細閱讀。發現這果然是一本好書,從獨到的視角出發,告訴你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事。很多人,在尋找選題的時候,都會覺得身邊的事情太少,似乎,自己想到的事情別人都想到了。也就是說,似乎許多人都在爭搶相同的選題,該講的故事似乎都被講盡了,又何嘗有事情可講?
  • 「非虛構」如何打開豐富的「中國」
    對時代生活的鮮明「在場」 「非虛構」的迷人之處在哪裡?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面對現實時比一般體裁更直接、更有力。記者出身的作家袁凌,在《青苔不會消失》《寂靜的孩子》等作品中記錄下普通人的個體命運,一個個獨特、生動的「他」與生活搏鬥,在碰撞中閃耀出樸素、堅韌的生命力。袁凌認為,讓個體通過細節講述而被「看見」,引發人們的關注和共情,是「非虛構」的獨特意義。
  • 魯敏來陶都文學院授課:談文學創作的虛構和非虛構——陶都文學院學習簡報第四十一期
    魯敏老師說,作為一個寫小說的虛構者,她感覺到當今社會非虛構的力量特別強大,與虛構寫作一起成為花開兩朵、滿園芬芳。她說,所謂非虛構,就是不通過虛構,而通過紀實、調查等方式等來創作。非虛構最早的代表作,是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這是非虛構文本歷史上的開山之作,有動機的殺人案,他用長達六年的時間追蹤這個案件,並真實地記錄下來,最後寫成了非虛構作品。這部作品震動了美國文壇,被稱為「美國紀實文學的一座高峰」,是具有開拓意義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把小說技巧與新聞深度調查結合在一起,奠定了非虛構文學的基礎,確立了非虛構的血統與標準。
  • 「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面世:「這是我最好的一套書」
    近日,「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在前幾日江蘇書展舉行的「話陳年舊事,數名士風流——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發布會」上,作家葉兆言如此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偏愛之情。作為當代文壇的常青樹,葉兆言身上有多個標籤。
  • 「非虛構」如何打開豐富的「中國」?2020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
    你也許不太了解「非虛構」,卻極可能讀過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她以「梁莊」的鄉村樣本、個體故事折射中國社會轉型的陣痛;袁凌的《疫情中一夜長大的少年》,以一位少年的失去、悲痛與成長,講述武漢人民在疫情期間的真實遭際;「爆款」調查報導《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揭示了外賣騎手在算法、資本裹挾下的「賽博朋克」式境遇,倒逼外賣平臺優化機制,彰顯了寫作改變社會的力量……「非虛構」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 非虛構大師麥克菲:因為他的鼓勵,何偉寫下了《江城》 | 穀雨計劃
    1975年,他加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創意性非虛構」課。這門課三年開兩次,只在春天開課一學期,每次召收16名學生。實際上,正是因為上了麥克菲的課,本想成為一名小說家的何偉,才堅定而徹底地改變方向,轉向了非虛構寫作。到目前為止,麥克菲的學生們,一共出版了超過二百多部作品。儘管中國讀者對他尚不十分熟悉,但麥克菲本人在非虛構寫作領域的地位,可謂十分「顯赫」。從1963年起,他就成為《紐約客》雜誌撰稿人並持續寫作至今。在過去50年裡,他一直被視為美國文學性非虛構作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