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面世:「這是我最好的一套書」

2020-12-24 東方財富網

「這是我自認為最好的一套書。此次再版,也是對讀者的一個交代。」

近日,「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在前幾日江蘇書展舉行的「話陳年舊事,數名士風流——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發布會」上,作家葉兆言如此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偏愛之情。

作為當代文壇的常青樹,葉兆言身上有多個標籤。他出身文化世家,祖父葉聖陶、伯父葉至善、父親葉至誠均為文化名人;他被稱為「南京城裡最後一位文人士大夫」,堪稱「讀書最多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登文壇,迄今已筆耕四十載,出版作品上百部,著作等身,步履不歇。

此番首發的這套書中收入的均為創作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非虛構作品,由葉兆言本人親自整理結集。這也是自2019年《南京傳》出版以來,譯林出版社再度把目光投注到葉兆言的非虛構寫作上。

本書系共分三個小套系。《陳舊人物》《陳年舊事》為其一,一個民國世家子弟,譜就幾曲民國文人風流;《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誠知此恨人人有》為其二,朝花夕拾,書寫記憶中的這些人,那些事;《午後的歲月》為其三,葉兆言與好友餘斌十二次深度對談,重返八十年代文學現場。

其中,《誠知此恨人人有》為全新結集,首次出版;《陳舊人物》《陳年舊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午後的歲月》已絕版多年,此次重裝歸來,整體亮相。

舊式的情感是人類的結晶,只有當它們真正失去時,我們才會感到它的珍重

《陳舊人物》《陳年舊事》兩本書為晚清以降近百位政治、軍事、文化領域的名人立傳,二者一脈相承。葉兆言以閱讀作積澱,趣味為根底,譜寫民國名士風流,書寫一個人的近現代文人史。他從耳聞目睹的掌故中畫骨描神,解析少為人知的歷史背面,揭開易於忽略的歷史常識。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誠知此恨人人有》是葉兆言的文學回憶錄,葉氏家族見證了中國讀書人的當代史。他回憶文學世家與前輩作家的交往,朱自清、夏丏尊、高曉聲、汪曾祺、林斤瀾……現代文學史上的耀眼群星是家中常客;回憶少年時期,以及父親葉至誠曲折坎坷的一生;回憶年少時初讀外國文學的故事,從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到歌德、巴爾扎克、雨果,人生閱歷與閱讀經驗相互映照,對經典的解讀也因此包含溫情。

《午後的歲月》是葉兆言與好友餘斌的十二次對談。從野蠻生長的少年,到蓬勃熱血的青年,再到平淡如水的中年,時而凌空高蹈,時而回望俗世,他們言說青春往事與文化情懷,記錄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圖景與精神軌跡,為重返文學現場提供了又一途徑。

在這六部非虛構作品裡,葉兆言以自己的成長故事、閱讀經驗為線索,將文學知識、歷史掌故、人物評論、時代反思串聯起來,文字坦誠真摯,舒捲自如,「懷舊」中盡顯為人為學的智慧。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多少關於人生、歷史的滄桑感喟盡寓其中。他說「我從這些老派人的交往中,明白了許多老式的情感。舊式的情感是人類的結晶,只有當它們真正失去時,我們才會感到它的珍重。」

如果用一句話來介紹,我覺得看這一套書可能最能了解我了

這套書中,葉兆言不避特定文體,在雜文中融入小說筆法,承繼《史記》以降的文史筆法;從章太炎到魯迅,從錢鍾書到張愛玲,從祖父葉聖陶到父親再到自己,他漫談中國五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命運,鑑往知今是葉兆言不是野心的野心;從歸有光到周作人,從張中行到汪曾祺,他筆力縱橫,言說中國傳統士人衝淡平和的寫作筆法。葉兆言隨意而筆停,卻自有章法,將一篇一篇文章變成一本書,一本一本書又變成一本大書,所以這套書「它有開始,其實是沒有完結」。

作為葉兆言最經典的非虛構作品合集,「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由屢獲「中國最美的書」嘉譽的設計師周偉偉操刀裝幀。結合作者的文字特色,封面底色採用米黃、淡綠、淡紫等淺色系,自成特色又渾然一體。書名設計借鑑書法的「大字」元素,以加黑醒目突出,同時與淺色封面內外呼應,極具懷舊感的同時又不乏先鋒創意,傳達出文字的典雅厚重與設計上的輕盈大方。小開本鎖線平裝設計,便於攜帶又容易翻檢,以期打造通達無阻的視覺與感官體驗。

葉兆言表示:「如果用一句話來介紹,我覺得看這一套書可能最能了解我了。」「這套書就像開礦一樣,挖掘了我內心深處的另外一個東西。我一開始覺得寫著好玩,然後慢慢覺得很有樂趣,再後面我自己是有一份很精心的經營在裡面,我願意寫這樣一本書,編這樣的一套書。這套書總體來說,如果說有一條線的話,它能夠很真實地反映我的閱讀生活。」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懷舊是人生難免的一種情緒,陳年舊事說過去就過去。「葉兆言非虛構系列作品」以葉兆言半個世紀的閱讀積澱和世家經驗,在懷舊與實錄,歷史與當下,埋首書寫與開口暢談中,打通了私我探索卻滿載而歸的文化通道,以文字的恆久點亮了片片歷史上的廢墟。

【浙江新聞+】

《陳舊人物》書摘:

張愛玲

張愛玲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她的貴族出身。對於這一點,我始終不以為然。文學的事,永遠不可能如此簡單。貴族出身的人實在太多,張愛玲的家庭了不起,比她更顯赫的家族並不在少數。並不是破落的大家子弟,就應該註定成為曹雪芹。張愛玲所以成為張愛玲,首先是因為她的作品,其次還是因為她的作品。作品是人創造的,可是千萬不要忘記作品可以反過來改變一個人的。作家成就了文學,文學也會毫不含糊地創造一個人。

張愛玲的一生是一部大作品。多少年以後,這部作品也許比什麼都重要。早在二十五歲以前,張愛玲的文學才華就用得差不多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傳奇》和《流言》,都是在這之前完成的。很多文學青年在這個年紀,還沒有來得及開竅。張愛玲是文學早熟又一個奇蹟般的例子,另一個例子是偉大的託馬斯·曼,他在這個年齡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張愛玲喜歡用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來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實上,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就是一聲重重的嘆息。二十五歲以後,她斷斷續續還在寫,我幾乎見到過以後的所有作品。我不至於說她的《紅樓夢魘》不妥,那些言情的電影劇本意義不大,從方言改成語體文的《海上花列傳》是浪費時間,事實證明這也很了不起,然而她的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一樣,就是覺得張愛玲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天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說。

我猜想張愛玲把自己也變成了作品中的人物。這正是她的高明之處。有意或者無意,她突然明白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自己。她結過兩次婚,不能說是什麼了不得的錯誤,但是顯然不理想。一個是有才華卻太輕薄的漢奸,一個是西方的左派作家,不能否定她和他們在溝通上的那種障礙。張愛玲選擇這兩個人,本身就是小說作法。小說作法有時候也會成為人的行為準則。

我猜想許多事,張愛玲都是存心的。她存心要我們為她感到無窮無盡的遺憾,要我們痛苦地去回味她走過的人生。她存心要我們喋喋不休地去爭論她為什麼放棄了小說,為什麼不思如泉湧沒完沒了地寫下去,要我們為許多站得住腳和站不住腳的理由,浪費唾沫和筆墨。她存心要我們哭笑不得,要我們疑惑不解,要我們很快地忘記她,而實際上卻永遠也不可能把她遺忘。

張愛玲這樣的才女,照例是很容易作為閒話的話題。一個女作家本來就引人注目,更何況張愛玲作品之外,還有那麼多故事。

就說張愛玲的成名。她自稱九歲就開始向編輯先生進攻,打算把自己在杭州寫的日記,寄給編輯先生。張愛玲用稚嫩的語氣,寫了一封沒有標點的信,扔在信筒裡,從此沒有下文。十九歲的時候,她參加了《西風》的徵文活動,在六百八十五名應徵者中,有十三人得獎,這次編輯總算沒有太走眼,張愛玲名列倒數第一,正好第十三名。按照徵文啟事的規定,得獎者只有十名,多出來的三名是榮譽獎。張愛玲參賽的作品叫《天才夢》,這可能是張愛玲文字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不過張愛玲對自己的名次耿耿於懷,她成名後,談起這段往事,堅持說名列第一的那篇文章實在平平。

張愛玲給人的印象,在一夜之間突然就紅了。女作家的走紅向來比男作家兇猛。在張愛玲成名的十幾年前,丁玲女士也是如此。記得讀研究生時,一位在現代文學研究方面極有成就的老師說過,丁玲一出現,她幾乎就取代了冰心女士的位置,冰心火爆得更早,這種取代之說有些誇張,也不準確,但是有紀實的一面。張愛玲的出現,也有取代丁玲之勢。冰心的文章以愛心和提出問題取勝,丁玲卻是以她的反叛和浪漫精神獲得讀者,張愛玲和她們都不一樣。張愛玲的小說要豐富得多,而且她顯然不喜歡她的兩位前輩。

張愛玲的小說深入到了平常人的心靈,這是她的小說能擁有無數「張迷」的法寶。真正的好作品是阻擋不住的,張愛玲的小說最初發表在文壇不屑於注視的鴛鴦蝴蝶派雜誌上。許多有志向的文學青年絕對不會去理睬這樣的刊物。張愛玲偏偏什麼都不在乎。她似乎信奉小說只要能發表就行的這個實用主義原則,小說之外的事,不願意想得太多。她的小說在什麼刊物上都可以出現,譬如發表她小說最多的是《雜誌》,這個刊物顯然有日本人的背景。在淪陷時期上海這個特定的環境裡,張愛玲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發而不可收。她火山爆發一般地拼命寫,寫了就拿出去發表。讓人感到無可奈何的,張愛玲就這樣成了名,她的文章得到了當時上海灘各種背景的刊物的歡迎。轉眼之間,她成了真正的名家。

晚年的張愛玲和四十年代大紅大紫的張愛玲,仿佛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晚年的張愛玲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杜門謝客,擯絕交遊,以至於最後死在美國公寓的地毯上,幾天後才被人發現。四十年代的張愛玲是那樣地愛出風頭,她為了突出自己,甚至不惜身著奇裝異服。張愛玲的動機非常簡單,寫東西就是為了要出名,越早越好,越大越好。遺憾的是張愛玲有出風頭的心,沒有出風頭的命。她不是那種能夠當交際花的女人,倒不是長得不漂亮,實在是不善於人際交往。她的骨子裡討厭交際,在大紅大紫的年代裡,她不能免俗地參加各種應酬,出現在不同的社交場合,盡情地品嘗自己成功的喜悅,然而這些無聊的敷衍已經為她日後隱士般的生活留下伏筆。

張愛玲的奇蹟在於當年引起了各路人馬的叫好。她毫無選擇地在各種刊物上亂發表文章,屬於不同陣營的編輯卻非常明確地想把她拉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張愛玲的小說終於出現在柯靈先生主編的《萬象》上,這雖然是一本商業性雜誌,但是在柯靈的努力下,雜誌明顯地屬於新文學陣營。當年柯靈先生為如何能約到張愛玲的稿子躊躇再三,出乎意外,張愛玲竟然冒冒失失自動送上門。多少年後,柯靈談起這段往事仍然喜形於色。

很多有識之士出於愛護張愛玲的緣故,反對她這樣無原則地是地方就亂發文章。鄭振鐸先生就提出過具體的建議,張愛玲寫了文章,可以交給開明書店保存,由開明書店先付稿費,等河清海晏再印行。張愛玲根本就不理這一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她的名言仍然是那句:

出名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張愛玲相信她的小說可以遠離政治。可是潛意識裡知道這絕不可能,要不然她不會說:「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這也許是張愛玲真正的高明之處。如果她真聽了鄭振鐸的話,把自己的小說藏之名山,等日本人完蛋再發表,結局也許更糟糕。張愛玲的文學生涯,輝煌鼎盛也就只有抗戰勝利前的兩年時間,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張愛玲後來死灰復燃,文壇上再次走紅,先是在臺灣,然後在大陸。她的書成了暢銷書,讓出版社趁機賺錢。「張迷」成為一個固定詞組,重要的原因,是她在那個特定時期寫的並且毅然發表的小說《傳奇》和散文《流言》。是是非非很難說清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事實就是這麼滑稽。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視頻全集 | 舊影秦淮,刻骨銘心:《可凡傾聽》葉兆言專訪(上)
    葉兆言:作家總是為了省事,找熟悉的地方寫好寫,坐慣了硬板凳,在硬板凳上坐在那兒說話比較好。當然你說你非要換個沙發也行,但我就習慣了寫南京,而且我熟悉南京。其實也不是覺得一定只有南京才可以,我覺得是很簡單,就是一個作家必須要有空間,南京只是我表現人物活動的一個空間而已。
  •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獲獎作品名單揭曉
    記錄真實悲喜 特寫美好時代「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京舉行與會人員合影 ▲ 12月29日上午,「特寫」App上線儀式暨「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活動在北京舉行,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出席活動並啟動「特寫」App。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51丨龔靜染:「自由地寫作」是虛構與非虛構的靈魂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 雷遠東4月23日,作為「書香天府·全民閱讀」系列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封面開講了」在四川省圖書館舉行。現場,不僅重磅發布了「阿來書房「項目,還舉行了「名人堂·2019年度人文榜」頒獎。
  • 魯敏來陶都文學院授課:談文學創作的虛構和非虛構——陶都文學院學習簡報第四十一期
    非虛構最早的代表作,是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這是非虛構文本歷史上的開山之作,有動機的殺人案,他用長達六年的時間追蹤這個案件,並真實地記錄下來,最後寫成了非虛構作品。這部作品震動了美國文壇,被稱為「美國紀實文學的一座高峰」,是具有開拓意義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把小說技巧與新聞深度調查結合在一起,奠定了非虛構文學的基礎,確立了非虛構的血統與標準。
  • 非虛構作品寫作攻略(附案例)
    敘事方法的靈活運用對於寫一篇非虛構作品來說尤為重要,它可以讓文章更具故事性,也更具吸引力。如在《少年殺母事件》中,記者林珊珊運用插敘、倒敘、順敘等手法,加上大量的人物對話、情景、心理描寫和長短句的交錯運用,使人物表現極富戲劇張力。除此之外,時空敘事也是非虛構寫作中敘事的一個重要維度。
  • 上遊薦書|只在電影、電視劇裡聽說過「伊波拉病毒」?這位美國非...
    並不誇張地說,當下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令美國知名非虛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26年前,出自他手、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血疫》一經面世,便引發全球熱議,不光非虛構寫作領域、出版界議論紛紛,書中涉及的公共衛生領域也為之側目。
  •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
    楊慶祥:看一遍《你和我》可能對非虛構寫作有一個新的認知作為一名學者和評論家,楊慶祥特別推薦青年寫作者讀一讀《你和我》。「真誠和共鳴,是《你和我》這部作品的魅力。這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非虛構作品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認為,「作品中的你,不是單指一個人,它記錄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故事。有的戲劇小說詩歌作品之所以難以打動人,缺少的就是共情和共鳴。」「作為一部非虛構的傳記作品,萬方的《你和我》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這幾年非虛構創作非常熱,但是真正讓我們覺得寫得特別好的非虛構作品不多。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我一直認為,如果沒有高考,我很可能20歲就出名了。我一直是以《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1942)為榜樣的。他1993年出版《白鹿原》時,51歲,寫了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我2012年接受中國作協的任務時,49歲,2018年出版《隨園流韻——袁枚傳》時,55歲。我常常阿Q似地想,陳寅恪這麼偉大的學者,著作等身,但他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傳記《柳如是別傳》。
  • 非虛構雜誌書《崖邊Mook》首發,「圓桌派」論壇預告
    非虛構雜誌書《崖邊Mook》首發,「圓桌派」論壇預告 2020-10-29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非虛構寫作這一文體概念就被提出,也不斷通過不同形式的作品來拓展自己的邊界。一般來說,它可以指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像特稿、調查類新聞、事件報導等就是最為常見的非虛構作品。 國內對非虛構寫作的探索也已有數十年的歷程,並且已經展現了它強大的影響力。
  • 《非虛構寫作指南》讀書筆記
    新年以來,自己對寫作,尤其是非虛構寫作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這是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讀的,寫作相關的三本書。個人感覺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特別好的指導書,知識點比較零散,筆記導出也比較零散。但是對於讀者熟悉非虛構寫作的文章感覺來說還是有用的。
  • 《虛構推理短篇集》即將上市!
    身處不可思議的世界,就要使用虛構的推理啦! 破 案 歸 破 案 , 誰 也 別 阻 擋 我 倆 談 戀 愛!連續2年入圍日本暢銷榜單,作品銷量突破300萬冊!日本大火新IP「虛構推理」新作面世!單行本附贈作者親筆番外短篇——《虛幻的自動販賣機》!!!
  • 不重視這類書,再多的繪本都是讀個寂寞
    但是對於閱讀比重——虛構與非虛構類圖書如何均衡這件事,確實不夠重視。米粒的非虛構閱讀開始的比較晚,給他引入的科普書種類也不太豐富(忘了投其所好),所以他剛接觸非虛構圖書的時候,還是有一點不習慣甚至是抗拒的。上小學之前,我還沒當回事兒。上學之後,常年「飽讀」故事書的米粒,差點就被「淺閱讀」給坑了。
  • 《香水》留下愛與生死的疑惑,終於被作者以非虛構作品解讀
    他是個典型的「低產」作家,迄今為止面世的只有六部作品,但幾乎每一部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是一部以孩子的眼睛寫成人的孤獨的優秀作品,故事的講述者"我"是一個小男孩,上學,爬樹,騎車,幻想著朦朧的初戀,害怕嚴厲的鋼琴教師,常常覺得自己會飛。「我」在短暫的童年時光裡有幾次和鄰居夏先生的不期而遇,這個敏感易怒的怪人患有幽閉恐懼症,日復一日,沉默地拄著拐杖,背著空空的行囊,沒有目的地奔走不休。
  • 《死靈之書》,一本從虛構走向現實的魔法書
    他通過一系列圍繞著非人諸神主題展開的關聯鬆散的小說開發出克蘇魯神話體系。而在同一時期他還在作品中設定出了一本稱為《死靈之書》的虛構魔法書。儘管這本魔法書並不存在,但它卻給人帶來的神秘和恐怖感。而且隨著事情的發展,似乎這本《死靈之書》越來越真實!這背後發生了什麼呢?
  • 葉兆言: 酒是高粱寫的詩丨《十月》·濃香風雅
    著有中篇小說集《豔歌》《夜泊秦淮》《棗樹的故事》, 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太頑固》,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葉兆言文集》(七卷)《葉兆言作品自選集》等。《追月樓》獲1987—1988 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首屆江蘇文學藝術獎。
  • 新書預告丨《虛構推理短篇集》即將上市!
    全系列狂銷超過300萬冊!!第2彈中文版來襲!!!身處不可思議的世界,就要使用虛構的推理啦!破 案 歸 破 案 , 誰 也 別 阻 擋 我 倆 談 戀 愛 !比長篇更有趣的短篇集,含有千奇百怪的有趣妖怪!連續2年入圍日本暢銷榜單,作品銷量突破300萬冊!日本大火新IP「虛構推理」新作面世!單行本附贈作者親筆番外短篇——《虛幻的自動販賣機》!!!
  • 「非虛構」如何打開豐富的「中國」
    「非虛構」不等於「碎片化」 然而,不論是寫作者、讀者還是學界,對當下「非虛構」創作的整體現狀都並不滿意。過度瑣碎、灰暗、淺表、美學上缺乏創造……如果「非虛構」不著力突破現有的範式,則很難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我認為『非虛構』不僅要寫出人的物質性困境,也要寫出人的精神個性。」作家淡豹的觀點獲得了不少人認同。
  • 「非虛構」敘事體詩歌寫作的可能性
    詩集《一個餃子的距離》,是廣西民族出版社為了展示、總結新時期壯族文學成就而出版的「我們叢書·壯族作家作品系列」之一。該詩集創作於2017年12月3日至2019年2月5日,收錄了65首紀事體短詩,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一冊詩集如此大的容量、包含這麼多的敘事情節著實難得,可謂空前之作。讀詩集似乎面對一位有豐富閱歷的大哥,聽他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