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電影《八佰》全球雲首映禮,提前點映。晚7時30分,首場看完電影的觀眾們紛紛評價:震撼、感動、真實。作為劇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商業大片,《八佰》這部電影的意義不言而喻。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保衛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鮮為人知的是,「八百壯士」中很多都是湖北人,不少來自湖北通城縣。
從通城出發的「八百壯士」
下面是幾年前採寫的一篇稿子《八百壯士與通城》。 當時和同事一起去了通城文史館,在一張張照片裡看到了年輕戰士們英姿勃發的面容;在通城我們還見到了八百壯士萬連卿的生前好友,聽他講訴了當年慘烈的戰況。有幸的是,我們還見到了「八百壯士」之一的胡夢生遺孀尚鳳英老人,這位老人有著傳奇的一生。淞滬會戰過後,會理髮的胡夢生被押在南京老虎橋日本人的戰俘營裡,每月他都有幾次外出給其他人理髮的機會。一次,胡夢生向素不相識的尚鳳英的父親求救。於是在外出給人理髮時逃到尚家,冒名充當了尚家的女婿——最終促成了一段真姻緣。
尚鳳英老人
記得臨走前尚奶奶在我的手背上輕輕地親了一下,也許這是一位長者對年輕人最真心的祝福。2017年2月8日凌晨3點,尚鳳英老人在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沙堆鎮港背村去世,享年91歲。
謝晉元將軍
此後,我們去了上海,見到了謝晉元將軍的兒子謝繼民。謝老和父親一生從未謀面,「父親」這個詞讓他覺得「既遙遠又陌生」。他說:「我甚至從沒有覺得自己是什麼英雄的後代,甚至此前很少和外界提起。父親去世後,謝家人就是希望能和普通人一樣,過安寧的日子……」
租界居民圍觀蘇州河對岸戰火
站在蘇州河畔,河水流淌,歲月靜好。對面的四行倉庫的彈孔牆上,炮彈孔、大小槍彈孔清晰可見。這裡曾經是一座孤島,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站在蘇州河的對岸,在炮火聲中只能默默流淚;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4個晝夜,彰顯了中國軍民誓死護衛家園的決心,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體會抗戰勝利果實的來之不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八百壯士與通城
通城,鄂東南的一個小縣,「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因而得名——通城。78年前,中秋的前一夜,200多個通城人從這裡出發,奔赴上海,打響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淞滬會戰爆發。日軍海陸空強勢進攻,中國軍隊死傷慘重,上海危在旦夕。國難當頭,年輕人們紛紛報名從軍,一批又一批的地方武裝開赴前線參加抗日。
1937年9月18號,第二天就是中秋節。
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湖北通城保安隊一中隊隊長石美豪、唐棣卻突然接到命令,緊急集結,率200多名士兵從通城出發馳援上海。
臨行前,滿城的市民都湧到了縣府門口,老百姓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夾道歡送。萬連卿是通城縣麥市鄉人,這個不滿20歲的小夥子從未出過遠門,只知道是上前線打鬼子,心中滿是慷慨激昂。明月皎潔,灑滿故鄉的雋水河,來不及抹去離別的酸楚,萬連卿和他的戰友們匆匆踏上了行軍路。
通城縣清水鄉人周福其是在崇陽參的軍。通城保安隊行軍至崇陽大沙坪稍作休整時,正在賣茶葉的周福其聽聞這是一支往上海打日本鬼子的隊伍,來不及和家人商量,血氣方剛的他當即決定參軍入伍,奔赴前線。就這樣一路招兵買馬,200多名官兵在蒲圻火車站上車開往武漢。
通城的兵們都是些窮苦的鄉下孩子,第一次乘上這轟隆隆的火車又新鮮,又激動,而他們並不知道,前方的戰火已是十分地激烈。萬連卿萬連卿晚年好友李斌:
【出音響】那時候上海已經開打,打得很厲害,他們開到武漢,直接開到漢陽。到漢陽有一個九棟營房,部隊就駐紮在這裡,訓練了大概二十來天,訓練完之後就把他們拉到大智門火車站。
出徵前,武漢各界市民在漢口中山公園召開壯行大會,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陳誠親自送來一麵團旗,旗上印有青天白日圖案,寫有「湖北保安五團」字樣。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官兵們登上火車駛往抗戰前線。
部隊從武漢出發,途徑鄭州轉隴海線到達徐州,再轉津浦路,到南京浦口乘火車輪渡過江,歷時五天五夜,終於抵達上海真如火車站。
【出音響】
他們上了火車之後,那個悶罐子車,因為白天有日本飛機轟炸,白天就停在那個火車站停著不動,晚上就跑,走走停停,晝出夜行,五天五夜。
此時的上海烽火連天。十月上旬,淞滬會戰進入後期,面對日軍海陸空的連續轟炸,上海幾近失守,國民黨決定撤退重慶。考慮到一個月後,在歐洲布魯塞爾將舉行九國公約會,盟國將討論是否支持中國抗日,因此上海絕不能淪陷,必須要讓外國人聽到,中國人抵抗的槍聲。
【出音響】
一定不能在九國公約會開會前上海淪陷,要堅守下去,最起碼要守七天,要打的熱熱鬧鬧,要讓外國人聽到我們還有槍聲,我們還沒有淪陷,我還在反抗。
這個艱巨的任務被交給了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的手中。而此時,五二四團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戰鬥了,所剩兵力無幾。通城保安大隊作為兵力補充,被編進了五二四團第一營一、三連,同時抽調部分官兵補充二連、機槍連,石美豪任三連連長。
1937年10月27號凌晨,五二四團接到命令,死守閘北,退守四行倉庫,掩護大軍撤退。通城兵周福其與3個戰友端著輕機槍殿後,邊打邊退,阻止了日本人的圍追,部隊順利進入倉庫陣地。「八百壯士」研究員馮立群:
【出錄音】
打到最激烈的時候,他拿著機槍朝日本人掃射,子彈都打光了,他後來從死了的日本人手裡拿過機槍打,繼續戰鬥。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滬上四家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出資而建,是一棟七層鋼筋水泥大廈。進入倉庫後,周福其和他的戰友們迅速打通各層樓房的隔牆,將底層門窗全部封死,並用倉庫內堆存的小麥、玉米構築外圍工事。而此時,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蘇州河,對岸也是租界。倉庫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座「孤堡」。
四面被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為鼓舞士氣,謝晉元召集所有戰士進行了宣誓大會,謝晉元的兒子謝繼明:
【壓混電影片段 謝晉元宣誓】
【出音響】他說918以來,日本佔領了我們大片的國土,今天我們作為軍人,有這麼一個光榮的任務去完成,非常榮耀的事情,我要和你們一同戰鬥在這裡,堅守在這裡,犧牲在這裡,共同來完成這個任務。
剛剛補充來的通城兵都是些生澀的面孔,周福其、萬連卿都還沒褪去鄉下農民的汗氣。他們不知道九國公約籤字國會議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留守這個大樓,他們只知道要打入侵的日本兵,有這一句話就夠了。
【出音響】
他們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堅決完成任務啊,死守陣地,寧死不退,每一個戰士,都抱著同一個信念,跟團長,跟那個營長一起要完成這個任務,哪怕犧牲也在所不惜。
力量懸殊的四行倉庫攻守戰於27日清晨打響。槍聲打破了上海戰場的沉寂,它向日軍,同時也向上海百萬市民和租界裡的洋人宣告:中國軍隊的抵抗仍在繼續!河上有日軍汽艇往來,用機槍、小鋼炮對四行倉庫不斷射擊,最激烈時每秒鐘發炮一響。
只有400多人的隊伍,對外宣稱八百人,面對成千上萬的日軍,「八百壯士」立下遺囑,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一夜未眠的萬連卿眼睛血紅,全力關注著日本鬼子的動靜,一旦日本鬼子來了,他就扣動機槍,向敵人瘋狂的掃射,就像打犲狼虎豹一般,消滅一個是一個。負責把門的三連連長石美豪身負重傷仍不肯下戰場,八百壯士研究員馮立群:
【出錄音】
一顆子彈把他的臉打穿了,這邊進那邊出,牙齒都打掉了,他一聲都不吭,把血牙齒一吐用毛巾把臉一紮,繼續打,營長楊瑞福看他負傷命令他下去養傷,他不下去,繼續打,結果一顆子彈把他的腿打穿了。
一天的鏖戰,「八百壯士」同仇敵愾,英勇還擊,粉碎了日軍輪番的進攻,四行倉庫仍然穩穩屹立。而第二天,排山倒海、席捲而來的浩大攻勢更加慘烈。
密集的槍彈把大樓打得四處冒煙,遍體彈痕。日軍甚至出動了大炮、坦克,在猛烈的攻擊下,外圍工事被摧毀。戰士們退守到樓房內抵抗,他們把手榴彈、炮彈捆在一起,用棉花包裹住往下扔,猛烈的炮火下,日軍一度敗下陣去。
窮兇極惡的日軍並沒有放棄,他們企圖用炸藥炸開四行倉庫的牆體,打開一個突破口。戰士陳樹生情急之下,在身上綁滿手榴彈,從6樓跳了下去,與10多名敵人同歸於盡。日軍又開來了裝甲車,企圖用撞開倉庫的大門,通城兵葛先樓再一次用生命守住了四行倉庫,李斌:
【出錄音】
他就把手榴彈捆一捆,就從二樓往下跳,就把裝甲車炸了,他自己也粉身碎骨了,裝甲車炸了之後日本人就不敢來了,守住了大門。
日軍的封鎖,使得後方的糧食運不到前線,戰士們幾天幾夜沒合過眼,也吃不上飯。此時,租界的市民紛紛伸出援手,將罐頭、麵包等食品送來好多好多,堆在倉庫裡足有1米多高。從來沒有這樣的戰鬥:士兵在前面英勇作戰,百姓在身後助威。敵人從哪裡來,有人用黑板報信;子彈往哪裡打,有人用喇叭指揮:
【出錄音】
「要是日本人悄悄從哪個方向摸過來了,我們戰士沒有發覺,老百姓在對面就有的就大聲喊,我們戰士就趕快用機槍掃射,老百姓就喊打得好,打得好,達到高度的軍民一致、軍民互動。「
孤軍浴血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擊斃日軍數百人。直到11月1日,謝晉元接到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後,才率部退過蘇州河。這場壯烈的戰鬥不僅讓全國上下為之振奮,也贏得了國際上頗多讚許。
【出八百壯士歌】
【八百壯士一條心,十萬強敵不敢當。我們的行動偉烈!我們的氣節豪壯!....】
時任租界英軍司令部少將史默萊,目睹了中國軍隊孤軍血戰,甚為驚嘆,他說:「我們都是經歷過歐戰的軍人,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中國敢死隊』最後保衛閘北更英勇、更壯烈的事了。」
【出音響】
這就是履歷表,這個是樊城,這個是周福其....【音響壓混】
78年過去了,通城檔案館內,一頁頁照片已經泛黃。年輕的戰士們眼神堅毅,英氣勃發,仿佛即將奔赴前線,保家衛國,作戰沙場。
【出音響】
「左前方你看到的是那個牆,就是當時日軍進攻四行倉庫留下的這些炮彈、子彈的彈痕,日軍都是用小鋼炮打的,打出來的,最大的有三米,幾乎把它全部打穿了......
78年過去了,上海蘇州河畔,四行倉庫彈孔牆上,8個炮彈孔、430個大小槍彈孔清晰可見,作為這座城市永久的「傷疤」,它無聲地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
歷史不會被忘卻,英雄永遠值得緬懷。毛澤東曾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的典範」,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廣為傳頌,激勵著廣大中國人民,掀起了全民抗戰的高潮。而今天,「八百壯士」也早已成為通城的驕傲,家鄉人民的自豪,湖北鹹寧師範學院教授丁一:
【出音響】
這些兵,都是山裡的人,都是地方部隊,沒有經過什麼嚴格的訓練。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相當英勇。所以得到了上海人民,全國人民的一致讚揚。【音響至】
上海蘇州河,流水清清,楊柳依依。曾經的戰火硝煙已逝,廢墟上也早已建起了高樓林立。而永不能被忘卻的是那場戰役、那些英雄,因為他們,通城、上海這兩座城市擁有了共同的紅色記憶。閘北區宣傳部副部長姚掌宏:
【出音響】
「為了紀念抗戰70周年,要修建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我們有一塊展區是英烈牆,還有一個跟你們湖北鹹寧通城專門有塊展板,展出你們當時參加戰士的英勇抗日的事跡。緬懷先烈,珍惜和平,讓子孫後代來享受這份和平,讓他們也知道這和平也是來之不易的。
【漸起周曉燕《八百壯士》歌,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