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聾啞的重慶男孩:無聲的世界有聲的精彩

2020-12-28 慢新聞

他,安安靜靜地坐在桌前,埋著頭,對著紙,用力地刻著

很快,紙上的樹變得立體起來,老鼠也從平面圖形變「活」了。

1月1日的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推開這間位於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官家林的工作室,屋內工作的男子並無半分察覺,繼續埋頭幹他的事情。

陪同記者採訪的邵麗樺老師走到他旁邊,搖了搖他的肩膀,他才從自己的世界裡「走」了出來。

和記者打了個招呼後,他用動作招呼著我們坐下,記者注意到,他桌子上的剪紙,非常漂亮,可謂活靈活現。

「他是個天才,真的太難得了。」作為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公關部負責人,邵老師對眼前聾啞殘障人士——伍洪玲的讚美之詞毫不吝嗇,也正基於此,她才願意幫助這位特殊的藝術愛好者,在這棟僅提供給專業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中心裡,尋找到一方天地,供他創作。

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宣傳委員楊祺介紹,雖然小伍不能說話也失去了聽力,但他對生活的熱情,讓很多正常人都無法企及。

「無聲的世界裡,他的精彩是有聲的。」楊祺說,他的勵志故事將作為黃桷坪街道新一期的龍門陣故事,講給所有居民聽。

▲伍洪玲正在埋頭製作剪紙作品「福鼠」

後天聾啞的男孩

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

對伍洪玲的採訪非常特殊,因為他不能說話,也看不懂口語,記者只能通過寫字對他進行採訪。

第一個問題:你叫什麼名字?

回答:伍星星。

「咦,他不是叫伍洪玲嗎?」記者有些詫異。

這位出生在重慶南川區太平場鎮的27歲男孩,本名叫伍洪玲。2歲以前,他是個正常的孩子,已經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但突如其來的一場高燒,讓他在藥物的影響下逐漸失去聽覺,慢慢地什麼也聽不到了,生活在了一個無聲的世界。

他的記憶裡,會說的那幾個名詞,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咿咿呀呀,直到再也說不出來話。

生活在農村,夜晚能看到很多很多的星星,於是,爸爸給伍洪玲取了個小名「星星」,長大以後,他第一次看到梵谷的名畫《星空》時,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星星。「那浩瀚的星空,就像我看到的世界那樣,無窮無盡,實在太美了。」

伍洪玲更喜歡別人叫他伍星星,他在紙上寫下這樣幾句話星星也不會說話,但它卻浩瀚如海。

「你叫我伍星星吧。」他在紙上寫下這句話後,我們的訪談開始了。

2009年,17歲的小伍被父親送到巴南區李家沱特殊教育學校讀書,在這個學校裡,他看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人。「我們最大的共同點是身體都有些殘疾,但我們都從沒放棄。」

在學校的時候,小伍第一次接觸到了畫畫,是由「藝術陽光」公益愛心團隊的老師帶來的,當老師們教他提筆畫畫時,他第一次覺得,自己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要表達出來。

一張白紙,幾筆描過,一個女人的頭像就出來了,再來一張紙,又是幾筆描過,一隻肥貓的輪廓就有了,看到小伍的表現,兩位老師和邵麗樺都表現出驚訝的表情:天啦,這孩子太有畫畫天賦了。

一個閒暇的周末,放假回到南川的小伍來到南川區特殊教育學校,一位男生熱情地帶著他參觀他做的剪紙手工,一邊向他介紹剪紙的神奇。

連比帶劃,小伍總算弄明白了,所謂的剪紙,並不只是用剪刀來剪,構圖成型後用刀來雕刻,也是剪紙的一部分。

回到李家沱學校後,他開始利用自己的畫畫技巧,苦練剪紙。先用筆畫幾下,然後用剪刀和刻刀在紙上一點一點地刻畫,當繪畫和剪紙結合在一起,小伍自己也沒想過,他會在這條路上走多遠。

▲寥寥幾筆,人物躍然紙上。

拜師學藝不成

他邊工作邊自學畫油畫

19歲高中畢業後的小伍,面臨著人生的兩個抉擇:一是去工作,二是拜師學藝。

邵老師告訴記者,九龍坡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剪紙大師,邵老師帶著小伍和他的父親一起去拜師。

「但手藝者也需要生存,這位大師提出了一個學費,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小伍來說,有點高了。」思來想去,伍爸爸決定,剪紙這件事就放一放,先去找份工作。很快,小伍要去李家沱的一家配件廠當工人。

看到小伍轉身的那一刻,邵老師的眼淚流下來了。「這麼有才華的人,是不是以後再也沒機會碰剪紙了?」

臨別的那一天,邵老師起了個大早,買了一大包的丙烯顏料和畫紙。走之前她紅著眼睛把這包東西遞給小伍,連寫帶比劃地給他說:還記得我給你說的畢卡索、蒙德裡安、波洛克嗎?要是你累了,就用畫筆畫吧,你記住,無論以後做什麼,都不要忘了初心。

那個19歲的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後跟著爸爸就走了,這一頭的邵麗樺心裡難過得不得了。

這一別,就是兩年。兩年後,「藝術陽光」的一位老師收到了一個簡訊,寫道:我是小伍,現住在李家沱,畫了很多畫……

從小學習啞語的小伍語序和我們普通人不大一樣,但這位老師看明白了,小伍把當初邵麗樺送給他的那些顏料,應該都畫成了作品,如今作品完成了,他希望老師去看一眼。

「走,我們去看看他。」邵老師至今都記得,兩年後再次見到他,個子依然不高,租住在李家沱的兩室一廳裡,堆滿了幾大箱的油畫,「天啦,你看,這不是畢卡索、蒙德裡安、波洛克的作品嗎?」

小小的屋子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油畫,有畢卡索人物畫、蒙德裡安作品紅黃格子、波洛克的抽象畫,那一方天地,仿佛是一個小小的畫展。

「我們當年對他的囑託他沒忘,這孩子太難得了。」後來,邵麗樺才知道,因為工作的枯燥,小伍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畫畫上。邵麗樺當即決定,讓這位有天賦的少年,繼續在自己的夢想中行走下去。

這一年是2013年。

▲伍洪玲仿畢卡索風格畫

▲畫作

重拾初心再剪紙

他的作品為雅安地震募捐

2013年雅安發生地震,藝術家群體積極為地震災民募捐,並為此舉辦了一個大型的賑災義賣會。義賣會上,小伍的一幅六連屏的剪紙作品被北碚區一位愛心收藏家看中,最終以1.8萬元價格拍下。

一邊感恩於自己的作品有人賞識,一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一天,小伍告訴邵老師,他不想上班了,既然藝術可以變成錢,要不,就專心從事藝術得了。

「孩子,你可知道,多少藝術家都會寂寂無名很多年,作品一直都沒有人欣賞的,你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只有不摻雜任何經濟念頭的創作,才是純粹的,你才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啊。」看到小伍有這樣的想法,邵麗樺著急得不得了,一邊歇斯底裡地說話一邊比著不太熟悉的手語。

擔心自己不能說服他,邵老師又請來當初「藝術陽光」愛心公益團隊的老師,苦口婆心地和他講述藝術的成長,需要時間和興趣的積累,小伍總算明白了,那些站在世界藝術之林的大師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只有藝術,而並不慘雜金錢在其中。

放棄了「賣錢」的念頭,那個喜歡創作的小夥子又回來了,關心他的老師們為他找來了很多的創作材料,藍色、綠色、黃色,各種各樣顏色的紙,讓他在剪紙的天地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與快樂。

▲繪畫是剪紙的基本功之一

放棄養雞重歸藝術

如今靠打工養活自己實現夢想

2018年,小伍的人生軌跡又發生了變化:結婚生子後的他,為了讓家裡的條件過得好一些,辭掉在茶園的一份工作後,回到南川創業。

爸爸、爺爺和乾爹,成為這位小夥子創業的第一批幫扶者,他們幫他修雞舍、育雞苗,有人要買雞時,小伍的朋友會開車和他一起去送雞。

但對於一個沒有經濟意識的小夥子來說,養雞並不是最好的出路。

邵老師說,小伍回家養雞後,她經常介紹朋友去買雞,「本來想照顧他的生意,結果他要麼少收錢,要麼還要送點雞蛋。原本利潤就薄,哪裡經得起他送來送去少來少去嘛?」最終,小伍的創業夢在1000隻雞全部售光後結束了,他最後又回到了重慶主城。

如今小伍在一家連鎖快餐店裡打工,每月收入幾千元。雖然送餐比較辛苦,但他說,因為這家快餐店的送餐都比較單一。「我用簡訊息聯繫買家就行,對於我來說,有這樣一份工作已經非常感激了。」

送餐之外,小伍就呆在工作室裡畫畫或剪紙,原本寬敞無比的工作室,因為他的作品越來越多,空間也開始侷促起來。

▲以黃桷坪煙囪為題構思的剪紙作品,煙囪會動還會吐煙。

尺寸越剪越大

他的剪紙作品獨一無二

創作過6米的剪紙作品後,他開始朝著更大尺寸發起進攻。

小伍告訴記者,因為紙張越大,對於創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構思也要越來越縝密,到目前他的剪紙作品最大尺寸達到8米。除了平面剪紙,小伍的思維也朝著立體的方向在發展。

在他的工作室裡,記者看到一個被支架立起來的紙人,他說,這是他去貴州西江苗寨看到那裡的苗族少女佩戴的頭飾,有感而發的創作。

「你看,它們是活的。」小伍指著作品給記者介紹。

記者湊攏一看,這才明白了,所謂的「活」是少女的頭飾全部用剪紙做成,一張紙片與另一張紙片間採用閉環或膠水粘連在一起,遠遠看過去,就像苗族待嫁的女孩的嫁妝一樣,精美絕倫。

另一幅作品是用剪紙製作的牡丹花,幾朵重疊在一起的牡丹,也是用剪紙做成,每一層的花瓣都乾淨、完整,記者注意到,這一簇牡丹不但有花還有葉子,在這寒冬臘月的季節,獨自開放,惹得人心生喜歡。

不僅外人喜歡,就連其他藝術家也對小伍的作品充滿了好奇。邵老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不少藝術家專門邀請小伍把他的剪紙作品帶到中心的交流空間,長期住在這棟樓的一位藝術家告訴記者,藝術家需要廣闊的思維,小伍恰恰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不光他思維廣闊,連帶著我們跟著他,也學了不少的知識。」

▲剪紙作品苗族少女的頭飾

愛心道路越走越遠

他要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在小伍的世界裡,學到的文化知識和能表達的,相對而言比較局限,但他知道「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句話的意義。

在雅安地震之後,他也有意識地開啟了一些慈善之路。

2017年,重慶市版權中心舉行慈善愛心義賣,在得知那些義賣的作品會幫助到聾啞兒童後,小伍回到工作室,把那些他視若珍寶的作品收集了好多。拍賣會上,小伍的剪紙非常受歡迎,最終這些作品全被愛心人士拍走。

如今,小伍還會利用空餘的時間,回以前讀書的特殊教育學校給學弟學妹們上課,「我知道他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我更明白如何教她們寫寫畫畫。

隨著新年的到來,小伍在工作室裡創作新年的剪紙作品——福鼠駕到,這是一隻活靈活現的鼠,真實到嘴上的鬍鬚、身上的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新年的鐘聲敲響時,「福鼠」帶著「福」來到人間。

小伍告訴記者,他也希望那些幫助過他、關心過他、像他一樣遇到過困難的人們,能開開心心地迎接鼠年的到來,「未來很美好,我們要珍惜。」

是的,未來很美好,我們也希望小伍的藝術創作之路前程美好。

小伍創作的「以夢為馬」

▲一次特殊的採訪,我們用筆完成。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圖、視頻

相關焦點

  • 電影《聽說》:無聲的世界裡,用心感知聽障群體的愛情與夢想力量
    社會不應該用異樣的眼光審視他們,而是擅長應用他們的溝通方式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電影的初衷便是如此,它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身殘志堅的故事,清新而感人。集編劇和導演於一身的鄭芬芬擅長站在聽障群體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對於清純愛情和夢想實現上,演繹出不同一般的精彩來。
  • 電影《聽說》:無聲的世界裡,用心感知聽障群體的愛情與夢想力量
    社會不應該用異樣的眼光審視他們,而是擅長應用他們的溝通方式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電影的初衷便是如此,它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身殘志堅的故事,清新而感人。集編劇和導演於一身的鄭芬芬擅長站在聽障群體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對於清純愛情和夢想實現上,演繹出不同一般的精彩來。用最簡潔和最巧妙的臺詞和對白,通過大量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即便劇情一般,但充滿暖意。
  • 這是一家「無聲」素食餐廳,超過半數的員工是聾啞人士,雖無聲卻有愛!
    湖南長沙,有個「無聲」麵包店,這家麵包店的收銀員、咖啡師、西點師等17名員工均為聾啞人士。河南鄭州,也有一家「無聲」素食餐廳,這家餐廳招聘的員工超過半數是聾啞人。不同的形式,但是有同樣的一群人,他們簡單、自強、熱愛生活、努力向上。
  • 《雨中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
    歡迎來到壹戈說戲,這一期我們延續世界電影史系列,體會一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從歷史文本的角度會比較抽象,那麼在壹戈的記憶中,講這個時期的電影,有兩部非常著名,一是1952的經典歌舞片《雨中曲》,再一個就是2011年的奧斯卡得主《藝術家》。
  • 太原「無聲」烤肉店,僱聾啞服務員,顧客絡繹不絕
    太原這家烤肉店,僱聾啞服務員,食物美,心更美太原「無聲」烤肉店,僱聾啞服務員,顧客絡繹不絕在太原,有這樣一家烤肉店,進店沒有熟悉的「歡迎光臨」,迎上前的卻是掌心裡的溫暖,和洋溢在臉上的笑容,第一次來的顧客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連一句禮貌的迎語都沒有呢?原來,這家店的服務員,大部分都是聾啞人。
  • 閃電評論丨拯救共享單車的聾啞男孩,是照亮文明城市建設的星光
    近日,一則《00後聾啞男孩拯救共享單車2萬輛》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17歲德州男孩趙壯壯患有先天性聾啞,從事共享單車志願者兩年上天將這個大男孩推入無聲世界,卻留給他水晶般的純淨心靈。只因「心疼單車」,他便用單薄的身板,扛著車子走街串巷,為的是讓公眾出行更順心。他的眼睛只看到世間的美好,沒有浸染世俗的功利,面對他人的非議和刁難,他只是笑著寫下了6個字:「聽不到,不在乎」。這句話著實令人心疼,他沒有完美的身體,卻有著完美的品格,他做了一件小事兒,卻感動了一座城。
  • 重慶女警何巧入圍全國公安「最美基層民警」!
    重慶女警何巧入圍全國公安「最美基層民警」!重慶沙坪垻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作為第一場第二個出場亮相候選人,將在今天下午2點10分,在直播間與大家講述她的故事!蔣勤勤、王源、袁弘等大咖也紛紛發來祝福,傾力為她加油點讚 !
  • 《雨中曲》: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演變
    雖然也有音樂和舞蹈伴奏,但這部戲卻是一場視聽盛宴,整個過程非常愉快,他講述了從無聲電影到視聽電影的轉換過程。這齣戲的情節很簡單,在電影開始時,唐洛克和麗娜是一對著名的演員,但他們只是彼此和諧,從唐洛克的演講和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麗娜是一個輕視他人的權力花瓶,唐洛克是一個積極的性格,有很強的演技天賦。
  • 相約30日,看見一名聾啞女孩的彩色世界
    2021年(第十三屆)黃桷坪新年藝術節暨首屆新龍文化藝術節將於12月30日拉開帷幕市民當天可通過「見十」APP觀看開幕式雲直播同時,作為新年藝術節的其中一項子活動,由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團區委主辦的城口聾啞女孩朱平繪畫作品展,也將於當天在微信小程序「ART看重慶
  • 她有逆天的顏值,卻活在「無聲」的世界,被網友稱為「失聲天使」
    她像童話世界的公主,卻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原因令人淚目  照片中的小女孩長著一副水汪汪的大眼睛,精緻的五官,白嫩的皮膚,不熟悉的人看了之後都會以為是兒童模特  這個仿佛從童話世界裡走出的「小公主」名叫藍妮妮,今年已經4歲了,但是他卻沒有聽見任何的聲音,也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天使的面龐下卻有著麻木的外表。
  •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愛的無聲迴響
    這是一部讓人暖心而感動的影片,關於一對聾啞男女的悽美愛情故事。他的生命裡有兩個唯一:衝浪和她。對衝浪,他默默地堅持,近乎痴迷。無聲的世界裡,面對大海,有個聲音在他心裡迴響,那是海浪的聲音。他聽不到,卻感受得到。他聽不到,但知道自己可以衝下去,徵服它。
  • 電影《無聲》「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也是親自觀賞才得知,柯貞年導演於北影首映後稍微更動了《無聲》的收尾,雖然並未看過北影版本,無從比較差異,但導演確實在強烈的現實力道衝擊之下,賦予這個不寒而慄的故事一種光影交雜而耐人尋味的結局,精彩、震撼、沉重與無力等各種情緒百感交集之餘,節奏掌握有度,情感收放精準,演員表現精湛,敏感議題的拿捏也相當沉穩,為其生涯首部長片交出一張質量並重的漂亮成績單。
  • 這部歌舞劇誤打誤撞的搖身一變成了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
    前期分別介紹了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以及中國的第一部民族電影《定軍山》,相繼開啟了世界及我國影視業的開端,但這兩部幾十秒的黑白短片都是無聲影片,也成默片。說到默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一定是卓別林大師的一系列作品,的確非常精彩。
  • 社區裡的「無聲」片警:自學手語調解聾啞人糾紛
    【解說】阻止聽障人士非法集資購房、妥善調解聽障人士的家庭矛盾……近日,記者跟隨重慶市沙坪垻區公安分局民警何巧,體會無聲世界的靜與躁。  【解說】在沙坪垻區一小區的活動室裡, 在20餘名聽障人士面前,民警何巧手隨嘴動,為大家講解民法典。  【解說】何巧介紹,她所在的這個轄區裡有一個還建房小區,常駐140多名退休的聽障人士。
  • 「無聲」麵包店:愛在不言中
    吳正榮還專門從德國請來烘培師傅,對這些聾啞孩子手把手教學。孩子們用手語交流著學習和工作,也用一雙雙巧手製造出香氣撲鼻的食物。 18年前,當時的吳正榮還在德國一家製藥廠實驗室工作。有天,他在報紙上看到報導中國湖南聾啞兒童的文章後,大受觸動。吳正榮的妻子恰好在德國教小學,對孩子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 《熔爐》無聲的世界,有聲的抗爭
    即使無聲的世界,也渴望有動聽的聲音,遺憾的是,世界對他們,只是惡意。曾幾何時,我會刻意避開身體有殘缺的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總覺得他們是異類,也總覺得他們身上有某種天然的惡。就好比白人對黑人的態度,黑人無論怎樣爭取自由都想,只要不在白人的世界。
  • 《一本好書》化無聲為有聲,看完節目就想去看書了~
    說回節目,我很喜歡用話劇或者說是舞臺劇的表達方式來展現書中龐大的世界,化無聲為有聲,讓更多人更立體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魅力,激發他們去購買去閱讀去體驗,而這是非常成功的場景營銷。在這個向錢看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一點人文主義,人心會更溫暖,世界會更包容。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中國本土的原創類節目~
  • 《無聲》|此處無聲勝有聲
    而今年由洪義正指導,劉亞仁主演的新片《無聲》則將鏡頭對準了犯罪活動中的小人物,講述了兩名專門負責處理屍體的犯罪組織底層成員突然被下令照顧一個被誘拐的孩子而發生的故事。影片上映不久後一舉奪得韓國票房冠軍,其中劉亞仁所飾演的啞角更是在演技上為人稱道。電影從底層人物出發,套著一個類型片的外殼卻在文本上習慣打破人的思維經驗,其中加害者與受害人的關係也並非傳統的角色設置。
  • 電影無聲,生活有聲
    身邊很多人都很喜歡劉亞仁,之前的代表作雖然很多,但真正認識他是從《燃燒》開始,真正仔細看他是從《無聲》開始。剛開始看的時候,都差點沒認出來這是劉亞仁,平頭、水泡眼、腫脹的大餅臉,肥壯的身材,突出的肚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