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性中所蘊藏的最柔軟,卻也最有力量的情懷。
資助500多中國聽障兒童
德國夫妻在湖南開「無聲」麵包店
日前,一位德國大叔和他的「無聲」麵包店被央視點讚,直接衝上熱搜,人民日報也呼籲「讓這家店火」!
18年前,這對德國夫婦漂洋過海來到長沙,慷慨資助了500多個中國聽障兒童。
9年前,夫婦倆又專門開設了一家無聲麵包店,手把手教他們的中國孩子們學會了烘培製作。
他們是吳正榮和杜雪慧夫婦。
最近,面對疫情帶來的虧損,他們選擇咬牙堅持,繼續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因此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資助中國聽障兒童
湖南長沙湘春巷8號,這裡有一家叫「吧赫西點」的麵包坊。許多客人遠道而來,有時甚至買上好幾天份量的麵包點心。
在後廚,除了麵包師們忙碌工作的聲響外,一切都顯得格外安靜。
老闆吳正榮總是守在定時器旁,負責照看烤箱。原來,這些麵包師傅大都是聾啞人,聽不見定時器的聲音。吳正榮還專門從德國請來烘培師傅,對這些聾啞孩子手把手教學。孩子們用手語交流著學習和工作,也用一雙雙巧手製造出香氣撲鼻的食物。
18年前,當時的吳正榮還在德國一家製藥廠實驗室工作。有天,他在報紙上看到報導中國湖南聾啞兒童的文章後,大受觸動。吳正榮的妻子恰好在德國教小學,對孩子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吳正榮問妻子:「你願意跟我去中國嗎?」妻子的一聲「我願意」,讓兩人當即辭掉穩定的高薪工作,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夫妻倆先去臺灣學習了兩年漢語。接著,又報名了德國」環球救助協會「慈善項目。這個項目專為德國愛心人士尋找中國的資助對象,吳正榮夫婦最多時資助了80名中國聽障兒童,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費。
這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方面真金白銀地幫助孩子,另一方面,夫婦倆又奔赴湖南省殘聯,投身一個聽障孩子康復訓練項目。為了刺激聾啞孩子的聽覺神經,他們一邊又一遍地重複,示範。
穿越過語言和身體的障礙,德國夫婦和中國孩子以心換心,聽到了彼此內心的聲音。
」沒想到這次中國之行,讓我和妻子的生活從此改變。」遠離故鄉的夫婦倆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留下來!
這一留,竟長達十八年。
2萬歐盤下麵包店
大山裡的孩子艾吉星患有遺傳性聽力障礙,又因為患有B肝,不僅上普通幼兒園困難,就連聽力康復中心也對其勸退。吳正榮夫婦的到來,徹底改變了艾吉星的命運。夫婦倆費盡周折,把艾吉星安排進長沙開音康復中心,並且每月資助她一筆康復費。
艾吉星說,吳正榮夫婦是除母親外最關心她,和她說話最多的人。
從小時候念字都困難,到2016年時,艾吉星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正常孩子能做到的,聽障兒童照樣能做到!愛,真的會讓奇蹟發生。
像艾吉星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吳正榮夫婦親切地把資助過的孩子稱為「我們的中國孩子」。
吳正榮夫婦的善行還遠未停止。他們的願望不僅是讓聽障兒童能開口說話,更要讓他們在社會上立足。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吳正榮對這句中國諺語深表贊同。和孩子們的朝夕相處,讓他發現聽障兒童普遍動手能力強,嗅覺靈敏。
吳正榮靈機一動,何不為孩子們開一家麵包店呢?這是讓孩子們自力更生最好的方式。他當即花2萬歐盤下了一家麵包店,「吧赫西點」就此誕生。
疫情期間堅持零裁員
吳正榮將「吧赫西點」開在了偏僻的湘春巷,只為控制成本。但他給員工的福利待遇卻出奇的好。
店裡有八個正式員工,包括兩個學徒,其中六位是聾啞人,吳正榮不僅給6個員工,2名學徒免費提供吃住,還找來資深的德國師傅給孩子們免費培訓。一旦員工做上手,他第一個月就發工資。
偏僻的地段,如此高的人力成本,導致「吧赫西點」開門便賠本。夫婦也想過放棄。但看著店裡孩子學習手藝時專注的神情,他們決定哪怕只有一分錢,也要把店開下去!
因為這是孩子們晦暗生活中最亮的光。
掏心的付出換來了回報。「吧赫西點」的品質和故事口口相傳。有位老夫妻專程來到店裡,給面包起名叫「愛心麵包」。這些顧客聽見了無聲裡的心跳聲。
店裡最靚麗的風景線當然還是小小麵包師了。有學生周末專程前來,在這裡讀讀書,做做功課,他們說:「看到小麵包師傅認真做麵包的樣子,感覺生活都變慢了下來。」這份慢,是內心的篤定。而這份篤定,自會感染他人。
最讓吳正榮感動的,是他曾在聾啞學校資助過的一個小學生,後來也到店裡來學做麵包。
「十八歲了,都快認不出她了。」吳正榮像談起自家閨女一樣高興。
從「吧赫西點」走出去了幾十位孩子。他們有的得以去別的麵包店打工,有的甚至自己開店。吳正榮當初的心願真的達成了。
但夢想雖美好,道路卻崎嶇。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所有行業都面臨挑戰,吳正榮夫婦的麵包店同樣如此。
疫情期間,他們不得不關門一個月,但每天照樣支出8個員工的工資。可吳正榮又創造了另一個奇蹟,那就是:零裁員!
他說:「沒有收入,但沒有裁掉一個人,因為我的員工在別的地方沒那麼容易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開業後,他可以繼續培訓聾啞人做麵包。如此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對孩子來說,這對夫婦不是父母,卻勝似父母。
一個月後,在眾人幫助下,「吧赫西點」重新開業。
愛無國界,以愛之名,用愛之力,平凡的人們原來可以達成這麼多奇蹟。
一直給予不求回報的吳正榮夫婦,比許多人更明白幸福的真諦。他們說:「我們有64個孩子,我們太幸福了!」
深圳龍華無聲麵包樹
幫助聾啞人有聲有色就業
無獨有偶,在深圳龍華新區也有一家「無聲」麵包店叫無聲麵包樹。它的創建源於一位聾啞人,他是影響「麵包樹」創始人之一邱俊坤最深的人。
勤工儉學時
迷上西點
來自江西臨川的農村小夥邱俊坤,18歲考進臨川藝術學院,1年後以美術系交換生到新加坡學習。正常來講,他會沿著美術的道路走下去。
但在20歲勤工儉學時,他在新加坡某餐廳「偷師」西點,從此迷上了烘焙!2006年,邱俊坤進修於法國聖馬丁學院,專修法式烘焙、法式西點。學成之後回到國內,參加了多項烘焙大賽,獲得多個名次:2006年閩南西點烘焙大賽冠軍,2007年烘焙精英大賽亞軍,2010年全國烘焙技能總決賽亞軍,2011年世界烘焙總決賽冠軍。獲獎的次數多了,使他在烘焙界有了一定的名氣。
多場比賽下來積累的人氣,讓邱俊坤吸引了很多烘焙愛好者的關注,但他深知中國需要更多的烘焙高手。因此,他萌生了創辦培訓學校這個念頭,2008年,深圳森派蛋糕技能培訓中心成立。在隨後的幾年裡,邱俊坤開辦了多間烘焙學校,廣州、南京、杭州、重慶、濟南、澳門都有分校。
一個聾啞求學者帶來的轉變
2008年的一天,一個學生來到培訓中心求學,而他也成為對邱俊坤影響至深的人。
當時,邱俊坤發現他是位聾啞人,心中有些猶豫。「一個聾啞人,能學好烘培嗎?如何交流?學成之後又能找到工作嗎?」但見小夥子誠心想學,他也就心軟了,「不如先收下看看再說。」
可當時,這位求學者連學費都湊不齊,邱俊坤暗自掏腰包替他交了學費,讓他得以順利地學習烘焙技術。
邱俊坤後來發現,小夥子雖然耳朵聽不見,學東西卻靠譜得很。也許是因為聾啞人失去了說或聽的天賦,他們的心靈比常人更加細膩敏感。
也正是有了第一位聾啞人的成功求學,邱俊坤的烘焙學校陸陸續續有更多的聾啞人來學習蛋糕烘焙,這些聾啞人原先都是從事保潔或是洗車工等行業,是烘焙讓他們感到快樂,觸摸自己的熱愛。
然而,這些聾啞人都面臨著學成之後的就業問題。邱俊坤當時想,「既然這些聾啞人都找不到工作,我何不自己開一家麵包店,給這些從我這兒畢業的無聲孩子們一個就業場所,讓他們在一個融洽的氛圍中工作,搭建起有聲與無聲之間溝通的橋梁。」
「當時我找了一些朋友投資,他們都覺得不靠譜,風險太大。」最後邱俊坤把心一橫,就算砸進全部積蓄,也要做成這件事!
無聲麵包樹應運而生
家住在民治的鄭女士在去年3月,認識了一些聾啞人朋友,有幫助他們就業的想法,而她本身也有烘焙方面的愛好。在朋友圈裡獲悉邱俊坤的想法後,立即聯繫他。兩人抱著幫助殘疾人就業、為聾啞人創建一個融洽工作氛圍的共同目的,著手創建無聲麵包樹。
同年4月,他們開始籌備店鋪,但籌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直至10月才在民治街道紅山6979找到鋪面。就這樣,無聲麵包樹在龍華誕生了。
目前,無聲麵包樹聘有員工30人。其中,聾啞人佔到一半的比例,有15人。除前期籌備時就已參與培訓的聾啞人外,還包含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和中國聾人協會推薦來的,甚至還有從公眾號、抖音上了解到無聲麵包樹的理念後慕名而來的。店內對聾啞人和其他人的工作崗位完全平等對待,只要接受培訓提升烘焙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崗位晉升。
無聲麵包樹產品的品質贏得買家的一致好評,並自發地幫助無聲麵包樹進行宣傳。「我們從未刻意在消費微信群中提及聾啞人,更多的還是希望能以品質贏得認可。」鄭女士說。她表示,無聲麵包樹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更長久地幫助聾啞人就業。
給更多殘疾人愛和溫暖
一家麵包店能夠幫助的聾啞人畢竟是少數,鄭女士和邱俊坤期望的是,能將無聲麵包樹紅山6979店,做成一家旗艦店,吸引更多的認同者加盟後,為更多的聾啞人提供就業機會,讓無聲麵包樹長得枝繁葉茂,供更多聾啞人「納涼」。
每一個個體都有權利獲得尊重,在溫暖和愛的包圍中,與夢想相迎。後期,無聲麵包樹還將與「愛的分貝」建立合作,每賣出一個麵包,就向「愛的分貝」捐助0.1元,以幫助更多的聽力障礙兒童改善聽力。
內容綜合於:益美傳媒(公眾號)、龍華新聞
編輯 | 黃帥
審核 | 吳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