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無聲的世界,有聲的抗爭

2020-10-12 shiam

聾啞人真的什麼都聽不到,什麼都感知不到嗎?不,她們依然有微弱的吶喊,有微弱的聲音辨識力,妍鬥艱難地在法庭上指認了那個醜惡的校長,憑藉的,是非常微弱的對聲音的敏感。即使無聲的世界,也渴望有動聽的聲音,遺憾的是,世界對他們,只是惡意。

曾幾何時,我會刻意避開身體有殘缺的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總覺得他們是異類,也總覺得他們身上有某種天然的惡。就好比白人對黑人的態度,黑人無論怎樣爭取自由都想,只要不在白人的世界。正如最近NBA「BLACK LIVES MATTER",當真正的把這個問題再度非常明確地提上日程,才會覺得,不得不重視,問題遠比想像得嚴重。白人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黑人,是否有必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殘障人,是否有必要。但在看《熔爐》的時候,我卻反覆地問,這群孩子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這麼可憐。黑人本身有錯嗎?皮膚天然伴生,是他們的錯嗎?顯然不錯。殘障孩子,本身並沒有選擇殘障,只是不幸地成為殘障而已。光是這樣,已經足夠可憐,卻還遇到變態的校長和無力的監護人。

只是因為他們是小孩,沒有還手的能力,所以就該被暴力?比真惡人更可怕的是偽善,校長竟然信奉基督,竟然是為眾生謀福利的人。這樣道貌岸然,卻只是一個禽獸披上了人的皮囊。小女孩稚嫩的身體,備受摧殘的靈魂,無數個驚悚的夜晚。也許你會責怪她們為什麼要放學後去操場,為什麼不把宿舍門鎖起來。難道,放學後去操場走走不是理所當然的自由嗎?即使回到宿舍,不還有那可恨的宿管阿姨嗎?到底哪裡才是安心的安全的港灣?是不是死去了,就沒有痛苦了,可為什麼要死去的是她們而不是那些做壞事的人呢?於是,姜老師幫她們選擇了堅強,也許站來,會能往前走。他保證,壞人能受到懲罰。

所有人都在為自己謀福利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個赤裸裸的鏈條社會,誰也顧不得誰的生死,能想到的,只有自己的前途,檢察官放棄了最後的正義,於是,壞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民秀用生命的代價解決了那個凌辱他和弟弟的老師。最後的最後,霧津的霧沒有散去,但心中的迷霧,卻已褪去,畢竟,黑暗的世界,我們還能看到光明。霧還在,愛也在。

我很欣慰,兩個小女孩,勇敢地講出真相,因為每回憶一次,夢魘的記憶就被重新刻寫一次。她們一直堅信,會有人能幫助她們離開,也會有人告訴她們,世界本該是想像的模樣,不止有惡魔,也還有真正的善。正視那些殘缺的不幸,希望在無聲的世界裡,他們能有有趣的靈魂,聆聽有趣的聲音。

沒有誰,天生該被誰欺凌。

相關焦點

  • 國版《熔爐》?有些無聲的故事只有被看到才能算發聲!
    我們總是在讚許韓國電影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氣,把2011年的韓國電影《熔爐》作為影視劇推動社會進步的典範,但是一部《熔爐》終究只是對於現實的杯水車薪。很遺憾的是,這個世界的黑暗並沒有這樣電影的出現而消散,那些黑暗依然存在,它們變換著面孔,依然傷害著一個個無辜的孩子們。
  • 《雨中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
    歡迎來到壹戈說戲,這一期我們延續世界電影史系列,體會一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從歷史文本的角度會比較抽象,那麼在壹戈的記憶中,講這個時期的電影,有兩部非常著名,一是1952的經典歌舞片《雨中曲》,再一個就是2011年的奧斯卡得主《藝術家》。
  • 國產版《熔爐》,真實事件改編,《無聲》背後的人性一點點被剝開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韓國電影《熔爐》的這句經典臺詞影響了一大批觀眾。
  • 《雨中曲》: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演變
    雖然也有音樂和舞蹈伴奏,但這部戲卻是一場視聽盛宴,整個過程非常愉快,他講述了從無聲電影到視聽電影的轉換過程。這齣戲的情節很簡單,在電影開始時,唐洛克和麗娜是一對著名的演員,但他們只是彼此和諧,從唐洛克的演講和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麗娜是一個輕視他人的權力花瓶,唐洛克是一個積極的性格,有很強的演技天賦。
  • 《無聲》|此處無聲勝有聲
    而今年由洪義正指導,劉亞仁主演的新片《無聲》則將鏡頭對準了犯罪活動中的小人物,講述了兩名專門負責處理屍體的犯罪組織底層成員突然被下令照顧一個被誘拐的孩子而發生的故事。影片上映不久後一舉奪得韓國票房冠軍,其中劉亞仁所飾演的啞角更是在演技上為人稱道。電影從底層人物出發,套著一個類型片的外殼卻在文本上習慣打破人的思維經驗,其中加害者與受害人的關係也並非傳統的角色設置。
  • 電影無聲,生活有聲
    身邊很多人都很喜歡劉亞仁,之前的代表作雖然很多,但真正認識他是從《燃燒》開始,真正仔細看他是從《無聲》開始。剛開始看的時候,都差點沒認出來這是劉亞仁,平頭、水泡眼、腫脹的大餅臉,肥壯的身材,突出的肚腩。
  • 有聲小說平凡的世界免費收聽
    有聲小說平凡的世界免費收聽就來喜馬拉雅,喜馬拉雅已經成為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在線移動音頻分享平臺,數千位聲音玩家每天發布數千條聲音。聽有聲小說、相聲、評書、新聞、音樂、脫口秀、笑話段子、英語、兒歌兒童故事,就用喜馬拉雅。
  • 有聲小說平凡的世界在線收聽
    喜馬拉雅為你提供有聲小說平凡的世界在線收聽,喜馬拉雅採用最輕鬆的讀書方式,讓用戶通過聽書來閱讀,體驗到最愉悅的閱讀方式,海量資源包括了小說、新聞、段子、相聲、脫口秀等等,想聽什麼就聽什麼,所有內容只有你想不到。
  • 《黃昏雙鏢客》關於電影的藝術表達——「無聲」與「有聲」的區別
    但如果我們對電影能夠多一些了解的話,我們會發現,許多經典電影其實更傾向於對「無聲」的營造,臺詞只是用來連貫情節與刻畫人物的「修飾」,能不用則不用。「無聲」電影的一大特徵就是儘可能地簡化臺詞,而代之以光影變化和場面調度以及演員的演技等一系列抽象元素。而一般的「有聲」電影中,臺詞主要被用於交代故事和情節發展。當然,「有聲」電影中的臺詞往往過多,表達形式雖然直觀但普遍缺乏視角深度。
  • 電影《無聲》「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不過多數人應早已略有耳聞,《無聲》是導演親自田野調查多起臺灣真實案件改編而成,也包含2011 年臺南一所特教學校爆出的醜聞,建構出其中一種面向且不容忽視的臺灣社會輪廓,被北影先睹為快的觀眾比擬為臺版《熔爐》,然而個人覺得兩部電影劇情發展和著眼重點截然不同
  • 熔爐
    ◎中 文 名 熔爐/漩渦/無聲吶喊(港)◎原  名 도가니◎年  代 2011◎國  家 韓國◎類  別 劇情◎語  言 韓語◎字  幕 中文◎豆瓣評分 9.3/10 from 735463 users◎片  長 125分鐘◎導  演 黃東赫◎主  演 孔侑 / 鄭有美 / 金志英 / 金賢秀 / 鄭仁絮
  • 《熔爐》影評
    現實教會我們,努力的意義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先天性聾啞的三個孩子是這部戲的主要線索,其中一個智商只有八歲。他們三個在這看似充滿愛憐的聾啞學校——「慈愛學堂」學習並生活著。但是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卻總是冷清壓抑。 從首爾新來的樸老師慢慢發現孩子們總是會受到不同程度毆打,虐待,接著,他發現,這三個孩子竟然都受到了校長,主任甚至老師的性侵犯。
  • 《熔爐》十年後,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發聲的起點是我們的良心,終點是打破我們所處的熔爐,去打造更好的世界。《熔爐》中的徐幼真對社會詰問:「為什麼什麼都不做?!學生遭到性侵了,你們打算坐視不管嗎?雖然只有一點點改變,雖然感覺不太明顯,可是為了打造出讓人類過著更像人類的世界,我會拼盡全力。」我們看到作家從詰問出發,以文學為武器,用作品記錄、書寫現實社會。
  • 這部歌舞劇誤打誤撞的搖身一變成了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
    前期分別介紹了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以及中國的第一部民族電影《定軍山》,相繼開啟了世界及我國影視業的開端,但這兩部幾十秒的黑白短片都是無聲影片,也成默片。說到默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一定是卓別林大師的一系列作品,的確非常精彩。
  • 《熔爐》十年後,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2011年9月22日,電影《熔爐》上映,包括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在內,共有570萬人觀看了這部電影。電影《熔爐》(2011) 劇照故事情節以2000年至2005發生在韓國光州仁和聾啞特殊教育學校虐待和性侵害殘障學生的真實事件為藍本。
  • 後天聾啞的重慶男孩:無聲的世界有聲的精彩
    陪同記者採訪的邵麗樺老師走到他旁邊,搖了搖他的肩膀,他才從自己的世界裡「走」了出來。和記者打了個招呼後,他用動作招呼著我們坐下,記者注意到,他桌子上的剪紙,非常漂亮,可謂活靈活現。「他是個天才,真的太難得了。」
  • 《熔爐》— 改變韓國法律的電影
    而仁浩頂著法院的駁回決定不斷地上訴頂著警察的鎮壓繼續組織集會示威抗議堅持與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做抗爭……《熔爐》這個片名看似與整個核心事件無關但卻精闢的表明出本片的主旨這個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熔爐將形形色色的人們熔入其中,將他們同化被同化的人越多,這個體系就越穩固而不願被同化的人就越難站得住腳
  • 好萊塢電影無聲時代到有聲時代浪潮下的歌舞片—《雨中曲》
    之前樹葉有篇文章寫過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也是默片時代的一個句號。今天樹葉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是1952年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對的一部經典歌舞片《雨中曲》,故事背景就是好萊塢電影從無聲到有聲過渡的時代,這是個重要的轉折,放到現在也是言之不盡的話題。在無聲電影時代演員的身型比聲音更重要,演員琳娜憑藉自己出眾的身材和她的銀幕情侶唐成為大紅大紫的明星。
  • 華語版《熔爐》!校園性霸凌拒絕無聲
    儘管它的格局比《熔爐》小很多,但是在闡述「霸凌」這個主題上卻更加生猛有力,1小時45分鐘的片長緊緊抓住我的目光,沒能夠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絕對是遺珠。《熔爐》而《無聲》選擇不擴大到社會輿論格局,影片從頭到尾都只聚焦在學校、學生、老師當中。這也許弱化了社會批判本身,但卻強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 臺版《熔爐》!《無聲》揭露臺南特教學校百件性侵案,看的人心碎
    還記得2011年由孔侑、鄭有美主演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熔爐》嗎?故事描述一位美術老師,從首爾前往霧津的聾啞學校應聘卻意外發現驚人事實:校長與老師長期對學生進行性侵與暴力虐待,而學生們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故事內容令人髮指,也讓電影上映後引起韓國社會輿論和廣大迴響,更促進法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