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上也能人凍死?你了解失溫嗎?

2021-02-08 黑鳥單車

  

夏天的時候,熱的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想起情願凍死也不要熱死,熱死就成人幹了,凍死至少還是新鮮的。


那麼問題來了

你覺得多少℃可以把一個人凍死呢?

A、零上10℃以上;

B、零上5℃;

C、零度;

D、零下5℃;

E、零下10℃以上;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體質、所處的環境、承受的時間長短、當下的身體狀態都不一樣.諸多的不同因素也就導致了不同結果。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很明確,在特定情況下,零度以上,10℃以上,甚至更高,凍死一個人絕不是天方夜譚!


  什麼是失溫?輸入標題在大多數人眼中失溫興許並不算什麼大事兒,不就是冷嘛,多穿點衣服,穿厚點的衣服就解決問題了。事實真是如此簡單嗎?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什麼叫失溫:人體熱量流失大於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溫度降低,並產生一些寒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症。核心區:指包括大腦、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四肢和體表皮膚。手指頭腳趾頭長凍瘡之類的傷害並不是失溫。

  什麼狀況會導致失溫?很多人認為失溫就是冷,就是因為溫度低導致的,這個沒錯,溫度低確實是導致失溫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並非全部。

  人體正常體溫是37℃,本身就是個熱源體,因此也會與外界進行熱傳遞作用。起風時通過對流方式與外界進行熱傳遞、遊泳時身體的熱量通過傳導方式與水發生熱傳遞、即便靜止不動身體同樣會通過輻射向外傳遞熱量。

  根據這三種熱傳遞方式:溫度、溼度、風力,這三個因素是失溫最常見的直接原因。三要素當中只要有兩個因素出現狀況就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舉幾個慄子

按照一般人的經驗,10℃以上的溫度出現失溫難以想像,但是在溫度、溼度、風力三因素中,溼度和風力起了作用:全身溼透、山上風大,也會讓人在夏末季出現嚴重失溫的情況。

  據調查,鐵達尼號失事後的短時間裡,有相當部分人處於存貨狀態,而他們當中大部分人並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在冰冷的海水中給凍死的,這當中溫度、溼度起了關鍵作用。

  2012年冬,三位遇難的戶外愛好者在穿越鰲山的時候不幸遇難。冬季的鰲山山頂氣候非常惡劣,低於零下20℃是常態,加上它是中國地理南北交界線,所以山上風力也是相當迅猛,這三位遇難的戶外愛好者倒在了溫度和風力的雙重襲擊之下。


  

失溫有哪些症狀?當體溫在35℃以下時,就會發生失溫。失溫必須立即處理,否則患者可能會喪命。

輕度失溫(體溫在37℃-35℃)身體會感到寒冷,渾身不停顫抖,但是顫抖還處於可控範圍,手腳會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細緻的手上工作無法完成;

  中度失溫(體溫在35℃~33℃)身體感到強烈的寒意,渾身劇烈顫抖並且無法用意志進行有效抑制,有較強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應力下降,手無法完成一些最為基本的動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絆絆,說話也開始變得吐詞不清含糊;

  重度失溫(體溫在33℃~30℃)人的意識已經變得模糊,反而對冷的感覺變得遲鈍,或者說根本感覺不到冷甚至不覺得冷,從活動能力變差逐步發展為喪失活動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難,語言表達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身體從劇烈顫抖發展為間歇性顫抖,間歇時間越來越長最後不再發生顫抖;

  死亡階段(體溫在30℃以下)人體基本上處於死亡邊緣,全身肌肉僵硬捲曲,脈搏和呼吸微弱難以察覺,喪失意志以至昏迷,這個時候外界稍微一點衝擊都有可能導致心臟微顫而停止跳動,而這個階段的最後結局就是死亡。

輕度失溫→中度失溫階段,低溫患者還可以憑藉自身熱量來予以改善,但如果在前兩個階段沒有引起重視而進入重度失溫的話,低溫患者光靠自身是無法產生熱量來維持生命的,這個時候如果對患者沒有進行正確處理,嚴重則會導致死亡!


  

如何避免失溫?俗話說,防患於未然是規避風險最好的方法,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失溫發生之後該如何正確處理,更應該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溫的發生,這才是最科學合理的方法。戶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顧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溫風險,忽略了貼身內衣的選擇和準備。寒冷天氣下的戶外活動,保持身體乾燥,若被打溼,趕緊換上乾衣服,這點非常重要!

Tips: 選擇快幹排汗的內衣,切忌棉質內衣。棉織品很吸汗,不容易導出從而引起失溫


  注意衣物的增減。很多人在徒步的時候喜歡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在路上著涼,結果沒走多遠,渾身上下被汗水打溼,很容易失溫。

Tips: 在高寒地區徒步,出發前將保暖衣物放在隨身攜帶的包裡,然後出發時穿著薄快幹T恤或加一件透氣好的外套,這樣做剛開始會覺著有點涼,但是不會出汗。每到一個休息點就立馬取出保暖衣物給加上,避免著涼和失溫,一旦再次開始活動,再脫下保暖衣物。這樣做基本上從頭至尾貼身衣物始終是乾燥的!而且也不會覺著有多冷。


  如果遇上寒冷天氣出行,做好相應的防風防護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風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圍脖、防風衣、厚襪子、防風面罩、甚至是風鏡等都是大風寒冷天氣出行的必備物品。暴露在外的身體器官過多,面臨的風速越大,身體熱量也就會相應的加速散失。

  不要讓自己體能透支,防止脫水,避免過度出汗和疲勞,食物和熱飲隨時補充身體熱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預防失溫的方法。


  

失溫該如何救治?萬一很不幸,那些預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經失溫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如果遇到失溫,我們應該這樣做:想辦法將失溫症患者移出吹風和溼冷的地方,和寒冷空氣隔絕開來。包括:將失溫症患者轉移到乾燥、背風的地方避免讓患者暴露在潮溼和大風環境裡、安置的時候注意不讓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脫下患者被打得透溼的貼身衣物、做好頭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輕度和中度失溫階段:

1、只需要換上乾衣物並擋住風寒吹襲即可;

2、如果傷者可以吃東西,應該儘快讓其吃點流質食物,然後再吃一點含糖的食物;

3、將熱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襪子裡,然後把它放在傷者的腋窩,頸部和腹溝處;4、如果這些還不能讓傷者恢復體溫,此時就需要讓某個身體溫熱的隊友在睡袋或是其他乾爽隔離物的情況下,以身體直接接觸的方式讓患者緩和過來。

重度失溫階段:自身已經很難產生熱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幫助,除了以上處理方式外,必要的情況下需要用到心肺復甦急救。但需要強調的是:重度失溫患者心臟跳動非常緩慢和輕微,對外界力量的反應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動患者的時候動作過大都會導致心跳停止而導致死亡!所以心肺復甦急救,尤其是心臟按摩,必須是在確認脈搏和心跳已經結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適得其反!當然,用嘴將熱氣吹入患者體內也是一種提供熱量的方式。

  並且嚴重失溫的患者回暖不可過快,因為大量寒冷的血液回流到心臟會導致心律不齊。身體的快速回溫會導致休克,這樣很危險。不管患者看起來多麼糟糕,如果患者身體沒有回暖,都說明他還沒有死,不要放棄救治的機會。「人除非身體溫熱而死亡,否則就是沒死。」

切忌:給低溫症患者飲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很多人認為喝酒之後身上會暖和,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為酒精本身並不能給人體提供多少熱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飲酒之後血液循環加快,主觀上是感覺暖和,其實只是加速了身體熱量的散失,用飲酒的方式來取暖,實際上是飲鴆止渴;

  把外界輔助熱源用於四肢而不是主軀幹和頭部,這是錯誤的。有人一摸低溫症患者的四肢,發現冰的不行了,立馬將熱水袋拿去溫暖四肢,其實這樣做會加速讓主軀幹部位的溫暖血液流向四肢,帶走熱量,從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熱量加速散發;

  採用滾燙的輔助熱源,這是不可取的。輔助熱源的最佳溫度是在人體體溫上下,過於滾燙的熱源,會導致患者被燙傷。


  

轉載失溫處理案例:組隊穿越西昌俄爾則俄,隊伍總共七個人,四男三女,除了一位女隊員是剛參加戶外不久外,其他都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驢子。這次的穿越活動請了兩位當地經驗豐富的彝族嚮導,從靈山寺後山上。出發的時候本以為有兩位嚮導加經驗豐富的隊員這次活動會非常順利,結果出發當天也是遇到下雨,上到山上還起了大霧。第二天從海拔3700的黑海子營地開始穿越的時候,雨霧依然持續,難辨東西,加上滿山杜鵑林叢密布,兩位嚮導在帶著我們走了幾個小時,爬升到接近4000米的時候他們也迷失了方向,兩位嚮導就讓我們原地等候,他們前行探路。

  我們等候的地方到當天的計劃宿營地距離只有1.8公裡,但是山崖陡峭難以翻越,並且周遭全部是原始森林,沒有任何道路,於是我們只有等待嚮導的探路。在等待過程中,那位女隊員就出現了狀況:因為雨霧和汗水,她全身上下已經溼透,原地停下之後呼嘯的山風一吹,冷得全身縮成一團瑟瑟發抖,臉色變得很難看。因為我頭一年在秦嶺已經有過了失溫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我當即決定全隊下撤,其他有隊員有點不甘心,畢竟到宿營地直線距離只有1.8公裡了。但是因為我們身處沒有路的原始叢林,繼續上的難度很大,又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所以繼續前行該隊員無法撐下去,於是我堅持叫回了嚮導全隊下撤。

  下撤過程中,雖然海拔在降低,但是那位隊員的狀態越來越差,離紮營的黑海子營地還有幾百米路程的時候,她完全崩潰掉,根本沒有力氣繼續行走。這種情況下把她的包交給嚮導背回營地,讓其他隊員先走,提前把帳篷支起來,陪著她在後面慢慢走。最後的路程,她基本上已經半昏迷了,老是往地下倒,連扶帶抱讓她走完最後的百來米,此時隊友已經把帳篷搭好,防潮墊也已經充好氣。把她安頓在帳篷裡,其他女隊員把她的溼衣服脫掉換上了乾衣,再給她套上了1000克的羽絨睡袋,還搭上其他隊友的羽絨睡袋,即便如此她也是處於神志恍惚的狀態,躺下半小時身體都一直沒有任何回暖的跡象。期間一直抱住她用自己的身體幫她恢復體溫。此時先回來的嚮導已經燒好了熱水送過來,兌了紅糖水讓她喝下,再用水袋灌了水,用厚衣服包著放在她左腋下、胸口。整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她總算是回過了氣。此次該隊員的失溫非常嚴重,回到營地的時候已經是介於中度失溫向重度失溫過渡的邊緣。

回頭總結,感到非常慶幸:

1、很慶幸自己有過失溫的可怕體驗,慶幸自己有基本的戶外技能;

2、很慶幸在發現隊員有失溫苗頭的時候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選擇——立刻下撤,即便有隊員不情願,但是如果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堅持前進,或者晚點做決定,很可能就以悲劇收場了;

3、慶幸自己處理正確:將患者轉移到安全地方(帳篷裡)、讓患者換下了溼衣物、用身體幫助患者恢復體溫、餵患者溫熱的紅糖水、用溫熱的熱源為其取暖.即便是隊員失溫已經非常嚴重,最終成功渡過危險;


  失溫是可怕的,而且是非常容易被人給忽略的。

  當我們在戶外一旦發現失溫的兆頭,就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輕視。當然,我們也不用太過緊張,只需要做到防患於未然,並且懂得一旦發生狀況後能正確處理即可。

  我們來到戶外,既要享受戶外帶給我們的樂趣,也要時刻警惕戶外的風險。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樹立起安全意識、掌握戶外技能,我想這就是戶外真正的宗旨所在!和最好的朋友,去最美的地方。


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更多騎行知識

請關注黑鳥單車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凍死的人都在笑?
    但現實裡卻是凍死的,從側面反映出資本主義的黑暗。小手一抖,五分拿到手。但其實這裡蘊含著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語文老師往往不會告訴你,那就是:被凍死的人常常會出現「笑面」現象。和情感無關,和科學有關。也就是說,人在寒冷的情況下,體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所以在失溫環境下的人,常常會感覺到很熱而把衣服脫下。這就導致體溫會更低,直到被凍死。
  • 必看 | 10種花最怕冷,低於5℃就凍死,再不管就沒了!
    冬養發財樹,保證溫度在10℃以上,如果植株發生凍傷,將盆栽搬到10℃的環境中,剪掉受凍的莖葉,一天後再慢慢升溫。白天養護的最高溫度,如果沒有達到10℃,盆栽三角梅就要停止澆水,等氣溫升到15℃以上時,沿著盆邊少溜一點常溫水。
  • 【溫馨提示】降溫啦 這些知識你必備~
    老年人較年輕人更怕冷,由於老年人體力漸衰和活動能力減弱,代謝功能降低,產熱相對減少,體溫調節功能差,以致在低溫環境或接觸寒冷後,很容易發生寒顫,出現身體失溫,因此在寒冷的季節,特別要警惕老年人身體失溫的發生。3、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的敏感性疾病有哪些?
  • 為何雪山上凍死的人都是脫光衣服的,並非自盡,驗屍官告訴你答案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很多然人無法理解的東西,而這些事件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有著讓人覺得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那麼今天就由小編帶你們了解一件大家會覺得非常疑惑的事情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第二種,「臭」字讀「xiù」時,「臭」解釋為氣味,「酒肉臭」意思是酒肉的香味,詩句解釋為:貴族人家的紅漆大門裡散發出酒肉的香味,路邊就有凍死的屍骨。此外詩句還有第三種有待考證的解釋,在此略過。以上兩種解釋,都有其道理,也有人根據杜甫的個性、境遇和寫詩風格來分析,而更傾向於第一種解釋。
  • 「叔叔阿姨,可以不驅趕我嗎?我快要被凍死了!」
    今年是最冷的一年,各地被最強寒潮襲擊,降溫幅度堪比2016年「霸王級」寒潮,局地降溫可達14℃以上...而我們養的貓,既不用出門被受凍,還有自己的暖窩,或者暖氣~最後結果可想而知,活生生被凍死...它們只能聚在一起爭取那微弱的陽光,那一縷溫暖...
  • 湖北黃梅縣大河鎮:項目跟著能人走
    近年來,黃梅大打「鄉情牌」引回800多名能人返鄉發展產業。「隨著越來越多能人返鄉,我們著眼長遠,加大能人創業服務力度,重點在水、電、路、土地、人員、資金等方面優化服務。」黃梅縣縣長劉欲曉說。
  • 古代窮人怎麼不挖地窖禦寒,而被凍死在外面
    那一年,中原一帶凍死了很多人,有的是全家都凍死了,屍體都沒人來掩埋,只能由朝廷派員埋葬。皇帝只好取消了元宵節的活動。所以,在古代,被凍死的老百姓是不少的,特別是在中國上下5000出現的四個寒冷期間。就如題主所說的,天寒地凍,古代人太傻了,為什麼不挖個地窖,一家老小藏在溫暖的地窖裡呢?地窖裡那麼舒適,古代人真的是傻到家,那樣就不會被活活凍死啊!事實真是這樣嗎?
  • 店長月薪達到10萬以上,你相信嗎?
    一,公司股價在港股那邊,上市了1年,剛好翻了1倍,市值達到了1813港幣;二,海底撈的店長中,有月薪達到了10-12萬元的,有券商分析師開電話會議,剖析了店長高薪的機制。大多數網民,對股價翻倍,沒有感覺;但是對店長月薪超過10萬元,很有興趣,因為一年計算下來,店長的年薪可以達到120萬元。
  • 一手引領「機能服熱潮」的這位,你了解嗎?
    Errolson Hugh後來就想,到底是哪位能人異士搞出來這樣的機能服飾。逐漸地(這過程大概省略掉一萬字)…就了解到這些設計背後的那個名字 — Errolson Hugh , ACRONYM® 創立人之一。
  • 矮牽牛盆栽被霜凍了白茫茫一片,會被凍死嗎?換個位置使勁爆芽
    大家好,我是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矮牽牛盆栽被霜凍了白茫茫一片,會被凍死嗎? 矮牽牛怕死嗎?
  • 大夏天居然能凍死人?看完迷惑劇情後我卻倍感沉重
    然而屍體剖驗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凍死。大夏天凍死?這可能嗎?不管可能不可能,這就是2019年夏季日劇《法醫朝顏》第二集的劇情。和大部分單元式破案劇一樣,從提出矛盾到真相揭曉間總要拐三五個彎。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彎是怎麼拐的,以及現實中人是否真的可能在夏天凍死。
  • 俗語:冬在頭,賣了被子去買牛;冬在尾,凍死鬼,今年冬天冷嗎?
    俗語:冬在頭,賣了被子去買牛;冬在尾,凍死鬼,今年冬天冷嗎? 走在農村,你看見的可能是垂柳綠楊,牛犢在草地上吃著翠綠色的嫩草。農村的天是蔚藍的,空氣也夾雜著芬芳的青草氣息。農村的路不像城市柏油大馬路那麼粗獷奔放,它具有的是小巧柔情,阡陌小道更是農村人生活的夥伴。
  • 團風新籤約能人回鄉項目111個
    2020年,在鄉情感召和政策吸引下,在外能人曹林元回到家鄉淋山河鎮趙家寨村成立藥材種植合作社,可幫助40餘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在團風,越來越多像曹林元這樣的在外能人,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為家鄉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截至10月底,該縣新籤約能人回鄉創業項目達到111個,全市排名第一,其中農業農村項目63個,工業項目29個,服務業項目19個,總計協議投資額161.08億元。
  • 俗語:「家中三喜能人出,門前四樹輩輩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家中三喜能人出,門前四樹輩輩窮」肯定有人聽過,三喜和四樹是生活中的表現。古人通過三喜和四樹,來推斷家中經濟發展,有大量生活經驗支撐。看似普通俗語,卻包含七種事物,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家中三喜能人出一喜燕子築巢。燕子在遠古神話中被稱作玄鳥,有神秘力量,能呼風喚雨,預測吉兇禍患。在我國教育中,普遍認知是燕子是益鳥,不能傷害,燕子受歡迎程度極高。
  • 有人凍死?警方:實為七旬老人猝死
    10日早晨,一條視頻在很多鞍山人的朋友圈傳播,拍攝者講述在立山八中隧道附近有人凍死。記者隨即核實,立山警方現場調查後發布:凍死是謠傳,真實情況是老人遛彎時猝死。市民小李是一名的哥,10日早晨準備出車時,發現一個的哥群裡不少人在討論鞍山有人凍死的消息,隨後他在聊天記錄中發現之前有人發了一段視頻:在略有昏暗的街頭,一臺警車停在路邊,民警和一些市民圍在一位躺在地上的人面前,正在忙碌。視頻的拍攝者一邊拍一邊說:「八中隧道這邊,有個人凍死了。」
  • 我肯定是凍死鬼託生的
    要是也學男孩女孩那樣,忽然給劉姐脖子塞進去一點雪,以我對她多年同床共枕的了解,得到的肯定是橫眉冷對後的一句,神經病,想死了。有一次劉姐問我,神經病和精神病得是一樣,我說不是的,精神病是自己痛苦難受,神經病是讓別人痛苦難受。自從她搞清楚後,就堅定不移的診斷我是神經病患者。冬天在我心裡有嚴重陰影,小時候凍怕了,領教夠了凍傷的滋味。
  • 俄羅斯網紅為了打賞竟凍死懷孕女友
    直播的火爆相信大家都能看到,關於直播的新聞大家也可以說是經常見到了,但這條新聞卻很讓人震驚,俄羅斯網紅為了打賞將自己懷孕的女友凍死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等他想起女友的時候,女友已經凍死在了陽臺。「你還活著嗎?說句話,我的兔兔,你怎麼了?兄弟們,我很擔心。我感覺她沒有呼吸了。」
  • 喝酒路邊凍死系列:遼寧一年輕小夥疑似醉酒摔倒後被凍死!家屬現場痛哭
    那些不喝酒不抽菸的女人不是一樣都活得好好的嗎。關鍵菸酒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啊」。「我們這邊老一輩的人喝酒那才叫瘋狂呢,經常出事,喝酒發瘋要跳河的、喝酒騎車摔溝裡的,還有醉倒地上睡外面的太多了」。這些都是近幾年發生的喝酒路邊凍死事件哈爾濱一女子醉酒 回家躺路邊睡著被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