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民間流傳著「南樓北汾,珠璧交輝」的說法,「北汾」指的是山西汾酒,「南樓」指的是黃鶴樓酒。
令人不解的是,山西汾酒怎麼會和黃鶴樓酒有聯繫呢?
一種說法是,很早以前,「南樓北汾」都叫汾酒,只不過黃鶴樓酒叫「漢汾酒」。當時,這兩款酒的狀態,如同「南喬峰、北慕容」一樣,都屬於一等一的「高手」。
另一種說法是,曾經的汾酒廠支援了國內大批酒廠,其中包含有黃鶴樓酒。這樣一來,順理成章,這些分支的酒廠,自然擁有了杏花村的釀酒工藝,生產出來的酒,也可以叫做「汾酒」。
說到這裡,下面我給大家對比一下黃鶴樓酒和汾酒代表出口玻汾,看看同級別的「汾酒」,誰更出色?
一、黃鶴樓酒
黃鶴樓酒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這款酒最開始是清香,後來見濃香市場火爆,立馬轉為濃香,最後又變為了清香。改了香型之後,它的釀造工藝自然發生了改變。
現在的黃鶴樓酒,香味特別淡,符合清香型白酒的特徵。入口寡淡,特別特別淡,感覺這個苦味持續的時間太長了,這就是它的致命缺點。
這個酒的餘味散得特別快,沒有回味。這個酒體單薄,感覺辣口,有苦味,香氣差點兒。與汾酒「一清到底」相比,黃鶴樓酒的雜味太多,口感一般,清香度差一些。
也許是折騰太厲害了,這款酒在16年的時候,被古井集團收購了。一個名酒被另一個名酒所收購,說明它的發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裡了。
二、出口玻汾
出口玻汾,俗稱「奪命53」,新酒比較衝、烈,新人有點兒難以接受。如果放置兩三年的話,口感就會變得綿柔醇厚。
開蓋後一頓能喝完就不要擰蓋了,讓氧化一下,醒一下會更好,酒開始掛杯,口感更醇厚,這個酒瓶子不咋樣,但品質卻鮮有對手。
出口系列的品質是不錯的。放置兩三年,甚至二十年都是沒問題的。值得一提的是,這款酒跑酒比較嚴重,建議買回去用力擰緊瓶蓋。
總結:黃鶴樓酒不是出口玻汾的對手,品質上輸了一大截,只是黃鶴樓酒的設計很復古,很好看,也很吸引人。
想要了解更多白酒文化,歡迎關注「曰酒」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