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下面是某同學在複習中國古代史時製作的一段政權更迭的年代標尺,其中①處建立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
2.「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後,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的時間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89年
3.隋唐時期,一批牡丹花從洛陽沿運河運到餘杭,依次經過的河段有( )
①通濟渠 ②邗溝 ③江南河 ④永濟渠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4.「中國大運河是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這表明( )
A.大運河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經濟的大動脈
B.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C.歷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視發揮大運河的作用
D.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5.「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詩句反映的現象與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關(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科舉制 D.郡縣制
6.—位唐朝官員說:「國家取士,遠法前代,進士之科,得人為盛。」材料反映的選官制度正式創立於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時期(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7.「自隋以來,平民社會,窮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材料中窮困子弟「躍登上第」的途徑是( )
A.軍功大小
B.門第高低
C.地方推舉
D.科舉考試
8.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朝開通大運河
B.統治者的酷虐殘暴
C.農民起義的打擊
D.北方外民族的入侵
9.(2017·黑龍江大慶)「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文中的「此河」是( )
A.黃河 B.珠江
C.靈渠 D.大運河
10.(2017·山東日照)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這樣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作者認為大運河開鑿的最主要影響是( )
A.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B.激化社會矛盾導致隋朝滅亡
C.促進了南北交流和經濟發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礎
11.(2017·廣東深圳)圖示法是一種直觀形象的學習方法。用圖示法描繪隋朝大運河大致走向,最貼切的是( )
12.(2017·四川成都)隋唐時期有一大「發明」,它否定按門第選官,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機會。這一「發明」是( )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
二、材料分析題(共1題,共7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慧眼識「捷徑」】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是古代常用的兩種運輸方式。請指出哪種方式更有效。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和條件。
【功過論千年】
材料二:千裡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幹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2)材料二中的兩位詩人對這條河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
溫馨提示:您可下載微信電腦版,在電腦端複製本習題進行編輯。
參考答案:
一、
1、A 2、B 3、C 4、B
5、C 6、B 7、D 8、B
9、D 10、C 11、D 12、D
二、(1)用船運輸。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統一後,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和交流需要加強;為了鞏固統一的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隋朝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胡曾持否定態度,認為隋煬帝開運河、遊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日休既肯定開運河的功績,也指出遊江都的弊端,比較全面;他認為開運河造福後代,功大於過。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於國家統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