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同樣是公眾人物,差距怎麼這麼大?
鄭爽在娛樂圈一直是個特別的存在,經常上熱搜,雖然每次都被罵。
出道多年,多次被人詬病:演技不在線、情商不在線.
儘管如此,卻依然混的風生水起,手裡有著大把的綜藝、影視資源,還被粉絲寵上天。
前兩天,鄭爽再次被罵上了熱搜。
其實整個劇情很簡單,就是她生日前夜做直播首秀(當然主要目的還是賣貨)。
當她自己和網友互動了半天,得知銷量和兩位助陣的專業主播,相差甚遠時。
不斷拆臺,最後還把另外兩名主播轟出了直播間……
直接說出:我的直播間不想讓兩位過來……
關鍵是,這兩位專業主播,是鄭爽的團隊請過來幫忙,而且交通費和住宿費還是自掏腰包。
所以鄭爽這樣的態度和做法瞬間激起了民憤,評論區的畫風是這樣的:
「不是發飆,是發病了,該吃藥了。」
「這姐能有一天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形象情緒是正常的嗎?」
「她可能真的有點精神病別和她一般見識了。」
但在另一邊,可能你也發現了。
眾人眼中的「鋼琴王子」郎朗,今年居然自降身份,頻頻上綜藝撈金,就連妻子吉娜也跟著頻繁露面。
近日,郎朗在《青春環遊記》裡坦誠回應:
「今年真的是很難,我大概有80多場音樂會全部取消。」
同時他還透露,自己之前因為胳膊發炎受傷,好不容易等到休養結束,整裝待發,卻沒想到被一場疫情打得措手不及。
言外之意就是,今年的主營收入慘澹,不得不想辦法從別的途徑賺錢生活。
其實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明星都面臨著沒戲可演,沒有收入的現狀。
難道鄭爽真的是不缺錢才說出那樣的話?
不好意思,又打臉了,鄭爽曾經公開說過「等賺夠了錢,就退出娛樂圈」的話。
鄭爽和郎朗,看似毫無交集的兩人,卻有個讓人忽視的相同點:
他們能成為人中龍鳳,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02.同款童年和父母
鄭爽的爸爸媽媽就像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家長一樣,對她寄予厚望。
從小就被媽媽逼著學鋼琴、舞蹈、長笛等等才藝:
媽媽說讓她學習這麼多才藝,就是為了彌補自己沒當演員的遺憾:
鄭爽從4歲就開始登臺表演,到成為16歲考上北影的天才少女,一直在追趕父母的夢想。
爽爸說,起名鄭爽就是為了讓她從事演藝事業。
12歲的鄭爽因為語文只考了91分,還被媽媽大罵,她很自責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也是這一年,鄭爽獨自一人開始了在成都求學的生涯。
在鞭策和否定並行的環境下,於是造就了鄭爽一方面爭強好勝,另一方又很自卑脆弱的性格特點。
而郎朗也沒好到哪去。
郎朗的父親郎國任當年因為報考時填錯了年齡,被瀋陽音樂學院取消了入學資格。
結果,把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寄託到了郎朗身上。
郎朗兩歲半時,有天坐在電視前看《貓和老鼠》。
一邊看一邊笑,不一會竟然自己跑到家裡的鋼琴上,彈出一小段旋律。
從此,父親認定了郎朗是個天才少年。
為此,還辭了職,專門帶著郎朗到北京求學。
可是1992年那天,10歲的郎朗被老師判定沒天賦,父親徹底崩潰了。
他拽著郎朗到陽臺,順手拿起桌上一瓶藥說:「要麼吃下這瓶藥,要麼跳下去!」
也許是出於求生的本能,郎朗掙脫父親的掌控,開始用手猛砸牆壁:「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
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
父親終於回歸了理智,他哭著說:「我不想你死,我只要你練琴。」
此後三個月,郎朗都沒碰過琴。郎國任自知理虧,也沒敢再強迫他。
03.同樣年少成名
在父母的高壓下成長,兩人不得早早放棄了同齡人的快樂。
但幸運的是,鄭爽和郎朗不負眾望,小小年紀也達到了同齡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2007年,還未滿16歲的鄭爽,被媽媽拉到了北影表演系的考場,說只是為了見識一下。
而這一見識的結果是,鄭爽被中戲、北影、上戲表演系同時錄取。
隨後,鄭爽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入學那年僅16歲,是本屆班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2009年,鄭爽憑藉個人首部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一炮走紅。
並憑藉此劇,入圍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節電視劇最佳女演員,並成為了該屆最年輕的候選人。
同年7月,憑藉個人電影處女作《畫壁》,獲得了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新演員金獎,和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的提名。
而郎朗也同樣出色。
1996年9月16日,郎朗受江主席和文化部部長的邀請參加了一場意義重大的晚會。
那天,江主席對郎朗說:「你很有才華,你為國家爭了光。」
後來,父親陪著郎朗去了美國,開啟了向世界頂級大師求學的漫長之路。
1999年,在拉維尼亞音樂節上,鋼琴家安德烈.瓦茲突感身體不適,17歲的郎朗被緊急叫上臺去替補。
當最後一個音符演奏完畢,聽眾全體起立歡呼,如雷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這場成功的臨時替代演出,被美國三大報紙之一的《芝加哥論壇報》極度讚賞,讚揚「郎朗是世界上最偉大、最令人激動的鋼琴天才」。
從此,郎朗與世界上所有的一流樂團陸續籤約,開始了他的音樂演奏生涯。
2002年8月31日,由已故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在德國漢堡頒布。
這項大獎旨在獎勵全世界 「對藝術最有貢獻的藝術家」,郎朗是其第一位得主也是該年唯一得主。
2003年,美國著名的青少年雜誌《人物》評選的「20位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藝術家。
04.郎朗無形中完成了自我救贖,而鄭爽遲遲沒有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你發現沒,鄭爽和郎朗一路走來真的有太多的共同點:
天資聰穎、年少成名,而且都實現了父母的夢想。
但高起點之後,鄭爽近幾年的表現卻頻頻讓人大跌眼鏡:
被爆公眾場合抽菸有損形象,鄭爽卻把拍照的記者一頓痛罵;
被質疑演技,說娛樂行業很無聊,自己並不喜歡演戲,等賺夠錢就退圈;
被問不想拍戲的時候怎麼辦?答:和導演說,然後哭啊......
屢屢不招人喜歡的回答和態度導致了口碑和人氣急劇下滑;
而另一邊的郎朗,卻高歌猛進,知名度和口碑迅猛上漲。
相似的經歷,為啥現在的差距這麼大?
原因是:郎朗逐漸從被迫、抗拒彈琴,只為成功的過程中,逐漸愛上並享受了彈琴。
在一次次獲得大獎後,找到了自我價值,心靈也有了歸屬。
這種認可,又形成了一種正向反饋;
於無形中讓郎朗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羈絆,擺脫了自我懷疑和質疑父母的陰影。
於是,郎朗回歸到積極健康的方向,真正實現了成長和蛻變。
當年到紐約後,15歲的郎朗順利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在院長格拉夫曼的引導下,郎朗說,他終於從為了「爭第一」,變成「享受音樂」。
綜藝《青春環遊記》中,賈玲在節目裡問他:「今天感覺怎麼樣?」
「今天我舒服了。」郎朗說:「因為今天可以晚起,所以我練了一會琴,練完以後我感覺今天,哇……
心裡有著落了,好舒服啊,就是一種,在陸地上的感覺。」
節目中郎朗脫下名牌,穿著睡衣,在電視裡撒嬌、耍賴、打滾兒,被節目組整也毫不在意。
你能看到他真的開心,能感受到他活的越來越鬆弛自在。
而鄭爽卻一直沒有實現這次蛻變,也沒有找到自己內心的所熱愛的事業,因此始終停留在原地。
所以靠演戲賺錢,但又不停地抱怨,說出討厭演戲這樣的話。
雖然已過而立之年,但她仍然像個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不滿和厭惡。
參加綜藝節目,經常性地崩潰大哭:遇到不順心的地方,可以不顧場合地發怒、變得歇斯底裡。
這次直播中,因為銷量不如助陣的專業主播,
就直接懟另外兩個主播:「我感覺我要是話再少一點,這個直播間就改名換姓了。」
把兩人轟走,還委屈地說:自己不喜歡這樣的銷售行為。
等自己一個留在直播間,情緒穩定後,又開始興奮地給網友介紹產品,鼓勵大家買買買。
就像一個任性、委屈而又沒長大的孩子。
渴望長大,渴望被人認可,但始終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
積攢已久的負能量無處宣洩,無力改變,因而活的十分矛盾而痛苦。
表面看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卻很在意網友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05.人生中自我救贖的兩種途徑
鄭爽的經歷不免讓人心生同情,但同時也很可氣。
一方面,她享受著名利雙收的福利,一方面,卻抱怨著自己當下的工作。
豈不知,生活中有多少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更不可能輕輕鬆鬆拿到如此高的收入。
要知道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父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原生家庭中受到過傷害。
想要實現自我救贖,實現重生,通常有兩種途徑:
第一,找到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做出成績,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不斷肯定自己,找回自信。
並在這一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不斷修正自己,實現突破。
其實鄭爽比普通人更有資本,去發現和挖掘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從而實現蛻變。
但她卻滿足於當下,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和突破。
第二,遇到真愛,在對方的影響下,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理性地看原生帶給自己的傷害,內心慢慢得到治癒。
比如,憑藉《奇葩說》一戰成名的傅首爾,曾自爆小時候喝過洗潔精水,嚼過別人嘴裡的泡泡糖。
大部分時間都在冷臉冷眼、輕視責罵,以及無限的期待與要求中度過,沒有感受過溫情,心靈受了很大的創傷。
後來,在和老劉認識後,從當初的不相信愛情,堅信不婚,
到重新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溫暖,組建甜蜜的小家庭,她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感謝老公。
但鄭爽就沒那麼幸運了,男朋友從張翰、胡彥斌、到張恆,多次上演了互罵大戰。
兩種方式相比,後者發生的概率更小,相對而言更加困難和被動,所以前者才是最佳選擇。
雖然這一過程如同煉獄般痛苦無比,但一旦努力實現,就如同破繭成蝶一般,獲得新生。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是啊,我們都習慣了演自己,卻一不小心弄丟了曾經的自己,因為做自己實在是太難了。
有人說,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廟堂、山野,而是在隨時隨地,因為修行的本質就是修心。
深以為然,人生本就是一場修心之旅。
只要你想,只要你敢,終會找到自己,求仁得仁。
我是怡如晨曦,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歡迎和我一起探討人生的困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