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死後,我覺得自己是「兇手」|自殺者遺族

2020-12-23 丁香醫生

每年的 9 月 10 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約 80 萬人自殺,平均每 40 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逝者已矣,讓活下來的人找到「生死兩相安」的連接,路漫漫。人們往往聚焦在「那人為什麼會自殺」,但與自殺者相關這群人遭遇的痛苦,少人知曉。

他們可能是自殺者的親友、師長、同學、同事,可能是與其接觸的社工、諮詢師、醫護,他們是沉默和被誤解的,處境少被關注,宛若汪洋中的孤島。

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的概念,由開創現代「自殺學」的美國心理學家施耐德曼(Shneidman)提出。有研究發現,一位自殺者平均會觸及 135 人,其中約 60 人的情感直接或間接受到衝擊,至少 6 人可能受到重創,他們會遭受一連串的壓力跟負面情緒,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悲傷、憂鬱,也可能會出現頭痛、肩背痛、肌肉僵硬等生理不適。

根據世衛組織 2016 年的統計數據,中國自殺率是十萬分之 9.7 ,這背後的自殺者遺族群體龐大。

由於歷史和文化因素影響,談及死亡在某種程度上是公眾的禁忌,討論因自殺造成的死亡更是一片噤聲,人生最陰暗的幽谷裡,只餘自殺者遺族的足音。

但這群人的困境,並非無人看到: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的自殺者親友互助團體已堅持了 18 年;在臺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也到了開辦的第 15 個年頭。

難以承受的告別

姐姐的自殺,一度讓呂芯秦陷入自責與憤怒中,以至於反覆自殘, 6 年都走不出來。

那一年,姐姐 22 歲,呂芯秦 18 歲,還在讀高三。

半夜裡,姐姐來電。身心俱疲的呂芯秦沒接。

凌晨 4 時,姐姐跳樓身亡。

至此,她方知那是姐姐生前最後的電話。

呂芯秦感到,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也隨姐姐而去。因為氣喘,她隨後住院,又並發肺炎和敗血症。病床上,閉上眼睛,她眼前就是姐姐墜落的模樣。不到一個月,體重減了 16 公斤。

有人質疑呂芯秦,她是唯一和姐姐同住的人,她理應能發覺姐姐的不對勁,她理應知道姐姐為什麼自殺。

她也想知道,可她確實不知道。她陷入對姐姐之死的自責中,覺得自己是「殺人兇手」。自我定罪的結果,就是連自己也不想活。看著一夜白頭的父親,她覺得活著的自己,比不上死去的姐姐。

她的人生癱瘓了。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護校畢業的她,卻因為兩百多堂曠課,被記過,被取消所有獎項,在求職路上碰壁。

離開學校,離開家庭,呂芯秦阻斷和外界的聯繫。安全感瓦解,失眠成了常態。

「我碩士論文年曾以 11 位自殺者遺族為研究對象,發現這 11 位全部在親人自殺的 6 年內曾輟學、失業和離婚,在社會功能上有明顯改變。」呂芯秦說。

那時候的她,感到自己在被遺棄,「如果死的人是我就好了!」

她自殘,在手臂劃出一道道血痕,當作是對姐姐之死的贖罪。

姐姐小時候曾許願,等長大後要養白貓。可她已不能再長大,於是,在姐姐自殺後第二年,呂芯秦撿了一隻流浪貓,取名「哼唧」,今年 6 月,高齡 27 歲的「哼唧」安息在她懷裡。

呂芯秦在姐姐自殺後的第 2 年開始養貓,取名「哼唧」。今年 6 月,高齡 27 歲的「哼唧」安息在她懷裡。

圖源:受訪者供圖

姐姐生前的日記,有很多跟自殺意念抗爭的描述,一再積極地期望自己會好好生活,這留給呂芯秦疑惑,也讓她對自殺一度充滿敵意。社會對自殺的汙名化,愈發加劇了她的迷惑。不知道該對誰表達憤怒。

隨著時間流逝,她慢慢明白,和姐姐的關係並未結束,只是轉變了。她不應去除、逃避,而是要修補、整合。

她重新回到校園,投入到自殺者遺族的研究中,與國際學術界交流,參與建立臺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成為中心第一個遺族個案管理師,後來又任臺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出版了臺灣第一本站在自殺者遺族立場的著作《我是自殺者遺族》。

呂芯秦的公開發聲,打破了家族的禁忌,親友們指責她舊事重提。她被網友肆意評價,一所大學的諮詢與輔導專業的考研試題中,把她作為案例,讓考生分析她在姐姐過世之後,用了哪些防衛機制。

她再次成為被傷害的對象。

「姐姐為什麼要自殺?」許多人這麼問她,不乏有醫生和諮詢師。

她不願意別人這麼問,因為問題中帶著傷害。她認為,自殺者遺族需要的是接納,是表達。親人因何自殺?這答案要不要找都沒關係,更不需要外人幹涉。

「我們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所愛的人已經自殺。」2018 年,呂芯秦在社交網站成立了個線上社團,只接納自殺者遺族,她在入社準則裡的第一句這麼說。

在過去一個月,這個網絡社團有 14 名新成員加入。

準則裡,有這樣的共識:在回應他人的貼文時,不要直接給建議,「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可能是不適合的······「如果無法仁慈,請保持沉默。」

2019 年 3 月,呂芯秦(右)在她的新書《生死傷痕》讀書會上,為讀者講解關於遺族悲傷的任務危機模式,左為失落關懷與諮詢商協會理事長李佩怡教授。

圖源:受訪者供圖

不能說的秘密

不被允許的悲傷,會讓悲傷更悲傷。中國的社會文化迴避談死亡,可這兒是個例外,接住了自殺者親友的悲傷。

這裡是北京回龍觀醫院的自殺者親友互助團體,成立於 2002 年,因公眾對「自殺」這個字眼非常敏感,小組成立時取名為「輕生者親友支持小組」。

許多小組成員,曾嘗試跟家人談起自殺,可家人往往回應「別再說了」。在外面不被鼓勵說的,在這兒,通通可以敞開說。

茶點免費,咖啡免費,擦淚的紙巾管夠,經費充裕的年份,還管盒飯。

沒有錄像,沒有錄音,那些悲傷的故事,被留在這個房間裡。團體準則強調「尊重」和「保密」。

「讓活的人少點疼。」自殺者親友互助團體負責人郎俊蓮這麼解釋這個團體的初衷,用敘事、建構的理念來幫助親友走過否認的階段,悲傷的歷程才可以開始。

每月第二周周二下午 15:00 到 16:30,是固定的活動時間,地點位於醫院院區,但卻不似醫院風格。這兒遠離門診樓,在單獨的小院內,空氣裡沒有消毒水的味道,有的是流浪貓,穿過紅色梁柱撐起的天井。

來這裡的親友,求的並非是一個答案。老張最常問的是,「我媽為什麼要喝藥自殺?」眾人七嘴八舌解釋,他往往連連擺頭。

老張原以為,他這輩子和媽媽就這樣了:長期分離,雖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但生活上的疏離反覆暗示著他:媽媽並不愛他。

直到媽媽自殺的死訊傳來,隨之而來的,還有遺囑:在眾兄弟姐妹中,媽媽竟然把一生的積蓄,都留給了他。

媽媽的自殺動機一度纏繞著他,留下的財產,讓弟弟妹妹和他訴諸公堂,財產糾紛時時影響著他。

聽聞媽媽自殺時,他沒流淚;葬禮上,他依舊沒流淚;只是從此多了一個習慣:他住城東,媽媽住城西,曾經疏於串門的他,常常徒步,從自家走到媽媽家。

人去樓空,徒留花花草草。老張來回徒步二十多公裡,只是為了給媽媽養的那些花澆水、鬆土。

之所以來親友互助團體,按他的說法,不過是想找個「會養花的人」,他想讓媽媽留下的那些花,開得和從前一樣豔。

年過五旬的老張,至今不用微信,這讓他無法參與線上討論,線下的活動他也不是每次都參加。有一回,等其他人結束活動出門時才發現,老張在門外等候良久,就是不進來。

郎俊蓮理解老張。

「每個人悲傷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她看來,老張看似聽不進人相勸的樣子,但改變在發生,比起最初的不在乎儀表,如今的老張,出現在眾人面前時,衣服乾淨,頭髮是梳洗過的。

有一回,團體組織去戶外野餐,老張買了很多糕點,等別人一問,他才發覺,買的都是媽媽愛吃的。「我知道你們對我好。我不想再問媽媽為什麼自殺,這不一定有答案。」老張對郎俊蓮說。

圖源:站酷海洛

有親友說,家人自殺後一個月她就笑,笑完後很自責,她應該是愁眉苦臉睡不著,能吃能喝說明她沒良心。傳統觀念讓這些親友覺得,親人走了,自己就要在悲痛裡,才表示沒有忘記逝者。

郎俊蓮說,跟逝者連接的方式不只有痛苦,也有幸福,她鼓勵親友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跟逝者連接:敘事、繪畫、手工製作、音樂、正念冥想、舞動療法、自然療法...

此外,團體組織去戶外活動,放飛氣球、在河面放生紙船、掛願望樹,登高望遠,從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多方面去關注親友們。

2010 年後,郎俊蓮將團體帶領的權利交給親友們,親友們開始不願意只講自殺的悲傷經歷,而是要多講怎麼讓生活過得好。中國文化忌諱死,於是,團體的名字不提「自殺」,改為了「手拉手心連心」。

封閉式小組輔導是親友互助團體的另一項重頭活動,為期 8 周。在模式上,北京的封閉式小組輔導,和臺北的「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相近。

2005 年,呂芯秦和研究所的同學方俊凱醫師等人,一道參與創立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從美國將「自殺者遺族說故事團體」引進臺灣,後來他任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這是一種結合敘事的團體治療方法,讓自殺者遺族儘可能訴說自己,同時避免對別人做批評或建議。這種「知道有人和自己感同身受」的感覺,能帶給遺族慰藉。

儘管回龍觀醫院自殺者互助團體年年招募,但受限於極其有限的報名人數,難以湊齊封閉式小組輔導成立的最低門檻:3 人。最近的一次成功組團,發生在 2018 年,正好 3 人報名。

「臺南的相關機構曾經聯繫自殺者遺族,邀請他們參加輔導,但每 20 名遺族只有 1 名願意。」呂芯秦說,2005 年,她和同儕在為遺族舉辦的團體輔導前的個別會談中,許多遺族問他們:「你們為什麼願意幫助我?」、「我不配接受這些」、「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

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自殺未遂和經歷親人自殺死亡,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危險因素,自殺事件可能造成親人的模仿效應。

換句話說,自殺者親友是自殺防治的高危群體之一。

「要合併自殺未遂數據,才知道如何更好應對自殺者親友等群體的精神衛生需求。可在中國,目前沒有系統可以搜集自殺未遂的數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幹預研究室主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與流行病學臨床教授費立鵬(MICHAEL R. PHILLIPS)說,這名加拿大籍學者,這個月在上海過完了他 71 歲的生日,他已在中國求學、工作 37 年,是最早研究中國自殺問題的人之一。

自殺未遂者到了綜合醫院接受搶救後,幾乎沒有後續的心理評估,以及醫生處理的流程,沒有人過問自殺未遂者的心理行為。由於保險公司對自殺相關的保單不給理賠,為避免與家屬起爭議,醫院在寫病歷時往往不提自殺,而是寫意外。

「相比國外,中國自殺人群中老人的比例更大。目前,中國有限的自殺預防力量集中在 15 到 34 歲的年輕人和大學群體,但大學的自殺率其實並不高。所以,重點應放在 50 歲以上的老人群體。」費立鵬表示。

圖源:站酷海洛

小喬的家庭,就經歷了兩次自殺。

爸爸自殺後,媽媽把三個孩子拉扯長大。未料,唯一的兒子也自殺了,這讓媽媽和兩個女兒陷入困頓。

來親友團體的決定,是這位媽媽的二女兒小喬下的。爸爸自殺後,小喬曾經有幾年的時間走不出來。

每個人表達哀傷的方式和走出悲痛的速度,並不相同。小喬發現,撐過了弟弟自殺後最難的半年,媽媽卻流露出「不想活」的念頭,而三妹也像變了一個人,連班都沒法上。她想救媽媽,救三妹,想讓這個家存在下去。

當她提出去就醫開藥的想法時,媽媽一口拒絕。她勸媽媽陪三妹來參加親友團體,媽媽才同意。

那時候的小喬媽媽,抑鬱情緒很重,自己說不知道魂丟去哪兒了,就像行屍走肉。郎俊蓮記得,她第一次來參加活動時,說自己很怕冷, 4、5 月份的天,是穿著羽絨服來的。

深陷悲傷裡的小喬媽媽,很難敘說,郎俊蓮發現,這一家三口都在悲傷中,但每個人的悲傷表達方式不同,也都欠一個好好共同跟逝者告別的儀式,就帶他們到沙盤室,讓他們共同製作一個作品,通過沙具來表達和流動情感,把心裡的故事擺出來。

媽媽擺的是自己的悲傷,三姐關注的是弟弟的愛好,小喬的沙具則在圍繞和貼近妹妹和媽媽。作品完成後,郎俊蓮引導她們去彼此看見,悼念逝者,經過心理健康宣教,媽媽和妹妹都接受去看專科醫生。

家人的自殺是一輩子的痛,親友們要帶著痛過日子。「尤其是失獨父母,他們感到生命的意義就此中斷。」郎俊蓮說,有位媽媽,常年參加活動,可在活動中,總是寡言少語。

在孩子自殺 10 年後,她才在熟悉的成員前放下心防,回憶孩子生前的細節。這是她講的最多的一次,她第一次在他人面前嚎啕大哭。

「今後我不再這麼苦自己了。」她跟郎俊蓮說。

與悲傷共處

2020 年 8 月 20 日,呂芯秦為自殺者遺族新開設了一個繪本讀書會,邀請遺族一起來閱讀一本關於他們的繪本「你走了以後,我······」。她以遺族悲傷調適歷程的六個「任務 危機」為主題,運用繪本工具,讓遺族減少在悲傷調適的過程陷入危機的可能性。

她發現,報名的人大多是父母,他們的孩子自殺大多不足半年。

「男性不願意到團體來,害怕被看作是失敗者、低人一等。」那次活動,來了數位爸爸,呂芯秦囑咐自己,他們肯定是「活不下去了」,才願意到團體來。

她明白,男性通常不願意哭給別人看,所以她把留給男性坐的椅子調整方向,把照向他們的燈光調昏暗,給他們以述說的氛圍。

現場來了一位孩子他媽,哭得很傷心,孩子他爸手插在胸前,不坐下,就這麼站在邊角,顯得與人群格格不入。

「我只是帶太太來,我並不需要參與這個團體。」面對詢問,那位爸爸答道。可呂芯秦發現,雖然是爸爸主動拉著媽媽來,但其實需要被幫助的是爸爸。

就像美國自殺防治協會專業顧問喬丹(John R. Jordan)舉過的例子:如果喪子的媽媽因為悲傷而歇斯底裡,爸爸認為媽媽需要平靜,那麼該吃藥的其實是爸爸。

「不要去幹擾他人表達悲傷,如急著去安慰、讓人擦乾眼淚。悲傷不應被汙名化為一種負面情感,反而可作為個人向內探索內在深層情感的契機。」呂芯秦注意到,許多精神科醫生認為,喪親半年以上,遺族的情緒影響如果還在持續,那就是一種不正常。

她並不這樣認為。她說,哪怕悲傷一輩子,都很正常,沒有人能規定遺族需要多久走出來,實際上也不需要必須「走出哀傷」,「悲傷不是用來走出來的」。

呂芯秦提出的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

圖源:受訪者供圖

依據她提出的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悲傷療愈的歷程包含表達悲傷、接納困惑、理解自殺、連接回憶、創造意義與祝福逝者等六方面,「表達悲傷」是療愈的第一步,而「理解自殺」則是推動療愈進程的關鍵。

「逝者要解決的不是生命,是痛苦。」她說服遺族,去理解自殺是逝者當時唯一或者是不得已的方法,去理解某些自殺是難以預防的,便較能放下對自殺事件歸因所帶來的自責或憤怒,進而能尊重與祝福逝者。

「再難理解,也要尊重。」呂芯秦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她選擇祝福姐姐跳樓的那一天,「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不需要對愛去治療,而是為愛找到適合的表達方式。」

呂芯秦曾陪伴過一位媽媽,那位媽媽想在兒子自殺的地方上吊。那是一處偏僻的公共墓地,位於山林邊。

現場是很好的連接。呂芯秦陪她去了那處墓地,那位媽媽在墓地喊著兒子的名字,「兒子,你做這個決定我當時很生氣,後來我發現你很痛苦,那媽媽祝福你。」

呂芯秦認為,遺族輔導需要有專門機構,不附屬於精神科,不附屬於自殺防治中心,「自殺防治沒做好,才會有人自殺,這對自殺防治的個案管理師和治療師都意味著是失敗。」

從事自殺者遺族輔導與自殺防治服務,努力的方向是不同的。自殺防治強調的是,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遺族輔導強調的是,接受親人的選擇,理解他的痛苦。

她認為,片面強調「自殺都是可以預防的」,會傷害到遺族的感受。他們會想,親人選擇自殺,我又無法挽回,那是誰的錯?沒有答案的「為什麼」,讓憤怒和自責找不到出口。

面對呂芯秦遞過來的繪本,也有自殺者遺族很沉默地丟掉。她並不覺得這樣不妥,「這也是一種幫忙,讓他表達憤怒,找到情緒的出口。」

繪本課程結束後,數位男性長者主動來和呂芯秦握手,他們聽進去了,每個人的療愈之路都不一樣,沒有最正確的路,但悲傷應該是療愈的起點。

痛苦會反覆。在姐姐自殺 15 年後,呂芯秦覺得自己好了,可到姐姐自殺 27 年後,她發現自己還沒完全好。

但她學會了調適,她更關注生命體驗的奇妙。在家裡的柜子,她一直留有一角,放置姐姐的遺物,取名為「姐姐角」。承繼姐姐的願望養貓,在送貓去動物醫院的時候,她遇見了一名獸醫,後來成為了她先生。

如今,他們的孩子已經 10 歲了。

生死兩相

整理郵箱時,小梅無意中看到自殺的友人於 2012 年寫給她的一封信。友人說,醒來時感覺自己很輕,這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他熱愛痛苦,因為痛苦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是的,痛苦。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他選擇了從高空墜下。

聽到友人的死訊後,小梅在床上癱軟了好幾天,半夢半醒間,看自己一次次下墜,全身的骨頭被粉碎,「我沒想到自己會有這麼強烈的代入」。

那時候,在公司上班的小梅,常常忍不住哀慟,跑到洗手間去流淚。她一度覺得,天色永遠也亮不起來了。

在友人自殺的第二年,小梅選擇辭職,重回校園,跟老師申請旁聽心理系的課程,從頭開始學臨床、發展和藝術治療。

友人的自殺,不是推動她擁抱心理諮詢的唯一原因,但的確讓她對這個主題有了探究的興趣,她給自己擬定的第一個研究計劃,「自殺遺族中的專業人員」。

美國自殺學會年會時,會安排一天議程為自殺者遺族而開,與會的當事人大部份都是專業人員,包括直接接觸自殺者的社工、諮詢師、醫護人員等。小梅發現,個案自殺是心理助人工作者的主要壓力源。

專業遺族不僅見證了個案的生命故事,也吸收其伴隨而來的痛苦情緒。特別是在自殺事件的衝擊下,其可能會遭受到次級創傷壓力、替代性創傷和專業耗竭,搖晃他們的職業認同,甚至是對自己的專業性產生質疑。

圖源:站酷海洛

郎俊蓮就曾一度陷入迷茫。2010 年在輔導自殺者親友時,她覺得自己象是一滴水掉到沙漠,眨眼就被悲傷吞噬了。

損耗、職業枯竭,郎俊蓮發現,若是她以拯救者的心態出現,會有挫敗、無能、無望,有一種職業的浩劫感。

她重新定位自己,只是陪伴者,不是拯救者,不做別人的專家。她看了很多講生死的書,她跟女兒留下遺囑,說自己死後要海葬,要捐獻遺體。學醫的女兒跟她打趣說,媽媽你太高了,做不了大體老師,箱子裡放不下你的遺體。

郎俊蓮花了兩年走出來。如今,為自殺者親友輔導時,她會有動情的時候,但她落淚,是因為同情,而不是把自己代入。她會固定周期找督導,去個人成長,來避免反移情的影響。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我們不當拯救者。」郎俊蓮說。

(老張、小喬、小梅均為化名)

撰文:鄭宇鈞

監製:於陸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Tips

如果您有與醫療健康相關的線索或與疾病、衰老、死亡有關經歷,歡迎投稿給我們

郵箱:features@dxy.cn

相關焦點

  • 自殺者遺族:生死兩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病床上,閉上眼睛,她眼前就是姐姐墜落的模樣。不到一個月,體重減了 16 公斤。有人質疑呂芯秦,她是唯一和姐姐同住的人,她理應能發覺姐姐的不對勁,她理應知道姐姐為什麼自殺。她也想知道,可她確實不知道。她陷入對姐姐之死的自責中,覺得自己是「殺人兇手」。自我定罪的結果,就是連自己也不想活。看著一夜白頭的父親,她覺得活著的自己,比不上死去的姐姐。
  • 我的個案自殺了 : 一個被遺忘的自殺遺族
    什麼叫自殺遺族,根據研究,一個自殺身亡者大概會衝擊到7-10個人,這些人會出現嚴重的身心症狀、情緒反應,這些就叫做自殺遺族,統計數據告訴我,每3-6位諮詢師中就有一位在一生中遇到過一位自殺的來訪者,我的單位大量處理相關問題,會有更高的概率遇到自殺身亡者,我也知道怎麼去做這些事情,督導我的同事,教他們怎麼做,怎麼面對自己。
  • 關注自殺者遺族:抑鬱症患者自殺死亡後,身邊的親戚朋友會怎麼想?
    按每名自殺者至少留下6名遺族估算,我國每年新增172萬名自殺者遺族。 許多自殺的人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可能他們努力與抑鬱症戰鬥但是一直失敗。疾病使得他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能力都受損了。他們陷入了深深的無助感和無望感之中。或許有人會說是他們自己選擇了自殺,但我認為實際上是嚴重的心理障礙限制了他們的選擇。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3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3佛教如何看待自殺行為問:萌生自殺念頭的人,雖然多數是因為活得不快樂而輕生,但也有的人則認為死後可以和親人相聚,或是因為信仰因素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殺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
  • 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誰是兇手?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所以,怎麼可能有兇手呢?導致林奕含走上不歸路的當然是抑鬱症。與遍及全球的臺灣電信詐騙一樣,林奕含死後,臺灣公務部門馬上發出公文「不準媒體談論作家或狼師姓名」,違者處罰,被罵後,又撤了公文。臺灣某些媒體開始大談起新聞自律和新聞倫理(聽起來像個笑話),開始堅持不報導網友們最關心的那個補習班老師姓名。
  • 不要自殺!親人會生不如死!
    在知乎上,許多自殺者遺族,都講述過自己的故事。有人父親自殺。「萬箭穿心,生不如死。原來人間最痛的,是活著不如死了。我不知道未來幾十年我該怎麼過,每一天都是以淚洗面。」有人母親自殺。「那天放學回家,客廳空無一人,覺得奇怪。我一邊喊,一邊在屋裡尋找媽媽的蹤影。最後,發現媽媽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她的臉很怪異。也很嚇人。我開始以為她睡著了,可無論我怎麼喊、哭、觸摸她,媽媽也沒有回應。我覺得不對勁,打電話給爸爸。爸爸趕回家,把媽媽送到醫院。醫生說,早就走了。.
  • 「自殺式單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謀殺式戀愛」和「同歸於盡式婚姻」
    知乎機構號:簡單心理(60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用經濟學的說法叫做「損失厭惡」或者「風險厭惡」——也就是擔心找對象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他們總會覺得:找到一個適合的愛人,肯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有好的結局。而且結局很可能是不好的,畢竟自己總是遇到錯的人。這也涉及到心理學中的「舒適區」概念。
  • 「國慶恐怖片推薦」:《電鋸驚魂3》,原諒兇手容易麼?
    2, 第二個遊戲內容是豎鋸設計給艾曼達玩的,因為他發現艾曼達都不給測試者留活路,這不符合他「討厭謀殺兇手」,他不親自殺手,而是讓受害者選擇為了不要死亡付出各種代價。這邊又補充交代了艾曼達跑去悶死了第一集的亞當、還有提摩西揚恩的遊戲即使拿到鑰匙也沒鑰匙孔、把艾瑞克留在通道等死等事,來強調艾曼達會弄死所有遊戲受害人。
  • 重審《羅傑疑案》:阿加莎筆下的兇手,是受害者?
    其一是每部推理小說都有必要出現一具屍體,因為「缺乏兇案的犯罪太單薄,分量不足」;而其中第十五條便是指向真相隱瞞的方式問題:「謎題真相在整部小說中必須清晰可見,可讓有銳利洞察之眼的讀者看穿。我的意思是,在案件大白之後,讀者若重讀一遍小說,會清晰地發現,破案的關鍵始終擺在他眼前,所有線索也無一不指向同一名兇手。如果他跟偵探一樣聰明的話,不必等到最後一張就可以自己破案。」
  • 古馳創始人孫子在佛羅倫斯逝世,揭開「GUCCI血案」的豪門秘史!兇手的一句話被傳誦至今…….
    」震驚了全世界近日這起豪門恩怨又再度被熱議而Lady Gaga在「GUCCI豪門血案」改編的電影飾演一個為錢殺夫的可怕女人第一代創辦人古馳夫婦於1921年創業,夫婦同心開了一個小工作室自製皮件二戰後,他們利用「油皮技術」開始生產行李箱將古馳標
  • 不得不看的韓國「 R級」片
    他痛恨所有的家暴者,痛恨所有為了滿足自己而傷害他人的人,他準備用自己的方法來懲罰他們。他覺得閔泰柱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刺激自己的神經,讓自己有機可乘,另一方面,自己的女兒金恩熙也是他的下一個謀殺目標。
  • 「佛學·拾捌」-兇手與日月星辰,「常見、我見、空見」
    在「佛學·拾柒」中我們知道了:被害者被殺害,歸根結底也是因果業報中的一環;同時人因為「四狂」放下的殺生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減輕,希望您還記得「四狂」的具體是涵義是哪些。今天我們進入「佛學·拾捌」的內容,同樣是從一個問題開始。
  • 媒體如何報導自殺新聞才不對大眾有傷害?| 心理自助手冊
    教育他人關於自殺的實情時,來自遺族的觀點是相當珍貴的資源。然而在新聞媒體報導中蒐集或採訪這些資訊時,有幾項關鍵要素需要特別留意。首先,訪談過度悲傷或處於脆弱情況的遺族時應謹言慎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其低潮狀態更容易增加自殺風險。再者,與其寫出一篇戲劇化的報導,尊重自殺者遺族的隱私更加重要。某些國家甚至會規定記者進行自殺遺族採訪報導時需遵守相關倫理規範。
  • 男大生炒股「慘賠2000萬」走絕路!死後被告知「沒欠錢」...父母怒告
    留一封遺書身亡結局很悲傷》指出,美國一名20歲男大生利用「Robinhood」投資,疑似因不熟悉操作介面,誤以為自己慘賠73萬美元(約新臺幣2千萬)最後走上絕路,沒想到最後竟是烏龍一場,讓他的父母氣得提出訴訟。▽20歲男大生以為自己負債2千萬選擇輕生
  • 看了《綁架者》,覺得徐靜蕾的「才女」人設搖搖欲墜啊
    其實《綁架者》能得到5.3分我都覺得太高了,這片應該和3-4分的爛片歸為一檔。本來是一部嚴肅的懸疑推理電影,但本片實在笑點太多,隨處穿插著謎之搞笑的劇情和表演。「說!我女兒到底在哪裡?!」「我布吉島我真的布吉島啊!」……就這麼一段莫名其妙的追問戲足足持續了幾分鐘,一開始觀眾是尷尬的,當最後黃立行終於忍無可忍,抓狂地吼道:「我既幾都不記得既幾四sei,怎麼幾道你擬額在哪擬!」這時觀眾終於舒了口氣,愉快地笑成一片。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1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1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最殘忍的行為是殺生。人為了維持生命,想出種種的方法來保健與養生。但是另一方面,卻有不少人想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 震驚:日韓兩女星同日自殺身亡!自殺後果非常慘重,死後為鬼更是痛苦
    說到此,我記得我廟上(三緣寺)方丈和尚有位妹妹,他在守孝時,妹妹已結婚。不知道何因?有一日他妹妹忽然想:「上吊死好了!上吊死好了!」正打這個妄想,方丈和尚就知道,當時我師父還沒有出家,方丈就叫我師父去救她。我的師父是不識字的莊稼人,而我這個莊稼人亦拜莊稼人作師父,所以我的徒弟叫我老土包子。
  • 女主「佳愛琉」葬身火海大樓!兇犯被捕,觀眾直言讓男主勸他自殺
    被害人叫「菊池桂子」16歲,為私立多摩綜合學園1年級學生,是個長相可愛又堅強的女生,對求生充滿了渴望。而兇犯的作案手法為「掘墓填坑」被害人被藏於狹小密閉空間,最終會因缺氧而死,這一過程還被在網上用匿名伺服器直播。警察認定兇手是代號「掘墓人」的知名罪犯,即時展開了行動。
  • 番外雜談之《兇手不只一個》+年度事件超簡單回顧
    有個高中生從大樓跳下傷重不治有個父親看著新聞指責這個高中生的不是然後他對他兒子說 自殺是不孝的趕快去念書 還要靠你養的有個校長得知校內有個學生尋死馬上連絡電視臺 請求不要公開學校的名字有個網友看到這則新聞馬上po譴責少年逃避現實的留言馬上多有個路人 曾看到被毆打的死者死者看著路人 路人只是看著死者有群記者
  • 《The Penthouse》公開「閔秀雅事件」線索整理!兇手會是誰呢
    製作組方面也表示:「至今為止,關於『閔秀雅事件』的線索都成了誘餌,以後將正式呈現罪犯的輪廓。」相關的真相會是什麼?除了嫌疑人外還有犯人嗎?還是會有其他人物出現呢?只能期待接下來的播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