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達、李飛飛、沈向洋:2021年的人工智慧會是這個樣子

2021-01-12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機器之心

來源:機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

2020 年伴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事,在坎坷的一年過去之後,我們將迎來怎樣的新時代?

在今年的最後一天,吳恩達邀請了沈向洋、李飛飛等人工智慧的頂級學者,讓大牛們對 2021 年的 AI 技術發展進行了一次展望。在人才不斷流向業界、常規架構算力進入瓶頸期的今天,作為一名從業者應該看到什麼?他們是這樣說的……

新的一年近在咫尺,吳恩達分享了自己對人工智慧在接下來一年中發展的三個願望:

縮短概念證明與生產之間的差距。儘管搭建好的模型很重要,但很多人現在也意識到,從數據管理到部署到跟蹤,要想付諸實踐,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2021 年,我希望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機器學習項目的完整周期,構建支持相關工作的 MLOps 工具,以及系統地搭建、生產、維護 AI 模型。

增強 AI 社區的共享價值觀。在過去的十年中,Deeplearning.ai 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員已經從幾千人增長到了數百萬,我們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源於對任何想加入我們的人張開雙臂。與此同時,這也會帶來一些誤解。因此,建立一套共同的價值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確保我們的工作結果公平公正。人工智慧領域的偏見和公平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討論,在這些領域仍有許多困難和重要的工作要做,我們絕不能鬆懈。同時,人工智慧對貧富差距的貢獻受到的關注也較少。許多高科技企業似乎都對應了「贏家通吃」的那一套原則,這個世界是否正在成為財富集中於少數公司的樣子?我們如何確保公平分配?

我對 2021 年人工智慧及各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樂觀,期待我們共同解決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此外,來自 AI 社區的多名著名學者、企業家也分享了他們對於 2021 年的展望。

喬治亞理工學院 Ayanna Howard:訓練有道德的 AI

喬治亞理工學院交互式計算主任Ayanna Howard

作為 AI 工程師,我們擁有設計和搭建基於技術的解決方案的工具。但許多 AI 開發者不認為解決潛在的負面影響也是自己的責任,因此我們也看到醫療服務、教育機會等方面的不平等現象。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 AI 社區可以就如何構建有道德的 AI 達成廣泛共識。

我們需要在基於其部署的背景來考慮我們的工作,並對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負責,就像負責識別和修復代碼中的錯誤一樣。

這聽起來像一場巨變,但它可能很快發生。就像新冠大流行期間,很多公司都實施了以前他們認為不可能的在家辦公制度。技術的一個特徵是,當頭部玩家改變時,其他人就會跟隨,以免失去競爭優勢。只需要幾個領導者設定了新的方向,整個領域也會隨之變化。

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激活 AI 生態系統,扭轉頂級人才流向業界的趨勢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人工智慧著名學者李飛飛

我希望 2021 年,美國政府能夠堅定承諾支持 AI 創新。

美國之所以在科技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是因為其創新生態系統充分利用了來自學界、政府和產業界的貢獻。但是,人工智慧的出現使之向業界傾斜,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用於 AI 研發的三種最重要資源——算力、數據和人才,集中到了少數公司。例如,根據 AI21 Labs 論文《THE COST OF TRAINING NLP MODELS》中的數據,為了訓練大規模語言模型 GPT-3,OpenAI 聯合微軟可能花費了價值 500 萬至 1000 萬美元的資源。沒有一所美國大學可以進行這種規模的計算。

大數據對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但如今,最豐富的資料庫卻掌握在大型公司的手中。缺乏足夠的算力和數據阻礙了學界研究者的科研,並加速了頂級 AI 人才從學界流向私有企業。

2020 年,美國政府為大學院校提供了一些新的支持,但這遠遠不夠。在我與哲學家 John Etchemendy 共同負責的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HAI),我們提出了一項國家研究雲(National Research Cloud)計劃。該計劃將在未來十年每年投入 10 億至 100 億資金,為學界、政府和業界的合作注入新的活力。這項計劃將為學界研究者提供前沿研究所需的算力和數據,反過來也將吸引和留住新的教職人員和學生,有可能扭轉學界研究者流向業界的局面。

National Research Cloud 的進展令人鼓舞,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內的多個機構也發出了有關人工智慧項目的呼籲,為相關提案提供支持。

AI 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工具。但每個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其使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設計者、開發者和實施者的價值觀。確保 AI 安全、公平、保護個人隱私並造福全人類,仍然存在著許多挑戰。而激活 AI 研究生態系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部分。

Matthew Mattina:希望 TinyML 等微型 ML 技術和小型設備發揮更大作用

Arm 機器學習研究實驗室的傑出工程師和高級總監 Matthew Mattina

以標準 2 號鉛筆的筆尖為例,想像一下在筆尖區域每秒執行萬億次以上的乘法運算。這項任務可以使用現在的 7nm 半導體技術來完成。在小型、低成本的電池供電設備上結合這種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深度神經網絡將有助於解決從 Covid-19 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種種挑戰。

AlphaGo、Alexa、GPT-3 和 AlphaFold 等傑出系統背後的神經網絡需要這種計算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魔力。這些系統通常運行在數據中心伺服器、GPU 和大規模電源上,但很快它們將可以在耗電量比節日燈串上單個 LED 燈泡還要少的設備上運行。

一種叫作 TinyML 的機器學習技術正將這些大型的、側重數學的神經網絡應用在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和手機上。神經網絡嚴重依賴乘法,而新興硬體使用低精度數字(8 位或更少)來執行乘法運算。與通常的 32 位單精度浮點乘法器相比,晶片設計者可以在更小的面積和功率範圍內構建更多的乘法器。研究表明,在很多現實案例中,在神經網絡中使用低精度數字幾乎不會對準確率產生影響。這種方法可以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超高效的神經網絡推斷。

舉例而言,在應對 Covid-19 大流行的過程中,檢測和確認感染者成為主要障礙。最近的研究表明,基於數千個「強制咳嗽」音頻片段訓練的神經網絡集合或許能夠檢測出咳嗽者是否感染 Covid-19,即使他 / 她並沒有出現症狀。該案例中使用的神經網絡具有非常高的計算成本,需要每秒數萬億次的乘法運算。而 TinyML 可以運行此類咳嗽分析神經網絡。

對於即將來臨的 2021 年,我希望由小型設備上運行的大規模神經網絡賦能的複雜醫療應用可以開創一個新的個性化醫療時代,從而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

沈向洋博士:期待 AI 幫助人類進行藝術創作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小冰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

2021 年,我希望 AI 社區創造更多工具,幫助人類解放創造力。AI 將幫助全球各地的人們以其獨特的方式溝通、表達情緒。

我們已經創造出擅長邏輯任務的機器,它們能執行大規模計算,且速度遠超人類。這一成就在近期月球探測任務中得到了極大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 Microsoft Word 和 Excel 等工具來提升生產效率。但是,在另一些任務中人類仍佔絕對優勢,尤其是藝術領域。

人類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創造性和想像力,二者相互補充。創造性的右腦為許多日常互動點燃火花,我們使用語言來彼此交流,表達抽象的概念和情緒。我們同樣用藝術的手法表達自己,創造出音樂、畫作、舞蹈和設計。

AI 領域的近期進展,尤其是生成對抗網絡和語言模型(如 GPT-3)等深度學習技術,使得從頭開始合成逼真圖像和合理文本成為可能。小冰聊天機器人已經在作詩、繪畫和音樂方面展現出了類似人類的性能。例如小冰幫助微信用戶寫詩,一周內作詩數量超過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詩作!

繪畫、音樂、詩或舞蹈等藝術領域的頂尖人士必須經過多年的訓練。有句話說,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類似小冰的工具可以大幅降低時間投入,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更複雜、更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表達方式。

我期望,2021 年能看到更多 AI 創造工具,幫助人們表達自己的藝術想法和靈感。AI 已經證明它能夠幫助提升生產效率,那麼現在讓我們期待 AI 幫助人類解放創造力吧。

OpenAI 聯合創始人 Ilya Sutskever:期待語言和視覺的融合

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

過去一年,通用模型首次產生了經濟價值。GPT-3 的出世表明大型語言模型具備令人驚嘆的語言能力,並且能夠執行大量有用的任務。我期望接下來誕生的模型能夠更強,2021 年的最佳模型或將讓 2020 年的最佳模型相形遜色,同時也將解鎖今天難以想像的許多應用。

2021 年,語言模型將開始了解視覺世界。文本本身可以表達關於世界的大量信息,但它並不完備,因為我們也生活在視覺世界中。下一代 AI 模型將能夠編輯文本輸入並生成圖像,我們也希望它們能夠藉由其見過的圖像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聯合處理文本和圖像的能力將使模型變得更聰明。人類接觸的不僅是閱讀到的內容,還有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如果模型可以處理類似的數據,那麼它們就能以類似人類的方式學習概念。這個靈感尚未得到證實,我希望 2021 年能夠看到這方面的進展。

模型更加聰明的同時,我們也要保證其安全性。GPT-3 能夠處理多項任務,但它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可靠。我們希望給模型一項任務後,模型能夠返回無需更改或確認的輸出。在 OpenAI,我們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該方法允許人類裁判利用強化信號用我們想要的方式指導模型的行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強化期望的行為,抑制不想要的行為。

GPT-3 等系統被動地吸收信息。它們吸收數據並內化其相關性,當訓練數據集包含我們不希望模型模仿的行為樣本時,這是個大問題。而使用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後,我們可以讓語言模型展示出多種行為,人類裁判就這一行為是否符合期望給出反饋。我們發現 GPT-3 語言模型能夠快速從這些反饋中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相對少的人類交互快速精確地調整模型行為。

讓語言模型處理文本和圖像這兩種數據模態,並通過與人類的交互進行訓練後,我們看到了一條路徑,使模型變得更強大、更值得信任,因而對更多人具備更大用途。這條路徑將在 2021 年提供更多令人振奮的發展前景。

原文連結:https://blog.deeplearning.ai/blog/the-batch-new-year-wishes-from-fei-fei-li-harry-shum-ayanna-howard-ilya-sutskever-matthew-mattina

相關焦點

  • 沈向洋回答吳恩達:我預見的2021
    黑天鵝事件頻發的2020年,雖說坎坷不斷,但也讓AI的應用、落地空前加速。即將踏入新年之際,AI該邁出怎樣的下一步?近日,小冰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陽,應史丹福大學吳恩達教授的邀請,便對這一問題,基於小冰,基於「AI助力藝術」,發表了他的「預見」。
  • 吳恩達、李飛飛、David Silver 化身超級英雄!深度學習漫畫第一卷現已開源
    李飛飛在Twitter上轉發了一個帖子稱:「這是萬聖節意料之外的禮物」。            到底是什麼禮物讓李飛飛都如此驚喜?原來是一本深度學習超級英雄的漫畫!吳恩達、李飛飛、David Silver化身「Superheroes」,用各自的人工智慧技術營救了一隻名為「GRUMPY」的小貓!Go!
  • 沈向洋:人工智慧社區將創造更多工具釋放人類創造力
    近日,小冰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應吳恩達教授邀請,展望了2021年AI行業發展。沈向洋認為人工智慧社區將創造出更多工具來釋放人類的創造力。人工智慧將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各有態度的方式去溝通和表達情感和情緒。「人工智慧早已證明,它可以幫助人類提高生產力。
  • 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新年寄語:人工智慧提供更多創造力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2月31日晚間消息,小冰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今日應原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教授的邀請發表新年寄語,他在寄語中表示,2021年人工智慧社區將創造出更多的工具來釋放人類的創造力。
  • 特寫李飛飛:她激勵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更要給人工智慧賦予人的價值
    飛飛的父親喜歡在清倉大甩賣中淘東西,一次,他給李飛飛買了一個科學計算器。之後,李飛飛就一直在數學課上用這個計算器,直到一位老師指出她有個計算結果出了錯,才發現這個計算器有一個功能鍵壞掉了。李飛飛十分感謝另一位高中數學老師 Bob Sabella 為她指引了學術生涯的方向,並幫助她獲得了新的美國身份。帕西帕尼高中沒有微積分高級課程,所以他自己編寫了一個臨時使用的版本,在午休時間教李飛飛微積分。
  • AI圈八大女性領袖:李飛飛、NVIDIA工程副總等在列
    喬伊對算法偏見致以強烈反對:「當我在2016年開始為此奔走呼籲時,這還是一個非常外圍的領域。如今,我在上網看新聞的時候已經隨處是帶有偏見的AI系統。這個問題現在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人們的意識已經很好了,而後意識還需要引導行動。這就是我們所處的階段。」
  • 沈向洋,被微軟「耽擱」的獨角獸催化大師
    而沈向洋,正是News Break的個人投資人,並在去年5月出任董事長。美國市場排名第一News Break是一點資訊創始團隊鄭朝暉和任旭陽打造的新聞資訊平臺——但更強調美國本地資訊和智能算法驅動。2015年創立,比最初的中國版本「一點資訊」晚了2年。
  • 微軟沈向洋:成功的人工智慧要兼顧EQ與IQ
    日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發表署名文章——《每一個人的人工智慧》,詳細解析了微軟眼中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在沈向洋博士看來,成功的人工智慧 EQ 與 IQ 同樣重要,擁有EQ和IQ,智能助理能讓計算實現真正的人性化,計算機會越來越像人類。「我們要讓人工智慧助理理解我們真正的意圖,就像你我一樣。」
  • 對話阿里雲李飛飛:雲原生資料庫的時代來了
    雲原生資料庫的黃金時代對於李飛飛本人,相信業界不少從業者並不陌生。和人工智慧界也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李飛飛同名,男版李飛飛是全球資料庫與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人物,是 2018 年度 ACM 傑出科學家之一。
  • 「華人AI女神」李飛飛的堅持與獨行-虎嗅網
    百位新成員都是為醫學科學、公共衛生等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華人AI女神」李飛飛入選。在入選名單公布後,李飛飛發推致謝:「感謝!李飛飛,是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科學家。憑藉著毅力,李飛飛交出了滿意的成績單。她被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全額獎學金錄取!1995年,鎮上的報紙還報導了這個小姑娘的奮鬥經歷。
  • 李飛飛:我怎樣走上AI研究之路
    這個新研究院的想法誕生於2016年,當時李飛飛站在自家車道上,與鄰居、史丹福大學的前教務長兼哲學家John Etchemendy交談。他們討論到AI缺乏多樣性,以及該領域如何狹隘地專注於工程和算法。他們認為,需要就技術如何幫助所有人展開更廣泛的討論。
  • 李飛飛:一位教授和母親對人工智慧的人道主義思考
    接著,出現了第二張圖,這個聲音再次響起:「一個人坐在放了一個蛋糕的桌子旁邊。」這些描述對人來說,不足為奇。但是,令人驚嘆的是,說出這些描述的並不是人。這個系統背後的技術是前沿的人工智慧(AI)——一臺能「看見」圖片的計算機。李飛飛是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她正站在黑暗的會堂中被照亮的講臺上,向人們展示她和同事建造的一個先進的物體識別系統。
  • 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她用AI改變醫療
    李飛飛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她1976 年出生於北京,在四川長大。16歲時,全家移民到了美國。199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李飛飛赴西藏研究一年藏藥。2005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進入史丹福大學AI實驗室,並在2012 年成為了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
  • 美國播客節目《指數視角》專訪李飛飛:疫情、AI 倫理、人才培養
    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你在 2006 年開始做這個的時候帶來的影響? 李飛飛:我覺得完成 ImageNet 的項目過程更讓我興奮,我和其他大多數科學家一樣,對於知識都有追求和好奇心,不僅限於關注我們提出的想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Azeem Azhar:這很了不起。
  • 李飛飛團隊最新研究:「四步」AI方案助老人抵抗新冠肺炎
    自2018年回歸學術界後,李飛飛教授便很少對外露面,近日在一次斯坦福的線上會議,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她與團隊的最新研究——《AI-ASSISTED IN-HOME ELDERLY CARE AMID COVID-19 PANDEMIC》(COVID-19 大流行病中人工智慧輔助的老年人居家防控)。
  • 吳恩達:2020 年,這些 AI 大事件讓我無法忘懷...
    無論是面對面的還是在線的,我都希望您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在這個假期裡培養於最重要的人之間的關係。2020年回顧ImageNet的創建者李飛飛及其同事對數據集進行了重新梳理,並刪除了WordNet詞彙資料庫帶來的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其他貶義標籤。    2、一項研究發現,即使使用未經標記的ImageNet數據進行訓練,其模型也可能由於數據多樣性不足而引起偏差。3、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撤回了Tiny Images數據集,原因是有外部研究人員發現該資料庫充斥著性暗示、種族歧視等大量不良標籤。
  • 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老人新冠症狀
    來源:澎湃新聞李飛飛原標題: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據李飛飛團隊介紹,這套家用系統的優勢在於,它可以讓看護人遠程監視老年人現有疾病和基本健康狀況,減少接觸的危險。李飛飛和她的團隊在直播演講中介紹,這套系統在新冠肺炎暴發前,由臨床醫生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就已經在開發了。「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一套AI系統,它可以幫助老年人獨立生活,還可以管理他們的慢性病。
  • 吳恩達: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重要的是,這支基金的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吳恩達自己創辦的Landing.ai。另外,還有兩個投資項目沒有公布。量子位猜測,其中應該包括吳恩達夫人的新項目。前不久,吳恩達夫人從他倆主導創立的無人車公司Drive.ai總裁位置退下,開始新的創業。在Techcrunch的報導中,吳恩達表示AI Fund跟傳統的基金不一樣。更像是Betaworks模式。
  • 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
    李飛飛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照顧老年人變得更加困難。人工智慧是否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據李飛飛團隊介紹,這套家用系統的優勢在於,它可以讓看護人遠程監視老年人現有疾病和基本健康狀況,減少接觸的危險。李飛飛和她的團隊在直播演講中介紹,這套系統在新冠肺炎暴發前,由臨床醫生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就已經在開發了。「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一套AI系統,它可以幫助老年人獨立生活,還可以管理他們的慢性病。最近我們意識到,這套技術對新冠肺炎大流行下的老年人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