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於是,他選擇了「站著掙錢」,「讓子彈飛會兒」。
有一個糾結於「電影到底有沒有搞頭」、「怎樣搞才有搞頭」的年輕影視編導繼《阿凡達》之後第二次掏錢買票走進影院看了一場《讓子彈飛》,結果卻變得更加糾結了。他在有一群基本不進影院看電影的「高端影迷」嘯聚的「結廬桃源」網站上發了一個帖子,直陳其實,認為影片「夾生,拖沓」,以「毫無必要的時長」,用「同一個節奏」、「高八度沒來由的亢奮」端出了一鍋「洋溢著雄性荷爾蒙過盛感覺」的「爛燉」。隨後感慨:「我有點傷心,一是因為姜文都爛了,那還有誰能挺著?二是為什麼這樣的片子所有人都眾口詞地說好呢?」帖子引來眾多附議,搞得本想去看影片的人,也都開始糾結了。
眾所周知,姜文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導演,十七年僅僅磨出了四劍。前三劍為他贏得了眾多擁躉和無限期許,卻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太多的利益。然而這次,姜文卻開始「站著掙錢」了,而過去那些僅僅從道義和藝術上支持姜文的影迷們便開始「傷心」了。而這些人,恰恰是很少買票進影院的人。即如隨後有網友跟帖指出,依照市場主導的原則,觀眾永遠是對的。即使他們是錯的,他們的趣味在哪裡,往哪裡設計就行了。這就像選美競猜一樣,不是選自己覺得最漂亮的那個,而要選所有其他人覺得最漂亮的那個。
所以,作為一個電影權的投資決策人,如果也以個人的「高端趣味」去甄別電影項目的話,不但沒有幾部能夠被投拍,即使投拍,出來的產品也有可能是票房災難。好萊塢的電影之所以能被偷拍,很少是被導演或編劇或製片人最終決定的,決定是否投拍的大都是投資人或投資人的代言人,也就是那些主管電影營銷的經理人員。這就是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能夠雄霸全球的癥結原因,也是中國的很多電影人一直糾結不明的道理,而姜文這回明白了。在執導影片時,擱置了不該糾結的東西,而依然保留著應該糾結的東西,於是,他選擇了「站著掙錢」,「讓子彈飛會兒」。說到底,影片能否投拍,最終的抉擇權還在觀眾。觀眾的選擇即是「人民的選擇」,這是不以製作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情。
竊以為,從市場的角度而言,電影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聰明與否,成功與否因為好壞是沒有客觀標準而見仁見智的東西,但以成功來界定的聰明或者用聰明而構築的成功卻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洶湧的票房至少定義了這部影片的成功,有此足矣。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文也從一個被諸多小眾影迷熱捧的「好導演」,成功轉型為一個面向大眾的「聰明導演」。人們花錢走進影院,為的是兩個小時暫時逃避現實的娛樂,如果都跑到影院去上綱上線,還不如去課堂呢。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