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永康 ‖ 熊文燦的籍貫和功過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趙永康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

熊文燦的籍貫和功過

趙永康

文燦,字大濛,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永寧衛學舉貴州鄉試第二名舉人。萬曆三十五年,成第三甲第七十四名(總第148名進士),授湖廣黃州(今湖北省黃崗市黃州區)推官,行取為禮部精膳司主事;萬曆四十七年,升本部儀制司員外郎;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再升祠祭司郎中。《明史》說他「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 使。憂歸。自是徙家蘄水(今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崇禎元年(1628),起福建左布政使;三月,就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其地。五年二月,擢兵部 右侍郎、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

吳偉業《綏寇紀略》:「熊文燦,黔之瀘州人。」

當時,明王朝面臨形勢很不好:山海關外,滿洲族虎視鯨吞;關內李自成、張獻忠動地烽煙,遍地是揭竿而起的饑民;海上,更有眾多海盜、紅毛(葡萄牙人)和倭寇。熊文燦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去福建上任。在福建和兩廣,他成功招降海盜鄭芝龍,委其為遊擊將軍,即率舊部殲滅劉六、劉七、李魁奇、鍾斌諸海賊。又指揮 福建、廣東兩省官兵進剿勾結紅毛為害百姓、甚至扣留朝廷命官的劉香。劉香戰敗,自焚溺死, 餘黨千餘人向浙江官府投降。歷經長達8年的艱苦努力,海盜盡平,紅毛、倭寇一時銷聲匿跡。

《明史》對熊文燦評價不公,即使如是功績,也沒有稱道,而對他自請「辦賊」,就更有異詞, 說是「文燦官閩、廣久,積貲無算,厚以珍寶結中 外權要,謀久鎮嶺南。會帝疑劉香未死,且不識 文燦為人,遣中使假廣西採辦名,往覘之,既至,文燦盛有所贈遺,留飲十日。中使喜,語及中原寇亂。文燦方中酒,擊案罵曰:『諸臣誤國耳。若文燦往,詎令鼠輩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廣西採辦也,銜上命覘公。公信有當世才,非公不足辦此賊。』文燦出不意,悔失言,隨言有五難四不可。中使曰:『吾見上自請之,若上無所吝,即公不得辭矣。』文燦辭窮,應曰:『諾』。」說得他一無是處。

清乾隆《廣東通志》:「熊文燦,貴州瀘江州人。」

明崇禎十年(1637),饑民起事日熾,閣臣楊嗣昌建「四正六隅」之策,不顧人民死活,增兵12萬,增派兵餉白銀 280萬兩,「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徵討」,剿辦饑民。是年閏四月壬寅,以楊嗣昌薦,熊文燦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南京(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諸省)軍務,駐鄖陽(湖北襄陽) 討賊」。

「明季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熊文燦卻是個能臣。他注意到,所謂「流賊」其實只是些鋌而走險的「饑民」。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吃不飽肚子,任你如何剿辦,只會越剿越多。審時度勢,他決定以招撫為主,剿辦繼之, 成功招降了張獻忠、羅汝才、李萬慶、劉國能等一幹「流寇」。不管這些人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此舉總算為被流動作戰的農民軍牽著鼻子團團轉而疲於奔命的官軍,為風雨飄搖的中央王朝,爭得了喘息的時間和休整的機會。可是, 由於當時的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再加上崇禎皇帝本人剛愎自用與決策失誤等,明王朝沒能抓住這一線生機。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乙丑,張獻忠在谷城東山再起,群雄蜂起響應;秋七月壬申,「左良玉討張獻忠,敗績於羅猴山,總兵官羅岱被執死之」。「敗書聞,帝大驚,詔逮文燦。特旨命(楊)嗣昌督師……九月二十九日抵襄陽,入文燦軍,文燦就逮」,崇禎十三年(1640)「冬十月癸丑,熊文燦棄市」。

《明史》認為:「流賊之肆毒也,禍始於楊鶴,成於陳奇瑜而熾於熊文燦、丁啟睿。……疆場則剿撫乖方,廟堂則賞罰不當。僨師玩寇,賊勢日張。」最後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這種說法,持論不公。

清乾隆《福建通志》:「熊文燦,瀘州人。」

獨木難撐大廈。熊文燦受命於財盡民窮、天下洶洶的危難之際,派餉增兵落實艱難,60餘萬軍餉未能到位;將悍兵驕,宿將跋扈,不聽指揮;山海關外對後金(清)作戰的戰事又不順利。諸多因素疊加,熊文燦竭力補救,也無可奈何。把饑民之熾歸罪於他,功過模糊,未免冤枉。

功過因何模糊?《明史》對熊文燦研究不夠, 且莫說政績、功過,就連他調動升遷情況,都未弄清楚。《明史》說,崇禎四年(1631),明王朝派使團出使琉球,為新登基的新琉球國王加封。又說熊文燦以禮部郎中參與「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事實上,其時熊文燦早已從禮部調出,由山東而山西,又山東。而且,早在崇禎元年就已在福建作封疆大吏。

瀘州安賢鄉清康熙《熊氏族譜·熊廷弼序》載:熊文燦家族「於瀘州雲錦落籍」(張曉林 攝)

熊文燦籍貫,也有歧說。1998 年,瀘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瀘縣雲錦山下清道光五年(1825) 摩崖題刻「熊文燦故裡」為「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敘永縣部分業餘文史愛好者認為,萬曆甲寅,熊文燦「銜命如閩」過永寧,撰《蓬萊橋記》言「便道旋裡」;今日敘永城外熊公坡,傳說舊為熊文燦公館;清嘉慶《直隸敘永廳志·選舉》、清光緒 《敘永永寧廳縣合志·選舉》均載熊文燦為永寧人。於是他們致信瀘州市人民政府文物局,要求撤銷瀘州市人民政府1998 年公布瀘縣雲錦山下道光五年摩崖題刻「熊文燦故裡」為「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文件,並宣布熊文燦是永寧(今敘永縣)人。

此外,《明史》卷二百六十《熊文燦傳》:「熊文燦,貴州永寧衛人。」清順治朝國子監祭酒吳偉業《綏寇紀略》:「熊文燦,黔之瀘州人。」清乾隆《廣東通志》卷27《職官》「:總督熊文燦,貴州瀘江州人。」乾隆《福建通志》卷21《職官· 總部》「:巡撫都御史……熊文燦,瀘州人。」

諸說紛紜,莫衷一是。年來考求史乘、田野勘查,證諸金石,最後查明熊文燦確是貴州永寧衛軍籍的四川瀘州(今瀘縣雲錦鎮)人。「衛」是明代創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關,「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其軍皆世籍」。只有官至兵部尚書,才能免除軍籍為民。衛所之兵,無事屯田耕種,有事奉調出徵。境內民戶接受衛所管轄,不歸州縣。永寧衛隸屬貴州,治所設在今瀘州市敘永縣西城,與設在敘永東城、隸屬四川的永寧宣撫司(土司)同城而治,設有衛學。

明代貴州科舉錄取標準比四川低,冒籍其 地應試,遂成終南捷徑「。明嘉靖十六年(1537), 貴州開科(取士)……未嘗限其名額。由是四方遊食、逋罪生、儒,皆冒永寧籍求試。……至是,御史孫襄請行禁止,部覆報允。」然而冒籍應試並未杜絕,瀘州人熊文燦仍因有宗支世居其地而成功入籍永寧衛,入衛學。這一事實,反映在《熊氏族譜》裡,就是「寄籍永寧」。

《熊氏族譜》

(一)瀘州安賢鄉雲錦(今瀘縣雲錦鎮)清康熙《熊氏族譜》:「熊文燦,入川始祖熊袞九世孫。」

其譜為熊文燦本人主持編寫,代有續修,原譜今由瀘縣雲錦鎮花園村熊姓族長收藏。譜記熊氏一世祖熊袞、明洪武七年(1374)入川,世居瀘縣雲錦鎮。歷傳26代至今,世系不亂。

譜存熊文燦本人所作序言、族規等多篇文字。

譜有明遼東經略熊廷弼所作《序》「:蜀省瀘州雲錦場…… [文燦]由永寧入貴州學,賜進[士]……今閱蜀瀘州《熊氏家乘》,……元至和末,復徙湖廣麻城,被紅巾賊追逼因□入蜀,於瀘州雲錦場落籍,居三世後而生齒……科第聯雲,家聲大振,今已九世矣。」

譜有明太子少保、歷任禮戶兵刑四部尚書熊明遇《序》:「 即今之禮部主事……文燦者,乃為瀘之右族。何則?詢其家人,則人丁益繁也,田疇愈廣也,誦讀愈勤而科第見盛也。……今吾與江夏廷弼、瀘陽文燦兩人,世派其揆一也。」

(二)瀘州安賢鄉清光緒《續修熊氏族譜》:「文燦公寄籍永寧。」

譜有清乾隆元年(1736)熊璟《續修熊氏族譜序》:「元末荒亂,洪武七年甲寅歲熊族入川甚多,總言八大房,人各散去,惟我始祖名曰袞……居雲錦場…… 我支至九世上,有高祖輩名文燦公寄籍永寧,由貴州學於萬曆丁未科賜進士第,歷任官至九[七]省部院兼兵部尚書。」

瀘州安賢鄉清康熙《熊氏族譜·熊明遇序》載「:文燦者,乃為瀘之右族「」瀘陽文燦」(張曉林 攝)

其譜又有清光緒敘永教諭李登淮《熊氏族譜新序》:「明初熊氏入川之祖,分八大房,瀘陽其一支也。入瀘之祖 名袞,次曰奇,居雲錦山下。八傳至文燦公乃大顯。文燦以崇禎丁未進士歷官至福建巡撫、兩廣總督。崇禎十年, 進兵部尚書,總理直隸、山、陝、川、湖軍務,督剿流賊…… 由文燦至今又三百年,其間世次不紊,家聲不隕……文燦公有原譜序、原譜法、原譜注、原譜後錄上、下篇及世紀碑銘、戒族條約。」

熊文燦進士題名「: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

《萬曆丁未進士題名碑》:熊文燦,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碑在北京國子監博物館,碑雖漫漶,而其文尚存,且有眾多其他文獻、文物可資佐證。

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國子祭酒李周望《國朝歷科題名錄初集·明洪武至崇禎各科附》「: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三十八名……熊文燦,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

國家圖書館藏《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登記科錄》:「熊文燦,貫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永寧衛學生,治詩經。字太蒙,行一,年二八,三月二十五日生,曾祖魁經、祖廷賓、父仕諫;嫡母吳氏、繼母宋氏、生母餘氏慈侍下。娶楊氏。貴州鄉試第二名,會試第一百八名。」

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百二十四《選舉志·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黃仕俊榜。熊文燦,貴州永寧衛籍,瀘州人。」

清嘉慶《直隸瀘州志》卷八《選舉志·進士》:「熊文燦。萬曆丁未題名碑、省志俱作永寧衛籍瀘州人。」

瀘州安賢鄉清光緒《續修熊氏族譜》錄存的乾隆《續修熊氏族譜序言》載「:文燦公寄籍永寧」(徐朝綱 攝)

瀘縣雲錦鎮翻身村五組龍川壩「熊文燦故裡」摩 崖題刻。題刻通長5.1米、寬1.3米,正文字徑 0.6米。上款:「萬曆丁未題名碑、省志俱作永寧衛籍瀘州人」;下款:「丙子科舉人、後裔熊鍾璜道光乙酉歲(五年,1825)九月穀旦」。

《禮部題名錄》:「熊文燦,貴州永寧衛籍,瀘州人。」

禮部掌文治教化。明代禮部諸官,例得刻碑題名,並於明泰昌元年(1620)錄為《禮部志稿》刊印,清代收入《四庫全書》。熊文燦在禮部三易其官、三度題名。

《禮部志稿》卷四十四「:精膳司主事……熊文燦,大濛。貴州永寧衛籍,四川瀘州人,丁未進士。由湖廣黃州府推官行取。」

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熊文燦故裡」摩崖題刻(楊澤仲 攝)

《禮部志稿》卷四十二「:儀制司員外郎……熊文燦,大濛。貴州永寧衛籍,四川瀘州人,萬曆丁未進士。四十七年由精膳司主事升任。」

《禮部志稿》卷四十三「:祠祭司郎中……熊文燦,大濛。貴州永寧衛籍,四川瀘州人,丁未進士。泰昌元年由儀制司員外郎,未任。」

熊文燦的墓葬在瀘縣薄刀嶺

《熊氏族譜》記載,熊文燦墓在瀘州新溪子(今瀘縣雅鎮新溪村)「薄刀嶺,墓門正對瓦窰灘」 。這處墓葬,已於 2002 年由熊氏 23 世孫熊文材根據當地世代傳言並在當地 90歲老人楊雲相指引下重新找到,地址、地形地貌與《熊氏族譜》所記相合。

2009 年,瀘州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陳仕林實地勘查,走訪當地老人,鹹言「熊文燦是新溪子楊家女婿,《楊氏族譜》對此有載。與楊氏夫人合葬於此」。

其他文獻也證明熊文燦是永寧衛籍瀘州人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熊文燦,貴州永寧衛,明萬曆 35/3/74(四川瀘州)。」按照該書凡例,意即「熊文燦,貴州永寧衛軍籍,四川瀘州人,明萬曆三十五年第三甲第七十四名進士。」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 :「貴州四人……永寧衛一人,熊文燦,心聞,《詩》二房,庚寅三月十五生, 瀘州人。丙午鄉試二名,會試一百八名,三甲七十四名。戶部改授黃州府推官。癸丑升戶部主事,己未升儀制司員外,本年升祠祭司郎中。庚申升山東參政,癸亥升山西按察使,升山東右布政。壬□(戌?1622) ,丁憂。戊辰起福建右布政,升福建巡撫右僉都。」前引清乾隆《福建通志》等。

熊文燦墓葬(2010年瀘縣雲錦鎮《重修熊氏族譜》書影)

反觀《明史》,其說只是孤證。《明史》的底本是萬 斯同的《明史稿》。萬先生布衣寒素,履歷聞見制約, 搜採難免未遍,考證或有欠周。前人對於《明史》多有訂正,僅今中華書局標點本,對於《熊文燦傳》就有4條校勘。

熊文燦戶籍既在永寧「,銜命如閩」路過,當然可以在其所撰《蓬萊橋記》裡說是「便道旋裡」。

至於敘永熊公坡舊為熊文燦公館的傳說,則如所周知:傳說中蘊藏有歷史,而歷史不等同於傳說。

綜上,熊文燦子孫世居瀘縣雲錦而世系不亂, 且舊居遺址猶在,我們有理由確認:熊文燦是今瀘縣雲錦鎮人,入籍永寧以謀科舉,因而是貴州永寧衛軍籍的瀘州人。

餘墨:

有持《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題名碑拓片》電子文本者,自謂搜自國家圖書館網站。其文曰:「熊文燦,四川瀘州。」雖亦足以作為熊文燦是瀘州人的證據,然其來歷不明,未敢引用。究其所以如是,則或:

1. 碑文部分磨滅。細察「四川瀘州」4字,不在上行熊文燦姓名的正中而稍偏左,是否其右還有另一豎行?

2. 案:清·李周望《國朝進士題名碑錄初集序》:「元明(進士題名)之碑,隨厥隨補。」李周望所錄,或為補豎而今在闢雍者乎?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趙永康(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瀘州市政協文史顧問,首輪《瀘州市志》主編)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永康 ‖ 熊文燦的籍貫和功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雪 王應槐 ‖ 抗元老瀘州 英雄神臂城...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古蹟逸聞 精彩紛呈前清舉人高覲光《老瀘城懷古》詩云:「荒臺壘礪纏草根,雲是營門故時堡。堡中往往遺鏃留,苔花鏽澀無人收。」神臂城瀰漫的硝煙已經遠去,但歷史的畫廊不會因此而消失。
  •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被單戲 2020-10-05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立策 ‖ 蜀道,歷史興衰的一面鏡子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立策 ‖ 蜀道,歷史興衰的一面鏡子 2020-07-09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豔萍 ‖ 支離的記憶和脈絡
    原創 楊豔萍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滎經縣開善寺(作者 供圖)「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涵養這份文韻雅調,才能守住一個城市的靈魂,守住一個城市的氣質和精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有關「湖廣填四川」研究尚未出現專著,我首先認真研讀史學界前輩的相關論著,最為著名的是胡眧曦教授所 著《張獻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廣填四川》;還在如方言、民俗、古建築和社會學方面的新老論著中查找相關移民遷徙源流記載,吸納多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重視收集散存於方志和民間族譜家乘等地方文獻中的資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仲堯 ‖此「瀘州」非彼「廬州」——為...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仲堯 ‖ 此「瀘州」非彼「廬州」——為清代詩人張問陶《瀘州》詩正名 2020-10-24 0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紅葉 ‖ 大竹的竹
    原創 紅 葉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館內分類展示大竹的竹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薴麻文化、民宗文化、地域文化等,在此,可以全面有趣地感受大竹深厚的歷 史文化,體驗大竹獨特的民俗風情。耳畔中的大竹大竹竹嗩吶,粗略一瞥,其形其狀與傳統銅製或木製嗩吶沒什麼不同。但細究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全身除了哨是燕麥杆外,其他部分全由竹鄉土生土長而別處很難見到的羅漢竹製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四川學者向胤道根據若干歷史資料和四川發掘的物證及現場考證發現,黃帝誕生在四川,不僅確認嫘祖故鄉西陵氏朝雲之國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帶,更重要的是印證黃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帶。因為有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等,黃河、長江都在阿壩流過,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應該可信,黃帝後人大禹也出生在北川、汶川和茂縣一帶。黃帝的「黃」可能與西部黃色土地有關,本意為「黃地」。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日本由於地緣的接近以及文化上的淵源對此項活動更是心存偏執。在日「經略中國」的背景下,地處西南、環境閉塞的川渝也未能逃脫日本的深入踏查。其中,東亞同文書院學生的川渝踏查規模最為宏大且「業績」斐然,近10年的調查成果被收錄在《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四川卷中。對四川卷的分析,不僅有助於解構日本對川渝調查的進程脈絡,還可以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區域史研究提供資料信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原創 易旭東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詩人白居易,在周至擔任縣尉期間,和周至山水結下不解之緣。 蘇軾,三年三次來訪周至。 足跡所至之處,詩情奔湧,佳作聯翩。特別喜歡仙遊寺附近玉女泉水的香冽甘美,竟和方丈相約,剖竹為符,遣州吏定期汲取,以竹符作為憑信,戲謂「調水符」。 樓觀臺,道教樓觀的發源地。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望江樓楹聯賞析——崇麗閣楹聯
    馬長卿以望江樓建成為題,通過歷數四川古往今來的傑出人物,讚揚巴蜀山川地靈人傑,表達了他對崇麗閣建成的喜悅,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豪。細讀此聯,「滿目荒涼」與「同心結構」詞語結構相應,平仄相對;「淵雲墨妙、李杜才奇、軾轍名高」與「石室英儲、岷峨秀毓、江漢靈炳」同為主謂結構,其中謂語部分也是主謂結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九襄牌坊(圖片來自網絡)民俗民風體現。前期回顧【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上)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郭朝林配圖: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一)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編者按4月4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期推出《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羅瑾 ‖ 嫦娥奔月的地方——《迪山日記...
    原創 羅 瑾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被豐富和挖掘,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特殊意義,在中國人心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情結。涼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月色獨特動人,對月亮的吟詠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怡|雅安東漢石刻的文化價值
    本文載《巴蜀史志》2019年第4期雅安東漢石刻的文化價值陳 怡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也是中國文化藝術最具民族魄力的時期之一。魯迅先生曾說:「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雷映松 ‖ 姓氏探源:西陵氏嫘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巴蜀歷史文化、長江流域古代文明、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渝則從姓源方面闡述,他認為嫘祖是實實在在的人。段渝在《嫘祖文化的內涵》一文指出:嫘祖,又寫作絫祖、累祖。早在先秦青銅器銘文中,就有嬗姓,孫詒讓認為嬗字為嫘祖二字合文(《古籀餘論》)。從字形結構分析,嫘、累由畾得聲,且字為古文祖字,從女表示性別。
  • 【方志四川•論壇】郭徽 ‖ 方志館與地方文化傳承保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方志館與地方文化傳承保護郭 徽 地方志作為系統記述地方經濟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發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巫氏是廣東家族移民,入川近三百年來客家歷史實物、語言、墓葬、耕讀、風俗等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豐厚歷史底蘊。新祠堂裡存放著巫氏族譜,辦有專欄,家族人文歷史、突出人物事跡、主要支系分布等一目了然。 回顧三百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湖廣填四川歷史,清乾隆年間巫家一群,不遠數千裡輾轉,最後入籍於瀘州合江西鄉和納溪大旺以來,這群客家人栽下了一叢叢竹子,依靠竹林發家致富、繁衍百子千孫,如今叢叢竹子已經燎原為12萬畝大旺竹海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