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暴力革命」——陶寺文化晚期的一次群眾運動

2020-12-24 歷史漫談君

前代王墓被毀,墓室被嚴重破壞,隨葬品被一搗而空;都城的城牆被推倒,城中堆滿了屍骸,城牆邊的壕溝中被傾倒了大量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竟是從先前被惡意破壞的王墓中拿出並隨意丟棄的隨葬品……

以上文字,總能讓我們聯想到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時發生的「屠城」慘劇:靖康之恥,金人擄走徽欽二帝,北宋都城東京滿目悽涼;清軍入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生靈塗炭。歷史上屠城毀墓的事件往往都是一個統治階級推翻另一個統治階級所集中爆發的報復性破壞行為,前者往往通過這種行為達到建立權威的效果。

然而,在中國歷史的傳說時代,在距今將近四千年前的中原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文明——陶寺文化爆發了以上文字所描述的屠城毀墓事件。但與歷史時期類似事件不同的是,這場殘酷的暴力狂歡並非由外來入侵者引起,而是由城中原來被統治的手工業者發起,這也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古訓最早的實例。

(陶寺文化)

陶寺文化流行於公元前2600-2000年之間,其延續時間較長,學術界將陶寺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是面積很大的一處聚落遺址。目前的考古發現有大、中、小3座城址,城內有重要的大型建築區、祭祀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公共墓地以及一般平民居住區。

而居住區內分布有各種形式的房址、水井、窖穴、灰坑、陶窖、石灰窖和零星墓葬與亂葬坑。陶寺文化的社會經濟有了空前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基礎的原始農業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生產工具的種類和數量增多,出現了一些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農具。其手工業發展也較為迅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貿易和交換也已產生。種種跡象表明,陶寺文化的發展程度很高。

在陶寺文化早期,私有制就已經確立,氏族成員共同從事集體勞動、平等分配產品的原則已經遭到了破壞。社會財富的絕大部分被聚斂到少數部落貴族手中,而數量上居於絕大多數的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以及奴隸,只佔有社會財富很小的一部分。大、中、小墓金字塔式的比例關係,恰是當時部族內部社會結構的形象寫照。有學者認為,陶寺文化早期屬於陶唐氏族文化,陶寺早期小城很有可能為陶唐堯都和「豫陝晉相鄰地區聯盟」政治中心。

到了中期,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屬於當地文化傳統的因素呈現衰落狀態,而來自中原龍山文化的因素則逐漸在這段時間內佔據主流。隨葬品從早期實用陶器群和石質禮器改為玉器、漆器和彩繪陶器。陶器的形式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可知,陶寺中期並非由陶寺早期直接自然發展而來,而是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研究得出,有虞氏族群曾北上影響臨汾盆地文化因素,並直接導致陶寺文化中期發生大的變異。

到了晚期,陶寺各類文化遺存中充滿了暴力色彩:考古發現當時有拆毀城牆、大規模的人為毀壞大型建築、「毀墓」現象的發生。除了以上描述,陶寺文化晚期的暴力色彩還在當時的被害人群的屍骨中體現:以一陶寺文化晚期灰溝為例,在這個灰坑中出土了有30餘個頭骨,分布雜亂,上面多有砍斫痕,這些人骨以青壯年男性為多,少量是女性,其中有不乏被害致死的成年女性人骨。有學者認為陶寺文化晚期發生變異的原因當與夏后氏禹對有虞氏的政治顛覆活動直接相關。

讓我們回到陶寺革命的現場。

原來的宮殿區,這時已被從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業者所佔據。一條傾倒石器、骨器廢料的大溝裡,30多個人頭骨雜亂重疊,以青年男性為多。頭骨多被砍切。散亂的人骨有40~50個個體,與獸骨混雜在一起。大溝的底部一具30多歲的女性雖保有全屍,但頸部扭折,嘴大張呈驚恐狀。

壕溝裡堆積著大量建築垃圾,其中有戳印精美圖案或繪製藍彩的白灰牆皮,說明了這個地方曾經有十分宏偉的宮殿建築。聯繫到曾高聳於地面的夯土城牆到這時已經廢棄,多處被陶寺晚期的遺存所疊壓或打破,有理由推測這裡曾發生過大規模人為毀壞建築的「群眾運動」。

包括「王墓」在內的貴族大中型墓,往往都有這個時期的「擾坑」直搗墓坑中央的棺室,擾坑內還有隨意拋棄的人頭骨、碎骨和玉器等隨葬品。這與安陽殷墟兩三座貴族墓擾坑中出土的石磬殘片,居然能拼合為一件完整器,說明這些墓同時被掘又一併回填,毀墓行為屬於「大兵團作戰」。

掘墓者似乎只為出氣而毀墓虐屍,並不全力搜求寶物。當然,存在一些順手牽羊的行為。一些小墓裡就偶爾隨葬有與死者身份並不相稱的個把高級用品,這可能就是「革命者」的戰利品。

種種跡象表明,這似乎是一種明火執仗的報復行為。而考古學家從日用品的風格分析,延綿數百年的「陶寺文化」又大體是連續發展的,也就是說,報復者與生前顯赫的被報復者,應當屬於同一群團。顯然,作威作福的陶寺貴族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這場來自群團內部的血雨腥風,摧毀了它的貴族秩序和精英文化。

在陶寺文化晚期的這場革命中,「毀墓」現象十分引人注目。四千年前的陶寺群眾通過破壞被反叛者的祖墳來發洩情緒和報復。這一行為充分展示了這群革命者的反叛的目的並非為了掠奪原來統治者的財富,而是純粹的政治報復。

(彩繪陶壺)

在陶寺革命的「毀墓」行為,有顯著的三個特點:

一是搗毀墓葬的擾坑大多是大型坑,且平面形狀多不規則,甚至多口大底小,坑壁、坑底等結構也不規整,顯然不是一般生產以及生活設施所在;二是挖坑的目的性較強,坑大多是直指墓室中部以及頭端,且深至墓底甚至穿透,破壞性極強;三是擾坑中常常發現許多本屬於墓葬的隨葬品,並指出毀墓行為並非以攫取隨葬品為目標的「盜墓」。這三個特點充分暴露出這群革命者對於被毀墓者的仇恨。我們似乎很難直觀地從現在遺存的遺蹟中參透這場革命的起因是什麼,只能進行一些合理的猜測。

有學者認為,陶寺早期王族後裔在陶寺中期淪為平民即被統治階級即中期王族所欺壓,陶寺晚期時早期王族後裔帶領全體對統治階級實施反抗,推翻了中期政權在陶寺的統治,採取了極端的政治報復行為。

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得到,陶寺文化的特徵在早、中期和中、晚期交替之際都有發生過巨大的改變。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寺中期墓地遠離陶寺早期的墓地,兩者分屬不同的區域。隨葬品組合以及所體現的禮器組合也有所變化,這在前文論述陶寺文化早、中、期社會背景時有所提及。

(陶寺文化土鼓)

這說明兩個王族也許並非同一個宗族,在陶寺中期發生了政治權力的更迭。陶寺遺址晚期的墓葬規模較小,以數座或數十座相對集中而穴位錯落的小規模墓群、墓組成為了墓地布局的主要形式,相比較早、中期大墓聚集且有序規劃的埋葬制度發生了重要的改變。

而晚期以小規模聚集的形式與殷墟西區商代墓地的小區分布類似,應該屬於家族墓地。即可認為,在陶寺文化晚期雖然政治衰落趨勢明顯,政權的凝聚力相比於早、中期已然較弱,但其仍存在家族墓地即能證明在陶寺文化晚期家族作為基礎社會組織仍在發揮其作用,但其政治力量式微得以窺見一斑。

陶寺中期人距離早期時間相近,對早期大墓所在位置更為知情,早中期王族之間產生了武力衝突並加以取代,卻沒有出現中期人毀壞早期大墓的情況。晚期人不僅毀壞早期大墓,還毀壞中期大墓,甚至有毀壞晚期重要墓葬的情況。

因此可見,這種政治報復並非針對社會全體,而是陶寺文化晚期的某一個家族或者是一個群體對早、中期最高統治集團的仇恨報復。有學者認為在陶寺文化晚期取得政治統治權力的家族可能在早、中期都是被統治集團壓迫剝削的一方,在中、晚期交際之時奪得了權力,對其進行報復。

相關焦點

  • 陶寺古墓發現「殖民」證據,揭開堯帝黑歷史,夏朝建立實屬意外
    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黃河中遊地區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存,它的前身是介於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但是,陶寺文化卻和廟底溝二期文化不存在直接的繼承關係。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之|龍盤現世
    經過考古學早、晚序列的排隊,我們確定出土龍盤的四座大型墓葬分別屬於陶寺文化早期的三組至五組,也就是說其埋葬年代是有先後不同的,分別是M3072M3073M2001M3016,M3072最先入葬,M3016相對較晚些。我們再觀察四個龍盤形制,雖然器形比較接近,但其口沿裝飾有明顯差別,M3072與M3073龍盤口沿無裝飾,M2001與M3016有黑、白、紅條紋形成的彩色裝飾。
  • 【夏邑黨史】中共夏邑黨組織的建立及迅猛開展的群眾革命運動
    中共夏邑黨組織的建立及迅猛開展的群眾革命運動 中共楊集支部的建立及其領導群眾開展的反霸權、反敲榨鬥爭 1926年7月,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北伐戰爭開始。
  • 龍山時代的文化巨變和傳說時代的部族戰爭
    石峁之前也就良渚文化有過類似規模的大城,且陶寺所出玉器、鼉鼓、彩繪陶等,也都具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徵,「V」字形石廚刀甚至和良渚的幾乎完全一樣,可以推測陶寺文化及其陶寺古城的形成,當有大汶口文化晚期和良渚晚期的特殊貢獻[74],甚至不排除部分良渚人西遷的可能性[75]。陶寺文化社會分化明顯、墓葬「富貴並重」的特點,顯然與「中原模式」格格不入,屬於文明形成的「東方模式」。
  • 高考熱點——國民革命運動
    國民革命運動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1) 國共合作實現的背景①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護國、護法鬥爭的相繼失敗,使他萌發「重新革命新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與發展.是指導新時期國民革命的思想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體現了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新民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
  • 美國革命給美國政治文化帶來了什麼?
    川普的「前輩」中有19世紀50年代反對移民的「一無所知運動」參與者(註:Know Nothing,「一無所知運動」是美國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由本土美國人發動的一場政治運動,該運動致力於控制移民入境),「種族隔離」時代的白人至上主義政治家以及更晚近的包括喬·麥卡錫和喬治·華萊士在內的政治販子和煽動者。
  • 面向革命與文化的深思
    高爾基的政論集《不合時宜的思想:關於革命與文化的札記》因其對二月革命以後俄羅斯政局、尤其是對十月革命以後布爾什維克政府的批評,對民族文化的陰暗心理的批判,引起了思想界的廣泛注意。70多年來,此書一直未能在前蘇聯出版,而在歐洲一些國家卻版本眾多,詮釋各異。
  • 黑命攸關|運動與暴力之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
    但是,如果簡單地將無組織、無方向的暴力悲情化、浪漫化,最終也會導致運動的自我矮化並喪失對中間群眾的爭取(見聊天欄)。運動快速發展(或消亡)的態勢將會迅速拋棄以上這兩種錯誤看法。換句話說,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的暴力表達已經是左中右都要面對的問題 ——且不說老牌法西斯主義的暴力崇拜對這幾年歐美政治的影響,如今的當權者和另類右翼也在暴力與否的辯論中弄潮,比如,川普已經宣布這次暴動是由極端左翼和antifa(反法西斯行動)等他所稱的「恐怖組織」挑起。這又回到了20世紀革命政治中一直存在的評價社會運動的基本方法論/革命觀的問題——暴動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麼。
  • 襄汾縣陶寺關帝廟雄偉高大古樸典雅,巧妙別致的對聯讓人不忘
    就在尋找陶寺遺址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卻看到陶寺村中一座古老的關帝廟宇。陶寺關帝廟位於村中大道正中的高坡之上。從廟宇兩旁上去之後,便是一處寬闊的廣場。關帝廟令人不忘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對聯:「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橫批:忠義千秋。
  • 遊山西·讀歷史丨億萬年前的山西,是這麼運動的
    從太古代的五臺運動、元古代的呂梁運動,到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億萬年間,地質變遷滄海桑田,勾勒出巍巍太行、綿綿呂梁、滔滔汾河的壯麗雄奇,造就了黃土高原上的錦繡風光,賦予物華天寶自然資源,造就了山西獨特的地貌形勝。其中,世界級地質遺蹟14處、國家級地質遺蹟141處…… 遊山西,讀歷史。翻閱時光的巨著,遊山西就是閱讀這部沉甸甸的地質構造運動史。
  • 《半條棉被》在電影中傳承紅色革命文化
    影片通過光影藝術再現三位女紅軍和徐解秀因被子結下的情誼,傳遞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心心相連的魚水深情,表達了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初心和使命。近日,電影《半條棉被》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辦了觀摩研討會,與會專家就該部影片的藝術創作、思想內涵、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哈爾濱革命史志】「一一·九」運動與五四運動:作為比較研究的...
    這一場抵制列強侵佔中國領土的愛國運動還引發了以反對傳統文化為標誌的新文化、新思想運動。[10]事實證明,沒有黨的正確領導,學生運動難免因缺乏統一領導和組織使行動陷於盲目和無序。其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尚未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在整個運動中處於「干著急」的角色。「可惜廣大的勞苦群眾尤其是無產階級還沒有很好的組織,我們黨的政治影響還沒有在群眾中擴大,黨的組織上的群眾基礎尤為薄弱,所以這一運動僅掀動了小資產階級和學生群眾,稍經打擊便崩潰瓦解而不能持續的前進。
  • 長沙文化書社:藏於鬧市的革命秘密據點
    原標題:長沙文化書社:藏於鬧市的革命秘密據點   【銘刻】   長沙文化書社是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也是湖南早期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為湖南黨組織的最初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追尋】   位於長沙市開福區的潮宗街是長沙有名的麻石街,古街的迷人,在於它的深藏不露。
  •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寶安誕生兩部紅色漫畫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系列作品以漫畫、視頻、歌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表現方式,全方位展現寶安革命史,弘揚寶安革命先烈敢為人先、敢闖敢幹的精神,旨在讓更多寶安黨員和群眾了解這段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寶安經驗」。激勵黨員幹部勇當「實幹家」「行動派」,在「雙區」驅動的號角下再次探索出可複製推廣的新時代「寶安經驗」。
  • 解放潮州城︱70年前的這一天,潮州群眾夾道歡迎解放軍進駐潮州城!
    這一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隊員羅國璋、盧修平等用相機記錄下來,成為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而為了潮州城的解放,無數革命先輩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激揚家國情懷,傳遞社會正能量,我們將陸續推出《解放潮州城》特別報導,通過深入走訪,搜集珍貴歷史資料,為您講述潮州城解放背後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勵廣大幹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創潮州發展新局面。
  • 劉再復: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了貴族文化
    如果把五四新文化運動放在從鴉片運動直至今天的將近一百七十年近現代歷史上看,甚至進而放在中國數千年的大歷史背景上看,那麼,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特點,是肯定個人,突出個人。 因此,運動的中心旗幟是易卜生,是尼採,而不是託爾斯泰,不是馬克思(儘管也有託、馬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