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古墓發現「殖民」證據,揭開堯帝黑歷史,夏朝建立實屬意外

2021-01-09 騰訊網

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黃河中遊地區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存,它的前身是介於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但是,陶寺文化卻和廟底溝二期文化不存在直接的繼承關係。

首先是廟底溝二期文化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過任何城址,而陶寺文化卻以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著稱於世。考古發掘中也沒有找到廟底溝晚期和陶寺早期有明顯承繼關係的遺存。

其次,陶寺文化早中期流行豬骨隨葬,在貴族墓葬中往往會出土豬下頜甚至整豬骨架。但整個晉南地區在陶寺文化興起之前的2000多年時間裡都沒有該墓葬習俗。反倒是千裡之外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陶寺文化有著共同的豬骨隨葬習俗。

很顯然,陶寺文化在晉南地區顯得「格格不入」,廟底溝二期文化更像是被陶寺文化推翻或驅逐了。

那麼陶寺是上古時期哪位人物的聚落呢?

《帝王世紀》記載:「堯初封唐,在中山唐縣。後徙晉陽,及為天子居平陽」。《山西通志》記載:「堯受封於陶,年十五改國於唐,故又號陶唐氏」。《詩經》也提到「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

眾多文獻記載雖有所差異,但對堯都平陽(臨汾古稱)都是確鑿無疑的。不僅如此,帶有明顯陶寺早期文化特徵的高領折肩壺、折腹盆在晉中地區和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中都有體現。以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為首的專家學者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終認定:陶寺是帝堯的都城。

但同時,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考古發掘,也都證實陶寺並非堯部族的發源地。也就是說,堯是以外來「殖民」者的身份驅逐了廟底溝二期文化後,佔據平陽的。

這個結論也得到了DNA和牙釉質鍶同位素研究的驗證。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通過對比陶寺早、中晚期墓葬出土人骨和人類牙釉質的鍶同位素比值對比,得出了同一個結論:陶寺早期人群和中晚期人群來自不同的族源。

上文已提到,考古發掘中沒有找到廟底溝二期晚期和陶寺早期有明顯承繼關係的遺存,這表明:堯帝並非是和平遷居到陶寺的,而是採取了暴力手段,強行佔據了這裡,修築城邑、宮殿。堯帝的這段黑歷史顯然跟儒家所宣揚的上古聖王形象差異很大。

那麼被堯帝推翻的又是誰呢?

《逸周書》有如下記載:「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這段記載透露了兩條關鍵信息:一是被陶唐氏滅掉的是西邊的夏部落;二是夏部落並不擅長武力,甚至不修城邑。如果堯帝被證實是陶寺古城的創始者的話,那麼《逸周書》記載的「西夏」很顯然就是被堯帝驅逐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族群,事實上,廟底溝二期文化也的確沒有發現城邑。

而這個「西夏」也不是別人,正是後來建立夏王朝的夏后氏部落。

在陶寺一帶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消失後,豫西地區出現了廟底溝二期谷水河類型,此後又形成了王灣三期文化,也就是夏文化。

如果我們結合史書記載,就會梳理出這樣一段脈絡:最早生活在陶寺一帶的是夏鯀為首的夏部落,他們在晉南地區創造了廟底溝二期文化。長期安逸的環境導致夏部落「城郭不脩,武士無位」,結果被外來的堯帝武裝滅國驅逐。

此後,夏鯀被迫帶領族人逃亡豫西,建立崇國,並向堯帝臣服,獲封「崇伯」。但舜帝繼位後,藉口夏鯀治水無功,將其流放羽山身亡。

鯀死後,其子大禹一改夏族群性仁非兵的性格,以韜光養晦的姿態,讓夏部落的實力和聲譽達到了無可撼動的程度,最終通過逼舜禪位、殺防風氏、徵三苗等一系列軍事活動,奠定了夏王朝的基礎。

可以說,如果不是堯帝強佔晉南,夏部落恐怕還會在表裡山河中盡享安逸,不修武備,也就不會向河南遷徙,更不會有後來的夏朝了。夏朝的建立,實屬意外。

相關焦點

  • 張家界崇山是夏朝第一國都,發現大量夏朝青銅器?竟鮮有媒體報導!
    由於學術界一直沿著民國以來北方中心論的思路在黃河流域尋找夏朝開國都城,始終無果。自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發現以來,在南方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歷史文獻所言夏朝起源於南方的記載是真實不虛的。無論是廣西平果縣發現的18000個字符的甘桑石刻文,還是湖南考古發現的人類第一城——城頭山和其他先夏和夏朝時期的都城,以及萬年以上農耕文明、陶器文明、青銅器文明、建築文明等考古發現,先夏文明積累於南方,夏朝文明起源於南方。 夏朝的第一國都在今張家界崇山地區。這與夏朝的開國始祖禹王家族一直圍繞崇山地區的活動有關。禹王出生於大湘西地區,從小在崇山地區長大。
  • 夏朝存不存在?古墓挖出一本奇書,這個鐵證直接讓他們閉嘴!
    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傳說由大禹或大禹之子啟建立,距今約有4000餘年,後為商湯所滅。 然而,由於夏朝史料十分匱乏,考古未能一錘定音,至今沒能確認夏朝文字,二里頭遺址只是疑似夏墟,於是西方學者數百年來一直否定夏朝,根本不承認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夏朝,認為這是中國人虛構的王朝。
  • 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眼光不能局限在國內,它遠比想像中的強大
    西方一直不承認中國商之前的朝代與文明說沒證據,而他們自己卻把神話當歷史。我們有發現了,他們又說可能是外來的文明,一個分支。那我們也藉此放寬眼光,夏朝的疆域本來就覆蓋了別的文明呢。首先咱們先說一下《山海經》;大家也都聽說過,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可以被評為是「第一奇書」了。
  • 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龍嗎?1934年,河南發現一古墓,揭開千古大秘密
    導讀: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龍嗎?1934年,河南發現一古墓,揭開千古大秘密文|小望帶你看歷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龍嗎?
  • 明明取代堯帝成為射日英雄的是大羿!為什麼後世流傳的卻是后羿?
    后羿其人後在上古時期有君主的意思,后羿也就是君主羿,我們此刻所說的后羿傳說是夏朝有窮國的國君,但作為有窮國國君的后羿卻並非是真正的射日英雄。《楚辭天問》記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 為什麼夏朝一直沒找到?商代甲骨文裡早就有證據,只怪我們沒看懂
    直到二里頭遺址被發現,中國考古界將其推斷為夏朝中晚期城邦遺址,但仍然沒有直接的出土文字表明和認定,這就是夏。自此,尋找夏朝仿佛遇到了瓶頸,要麼文字記載不夠權威,要麼出土文物無法斷代。這讓人不得不聯想起當初尋找商朝的血淚史,幸然重見光明的殷墟完美地完成了這次使命。商是緊隨夏之後出現的王朝,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是否可以循著商的腳步,來尋找夏的蹤跡呢?
  • 西安發現一古墓,揭開諸葛亮預言武則天稱帝的謎團,專家:不奇怪
    西安發現一古墓,揭開諸葛亮預言武則天稱帝的謎團,專家:不奇怪在我國的古代社會當中,對於玄學一直都非常的推崇的,因此很多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非常有名的謀士
  • 《陶寺:一座聖都的前世與今生》之|龍盤現世
    炎帝母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堯帝母感赤龍,十四個月生堯。這可能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在觀念上的根源。在山西省襄汾縣著名的陶寺遺址就出土4件距今四千多年帶有龍形圖案的陶器,我們叫它「龍盤」。一、龍盤發現1978年4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臨汾行署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陶寺遺址正式考古發掘。
  • 討論題:古漢語、漢語古音、古埃及語與發現夏朝
    這就涉及《發現夏朝》的研究方法是不是科學方法的討論。語音問題在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科學埃夏論證明,是以原時代考古文字演變比較為基礎,通過王表、家族關係、歷史事件等涉及文字的考證,來驗證中國古籍記載的,這就是王國維發現商朝的二重證據法,這種通過考古證據和邏輯關係證據鏈驗證方法是科學的證明方法。
  • 這件文物記錄了夏朝歷史,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夏朝不存在?
    但實際上,如果保持質疑大禹的標準,那麼夏朝是同樣可以接受質疑的。我們知道最早的夏朝,在《尚書》的《康誥》《召誥》《多士》《君奭》《多方》《立政》篇都有記載,這些史書的原始部分大致來源於西周初年,說的夏朝是商朝之前的朝代,而周人是夏人的後代。但是在考古發現的商代文字中,同樣沒有「夏」字的記載;儘管有人主張「夏」字存在,但並未得到公認。所幸的是,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為夏朝的存在加強了證據。
  • 中科大教授說夏朝就是古埃及,為什麼這麼說,有哪些依據?
    這是我們曾經背得滾瓜爛熟的一句順口溜,誰也沒想到竟然有專家站出來說夏朝很有可能就是古埃及,而且還拿出了一系列的證據和推理。那麼這位教授的證據是否真的站得住腳,歷史上夏朝又究竟是不是古埃及。這不僅僅是歷史真相的問題,還和中華民族溯源有關。一、專家的證據這位專家就是中科大的一位教授,姓孫。
  • 教授:真低估了華夏文明,浙江發現上古王國,比夏朝還早幾千年
    他們認為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如果把夏朝當做開頭算到現在的話,明明只有4000多年,不僅如此,還有人提出存在夏朝的真實性,他們大多數人只承認中國的商朝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發掘了大量有關商朝的文物和相關的史料記載。真實的證據擺出來了,歷史才被真正的承認。並且,大多數人認為評定歷史文化需要一個標準,那就是有文明存在。
  • 虞朝有一千六百年歷史,為何一直受到質疑?專家:未找到實物證明
    浩浩蕩蕩的五千年歷史中,我們總是想要追本溯源,尋找華夏文明的起點,而人們在回憶中國古代史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先想到「夏商周」這三個字,所以大家普遍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應該始於夏朝,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古人也只將虞朝作為一種神話論述,以此勸諫統治者們能夠賢明能幹,效仿先賢廣施仁政,並不是真正相信虞朝是在歷史上真實出現過的朝代。所以到目前為止,西方專家對虞朝存在的可能性都只有一個問題:「能找到證據證明嗎?」
  • 4000年前的「暴力革命」——陶寺文化晚期的一次群眾運動
    前代王墓被毀,墓室被嚴重破壞,隨葬品被一搗而空;都城的城牆被推倒,城中堆滿了屍骸,城牆邊的壕溝中被傾倒了大量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竟是從先前被惡意破壞的王墓中拿出並隨意丟棄的隨葬品……以上文字,總能讓我們聯想到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時發生的「屠城」慘劇:靖康之恥,金人擄走徽欽二帝,北宋都城東京滿目悽涼;清軍入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 發現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遊紀實(13)一一盧克索博物館內的華美夏朝
    有網友可能還沒有來得及看《發現夏朝》這本書,對長達3000年的古埃及歷史怎麼劃分,與中國歷史怎麼對應不太清楚。這裡再簡要複述一下。古埃及第一王朝是大禹建立的,是姒姓十二氏祖先的王朝;第二王朝是炎帝系共工氏家族王朝;從第三王朝開始的古王國,甚至包括第一中間期,到第十王朝,這是顓頊系楚王族先祖和祝融八姓起源的時期。
  • 夏朝歷史,為什麼像一出懸疑宮廷劇
    在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及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夯土遺址。有學者推測,夏部落之所以成為天下共主,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可能是因為夏人最早在夯土、築城及宮室建築技術上取得了優勢。迄今為主,我們對夏朝的認識,都是基於《史記》《尚書》等的文字記載。但是這些書籍成書的時間,距離夏朝也有千年歷史,可信度存疑。
  • 三重證據法實證努比亞大秦國(上)
    這夏商周斷代工程框定了2000年以後,中國考古人凡是挖到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古遺址,就說是夏朝,結果至今沒挖到文字證據和實物證據。但這些哥們一下子挖出很多古文明,3500~3300BC凌家灘;,良渚3250BC-2150BC,石家河文化2600BC-2000BC;三星堆二期2800BC~2000BC;陶寺文化主體來源於廟底溝二期2450—1900。
  • 傳說中的夏朝,存在嗎?
    此番前往河南考察,這位71歲的老人要進行的是一項聽起來頗不可思議的任務——找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留下的都城遺址,即「夏墟」。日後就此事所寫的報告中,他開宗明義寫出緣起:「據古代傳說,商代以前有一個夏代。」「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還是一個空白點,這豈是應該有的現象?」
  • 周朝皇帝姓姬,那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有一個姓如今僅剩千餘人
    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稱之為先秦,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如今能夠確認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則是不能稱之為王朝
  • 遠離塵囂久遠的夏朝
    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他的國家是華胥國,之後又有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夏」,從此之後的後人常常以「華夏」自稱,直到今日我們都稱自己是華夏民族,夏朝建立以後中國結束了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啟建立了夏朝以後,夏朝內部的統治並不穩定,到他的兒子太康統治時期,因為他只知道貪圖享樂,每日都是打獵嬉戲,不理朝政,有一次他遊手好閒的去洛水打獵,被后羿把他抓了起來,歷史上真實的后羿是一個部落的首領,他的箭藝高超,所以才有了後來后羿射日的傳說。后羿取而代之管理國政,這就是非常著名的「太康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