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明永樂
分類:花園
區域:內廷中路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 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佔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的園林景觀。 御花園主要有三大特色: 其一,建築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築近20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於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上安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摛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影壁是順貞門,出此門即是神武門廣場,到達紫禁城北門。南面是坤寧門,通往後三宮的入口。西南角是閬苑右門,由此進入西六宮;東南角是閬苑左門,由此進入東六宮。
時代:清雍正
分類:宮
區域:內廷東路
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康熙後期,諸王子儲位之爭激烈,最終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了政敵。胤禛即位後,宮廷內部的鬥爭仍十分激烈,雍正帝為確保平安,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 齋宮系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正中上懸乾隆御筆「敬天」匾。室內渾金龍紋天花,正中為八角形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東西各有配殿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後寢宮初名孚顒殿,後改為誠肅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各設遊廊11間,與前殿相接。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建築特點
齋宮系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正中上懸乾隆御筆「敬天」匾。室內渾金龍紋天花,正中為八角形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東西各有配殿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後寢宮初名孚顒殿,後改為誠肅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各設遊廊11間,與前殿相接。
主要功能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遊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 1917年張勳復闢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簷角安放走獸5個,簷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簷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花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簷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地,殿前有寬廣月臺。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施以,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鹹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所有主人
明宣宗胡善祥: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明成祖選為皇太孫妃。洪熙年間,封為皇太子妃。明宣宗即位後,冊立為皇后。宣德三年三月(1428年),宣宗以皇后「無子多病」為由,命皇后上表辭位,胡善祥退居長安宮(即今景仁宮),由宣宗賜號「靜慈仙師」。清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康章皇后初入宮時為「佟妃」,之後居住在景仁宮,順治十一年在景仁宮生下了未來的康熙帝。清康熙帝:康熙帝和其兄長、順治帝皇二子福全感情甚篤,康熙帝甚至曾命宮中畫匠,繪製一幅自己和兄長福全共坐桐樹蔭下的畫,以示兩人共老。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過世,康熙帝在喪期以哀沉的心情居住景仁宮致哀。清皇太子胤礽孝聖憲皇后(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為雍親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晉封為熹貴妃,但未舉行冊封禮。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曆(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卒於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泰東陵。全諡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清乾隆朝純惠皇貴妃蘇氏(1713年6月13日 - 1760年6月2日),漢族平民蘇召南之女,清高宗妃嬪,生皇三子循郡王永璋、皇六子質莊親王永瑢、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詔封純嬪。乾隆二年(1737),晉封純妃。十二月初四,行純妃冊封禮。乾隆八年(1743)十二月十四日酉時,生質莊親王永瑢。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晉封純貴妃。十一月十七日,行純貴妃冊封禮。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初二,生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二十四日,晉封皇貴妃。四月十一日,行皇貴妃冊封禮。四月十九日,薨,享年四十八。五月,冊諡曰純惠皇貴妃。清乾隆朝穎貴妃巴林氏:穎貴妃(1731年3月7日-1800年3月14日)巴林氏,蒙古族,蒙古鑲紅旗人,都統兼輕車都尉納親之女,乾隆帝嬪妃之一。初進宮時受封為常在,乾隆十三年晉封貴人,乾隆十六年冊為穎嬪,二十四年冊為穎妃。嘉慶三年,太上皇乾隆敕旨:「穎妃在位年久,且七旬,著加恩封為貴妃。」嘉慶年間,稱為穎貴太妃,並和婉貴太妃一同居於壽康宮中,嘉慶五年(1800年)二月十九日去世,年七十。次年二月十三日葬入裕陵妃園寢。清嘉慶朝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帝元配,道光帝生母。清嘉慶朝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在皇貴妃時期短暫居住過這裡。封后以後搬入儲秀宮居住清鹹豐朝婉貴妃索綽洛氏:左都御史奎照之女。婉貴妃自鹹豐四年十二月,詔封「婉嬪」。鹹豐五年十二月,行冊封禮。鹹豐十一年十月,同治帝晉尊其為皇考「婉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再詔晉尊為「婉貴妃」。光緒二十年甲午五月十七日(1894年)卒。清同治朝敬懿皇貴妃赫舍裡氏、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二人封嬪時曾在景仁宮接冊寶。清光緒朝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從光緒十五年元月(1889年)進宮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幽禁為止,除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降為貴人並被幽閉,其他時間其寢宮一直為景仁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簷角安走獸5個,簷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鬥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 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已改為銅質壓力井。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清康熙朝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烏雅氏,康熙帝妃嬪,雍正帝生母,滿洲正黃旗人,包衣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入宮,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晉封為德嬪。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於永和宮,享年64歲,九月與附葬於景陵。全諡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清乾隆朝愉貴妃
愉貴妃(1714年6月15日—1792年7月9日),珂裡葉特氏,員外郎額爾吉圖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雍正時,入侍藩邸,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雍正第四子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承帝位;二十四日,初封海常在。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晉封海貴人。清乾隆朝愉貴妃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十三日封愉嬪;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晉封愉妃。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七十九,五月二十三日追封愉貴妃,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安裕陵妃園寢。
清乾隆朝芳妃
芳妃(?-1801年)陳氏,揚州人陳廷綸(一說陳延倫)之女。乾隆帝妃。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初封明常在。乾隆四十年晉為明貴人。直至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才象徵性地封為芳嬪,並於七日後行冊封禮。在此之前的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二日,臣工們擬了明貴人晉升為嬪的徽號,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二日,由臣工們擬了貴人陳氏晉升為嬪的字樣,乾隆帝在「茂、翊、芳」三個字裡面選擇了芳字,於是陳氏由明貴人成為芳嬪。嘉慶三年四月十五日,嘉慶三年嘉慶帝奉太上皇敕旨,尊芳嬪為芳妃。稱太上皇芳妃 ,十月行晉封禮。嘉慶六年八月十三日,芳太妃逝世。十一月二十七日葬裕陵妃園寢。
清道光帝孝靜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清文宗鹹豐帝養母,議政王、和碩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生母。鹹豐帝即位之後,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綺春園壽康宮,遵照皇太后禮遇奉養。鹹豐五年七月初一,康慈皇貴太妃病篤時,鹹豐帝感其養育之恩,下詔晉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康慈皇太后薨逝,葬於慕東陵,初諡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累加諡,全諡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神位升祔太廟。
清鹹豐帝莊靜皇貴妃
莊靜皇貴妃(1837年—1890年),他他拉氏,出身滿軍正紅旗,主事慶海之女。鹹豐帝妃嬪,鹹豐二年選秀女入宮,初封「麗貴人」。鹹豐四年十二月,詔封麗嬪。五年五月,生皇長女榮安固倫公主,晉麗妃。十二月,行冊封麗妃禮。鹹豐十一年十月,穆宗晉尊為皇考麗皇貴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再詔晉尊為麗皇貴太妃。光緒十六年庚寅十一月十五日卒,時年五十有四,諡曰莊靜皇貴妃。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奉安。葬於定陵妃園寢。
清光緒帝端康皇貴妃
端康皇貴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他他拉氏,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是光緒帝僅有的三位后妃之一。瑾妃有一妹,同為光緒帝妃,即珍妃。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光緒帝的選後大典上,瑾妃和妹妹珍妃同時入選,成為光緒帝的妃子,並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禮,之後分別以瑾嬪和珍嬪的身份入宮。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妹妹珍妃被入選宮中,初封為瑾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妃,光緒二十年因珍妃忤逆太后而受株連,降為貴人;次年復升為妃。
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後,尊其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宣統帝遜位後,小朝廷為之上徽號「端康皇貴太妃」。
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瑾妃病逝於永和宮中,年51歲,並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葬於崇陵妃園寢,諡為溫靖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