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武漢地鐵金銀潭站,有個媽媽,胸口掛一個小挎包,肩上背著一個大背包,左手提著一個大行李箱,還有兩個鼓鼓囊囊的塑膠袋,右手提著另一個大行李箱。
而身旁的女兒兩手空空,雙手插兜站在一旁。
突然,女孩情緒火山爆發般,抬起腳,對著自己母親就是一頓猛踹。
每一腳都卯足了勁,左右腳輪著上,踹完還使勁推搡,嘴裡罵罵咧咧。
起點君看到這裡也是驚呆了,什麼仇什麼怨???
原來,母女倆本要坐地鐵去天河機場,可是母親下錯了站,因此惹惱了女兒。
連踹了6腳後,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擋了一下。女孩還差點動手打了這名路人,後經母親勸阻,地鐵到站後,母女兩人上了車。
如此一件小事,明明是搭下一班地鐵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這個女孩怎會發如此大的脾氣,甚至對自己媽媽大打出手?
通過母親的反應,倒是能讓人揣測出幾分其中的端倪。
只見母親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面對女孩的踢踹,她只知道躲避,不制止、不反抗,甚至還低聲下氣地安慰女兒:「沒事,別生氣了。」
起點君真是有句「活該」不知當講不當。
有網友評論也是一針見血:自己慣的怪誰?
這孩子的壞脾氣,不正是被母親嬌慣來的嗎?!
媽媽的懦弱和縱容,助長了孩子的暴脾氣,這個孩子才這樣無法無天。
此時一經曝光在網上引發一片熱議,央視名嘴白巖松也發表了評論:
「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我們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大行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51%控股。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孩子發脾氣,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平日裡如何反應、如何引導,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也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
父母對孩子發脾氣無底線的包容,只會讓孩子在溺愛和縱容之間,越來越冷漠和暴戾,永遠學不會愛與感恩。
一個暴脾氣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一對過於溺愛他的父母。
那麼作為父母,
我們該如何引導那些愛發脾氣的孩子呢?
1)教孩子認識情緒
情緒管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成年人來說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想要孩子習得控制情緒的能力,首先就要從教他認識情緒開始。
當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先別忙著指責他,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的積木塌了,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
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明白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控制、處理的。
「剛才那段路有點黑,所以你感到恐懼才哭了對不對?」
「媽媽今天抱了妹妹沒有抱你,所以你有一點嫉妒是嗎?」
「你羨慕鄰居小哥哥的小汽車玩具對嗎?」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聽不懂「「不理解」而放棄教他認識情緒,我們每一次情緒的起伏,正面的負面的,都是真實存在的,孩子只有能理解並命名這些情緒,才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這是未來理性應對情緒的基礎。
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把心中的話說出來,比如,「我覺得不開心,是因為……」孩子如果能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若再有相似的感覺,可能會用語言來表達。
2)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這是因為人類大腦都分為理智腦和情緒腦。而孩子的大腦是「情緒腦」主導的,「理性腦」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育成熟的。孩子每一次的發脾氣過程,就是「理性腦」鍛鍊的機會。
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父母氣急敗壞地斥責「哭什麼哭」「不要再哭了」「別亂發脾氣」,可結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兇了。
所以,父母越想著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情況往往會變得更糟。
3)給孩子情緒釋放的權利
允許孩子哭,真的很重要。因為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可不是小事。
得不到想要的芭比娃娃,就是很委屈呀;
喜歡紅色的小裙子媽媽非要我穿藍色的,就是很傷心啊;
在公園和小夥伴玩的正開心呢突然要回家吃飯了,那真的是很難過啊……
孩子之所以哭鬧,是因為有負面情緒,其實這只是孩子最正常、最本能的反應,讓他釋放出來就好了。可如果一味制止孩子哭, 孩子只會因為壓抑情緒而更加委屈,甚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孩子的情緒長久的得不到正確的釋放,脾氣越來越急,凡事都需要立即滿足,否則就大發脾氣。所以在這時候,爸爸媽媽做到共情就很重要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在孩子失落難過、大發脾氣的時候,一句「媽媽/爸爸知道這很難受的,想哭就哭一會吧,我陪著你。」往往更有力量,這份接納和看到往往能更好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4)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情緒穩定下來,我們要教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尤其要讓孩子知道「感到憤怒、委屈、痛苦」都是正常的,但我們一定不能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同時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要讓孩子在一次次反覆中認識到,發脾氣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比如,積木倒了,再怎麼發脾氣哭鬧,積木也不會自己恢復,倒不如我們冷靜下來,一起重新把積木堆起來。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能不能引導他從中領悟和學習。
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與孩子一起面對情緒、接納情緒,才是更重要的事。
-END-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攝圖網。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贏在起點早教學園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