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網友爆料武在地鐵站,一名女孩瘋狂用腳踹同行女子。拍攝者稱兩人應該是母女關係,因為女孩媽媽不知道這趟車終點是金銀潭上錯了車,下車後女孩就用腳猛踹媽媽。經旁邊的路人勸阻,女孩還直接動手打人,後經媽媽勸阻兩人上車離開。
這個視頻在網上經網友發布後,一片譁然。有開脫者說這個孩子可能有精神疾病。大多數人的判斷是母親教育的失敗,那個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兇狠,不依不饒。而且是事出有因,因為媽媽上錯地鐵了,證明這個孩子的判斷力、智力是與精神狀態是沒問題的。
這說明了母親在家裡的地位,也是無法教育她,是失敗的。有人問這個孩子的父親可能是什麼樣,這個孩子的父親可能也是對媽媽這樣的強勢態度,小孩子也會欺軟怕硬的對待自己的媽媽。
這個新聞引發一波討論,我們對孩子的暴力攻擊行為該如何來看待?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首先要處理好孩子情緒的問題。
兒童的身心發育包括情緒情感,要分年齡階段性的處理。中國人習慣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開始,孩子有了自我的性格發展,有的孩子性格外放,情緒上大開大合,大鳴大放;有的孩子則內斂安靜,沉浸於自我思考。
三歲是第一次的叛逆期開始,一歲半前的小寶寶像天使一樣,整天笑眯眯的沒有負面情緒,不會生氣,除非是肚子餓了要吃東西會哭一會;兩歲左右,如果沒有人響應他的情緒,沒有任何人示範,小孩子都會自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要挾家長。這時候可以去響應安撫小孩,消解掉這樣大哭大鬧的行為。但我們經常在馬路上看到家長錯誤的應對,就是和孩子冷暴力對抗,逼孩子自己爬起來。這樣搞到小孩更沒有安全感,哭鬧得更加厲害。
一個有安全感、內心充滿自由和陽光的小孩,根本就不會用撒潑打滾的方式來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很多人成年後,遇到小小的衝突就會情緒失控,像兒童一樣的撒潑打滾,所以現在有「成年巨嬰」的說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退行,就是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到成年後就會回到小時候的處理模式。
6-7歲上小學左右的知識的啟蒙期,家長在孩子生氣有情緒無處自我消解的時候,一定要冷靜的處理,用愛來化解。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暴力鎮壓更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他們對待比自己弱勢的人有樣學樣的暴力攻擊他人,視頻裡那個女孩已經超過十來歲了,可能就是這樣不良教育帶來的惡果。
教育規範一個孩子的言行什麼時候都不算晚。這個母親的錯誤行為是,孩子對她進行攻擊時,她既沒有自我防護能力擋一擋,孩子對她的持續攻擊也沒有正當防衛進行還擊。
「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中國的傳統教育裡面讓情緒衝突雙方弱勢方喪失了防禦能力。你是她的母親,不會在公眾場所還手自己的孩子,但這個孩子這樣被縱容了,之後她在社會上暴力攻擊別人時,碰到會還手的人,就會被教育。這就是變相的害了這個小孩。
孩子在青春期12-15歲期間,我們很多家長碰到了都會一起吐槽,小孩子真的變得人嫌狗厭的小魔獸一般。你說一句,他就會頂嘴還你一萬句,都有自己的主見與主張,不耐煩家長的說教,言行舉止都是讓家長「頂心頂肺」的難受。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的攻擊性,我個人也不主張完全用鎮壓的方式,還是要讓他們適當的緩衝發洩出來,對於在學校或是社會上被人不公平的對待的話,還擊就是攻擊力。比如這個視頻裡女孩子這類孩子要是對自己的同學出手的話,要教會孩子還擊還手進行自衛。
特別是女生,這個社會對女性不是那麼絕對友好與善良,一定要保持對可能造成的傷害有一個應激性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防衛能力。我們就不舉那些讀書讀到博士階段,被導師侵害都不敢聲張,去跳樓自殺的女性的例子了,這些新聞也是一樁接一樁的。女生對於伸向你的鹹豬手,敢一耳光還手過去,就是從青春期孩子敢反駁,有能力反駁家長與老師的「家長權威制」開始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擊」。一個女生成長為女人,我看到太多被傳統「家長權威制」價值觀馴化的沒有攻擊力的乖乖女,「逆來順受」,受到各種的傷害。就像視頻裡這位懦弱的母親,被女兒在公眾場所大打出手,但社會大眾並不會同情這個母親,反倒是指責她的教育的無能與失敗。
在孩子的各個叛逆期,要把握好機會去因勢利導。讓孩子成為一個心態陽光,不恃強凌弱但也有自我保護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