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經常上網的人,一定會看到女兒連續踢踹母親的視頻了。事情是這樣的:10月12日,一位母親和女兒一起外出,母親弄錯了終點站,坐錯了地鐵。下車後,女兒情緒失控,不停地踢踹母親。圍觀的人紛紛上前勸阻,女兒不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開始動手打人。最後,母親拉著女兒上車離開,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在生活中,孩子出言不遜、對父母大打出手的事時有發生,甚至兩三歲的孩子都會說:「我討厭你,媽媽」的話。
當孩子做出這些「叛逆」行為時,很多父母不是平靜接受,就是給予糾正,往往都會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教會孩子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教會孩子接納自己、什麼是正確的行為,這是一門功課,是需要父母從小一次次示範、一次次交流來引導和教育的。在這個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01教育過程中,不能缺少「底線」
養兒育女不是說教,不是懲罰,不是寵愛和縱容,當然也不是獎勵和無條件地退讓。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是激勵孩子努力奮鬥、是喚起孩子內在的生命力。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應該教會接納自己的方法。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不滿,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但是你應該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那是為人的底線。
02孩子的叛逆,都是父母教的
孩子的攻擊行為絕不是單一的因素,背後肯定有著「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焦慮。
研究發現,1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觀察和模仿親人的行為。所以當父母經常當著孩子面發生爭執、甚至肢體衝突時,孩子就會模仿父母的語言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03「他還是個孩子」,放縱的後果更嚴重
孩子小時候有攻擊行為,其實是內心不安、焦慮、妒忌的表現,抑或是單純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罷了。
當孩子第一次做出這種行為後,父母往往認為「他還是個孩子」,沒有及時引導和糾正,孩子就會認為這種方法是正確的,有效的。由此可見,父母的溺愛,不僅會影響孩子情緒處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04學會攻擊行為,孩子不用教,看就能學會
早在1961年,美國的心理學家Bandura就做了類似的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他讓孩子們觀看成人攻擊玩偶的視頻。然後,他們把孩子和波波玩偶關進一個密閉的空間,沒過多久孩子就做出了成人視頻裡攻擊玩偶的動作。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學習東西,不需要讚美和處罰,只要看就可以。
05父母榜樣的力量有多大
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此,父母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模仿榜樣。
當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意見相左時,雙方應該採取理性、溫和的態度去溝通,而不是用激烈語言和過激的行為刺激對方。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應該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情緒,然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做,當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而不是發脾氣,打人。
其實,很多孩子做了錯事後,並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父母與其大吼大叫,不如告訴孩子不能做的理由。比如孩子愛打人,父母就要告訴孩子被打的人會很疼,會受傷,孩子知道後果了,自然會收斂自己的行為。初生牛犢不怕虎,主要是「無知」才「無畏」!
#因上錯地鐵女孩腳踹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