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牛仔憑什麼成為美國文化偶像

2021-01-11 澎湃新聞

西部牛仔的英勇俠義和狂放不羈的生活經過流行媒體的浪漫化渲染,滿足了城市化進程中美國民眾對邊疆的懷舊式想像。西部大開發使荒原逐漸消逝,標誌著美國城市化轉型的開始。都市生活要求的規整高效和資本投機帶來的腐化墮落使人們對傳統的農耕生活嚮往不已:艱苦粗糲的拓荒演變成美好的回憶,因物質匱乏而採取的將就措施也成了讓人懷戀的質樸生活。

呼應民眾對城市文化和工業文明的普遍逆反心理,西部牛仔的形象活躍在各種流行媒介上,成為風靡全美的民間英雄。雖然牛仔只是美國西部開發史上一個短期的職業現象,但他所象徵的那種質樸自由的精神恰恰是被現代性剝奪的品質。

電影《紅河》劇照。

兼具英雄主義和神秘色彩的牛仔通過民間演繹深入人心:他英俊瀟灑又堅強粗獷,戴著寬沿高頂氈帽,身穿牛仔褲和皮衣,腰挎柯爾特左輪手槍,足蹬帶有刺馬釘的高筒皮靴,騎著馬在草原上風馳電掣。他是來去無蹤的俠客,也是懲惡揚善的警長,還是名震四方的賞金獵人;他和風塵女郎的故事是廣為傳誦的浪漫佳話,跟歹徒的決鬥是讓人津津樂道的硬漢傳說。牛仔在荒原上奮進開拓的傳奇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內涵,是美國人緬懷的激情歲月。

牛仔系列小說

在瀰漫全美的戀舊情懷的籠罩下,暢銷讀物裡的牛仔英雄成為民眾心目中的偶像。得益於內戰後的文化普及率、技術革新和印刷業的興起,人們從繁重的勞役中得到喘息,閱讀消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廉價小說速產速銷地炮製了大批牛仔的傳奇故事,成為主導美國市場的暢銷讀物。

1860年發行的簡裝書《畢逗一角錢小說》(

Beadle’s Dime Novels

)奠定了牛仔故事的模式,發行頭幾個月即售出6.5萬多本,成為類似出版物的鼻祖。該系列的首部小說是安·斯·史蒂芬斯(Ann S. Stephens)撰寫的《瑪萊斯卡:白人獵手的印地安妻子》(

Malaeska, the Indian Wife of the White Hunter

),小說講述了西進運動中的白人牛仔與印第安女性的浪漫情緣。到1920年末,《畢逗一角錢小說》已連續出版321冊,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愛德華·維勒(Edward L.Wheeler)1877年發表了首部作品——《死木頭迪克,大道王子,或者,黑山上的黑色騎士》(

Deadwood Dick, the Prince of the Road: or, the Black Rider of the Black Hills

);在接下來的8年時間裡他出版了33部「一角錢小說」系列,講述牛仔迪克與亡命之徒拔槍決鬥的驚險故事。為取悅以白人為主的東部讀者,維勒把真實生活中的黑人牛仔迪克變成了白人英雄。

小說家奈德·邦特萊(Ned Buntline)也從西部汲取源泉,以牛仔威廉姆·考蒂(William Cody)為原型創作了《水牛比爾:邊疆之王》(

Buffalo Bill: King of the Border Men 1869

),描寫牛仔如何擊敗狡詐的印第安人和邪惡的偷牛賊,維持社會公義。

撰寫「一角錢小說」的作者來自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有醫生、律師、教師和記者等,他們往往針對教育水準較低的閱讀人群,以煽情的手法和雷同的情節把牛仔描畫成捍衛正義的英雄。評論家考克斯·蘭道夫(Cox Randolph)認為,「『一角錢小說』的社會歷史意義大於其文學價值,它記錄了1860年到1915年間美國社會看待種族、政治和性別等問題的流行態度,映射了西部神話的構建發展及文化商品的市場營銷策略」。在東部報刊的連載故事裡,身手利落的牛仔幕天席地,主宰著邊疆這個遠離文明的化外之地,他們是大自然的驕子。

《時代周刊》(1881年5月26日)在「牛仔的生活」一文中詩意地寫道:「聽著山麓轟鳴的狂風暴雨,與狼蛛、蜈蚣和響尾蛇為伴,牛仔緩緩地閉上雙眼,幻想著無窮無盡的口嚼菸草和甜蜜的夢鄉。」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通俗讀物塑造了一個個浪跡天涯、疾惡如仇的牛仔形象,吸引了大批都市工薪階層的讀者,滿足了他們對自由生活和男性氣概的憧憬。

縱馬馳騁的牛仔在美國主流文化裡也佔據了重要的席位。美國文學作品中的牛仔人物勇於冒險又樂觀向上,體現了人們所珍視的英雄主義和邊疆精神。歐文·威斯特的《維吉尼亞人》(

The Virginian

,Owen Wister,1902)刻畫了牛仔的浪漫愛情和英勇行為;安迪·亞當斯的《一個牛仔的日記》(

The Log of a Cowboy

,Andy Adams,1903)紀實性地描寫了長途販運的艱辛;傑克·謝弗的《沙恩》(

Shane

,Jack Shafer,1904)敘說牛仔挺身捍衛社會道義,等等。在這些雄性十足的文學作品中,牛仔是開拓疆界的勇士,是荒原的騎士,也是維護正義的鬥士。

羅斯福的「西部情結」

策馬揚鞭的牛仔英雄迅速成為藝術家們鍾愛的主題,畫家弗裡德裡克·雷明敦(Frederick Remington)把牛仔的真實生活和浪漫演繹完美地結合在畫布上;在蒙大拿牧場上工作了13年的查爾斯·羅素(Charles Russell)在紐約和倫敦開辦畫展,生動細膩地勾勒西部牛仔的矯健身姿。牛仔的陽剛氣質深深吸引了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這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東部精英一生都書寫著濃厚的「西部情結」。

1884年,熱衷狩獵和探險的羅斯福在達科他州購買一個牧場,花了3年時間學會騎馬牧牛等牛仔技能,並撰寫了《牛仔的打獵之旅》(

Hunting Trips of a Ranchman

,1885)與《牧場生活和獵道》(

Ranch Life and the Hunting Trail

,1888)兩本書。羅斯福深信強健的體魄和積極進取的意志能夠帶領美利堅民族走向世界,而美國的海外擴張似乎也印證了他的觀點:繼1898年成功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後,美國於1899年向歐洲列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中國獲得殖民利益。在他的四卷大部頭著作《徵服西部》(

The Winning of the West

,1889-1896)和任職總統期間的多次公眾演講中(1901-1909),羅斯福常以牛仔-戰士-英雄的身份自居,大力推行擴張政策,鼓勵年輕人勇於面對挑戰,奪取輝煌的勝利。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時,羅斯福組建了一個包括西部牛仔老朋友和東部常青藤老校友的志願騎兵團,他們戰功卓越,成為民族英雄。在1913年出版的《自傳》(

An Autobiography

)裡,羅斯福深情地寫道:「西部塑造了我的一切。」

《關山飛渡》中西部牛仔的形象。

放浪不羈卻胸懷正義的牛仔英雄隨著美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開始風靡世界。在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劇場和電影因其直觀的視覺體驗和商業化的發行模式具有影響大眾情緒的魅力。早在1883年,外號為「水牛比爾」的牛仔威廉姆·考蒂成立了演出劇團《狂野西部》(

Wild West Show

),海報宣稱演出將給東海岸的美國觀眾帶來「活生生的邊疆生活」,「真實的印第安人、牛仔和墨西哥人」,「全美最厲害的神槍手」和「一流的騎手」。演出以西部綿延的山脈和大草原為舞美背景,成百上千的駿馬和水牛在奔跑,白人牛仔和印第安人激烈交火,女神槍手安妮·奧克萊(Annie Oakley)彈無虛發,群眾演員多達200餘名。

《狂野西部》在全美巡迴演出幾十年,深受觀眾喜愛,它渲染了白人英雄徵服蠻荒的「文明」行為。當《狂野西部》來到歐洲,倫敦、巴黎、羅馬和巴塞隆納的觀眾也為美國牛仔傾倒。隨著好萊塢的興起,銀幕上鮮活的西部牛仔迅速超越文化和國別界限,吸引了全世界的觀眾。

西部片裡的牛仔英雄

《火車大劫案》劇照。

早在1903年,默片《火車大劫案》(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裡巡警縱馬追逐劫匪和荒野叢林的槍戰就激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奠定了西部片的敘事經典和意象模式。電影學者約翰·列南(John Lenihan)指出,西部片把美國歷史上短暫的牛仔職業「美化為一種擔當社會責任的個人主義……銀幕上傳奇的男性英雄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代入式體驗」。

《關山飛渡》劇照。

在大導演約翰·福特執導的《關山飛渡》(

The Stagecoach

,John Ford,1939)裡,影星約翰·韋恩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牛仔英雄林戈,他英俊瀟灑又桀驁不馴,護送驛車穿越新墨西哥州的蠻荒之地;銀幕上無垠的荒漠、高聳的巖石、偏僻的小鎮酒館、奔騰的駿馬和大篷車全方位呈現了奇峻的西部風光。

《紅河》劇照。

霍華德·霍克斯的《紅河》(

Red River

,Howard Hawks,1948)勾勒出一幅史詩般的宏偉圖景:夕陽西下,荒漠邊緣的一輪紅日即將沒入地平線,牛仔們在滾滾煙塵中揮舞套索趕攏長角牛群;夜晚篝火旁,牛仔們吟唱著兒時記憶中的教堂禮拜樂曲,憂傷的旋律瀰漫在天地間。銀幕上的牛仔英雄灑脫又正直,他們騎馬穿梭在雄奇的峽谷巨川裡,上演了一幕幕懲奸除惡的傳奇,譜寫了一段又一段俠骨柔情的佳話。

學者麥可·薩福(Michael Sarf)認為,西部片具有像希臘史詩《伊利亞特》(

Iliad

)和羅馬史詩《埃涅伊特》(

Aeneid

)一樣的文化功能,它給「年輕的美利堅創造了國家史詩,體現了民族的氣質和價值觀」。

可以說,媒體塑造的牛仔英雄在美國社會轉型期具有多重文化意義:他的誠實勇敢和開拓進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工業化進程中的男性焦慮,他出手懲治邪惡的正義之舉不但轉移了人們對貧富分化的關注,而且在日趨複雜的種族關係裡確立了以盎格魯-撒克遜為主導的社會文明秩序,使社會達爾文主義深入人心,為美國的全球擴張提供了心理和情緒的準備。

本文摘自《文化研究(第23輯)》,周憲、陶東風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作者楊靜,原題為《美國文化偶像:西部牛仔英雄與集體記憶裡的田園牧歌》。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影視文學背後西部牛仔的真實境況,及牛仔文化盛行不衰的原因
    該片憑藉奇駿險麗的西部風光,一舉將西部片提升到文化主流。使得西部片在美國如同武俠片在中國和武士片之於日本一樣,成為獨特的影視文化篇章。無怪乎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W薩維奇在其主編的《牛仔生活-重建美國神話》一書中這樣說:「人們很難想像,假如沒有牛仔這個形象,美國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還是高雅的,會成為什麼樣子。要找其他形象來取代它,簡直太難了。什麼猿人、太空人、槍手、還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時,可哪一個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給壓下去。」
  • 牛仔油畫 · 看美國西部開拓史.
    人們對牛仔的認識主要源自於西部影片,可是西部影片並沒有反映牛仔的真實面貌。
  • 美國西部牛仔競技展演首次登陸中國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鄧敏)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小林25日在北京宣布,2011年中美人文交流重要項目--「Rodeo China美國西部牛仔競技展演」,將於10月3日至10日首次登陸中國,並向全球觀眾進行轉播。
  • 美國的西部牛仔是怎樣的呢?
    在美國,流傳著無數西部神話,其中很大一部分關於牛仔。大多數中國人對牛仔的形象都來自美國的西部電影——大禮帽,牛仔褲,腰挎手槍,行俠仗義,放蕩不羈,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淘金熱造就了牛仔牛仔真是這樣嗎?在美國西部廣袤的國土上,有的只是沙漠、不能吃的野草和沒有商品價值的野生動物。
  • 當英國紳士撞上美國西部牛仔
    2017-11-10 14:53:44 來源: 遇見思考 舉報   當英國紳士撞上美國西部牛仔
  • 西部牛仔,沒有你想的體面
    在文學或影視作品裡,西部牛仔都有高度相似的裝束與人設:頭戴寬邊帽、身著牛仔褲皮上衣、腰挎左輪手槍、足蹬高筒皮靴……他們既是追求自由的美國先鋒,也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把嫉惡如仇、鋤強扶弱的氣質演繹得淋漓盡致。事實上,這種浪漫正義的西部牛仔形象,多半經過創作者美化加工。
  • 伊芙麗 西部牛仔的「星際」之旅
    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霓虹之夜固然享譽世界,然而這裡的峽谷、湖泊、荒漠、森林,美國公路的神話——自由、私密,充滿探索的精神才是對美國西部的最佳詮釋。隨性牛仔除了夜晚的星空,這裡的白天也充滿神聖氣息。畫家Marsden Hartley曾說過,在美國西部,「並非光線打在物體上,而是萬物都沐浴在光裡。」受大自然的影響,牛仔面料的色澤處理方式亦隨之而變。
  • 原始狂野的拓荒時代,西部牛仔的俠義江湖
    美國西部片中西部牛仔喜歡一對一手槍背對背決鬥,槍對於他們不僅是一種工具,因為決鬥決定著牛仔的身份價值,所以槍關乎榮譽和尊嚴。美國有獨特的槍枝文化。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有槍枝最多的國家,平均每10人擁有9把槍。而持槍合法化,與美國的歷史息息相關,美國憲法規定「美國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
  • 胡椒瓶手槍,它竟是19世紀美國西部牛仔的首選?
    麥克雷的形象,則是脫胎於曾經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活躍在螢屏上的「西部牛仔」中的代表人物,由著名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飾演的喬。他可以說是美國「牛仔文化」的代表,其手持的左輪手槍和所戴的寬邊帽更是「西部牛仔」的標誌性物品。▲守望先鋒中的強力英雄麥克雷真實歷史中的西部牛仔,是在美國的西部地區從事畜牧業的工人群體。
  • 牛仔—American西部片的發展歷程
    西部片,也被稱為牛仔片(cowboy movie),是美國電影中最古老的樣式之一,西部片是以美國西部為故事背景,以美國人開發西部荒野土地為題材的影片,被認為是最能反映美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傾向的影片類型。在西部片中,荒涼的千裡平原、塵土飛揚的沙漠、峰巒起伏的群山、除暴安良的牛仔營造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
  • 美國西部牛仔其實就是套馬的漢子啊!
    在《王牌特工2:黃金圈》中,美國牛仔以相當酷炫的姿勢再次登上大熒幕。
  • 西部文化——牛仔帽的起源及樣式!西部達人必看!
    高頂禮帽、平頂禮帽很多人認為曾經美國西部最流行的是圓頂禮帽。盧修斯提到「西部人帶的帽子」。在現代牛仔帽設計出現之前西部牛仔工人已經佩戴寬邊高頂的帽子了。在美國人的概念裡斯蒂森是第一個開始經營牛仔帽的。西部的探險者把牛仔帽帶回到東部。在19世紀及20世紀上半頁牛仔帽已經成為男人的必備品及櫥窗的重要展示物。斯蒂森的高質量昂貴的帽子已經成為牛仔成功者的象徵。
  • 2020年還想見到美國的西部牛仔?《牛仔很忙》的真實場景在這裡!
    以美國的「西部牛仔」為創作靈感的影視作品應該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年輕的小夥子很嚮往周董寫的《牛仔很忙》裡的場景:「嗚啦啦啦火車笛,隨著奔騰的馬蹄,小妹妹吹著口琴,夕陽下美了剪影,我用子彈寫日記 ......」
  • 西部牛仔也行?國產SLG《West Game》低調躋身美國TOP100
    但也正因如此,一旦遊戲有資格衝擊美國暢銷榜前100,往往就有可能上榜三年以上甚至更久,屬於典型的強者之爭,讓許多廠商羨慕不已。 近日,一款在美國上線的國產SLG遊戲引起了GameLook的注意。由深圳前海樂易自研自發的西部題材SLG遊戲《West Game》,自今年4月份上線後,排名一路走高,10月以來達到巔峰,屢次衝入美國IOS暢銷前100。
  • 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西部牛仔 21世紀已送進博物館
    原標題: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西部牛仔 21世紀已送進博物館 電影中的西部牛仔提起美國西部牛仔,人們就會聯想到德克薩斯州,這裡不僅是美國的牛仔之州,也是世界的牛仔之鄉。在好萊塢影片中,美國牛仔給人的印象總是威猛、豪爽、俠義,那麼現在的西部還有沒有牛仔?他們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牛仔」只存在了幾十年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係。
  • 《牛仔與外星人》:西部片?科幻片?
    英國特工×美國西部牛仔 《牛仔與外星人》中的男主角,是替代了皮爾斯·布魯斯南的第六任「007」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英國演員丹尼爾·克雷格。丹尼爾·克雷格 丹尼爾·克雷格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卻有著一顆跟西部牛仔一樣獨行遊俠般的心。2001年,33歲的丹尼爾·克雷格勇闖好萊塢。
  • 手把手教你變身美國正宗西部牛仔
    在《王牌特工2:黃金圈》中,美國牛仔以相當酷炫的姿勢再次登上大熒幕。Statemans選擇用牛仔的身份做掩護,一邊開酒廠一邊拯救世界,真是什麼都不耽誤。在刷完電影後,聰聰媳婦兒立刻被Statesman圈粉,夢想也立刻從嫁給鋼鐵俠變成了嫁給西部牛仔。So What?我才沒有產生任何危機感呢,不就是牛仔麼?
  • 19世紀的美國西部,為什麼能誕生一種名叫西部精神的冒險精神
    這也讓這份工作的工作者們擁有了沉著冷靜、勇敢獨立的精神,但凡沒有這樣精神的牛仔們多半已經死在了半途。這也導致了時至今日,美國的西部牛仔精神依舊是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精神。《荒野大鏢客2》之所以能爆火,我認為與其骨子裡深藏的西部牛仔文化內核密不可分,不管你是想成為一位遊蕩在法外的賞金獵人,還是單純只為了騎著馬追逐夕陽,在淘金熱裡,那種狂熱的感受席捲而來,所有的《荒野大鏢客2》玩家都能最直觀地感受到。
  • 老式牛仔的最後表演:十部70年代經典西部片
    儘管如此,60~70年代仍然有很多經典的西部牛仔電影,當然那些曾經英武雄偉的年輕牛仔在這時已經是進入暮年。正如,人在幼年階段看過的電影,無論如何都會覺得精彩,這或許也是西部片受歡迎的原因吧。
  • 這次讓大B哥帶你玩轉美國西部牛仔主題大派對!
    現在,他的身份一家餐廳的老闆,以美國西部牛仔為主題的餐廳,打造全新的美式餐飲文化概念,在上海、深圳、廣州都非常受歡迎。 侯斯頓主題餐吧的靈感來源於十九世紀美國拓荒時期西部牛仔小鎮侯斯頓,也就是美國第四大城市,綽號太空城的休斯頓。侯斯頓主題餐吧將時尚的信息元素融入復古的西部牛仔風格,呈現個性與休閒,打造美式風格和文化的特色主題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