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得周秦金石氣,十年華貴在江湖。話說公元前265年,在邯鄲做生意的呂不韋,偶遇質趙秦王孫公子異人。
時代背景:時任太子的安國君嬴式有二十幾個兒子,異人的排名很尷尬,剛好處於不上不下的居中位置,無論之後立長或是立幼,都似乎與他沒有半毛錢關係,何況當時,異人生母太子妃夏姬壓根不受太子待見。假如有朝一日,其爺爺秦昭襄王嬴稷薨了,其父嬴式也薨了,那麼,他會變得什麼都不是。
在戰國時期,何以謂之窮也?胸懷天下者,困窘而不得志,是以謂之窮也!
當除了錢什麼都沒有的一個人,遇見了,除了爹什麼都沒有的另一個人,於是乎,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共謀天下。再然後,異人改名子楚,又借膝下無子的華陽夫人上位,當上了秦莊襄王。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此之前,子楚娶了呂不韋的歌姬趙氏,民間更有傳聞,與子楚結婚之前,趙姬早已身懷六甲,孩子很可能是呂不韋的。
現代人對於秦的歷史觀,和對於始皇帝父親的懷疑,多半來自小說《尋某記》,之前我也搜過很多類似的文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這都什麼玩意兒啊!我相信,今天咱們的話題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差的,不過至少關於「秦始皇的生父之謎」,我們還是可以掰扯清楚的。
第一個公開懷疑嬴政不是親生的人
是司馬遷(以下簡稱遷哥),據《史記·呂不韋傳》記載,嬴政就是呂不韋的兒子。
之後的班固在《漢書·王商傳》 中提到,趙姬產始皇帝 ,名呂正,這個時候秦始皇連「嬴」政都不是了。
再之後,光哥的《資治通鑑·呂不韋傳》中,也寫了關於呂正的身世。
綜上所述,乍一看莫非嬴政生父真是隔壁老呂?但是,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三個關於「秦皇身世」史料,故事架構是基本一致的,然後我們不難看出的,後人的記載都是從遷哥《史記》「照搬」來的。
第一個認為嬴政身世「沒毛病」的人,也是司馬遷。
遷哥另外在《史記·楚世家》和《史記·秦始皇本紀》同時寫道:始皇帝趙政,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由趙姬大期所生。再通俗地說,遷哥認為秦始皇就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同一部史書,怎麼可能出現了兩個版本的故事?難道是遷哥疼糊塗了?按主流史學家的看法,遷哥在收集史料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兩個版本,然後不知如何取捨,於是乎,把趣味性強的「模糊版 」放到了呂不韋傳,同時把正統的史料,寫入大冊。在遷哥的此段記載中,正方與反方內容的比例,是2:1,再通俗地說,遷哥更偏向嬴政就是秦莊襄王親生的。
只有遷哥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再來看,與遷哥同時代且更嚴謹的《淮南子》所書:秦皇趙正,就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另外,我有必要解釋趙政(正),在春秋戰國時期,假如你是在某地出生的,那麼你就以當地的地名為姓,因為始皇帝是在趙國出生的,所以姓趙,當時「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陰謀家懷疑,嬴政的身世,是呂不韋的「布局」
經過邏輯推敲,這是根本行不通的,如果這一切真是呂不韋的局,那麼會出現以下幾個悖論。
悖論1:如果呂不韋進獻趙姬,或者是異人在酒席中霸佔趙姬,都行不通,因為異人好歹也是王孫公子,吃過也見過主兒,此等社會地位,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漂亮小姐姐,憑什麼,呂不韋就能認定異人一定能看上趙姬?難道就不能看上別的姬?
悖論2:如果呂不韋把懷孕的趙姬送給異人,又怎麼能確定趙姬懷的一定是兒子,按照現代的科技,無論X光或DNA,趙姬懷寶貝嬴政在1.5個月之前,是絕對分辨不出男女的,何況這是連把脈都沒有的戰國年代,萬一生的是女兒,豈不是賠了?
悖論3:如果呂不韋把懷孕的趙姬送給異人,戰國時代怎麼判斷趙姬懷孕?只能通過閉經之後的妊反應,那麼問題來了,異人會娶一個每天頭暈噁心想吃酸的趙姬嗎?異人肯定不會「豬頭三」似的「喜當爹」,異人的智商肯定沒問題,否則也不可能當上秦莊襄王。
悖論4:初中生物課,某一節,老師雖然不講,但是我們自學的很好。用我們現有的知識再判斷,「呂不韋怕露餡,研製了某種可以延期的妙藥」,這也說不通,因為延期會使羊水減少,趙姬的難產率會很高,就算孩子正常出來了,智商和身體缺陷概率也很高。呂不韋何等精明?萬一「呂政」有三長兩短,那豈不是又賠了?
悖論5:呂不韋沒有必要,送一個有孕的趙姬,如果這真的有什麼密謀,此間知情人肯定不是只有呂不韋和趙姬,沒有不透風的牆,「見不得人」的事,一旦敗露了,擾亂王室血統,在當時是什麼罪過?聰明的呂不韋,不會不知道。
悖論6:如果「呂政」真是呂不韋的兒子,先倒黴的不是呂不韋,而是嬴政,戰國時期宗族觀念,又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如果當時哪怕有人懷疑嬴政的血統,也不行,這不是小事,別忘了至少嬴政還有20多個親叔伯大爺,宗族代表會扛起大旗,勢必會動搖嬴政的皇帝地位,然後,我們縱觀歷史,並沒有皇室宗親懷疑過嬴政的血統。
綜上所述,你還認為嬴政的生父是呂不韋嗎?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抹黑呂不韋?抹黑嬴政?
觀點1:後期趙姬的生活作風問題,因為秦莊襄王薨的太早,趙姬時年33歲,女人這個年齡,然後你懂得,之前趙姬與呂不韋之間是否有關係,沒人知曉。但之後,趙姬與呂不韋的「地上戀情」是公開的,加上後期和嫪毐的關係,也是公開的。從理論上來講,呂不韋是嬴政的後爹,當然,這也是最容易被後人抓住的把柄。
觀點2:嬴政13歲(虛歲)登基,小學剛畢業的年齡懂什麼?在此之前,呂不韋奉命誅殺了東周君,在此之後,呂不韋開始大規模東出,開闢吞併六國之路,同時他又是《呂氏春秋》的責任主編,這時候的他,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加上最早異人以「你我平分天下」應允之,故此嬴政稱 呂不韋「仲父」,然後……
嬴政:你是我爹。
呂不韋:嗯。
嬴政:你真是我爹。
呂不韋:是。
觀點3:呂不韋的死因,自嬴政羽翼豐足之後,將呂不韋發配蜀地,其罪名是禍亂朝綱,此後,呂不韋仍然高調與列國各世家有書信往來,這讓嬴政抓住了尾巴,很好解釋,你與我們的「敵人」書信往來,你何居心?最後,在皇權施壓下,呂不韋只能飲鴆而死。接著問題來了,呂不韋之前的「功績」算誰的?清算之後只能算是嬴政的,滅六國的功勞在我,修水利的功勞也在我,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所以,誰敢祭拜呂不韋!我就鬧死他!
觀點4:呂不韋的一生是禮賢下士的,他效仿孟嘗君,坐擁門客三千。啥是門客?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學識或者有某特長的人,考不上公務員,也沒關係,你投身世家做門客,然後你啥也不用幹,主人需要你的時候,你就站在其背後出些餿主意,一樣有口飯吃。
問題來了,古人無論看什麼書?一定以仁義道德先行,然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人家呂不韋天天管你飯,因為主人死了,門客總要做些什麼?之後嬴政下令,誰都不許祭拜呂不韋,這幫人只能判離秦國,另外,之前的你是有飯吃的,突然飯碗丟了,怎麼辦?所以只能罵嬴政。放到現在,假設3000個網紅,每人發一條微博「秦始皇是野爹生的」 ,然後一定會有「歷史鍵盤俠」跟風放炮,「我早就知道!他倆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你知道什麼啊你!
觀點5:秦始皇滅了六個國,列國老舊的貴族,之後的遺老遺少,既得利益者,也會痛恨秦始皇,這是一個更龐大的人群,放在今天,這幫人也發一條微博「秦始皇是野爹生的」 ,然後一定又會有「歷史鍵盤俠」跟風放炮,「我早就知道!他倆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你知道什麼啊你!!
觀點6:按照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所述,假設甲與乙打仗,甲打不過乙,然後輸了,那麼時候,甲會在背地裡稱呼乙是甲的兒子。呂不韋是魏國人,如果呂不韋真是嬴政之爹,那麼從道義上來講,不是秦統一了六國,而是六國更早滅了秦。類似的民間「黑野史」有很多,後來金庸先生據此類話題,創作了更為人深知的《書劍恩仇錄》。
觀點7:按照古代士、農、工、商的排序思想,外加嫉妒心理,你呂不韋,出身為一介最底層的商人,你憑什麼位高權重?你這樣的人絕對不值得歌頌,以儒家為代表的學派,抨擊呂不韋,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呂不韋與嬴政,不存在任何血緣關係,這也目前當下史學界,最公認、最可信的觀點。
以上言論據《淮南子·人間訓》、《淮南子·泰族訓》、《潛夫論·志氏姓》、《史記·楚世家》、《史記·秦始皇本紀》與《漢·趙正書》可考,本文作者:江湖他說,留言關注收藏點讚,支持隨意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