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界,世俗社會中充滿了苦難和煩惱,人們信仰阿彌陀佛,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更受到人們的信仰。因為菩薩似乎總是大慈大悲,更能夠解脫眾生的苦難與煩惱。莫高窟盛唐時期出現了許多單獨脅侍菩薩畫像,其中觀音菩薩的畫像最多。
唐時期所繪畫的觀音菩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古代藝術家不僅創作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而且對人物的個性表現和心理刻畫獨具一格。第205窟(初唐)的觀音畫像,就是最具唐代的風格特點的代表。
205窟雖始建於初唐,但西壁佛龕內的彩塑和壁畫卻是盛唐時所繪塑的。西壁北側畫一副單獨的觀音畫像,圖中高大的觀音頭有火焰紋圓光,戴寶冠,系長裙,披巾帶,亭亭玉立在大蓮花上。雖因變色,眉目不清,但姿態清晰,觀音一手撫胸,一手下垂,低頭下視,將手中的念珠遞給蓮臺前的小供養人。蓮臺前的女供養人形象尤為生動,身材修長,披巾飄灑,長裙曳地,抬頭向上,仰視觀音,一手持香爐,一手接觀音施給的念珠,意態虔誠。她身後有一小男僕人,手捧香匣,隨主人一起供養觀音。
這幅觀音畫像的最大特點是把觀音和供養人畫在一圖之中, 縮短了佛國天堂和世俗人間的距離。圖中通過目光對視和一串念珠,把神與人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使神與人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這幅畫的構思布局充分地顯示了唐代藝術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
這幅畫像的誕生,充分賦予慣常所見的世常之像以特別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都是與古代藝術家藝術的想像力、創造力分不開的。這件成功的畫像從思維雛形、製作過程到視覺呈現,都集合了唐代藝術家創造者自身的想像力、創造力,所以格外動人心弦,引人入勝。(周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