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是山東佛造像藝術的代表地域之一,藝術風格受到山東青州、河北定州等地影響,熔煉出鮮明的區域特徵,表現出巨大的藝術包容性。博興佛造像材質多樣,造型靈活多變,題材獨特,而金銅造像多有紀年銘文,上起北魏太和二年(478年),下至隋仁壽三年(603年),綿延125年之久,發展序列比較完整,在區域佛造像中實屬罕見。博興佛造像多為普通民眾所施造,反映出早期佛教在民間傳播發展的面貌和佛寺文化的興盛。
本次展覽分為博善興佛、金像流輝、金像銘願三個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博興佛造像興起的歷史脈絡、雕鑄工藝及其所蘊含的信仰追求。展品中既有北魏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觀世音像和王上造多寶佛像等山東地區紀年最早的金銅佛像,也有工藝精湛、藝術價值極高的東魏太昌元年馮貳郎造觀世音像、北齊天寶五年薛明陵造菩薩像等精品佛造像,更有反映當時佛道兼容現象的隋開皇十一年孔鉞造老子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龍華寺出土疃子造像、盧舍那佛立像、白陶佛像等是首次出館參展。
通過這些造像,也讓我們看到當時的工匠藝人們是如何在繼承前代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匯東西方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濃鬱本地風格的佛造像藝術。螺髻梵王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梵王頭頂髮髻呈螺旋狀,面相圓潤,長眉細目,鼻梁平直,薄唇微閉,略帶笑意。雙臂略向上抬起。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佛像比例勻稱,寬肩隆胸,四肢修長,隱現出充滿生命力的肌體。這種薄衣貼體的表現形式在山東青州地區尤為突出,是在印度笈多藝術風格影響下產生的新形式,是北朝時期中印佛造像藝術合璧的產物。佛造像輕薄貼體的服飾中透露出肌體的輪廓,凸顯佛造像軀體的立體感,形成了著重表現自然人體和衣飾簡潔輕薄的北齊造像模式。此件梵王造像的螺旋狀髮髻,在佛造像題材中較為特殊。根據佛經記載,結螺髻的是螺髻梵王。北朝時期,螺髻梵王常出現在七尊碑像中,多是作為佛的天部脅侍眷屬。有時,螺髻梵王也會以獨尊造像的形式出現。
盧舍那佛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
佛像為圓肩,隆胸,腹部微凸。身著通裟,衣薄貼體,顯露出肌體輪廓。右臂下垂,小臂微微抬起,右手指與食指拈裟邊緣。左臂曲肘上舉,左手拇指與中指拈袈裟邊緣。佛像軀體原繪有豐富的圖樣紋飾,現多已脫落,袈裟田相格內殘存少量圖案。胸部略見兩人物,胸腹間似有交龍,腹部下繪倚坐佛像。下部存地獄懲戒圖紋,約可見一隻黑色的大鍋,鍋右立一人,鍋右下側立一牛首人,牛首人左側一人蹲坐,表現的應是地獄場景。佛身右側自上而下可辨出瑞獸、供養人等,左側自上而下可見飛天、佛像、供養人等,其中有兩佛坐於方席上,一人面向佛而呈跪拜狀。
此像是盧舍那佛的一種形式,也被稱為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佛像表面刻繪諸世界形象,表示整個法界都是由盧舍那佛的願力所化現,寓意著觀想所產生的世界形象。這類佛造像出現於北齊、北周時期,一般是在佛像身上採用彩繪或彩繪與平雕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佛、菩薩、飛天、人物、動物、植物等組成的各種場景。青州、諸城、臨朐、博興等山東北部地區出土有這類佛造像,反映出該地區盧舍那信仰的流行。
高業夫妻造太子坐像
北齊太寧二年(562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太子像的頸部佩戴桃形項飾,下著貼體翻腰長裙,裙擺垂覆於臺座前。右足搭於左膝上,左手扶右足腕,呈半跏跌坐於筌蹄上。基座正面鐫刻54字發願文:「夫百年難保,知身命無常。高業夫妻,太寧二年四月庚子朔,遂舍割家珍,敬造太子一軀。上為皇帝,下為眷屬,七世父母,故侶斯石,過現常樂。」
太子坐像常見形式是一手支頤思考、半跏趺坐於筌蹄上。這種類型的造像常被定義為半跏思惟菩薩像,是十六國、北朝時期流行的造像題材。半跏思惟像呈現出兩種身形,一是在兜率天宮等待成佛的彌勒菩薩像,一是釋迦牟尼尚未成佛之時的太子像。根據題記可知,此像是太子思惟像。思惟像是河北地區常見的造像題材,山東青州地區受其影響而造作,有的思惟像上還雕刻有龍吐蓮花的裝飾紋飾,可見造像的本地化特點。
疃[tuǎn]子造像
東魏(534-550年)
高120釐米,寬80釐米
1966年山東博興縣疃子村出土
此像為一佛二脅侍背屏式造像,背屏呈舟形。主尊佛像面相方圓,高肉髻,略帶笑意。內著僧祗支,胸前束帶打結,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左右脅侍菩薩均為束髮,面相方圓,略帶微笑。頸佩項飾,帔帛自雙肩垂於體前交叉,下著長裙。內側之手下垂持香囊,外側之手上舉持蓮蕾,跣足立於覆蓮座上。舟形背屏中間雕刻佛像的頭光和身光,頭光呈圓形,最外一圈飾忍冬花紋,身光呈橢圓形,外緣飾變形蓮花紋,背光上部飾火焰紋。背屏上部中間是翼龍,兩邊各有二組持樂器飛天。此像雕刻精美、細膩,線條流暢。
背屏式佛造像殘件一佛二菩薩立像
北魏(386-534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高肉髻,面型方長,眉眼細長,雙目垂視。內著僧祇支,胸前系帶打結,外披褒衣薄帶式袈裟,袈裟右側衣緣搭於左臂。右側菩薩雙肩搭帔帛,下著長裙,跣足立於蓮花座上。佛與菩薩之間的背屏上雕刻有一株蓮花。高浮雕背屏式佛造像是山東青州最具地域特色、最富藝術成就的造像之一,高大的背屏前是佛與脅侍菩薩組合,頂部有佛塔、化佛或飛天,主尊與脅侍之間高浮雕出祥龍和蓮花。博興地區佛寺遺址也有這類背屏式佛造像出土,造像多採用榫插入基座的形式。
造像殘件(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頸佩桃形項飾,雙肩戴帔帛,下著細褶長裙,跣足站立在蓮臺之上。蓮臺出自左下側祥龍之口,龍體彎曲向上,龍首向下,龍尾上揚,龍口中吐出蓮莖、蓮葉、蓮蕾,蓮蕾之上站立著菩薩。龍是青州地區造像中的重要題材,主要裝飾在造像背屏的頂端及主尊與脅侍菩薩之間的下部。龍體採用高浮雕技法,腿部粗壯,龍尾細長,龍首在下,龍尾在上,龍口中吐出蓮莖承託脅侍菩薩。
造像殘件(佛塔)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殘件為飛天捧持佛塔,飛天身體彎曲,帔帛與裙袂向上飄揚。佛塔的上部呈覆缽狀,塔身為方形,塔基下面有蓮花座,兩側裝飾有蓮葉。青州背屏式造像的頂部飾有浮雕佛塔,由飛天或雙龍捧持。佛塔多為正面或側面形式,下有塔基,頂有塔剎,塔身開龕置像,兩側有的雕刻蓮花瓣。
造像殘件:飛天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殘件中間是佛塔,伎樂飛天手捧各式樂器飛翔於佛塔兩側。飛天的面型圓潤,帔帛和裙袂沿背屏邊緣向上飄揚,猶如火焰紋。
弟子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弟子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貼體,衣紋呈凸稜狀,雙手捧一盒,盒上刻佛像及忍冬、蓮花等圖案。此像凸起的衣紋隨肌肉起伏而自然轉折,線條生動。
佛頭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遠址出土
佛像作寶珠狀髮髻,肉髻低平,臉型方圓豐潤,雙目垂視,鼻梁高直,嘴部唇線分明。表情含蓄,隱現莊嚴慈祥之容。
佛教傳人中國以後,人們採用石雕、泥塑、銅鑄等不同形式呈現佛造像的藝術之美。中國古代佛造像對面部刻畫尤為細膩,通過對面部形神的塑造,盡顯佛像的超脫、慈悲與寧靜。博興地區的佛像既有莊嚴慈祥之容,也有超逸淡靜之貌。
佛頭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作螺旋狀髮髻,肉髻低平,面型長圓,彎眉與直鼻相接,嘴角略翹,微含笑意。
菩薩頭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臉型方圓,彎眉細眼,垂目俯視,嘴角略含笑意。頭戴寶冠,左右兩側冠帶結成花狀,再懸垂至耳部。菩薩額前頭髮分成兩部分,整齊地覆蓋著額頭。
菩薩頭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面相清秀,眉目細長,鼻梁挺直,櫻桃小口,略帶悲憫之情。頭束高髮髻,冠前殘留有珠狀裝飾,額前頭髮分成兩縷。
造像臺座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臺座正面淺雕有圖像,中間是天人承託香爐,兩側的供養人手持蓮花坐於方墊上,外側是相對而立的雙獅。人物線條簡括,形象傳神,寥寥幾筆傳神地刻畫出人物虔誠侍佛之態。雙獅的側面形象具有漢代線刻餘韻,犀利明快的線條勾勒出護法獅子的威武。
蓮花臺座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造像中,蓮花座是承託佛、菩薩、弟子等的臺座,主要有仰蓮座、覆蓮座兩種形式。在古青州地區,北齊時期的佛造像多採用造像與基座分體的榫卯插合結構,中心是方形或圓形孔洞,蓮花瓣圍繞著孔洞排列成圈狀,蓮瓣下面是圓形或方形的臺座。蓮花的造型飽滿圓潤,極具立體感。
蓮花臺座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雙蓮花臺座是雙身造像的基座,為北朝時期河北地區流行的形式。河北地區的石雕雙身像的造像與背屏,基座合為一體,而山東地區則採用了蓮花座與造像分開的組合形式,可見兩地造像雖在題材上有所借鑑,但表現形式上存在差異。
蓮花臺座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蓮花座中心有一圓形孔洞,用以安插佛像。覆蓮分為上下兩層,圍繞中心孔洞排列,圓形基座上排列著一圈小蓮瓣。上面兩層蓮瓣均有凸起造型,尖部向上翹起,蓮瓣飽滿圓潤。
造像臺座
北朝(386-581年)
造像臺座殘石的中部有一香爐,香爐兩側各有一跪姿供養人,左側供養人旁邊殘餘一身神王像,右側供養人旁邊殘餘兩身神王像,三神王均呈盤腿坐姿,腳上穿靴。神像形象最早出現於北魏晚期,唐以後漸少。其在河北地區出現的較多,山東地區較為少見。
造像臺座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臺座上殘存覆蓮座和對臥雙獅,正面刻銘文:「天保元年臘月八日,曾敬遠上為國王帝主、下為七世父母、自為己身居家眷屬,鹹同斯福。
張文造佛坐像
北魏(386-534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為磨光高肉髻,雙眼橫長,鼻頭肥大。身穿通肩袈裟,袈裟衣紋呈「U」形,階梯狀分布於胸前。雙手撫於腹部,掌心向內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方形臺座上,臺座正面兩側各浮雕一獅子,座後陰線刻銘文「張文造像······」此造像無紀年,從佛像頭部肉髻高大,衣紋呈階梯狀「U」形排列,掌心面向腹部作禪定印,方形臺座飾有獅子座等造像特徵來看,屬於十六國時期作品,是山東地區發現的較早佛造像。
佛像為束髮型高肉髻,髮絲細緻可數。面型長圓,神態端莊。身著通肩袈裟,袈裟衣紋極為緊密細緻,呈「U」形自胸前平行下垂。雙手撫於腹部,掌心向內,作禪定印,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須彌座下為寬大的四足方座,正面壺門楣部陰線刻水波紋。此像的四足方座較為寬大,是北魏晚期流行的樣式,約為6世紀初的遺物。馮貳郎造觀世音像
北魏 太昌元年(532年)
通高24釐米,寬9釐米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主尊觀世音為高肉髻,面相清瘦,雙目低垂,神態安詳。身著袈裟,右側衣緣搭於左臂上,衣紋呈「U」字狀平行下垂。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臺座上。右脅侍雙肩搭帔帛,下著長裙,右手上舉至胸,左手下垂提桃形物,跣足立於蓮臺上。觀音與脅侍身後有舟形背光,其上雕有觀音的四道同心圓頭光和兩道橢圓形身光,邊緣飾左右對稱的火焰紋。光背下部兩側各有一方形卯孔,分別套接左、右脅侍。背光後陰刻銘文:「大魏太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清信士陽信縣人馮貳郎為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並及居家眷屬現世安穩,無諸患苦,常與佛會,願同斯福。」主尊所立圓臺下為圓形覆蓮座,再下為四足方座,座上刻人名:「像主馮醜環、妻範買、男繼伯、妻程囗、男舍那。」
落陵委造觀世音像
北魏 太和二年(47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觀音頭戴蓮瓣狀寶冠,臉型長圓,神情莊重。雙肩搭帔帛,帛帶自肩繞雙臂飄於身體兩側,極具動感。下著貼體長裙,裙褶在兩腿上呈「U」形。右手上舉持長莖蓮蕾,左手下垂提淨瓶,跣足立於圓形臺座上。身後為舟形背光,背光邊緣淺浮雕密集對稱的火焰紋。圓形臺座下為四足方座,座上刻銘文:「太和二年······落陵委為亡父母敬造觀世音像一軀。」此像是目前山東境內發現的紀年最早的佛造像之一。
明敬武造觀世音像
北魏 永平四年(511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觀音頭戴冠,寶繒呈魚鰭狀垂至肘部。面型方圓,雙目低垂,略帶笑意。頸戴項飾,雙肩搭帔帛,下著長裙。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身後有舟形背光,其上雕四道同心圓頭光及數重橢圓形身光,頭光內線刻蓮瓣紋,邊緣飾左右對稱的火焰紋。覆蓮座下有四足方座,座上刻銘文:「永平四年正月六日,佛弟子明敬武願身無病患,又為所生父母兄口姊妹壽命延長,常無患痛,敬造觀世音像一軀。」
佛坐像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為高肉髻,面相清癯。身著通肩袈裟,袈裟衣紋自肩部呈「U」字形向下垂展。雙手置於腹前,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身後有舟形背光,背光邊緣淺浮雕左右對稱的火焰紋。須彌座下為四足方座,座上刻銘文:「熙平二年一月三十日,口釗(劉)領口造像一軀。」
石景之造像
北魏景明四年(500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釋迦多寶佛並坐像
北魏(386-534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釋迦佛與多寶佛均為高肉髻,臉型長圓,身著通肩袈裟,雙手置於腹前,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須彌座下承託著四足方座,略顯厚重。兩佛身後有舟形背光,背光邊緣刻火焰紋,頂部飾一闊葉狀植物。背光背面淺雕一坐佛,身後舟形背光邊緣飾有火焰紋。
孔雀造彌勒像
北魏普泰二年(532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主尊彌勒為高肉髻,面相清癯,頸部修長,雙目垂視,神情淡然。內著僧袛支,外披袈裟,袈裟右側衣緣搭於左臂上。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下為四足方座。左右脅侍均為高髮髻,雙肩搭帔帛,下著長裙,雙手於胸前合十,跣足立於從主尊所立覆蓮座兩側生出的蓮臺上。彌勒與脅侍身後為舟形背光,中間刻有彌勒的蓮瓣紋頭光和橢圓形身光,邊緣飾火焰紋。背光後刻銘文:「普泰二年四月八日,佛弟子孔雀為亡妻馬口口造彌勒像一軀供養,原之後口耶。」
佛立像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張茄喜造思惟菩薩像
東魏(534-550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寶冠,面相清癯,右手支頤,左手施與願印,坐於臺座上。臺座下為雙層四足方座,方座上刻銘文:「…四月八日佛弟子張茄喜為亡父母、亡兄造像一軀…妻李…」。
昧妙造佛像
東魏(534-550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主尊佛像為高肉髻,面型方圓,眉目細長,略帶微笑。內著僧祇支,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部以下衣紋呈「U」字狀平行下垂。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蓮臺上。蓮臺下有細榫,可插下面帶有卯孔的覆蓮座。覆蓮座正中下部浮雕博山爐,兩側對稱浮雕獅子。佛像背部帶榫,套接帶有卯孔的舟形背光。背光中部有兩周同心圓頭光,內浮雕忍冬紋,與主尊頭部相接。下部為兩周橢圓形身光,內淺浮雕蓮花。身光下部兩側有焊接痕跡,應焊接兩脅侍菩薩,現二菩薩皆缺。背光上半部雕刻火焰紋,中有化佛三尊,均結跏跌坐。背光後刻銘文:「比丘尼昧妙自願身口孫口保....·。此像為分雕合體而成,主尊佛像、光背、覆蓮座均為單獨鑄造,通過主尊佛像上的樺與背光上的卯孔插合而成一體。
孔昭俤造彌勒像
北齊河清三年(564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彌勒頭戴寶冠,冠前束帶,寶繒垂肩。面相方圓,嘴角微凹,略帶笑意。頸戴項飾,雙肩搭帔帛與瓔珞。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相交而坐。彌勒背後有兩榫,套接帶卯孔的背光。背光正中有圓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雕蓮花和忍冬,背光邊緣凸起,內飾火焰紋。背光邊緣有11個凸起的方形卯孔,頂部卯孔接一舍利塔。左、右各5個卯孔接10個飛天。飛天頭束髻,披長巾,著長裙,雙手上舉,長巾繞臂飛揚,若火焰燃燒,構思獨特。背光後刻銘文:「河清三年四月八日,樂陵縣孔昭俤······造彌勒像一軀······口世六事。
彌勒倚坐像
北齊(550-577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彌勒為磨光高肉髻,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細長,雙目低垂,似沉思狀。兩耳垂肩,雙肩寬闊飽滿。內著偏衫,胸前束帶打結。外著覆右式袈裟,右側衣緣搭於左臂上。左手掌心向上置於膝上,右手施無畏印,呈倚坐姿態。彌勒像的後頸下部與腰部各有一榫,套接一透雕桃形火焰紋頭光。頭光上部有三個小卯孔,呈扇形排列,各插入一帶榫小化佛,現缺正中一尊。
薛明陵造菩薩像
北齊天保五年(554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方圓,細眉長目,雙眼低垂,似沉思狀。肩臂搭帔帛,下著束帶長裙。頸部佩戴項圈,珠狀瓔珞沿肩部、胸部下垂,並在腹部打結。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下承四足方座。身後有舟形背光,背光上雕刻有四重聯珠紋組成的同心圓頭光和五重聯珠紋組成的橢圓身光,頭光內陰線刻蓮瓣紋,兩側邊緣飾火焰紋。背光後刻銘文:「天保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孔雀妻薛明陵敬造。」
一佛二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立像
北齊至隋(550-618年)
1981年山東博興縣高昌寺遺址出土
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方圓。身著通肩袈裟,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仰覆蓮座上。
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蓮瓣形寶冠,寶冠兩側的寶繒垂覆雙肩,面型方圓,眉目細長,鼻翼較寬,嘴角略翹。頸部佩戴項圈的吊墜與瓔珞相連,身前垂有佩飾複雜的瓔珞。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圓形臺座上。菩薩像頭後有榫,當是套接頭光所用。身後可見長巾覆蓋住後背,正中懸掛一鈴形佩飾垂於腰下。
張見造觀世音像
隋仁壽元年(601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主尊觀音頭戴高寶冠,寶繒垂肩。長眉細眼,雙目低垂,嘴角略帶笑意。身著偏衫,雙肩搭帔帛,下著束腰密褶長裙。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臺座上。覆蓮座下為大圓臺,上下邊緣均陰刻一線,正中浮雕一化佛,大圓臺兩側斜上伸出蓮葉與蓮臺,左、右脅侍分立蓮臺上。左右脅侍頭後均有桃形頭光,頭戴蓮花寶冠,雙肩搭帔帛,下著長裙。雙手合十於胸前,跣足立於蓮臺上。觀音與脅侍身後有透雕舟形背光,中間為觀音的兩周同心圓頭光,頭光上半部排列五尊跏趺坐化佛,化佛外圍為透雕火焰紋。背光邊緣飾聯珠紋,上部兩側飾卷草紋,頂部飾一帶桃形頭光的跏趺坐化佛。光背後刻銘文:「仁壽元年九月八日,張見為亡考敬造觀世音像一軀,一切眾生,鹹同斯福。」
藺鐵造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遠址出土
佛像的肉髻低平,面相圓潤,雙目低垂。內著僧祇支,外穿袈裟,袈裟右衣緣甩搭左肩之上,衣紋斷面呈階梯狀。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頭後有透雕桃形頭光,邊緣為呈鋸齒狀的火焰。頭光後有銘文「像主藺鐵」
菩薩立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寶冠,寶冠正中飾一寶珠,寶繒垂至足部。頭微向右傾,似沉思狀。上著偏衫,下著束帶長裙。帔帛繞臂垂於身體兩側,瓔珞沿雙肩平行垂至足下。右手上舉持蓮蕾,左手下垂,跣足立於蓮臺上。頭後有榫,套接桃形頭光,內有凸起的兩周同心圓,圓內浮雕蓮花紋飾。背部可見菩薩頭髮分為兩束,沿雙肩垂至腰下。腰後正中束帶,帶端垂至足踝。
一佛二菩薩立像
隋(581-618年)
1981年山東博興縣高昌寺遺址出土
主尊佛像面相方圓,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仰蓮座上。右側脅侍菩薩頭戴寶冠,左手上舉至肩,持一物,右手置於腹,亦託一物。左脅侍菩薩雙手合十於胸前。佛與菩薩頭後都有桃形頭光,內刻火焰紋。三像兩側各升起一棵菩提樹,樹幹上祥雲纏繞,樹冠枝葉相交,樹冠上的葉片垂掛於主尊佛像上方。
佛立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為磨光高肉髻,面型方圓。內著僧祇支,胸前打結束帶,帶端垂至腰下。外披雙領下垂式袈裟,兩袖肥大,衣褶自肩部向下垂展,背部袈裟呈「U」形下垂。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而立,足下帶榫。像頭後帶榫,應套接頭光,現頭光缺。
觀音菩薩立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蓮瓣狀寶冠,寶冠兩側繒帶沿雙耳下垂。面型方圓,神情莊重。雙肩搭帔帛,下著束腰長裙。頸戴項圈,身前飾華麗複雜的瓔珞。左手置腰部提寶瓶,右手上舉握蓮蕾,跣足立於覆蓮座上,下為四足方座。菩薩頭後有透雕桃形頭光,中心飾蓮瓣紋,邊緣呈火焰紋狀。
觀音菩薩立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頭戴寶冠,冠前飾三顆寶珠,冠頂正中為一結坐佛,寶冠兩側的繒帶垂至肘部。菩薩長眉細目,高鼻小口,略具莊嚴之相。頸部佩戴懸鈴項圈,身前飾珠狀瓔珞。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帶榫蓮臺上,榫呈四面體錐狀。
佛坐像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孔鉞造老子像
隋 開皇十一年(591年 )
通高13.6釐米,寬5釐米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老子頭戴道冠,面型清瘦,眉目細長,蓄長鬚。身著對襟窄袖道袍,軀體瘦長。左手下垂扶憑几,右手上舉執麈尾,盤腿坐於四足方座上。身後鑄有舟形背光,下半部是老子像的圓形頭光及橢圓身光,頭光內刻蓮瓣紋,上半部陰線刻一樹,若垂柳。四足方座上刻銘文:「開皇十一年十月,道民孔鉞造老子像一軀口德。」這件老子像頭戴道冠,著道袍、蓄鬚、執麈尾、扶憑几坐於樹下,具有道教造像的特點,但其身後頭光中的蓮瓣,舟狀的背光及四足方座,又借鑑於佛教造像的形式。該像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紀年銅造老子像之一,也是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表明當時佛、道融合發展的局面。
天王立像(一組)
隋(581—618年)
1983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天王頭戴寶冠,身披瓔珞與帔帛,一手握拳上舉至肩,一手下垂,跣足而立。天王粗眉倒豎,雙目圓睜,表情威猛。
菩薩立像(一組)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菩薩像頭戴花鬘寶冠,冠正中飾火焰寶珠。臉型圓潤,長眉細目,雙眼呈垂視狀,表現出恬靜之態。頸佩項圈,雙肩帔帛沿臂纏繞而垂下,由玉米狀和珠狀物組成的瓔珞自雙肩垂至腹前交叉。下身著貼體長裙,外罩短裙,裙腰外翻,腰間束帶。右手半握上舉至右肩處,左手沿體側下垂,食指與拇指間捻一寶珠,跣足而立。
佛坐像
北齊(550-577年)
1976年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佛像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垂足倚坐於長方形臺座上。背光已殘,邊緣飾有卷草紋。佛像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雙腿及腿間衣紋呈「U」形,這是北齊時期典型的衣紋形式。佛像雖小,但背光、衣紋、手勢等造像細節絲毫沒有遺漏。此像以坐姿來看,當是彌勒佛倚坐像。
| 廣而告知 |
▼
此次
《山西國寶精華》和《和光靜影》
系列叢書
晉祠聖母殿宋塑
法興寺宋塑十二菩薩
崇慶寺宋塑十八羅漢
為喜歡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讀者
提供了一套可讀可鑑可藏的精緻圖冊
《山西國寶精華》系列
採用8開的單頁形式
正面是高清大圖
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紹
每一張單頁可裝裱成畫
《和光靜影》系列
採用36開明信片
裝訂成冊
可珍藏
可作為明信片單頁寄出
《梵物志》
屬於漫談性質的經驗分享
是太陽很大(陽新)多年來對造像研究的總結整理
書中有理性的分析
也有很感性的描繪
關於造像的審美認知、斷代、真偽鑑別等等
—————————— END ——————————
轉發分享是對本平臺的最大支持與鼓勵!
感謝關注
【 南山供秀 】
所有圈內大咖都在關注的平臺
關注你所關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