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一句話讓老人鞠躬道歉
2015年3月,92歲的基辛格訪華,因為旅途太久,加上高齡和時差,基辛格累得在會談上直接睡著了。助手建議中方人員可以問一些尖銳的問題刺激一下老人精神,我方金一南將軍想了想,準備了這樣一個問題。
金一南問基辛格:「1972年您隨總統訪華,車隊有多少輛還記得嗎?」40年前正是基辛格輝煌的時期,所以他一下子就提起精神了,基辛格想了想,說大概30、40輛。
金一南搖搖頭說:「不,一共有107輛。幾十年前,我在北京一個小廠當學徒工,坐公交車上班的路上,正好被車隊擋住了,於是全車的乘客都在數車隊的數量,一共是107輛,我上班從沒遲到過,除了堵在路上那一次,所以記得很清楚。」
滿堂鬨笑之後,會議沉悶的氣氛被打破,基辛格的精神也振作了很多。
當會談再次開始時,誰也沒想到,基辛格突然站起來,對金一南深深鞠了一躬,說為讓他當年上班遲到而鄭重道歉。
現場愣了一會後,熱烈鼓起掌來。金一南感慨,萬萬沒想到自己43年前還只是一個學徒工,現在竟然能和基辛格坐在一起會談,並接受遲來的「道歉」。
促進會談有效溝通的話語,並不一定要咄咄逼人,關鍵是要說到點子上,讓對方感興趣。
古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今有周總理創外交傳奇。不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懂聊天、會溝通的人,總是格外受歡迎。
要想短時間快速提高談判技巧,最終達到溝通目的,或許這本《每句話都值錢: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可以幫到你。
《每句話都值錢: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作者盧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碩士,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領英」專欄作家,「獵聘」特約作者,曾於沃頓商學院總裁班進修,並作為資深專家受邀在復旦大學授課。
2018年,盧山與李開復、傅盛、吳晨等各行業的領軍人物共同榮獲首屆「領英中國年度最強音」。2019年和2020年,盧山連續兩年入選「領英年度行家」中國榜單。
在盧山看來,溝通技巧已經不是過去人們以為的軟實力加成,而是一項需要標榜的硬實力技能。
在臨時被邀請發言時我們需要說話;求職面試時需要自誇;跟老闆提升職加薪全看我們表達;和客戶商務談判更是必須全力以赴才能拿下……
溝通無處不在,價值無可取代,《每句話都值錢: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中,盧山總結了自己多年的職場經驗和切身感悟,將35個實用的溝通方法和盤託出,除了理論指導,書中還配有實際案例和現實建議,幫助我們全方位提升表達能力,想要掌控全場,快速提高溝通技巧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二、關於面試溝通的技巧
面試中的傾聽技巧
因為工作性質,盧山在現實中面試過很多人。「從一線員工到團隊主管,從資深經理到執行總監,也有回歸職場的創業者。候選人來自天南海北,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不過大家似乎都面臨著同一個挑戰:面試中,該怎麼更好地去傾聽?」
所謂面試中的傾聽,是為了更好回答面試的核心問題:為什麼你最合適。
在整個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的問題一定是圍繞著這個提出的,而候選人的回答也應該始終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認真傾聽面試官問的每一個問題。這樣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否則,就可能不得要領、答非所問。
◆第一步:用身體傾聽
我們可以身體前傾表現出興趣,目光正視對方表現出尊重,眼神專注表現出認真(不是盯著看),面帶微笑表現出謙遜等等。
當面試官介紹公司和職位情況時,適時給予反饋,表明我們很重視他的話,會讓面試官更願意分享公司的更多信息。
◆第二步:用大腦傾聽
在他人講話的時候,我們可以邊聽邊思考,對方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下面可能要問什麼問題?我該怎麼回答?這樣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
◆第三步:用心傾聽
所謂用心就是實時感受現場談話氣氛,尤其是一些非語言線索的傳達,比如對方的表情、語氣、眼神、動作示意等。
當面試官已經表現出某種負面情緒的時候,說明我們應該停止表達,而不是繼續大說特說。
面試中的回答技巧——STAR模型
在回答問題時,我們也許需要描述一個全方位場景,為了完整表達不遺漏信息,盧山建議我們使用「STAR模型」——「Situation(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結果(Result)」。
Situation(情境)——設定你舉的例子發生的場景。
①發生了什麼事情?
②什麼時候發生的?
③發生的背景?
④怎麼發生的?
⑤有誰在場或者參與了?
⑥主要問題或者矛盾是什麼?
Task(任務)——需要完成怎樣的任務。
①你承擔了什麼任務來解決這個問題?
②這項任務是你的上級分配給你的嗎?
③這項任務是你獨自承擔嗎?
④其他人也有任務嗎?
⑤任務有時間上的要求嗎?
Action(行動)——講解你為了解決問題而採取的步驟。
①你先做了什麼?
②然後做了什麼?
③最後做了什麼?
④大家有什麼反應?
Result(結果)——分享行動最後的結果以及經驗教訓。
①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②各方面都達到或者超過預期嗎?
③學習到了什麼?
④有什麼經驗和教訓?
⑤有更深遠的影響嗎?比如,因為成功完成了項目,你晉升了……
這樣就可以講述一個完整流暢的故事:從情境開始,到給你分配的任務,然後是你採取了什麼行動,最後在上述具體的情況下達成的結果。
面試中的提問技巧
通常在面試的最後,面試官會照例問一句「你有什麼問題嗎?」
很多人會說「我沒有什麼問題」,但實際上,這最後一步面試環節暗藏玄機。
在盧山看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它要考察的卻是面試者怎樣看待面試的職位,是否做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如果做過,一般一定是有問題的。它同時也可以考察面試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等。」
那麼如果想對面試官提問,我們應該問些什麼呢?
盧山建議我們提3個左右的問題:
1.關於整體和大方向的。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可以問問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數位化程度等等,這樣會進一步提醒面試官,我們作為候選人,已經準備和公司一起並肩作戰了。
2.關於職位本身的。
我們可以問問面試官,對候選人有什麼具體的期望,或者問公司對這個職位是怎麼定位的。從側面了解應聘的職位價值以及對公司的重要程度,同時也可以讓面試官感受到你對這個職位的興趣和關注。
3.關於個人發展的。
可以問問公司的人才培養計劃,以及進入公司後的職業發展幫助,讓面試官感受到你對職位的規劃和訴求。
三、溝通高效的秘訣,其實是大道至簡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你不能用簡潔的語言說清楚一件事,就證明你對它還不夠了解。」
越是重要的場合,我們越要言簡意賅。簡練明快的話語,能讓我們給對方傳遞出這些信息:我們對相關事務的了解程度、我們自身邏輯思考和總結提煉的本領,以及我們個人口頭的表達能力。
一個著名的職場節目主持人,曾經分享過自己的一個溝通經驗,他稱之為「交通燈法則」。
談話前20秒鐘,你面前的燈是綠的——只要談話內容正常不跑題,那麼對方是願意認真傾聽的;
接下來的20秒鐘,燈是黃的——人們開始對談話內容逐漸失去興趣,認為你囉裡囉嗦;
在第40秒鐘開始,燈會變紅,也許說話者還沉浸在自己的暢想裡,想「闖紅燈」(繼續講話),但是盧山建議,最好停下講述,否則很可能談話效果出現危機。
明朝開國年間,有一位囉嗦但正直的官員茹太素,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
全文一共17000多字,直到第16500字左右,朱元璋才見到文章重點,原來是進獻了幾點工作建議,有些建議確實還不錯。
但朱元璋的耐心,是在閱讀中途,將茹太素打了一頓板子換來的。
他採納了其中4條,但同時也規定,大臣以後的行政文書要簡潔明了,否則問罪。「若官民有言者,奏章只陳實事,不許繁文,若過式者問之。」
比明朝更早的戰國時期,卻有優秀溝通的先例。
秦國大力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卻得知必須要趙威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能請來救兵。
趙威后不願意考慮這個交換,這時觸龍出面,因勢利導,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勸服了趙太后,讓她明白不拘泥眼前得失,將目光放長遠,才是對愛子更好的呵護。
最終趙太后同意讓長安君去齊當人質,趙國也順利換取了救兵,躲過危難。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大道至簡就是這樣,我們在溝通中應該抓住最精華的部分進行攻克,而不要顧此失彼,分不清重點,到頭來溝通無效,還影響了後續工作進度。
在《每句話都值錢: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中,作者盧山為我們總結了35個高效實用的溝通技巧,將它們拆解成「五項修煉」、「六個工具」、「七個維度」、「八個秘籍」、「九個場景」,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談判技巧、贏得談判成功,最終實現溝通變現。
《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成功的溝通,應該在合適的情景下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言辭,才能讓雙方都如沐春風。
而關於職場溝通、求職面試、晉升答辯、工作匯報、商務談判等各種場合的理想溝通方式,都已經被盧山整理總結進了《每句話都值錢:優勢談判的35個溝通模型》這本書中,如果你有需要,一定記得買來多多翻閱學習,相信一定能為我們帶來溝通力的重大改變。
對本書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