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浸式遊泳理念的原則是優雅、高效地遊泳,像魚一樣不起波瀾,悄無聲息。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肢體的巧妙配合,以自由式為例,移臂和二拍打水成為一種經典形象,引起許多泳者的學習和模仿,然而,全浸式遊泳的真正內在講究順勢借力,自然而然,所以才有了重力轉移,不發力推水的動作要求。
一位競技自由式退役的朋友初看全浸式遊泳,說這個很簡單啊,我只要放鬆下來遊泳不就是全浸式遊泳麼?他確實做到了二拍打水,雖然移臂還有甩臂的影子,但有了提肘移臂的樣子,旁邊的泳者說,這就是全浸式遊泳麼?我問朋友,你有沒有「下坡遊」的感覺?有沒有和散步一樣的感覺?你入水和打腿有沒有起水花?回答都是否定的。那麼,這就不是全浸式遊泳,這只是放慢了動作頻率的競技遊泳。
回到全浸式遊泳學習上,需要了解以下七點。
1、除了核心力量,身體其他地方都應完全放鬆
無論是做基礎的側漂遊進,還是禪切換,都應保持腰腹力量緊繃,但四肢需要一直保持放鬆狀態,划水和打水切忌用力,自然隨意就行。
2、別急於練習二拍打水,關鍵是移臂入水
雖然二拍打水是招牌形象,但它更容易誤導初學者,二拍打水並不是全浸式遊泳的專利,之所以強調二拍打水,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理解利用身體遊泳的本意。移臂和入水才是全浸式遊泳學習入門的關鍵,在練習側漂和側漂遊進時,重點要感受手臂移臂開始和結束的位置,以及入水後手臂的深淺、指向和穩定性。
3、對利用身體力量遊泳含意的誤解
許多人一看到遊泳教程中提到,或是遊泳教練說到,「要用身體力量遊泳」、「遊泳是一項全身運動」,會理解為遊泳運動時需要全身部位的協調配合,這樣理解不能說不正確,但的確沒有 get 到關鍵點。試問,哪項運動不是全身協調配合的結果呢?如果不是單指遊泳,這句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4、運動的本質是重心轉移
當人走路或是跑步時,並不是刻意地使勁將地面往下蹬,而是以後腳為支撐,前腳抬起後,自然地往前挪一步距離,身體會自然地往前移動。基於這個觀察,運動學專家提出了「運動的本質是重心轉移」的理論,基於這個理論,世界著名長跑冠軍採用了「姿勢跑法「,即將長跑跑步過程當成「重力轉移」的過程。所謂「重力轉移」,即身體的一側為支撐點,另一側將身體重心轉移到前方,在身體本身重力作用下,重心前移,原來的支撐點成為新的重心。可以說,全浸式遊泳是「重心轉移」理論在遊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5、練習全浸式自由式時,將自己當成烤鴨
再強調一下,除了核心力量,四肢要表現出死氣無力的樣子,這樣身體更容易保持剛直。移臂時手臂完全放鬆,手臂重力才可以充分發揮作用,當手臂移到頭部上方時,會產生往水裡掉的感覺,此時,另一側腿打水,將身體往上推,在這兩者的合力作用下,身體會非常自然地以中心線為軸產生一個側身轉動。這個情景就像是一隻架在烤架上的烤鴨,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側滾。
6、推水只是順水推舟,不要用力
移臂的過程產生了身體重心轉移,腿部打水促進了這種轉移,在轉移即將結束時,手臂自然向後高肘划水,整個過程配合的自然連續。這個過程中:前伸手臂作為支撐點始終保持穩定,移臂手臂利用重力讓身體重心轉移到前方,同時,划水手臂順勢划水。
7、全浸式遊泳提高的方向
進一步的提高需要不斷找準更好的重心轉移的時機,包括腿部打水由腿部帶動提升至髖部帶動,直到最後由核心帶動。當腿部打水動作和重力轉移的協調配合更加完美,全浸式遊泳速度也會不斷提升。
將腿當成手臂,將腳當成手,想像打羽毛球揮拍的過程:轉身,腹部發力,力量沿著手臂傳導至手手腕,不斷地旋轉加速,直到最末端時揮拍力量爆發。腿部打水的最好效果和這個過程非常類似:身體側轉,核心發力,力量沿著腿部傳導到腳腕,不斷地旋轉加速,直到腳掌時,力量爆發打水,一個完美的鞭腿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