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龔琳娜在北京新春音樂會上演唱《忐忑》。
這首特殊的民歌沒有歌詞,只有「嗯哦唉喲」之類的語氣助詞。因為是錄製成專業音樂節目播出,所以並未被多少人知曉。
幾個月後,這段演出視頻被網友上傳到人人網,奇異的旋律和「歌詞」,還有龔琳娜演唱時誇張的表情,短時間內讓這首歌在網際網路上有了爆發性的傳播,迅速成為了一代網絡神曲。
當時連王菲都發微博表示這首歌激起了自己「強烈的翻唱欲」,但一天之後,天后很快表示自己也對神曲無能為力。
點讚少是因為2010年的微博還沒有「點讚」功能
如果放今天來看,大家都知道《忐忑》是個實驗性作品,它也不再是龔琳娜的代表作。2014年,她在《全民星戰》上唱出幾乎讓很多人「掀掉天靈蓋」的《小河淌水》,聽眾認識到了她作為「民歌狀元」的硬實力。
但在2010年,《忐忑》還是依靠網民對「惡趣味」的熱情傳播的,也和《愛情買賣》一樣登上年度網絡神曲榜。以至於寫這首歌走紅的狀況,有責任心的正經媒體,都要反覆強調「這是旅德多年的聲樂歌唱家龔琳娜」和「《忐忑》剛剛獲得了聆聽世界音樂作家作品演唱大獎」。
即便在《忐忑》走紅之後,龔琳娜還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神曲歌手」的日子。
2012年湖南衛視跨年晚會,龔琳娜演唱了一首《法海你不懂愛》,「法海你不懂愛,雷峰塔會掉下來」這樣的歌詞,同樣誇張的妝容和服裝,走的看上去還是神曲的路子,很多人都用「雷」來形容。
13年的《金箍棒》則全是「棒吧咯棒吧咯棒吧咯」,被戲稱為「忐忑2.0」。
至少在當時大眾的視野裡,靠「神曲」走紅以後,還要繼續做「神曲」,對專業歌唱家來說好像有點不可理喻,「博出位」。
好幾年以後,龔琳娜接受《音樂財經》採訪,回憶起剛從歐洲回中國的窘迫。
2002年,龔琳娜和丈夫老鑼組「五行樂隊」,在德國搞中國民歌演出,之後還被世界音樂博覽會選中。但每一場演出基本都「來看音樂會的人特別少」,完全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
回到國內之後,情況反而更惡劣了。當時國內根本沒有小型音樂會,民歌也沒有登上小舞臺的機會,更聯繫不到人演出。
「沒有網絡、沒有融資、沒有所有的這種投資藝術。我們在國內找不到舞臺,找不到藝術經紀人,沒辦法去把我們的東西展現出來,不得不離開中國。」
多年之後龔琳娜參加《吐槽大會》,還藉此拿鳳凰傳奇開了涮
直到《忐忑》走紅後,才有經紀公司和演出方來找她。但他們要的都是快錢,把龔琳娜當流行明星一樣籤下來包裝。
所以龔琳娜並不排斥在電視上「扮怪」,唱「神曲」,因為對她來說,要做自己想做的音樂,需要「拿錢讓我來研發,我要去各個地方採風……而現在所有音樂研發都是靠我自己的錢」。
直到她之後登上電視節目,靠一曲旋律優美、技術難度極高的《小河淌水》,才讓很多網友「路轉粉」或者「黑轉粉」,知道原來「龔琳娜也是會好好唱歌的」。
在上一個十年的「神曲歌手」裡,龔琳娜可能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忐忑》也早在2006年就已經寫好,就不是衝著網絡神曲去的,走紅全然只是一場巧合。
而從背景來講,她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拿過青歌獎銀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屬於「國家隊」的行列。
「國家隊」的說法最早來自《我是歌手》的譚晶,一開始指的是體制內歌唱家。之後網絡上把這個概念擴大化,像參加過青歌賽,畢業於軍藝、央音這種專業院校,有中央級文藝團體演出經歷的,都可以算作「國家隊」。
打開B站的音樂區,「聽國家隊唱流行曲目」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專門的分類:
得益於「國家隊」頻繁參加商業節目,網友們在過去的幾年裡見識到了「把傳統變成現代、把經典變成流行」的威力。
像龔琳娜在《全民星戰》裡唱孫楠的《拯救》,薩頂頂在《蒙面唱將猜猜猜》裡唱《悟空》,讓人見識到了「歌唱藝術」是如何對流行歌曲進行維度打擊的。
B站上最紅的「國家隊」大概是騰格爾——老爺子翻唱的《隱形的翅膀》,被稱作《鋼鐵之翼》;而去看騰格爾版的《日不落》,全在刷「鋼鐵烈陽」或者「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陽」。
去年騰格爾還翻唱了熱門網絡歌曲《芒種》,彈幕裡很多人表示「觀音聽了想還俗」。
《芒種》後來還成了夢幻西遊普陀山的門派曲
在新生代聽眾接受了「聽騰格爾唱《戀愛循環》」 (雖然實際上沒唱)這樣的設定後,他們也萌生了對唱作者所使用的傳統唱法的興趣,反而比以前更能接受一些相對來說更「陽春白雪」的音樂作品。
就像現在的龔琳娜,雖然她是以「神曲歌手」的姿態進入網民視野,但隨著整個受眾群體和音樂大環境的變化,已經重新回到了「民族歌唱家」的本色。這兩年,龔琳娜很少參加電視節目,把時間放在了古詩詞音樂會和開網課教網友唱歌上,重新把詩歌《山鬼》《將進酒》、古琴曲《漁歌調》《陽關三疊》創作成了新民歌。
以前接受採訪的時候,龔琳娜曾說「我們走出去了,我現在要走回來,得到中國廣大觀眾認可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再走出去」。現在來看,她確實從那個網絡神曲的時代走了回來。
前兩天,龔琳娜重新演繹了一首《下山》:
這首歌和騰格爾唱的《芒種》一樣,都是夢幻西遊的門派曲。
而之所以找龔琳娜來呈現夢幻「靈臺方寸山」的門派主題,相信你聽完歌就會發現,是因為她能同時在一首歌裡呈現出「仙風道骨」和「縱橫俠氣」兩種迥異的氣質。
在這首歌中,龔琳娜把流行領域的民族風網紅歌曲,用專業的民歌唱法重新表現。你能聽到到誇張的音域跨度、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霸氣怒音、多達六個聲部的編曲……還能重溫她舉手投足間標誌性的「颱風」。
「國家隊」對流行作品的再創作,徹底改變了一個作品的表現力度,也激起了不一樣的共鳴。
又到了彈幕紛紛感嘆「國家隊」的時間
這似乎說明,在遭受「戲謔」的網絡神曲和小眾愛好者的藝術作品之間,是存在一個能讓更多人欣賞聲音藝術的空間的。
你可能會感覺到,這幾年,已經很少有從前那種紅遍大江南北的「網絡神曲」出現了。如果去廣場舞網站(是的真的有很多這樣的網站)上看看當今流行跳什麼,會發現第一名還是好幾年前的《小蘋果》或者《傷不起》。
如今在B站或者網易雲上流行的網絡歌曲,已經脫離了從前簡單洗腦的歌詞還有「魔性」的旋律,而是都能表現出特定圈層的音樂追求。偶爾出一首《驚雷》這樣的「神作」,大多數人也是以「獵奇」心態來看待它。
在某種程度上,無論是更高雅的、還是更通俗的作品,都已經找到了各自合適的存在方式,整個網際網路欣賞音樂的環境,已經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
龔琳娜以前說,「很多人你不懂,你的魅力其實就是來自於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我們家請人吃飯都是吃紅燒肉、炒土豆絲,喝功夫茶」。
現在再去看《忐忑》的視頻,大家已經不再有對「神曲」的吐槽,而是認認真真地討論音樂本身,把它當做「炒土豆絲」一樣日常化地吃了下去。
從神曲《忐忑》到這次為夢幻而唱的《下山》,網際網路聽眾已經從單純地表達「好聽」或者「不好聽」,逐漸變成對每一部分的唱法和情感表達進行更細膩的討論。
這種奇妙的氛圍,可能是十年前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