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騰訊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財報:實現營收1254.47億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Non-IFRS)323.03億元,同比增長32%,連續多季度超市場預期。
在消費網際網路板塊,騰訊在新文創戰略的縱深推進下,加速數字內容產業鏈整合,搭建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新基建」。今年以來,騰訊股價最高曾站上626港元。上漲的股價背後,騰訊價值一再被市場重估。
這種反應不僅在國內,還延伸到了國外。以《慶餘年》、《西行紀》等多個大熱」IP」為代表,騰訊「新文創」的內容出海,讓國外友人看到了中國原創文化作品的實力。接下來,憑藉ToB領域的發力,騰訊還希望能讓更多優質內容走得更遠,成為全世界觀眾都能產生共情的文化產品。
騰訊「新文創」卯足馬力,實現內容和文化出海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接受央視採訪時,直言自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在中國有一部手機,你都不需要會說中文,事情就能全部搞定。」關於微信,他直接說,「我喜歡用微信支付」。
包括微信在內,騰訊系列產品為社會帶來的便利生活不止服務於中國,它也早就走出國門。通俗點說,騰訊的服務已經「出海」了,而且成績還不錯。比如,以數字內容為支撐的騰訊「新文創」,出海後也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
從2018年起被納入中國網際網路六大趨勢之一的「新文創」,一直都在努力解決「國內IP開發長久以來處於割裂狀態、無法真正實現培育開發和構建長期價值的」行業難題。《慶餘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IP代表,現在騰訊又打造出《西行紀》這個成功樣本。
以《西行紀》IP為例,它衍生出4部漫畫、2部番劇、1部動畫電影,其中動漫版在騰訊動漫累計人氣超 116億,動畫版自騰訊視頻上線以來,累計播放超27億。5月4日起,電影《西行紀之再見悟空》於騰訊視頻播出,開播首日正片播放量即達到1100萬。
在內容出海方面,騰訊「新文創」卯足了馬力。動漫方面,《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入選中國IP海外評價TOP20;劇集方面,以《慶餘年》等為代表的大熱影視劇已成功輸送日韓、北美等電視臺,海外圈粉不斷;網文方面,閱文旗下的起點中文網早早就開始布局海外,成功幫助《鬼吹燈》系列、《誅仙》系列、《盜墓筆記》系列等國內頭部作品的不同譯本上線海外。
從線上到線下,從國內到海外,騰訊透過開創性的嘗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IP,實現文化出海。
數字內容等領域能力得到體現,商業價值得到釋放,被市場不斷重估
在新文創戰略驅動下,騰訊還與故宮、敦煌、秦陵、長城等國內頂級文博機構合作開發傳統文化IP,用現代科技和文化創意,孵化培育更多深入人心的中國文化IP。
隨著國內文娛產業商業價值的不斷攀升,從2011年到2017年,產業的核心產值實現了幾何級數的攀升,總產值由1888億元增加至5484億元,在數字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五分之一。不論是市場還是用戶,對於內容的想像,都已經不再限於一部劇集或者一個IP。
當《流浪地球》與《哪吒》擁有50億票房時,已經表明中國原創文化作品的實力,下一步則需要讓這些內容走的更遠,成為了全世界觀眾都能產生共情的文化產品。
騰訊在新文創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意味著其數字內容能力在不斷增長、文化版圖在不斷擴充,尤其是騰訊在完成內容產業鏈整合後,圍繞IP積累所產出的作品,成功實現了規模化協同效應,新文創戰略隨之逐漸步入了成熟期。
今年10月,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聯合發布《1921》、《人世間》、《慶餘年》第二季等56個影視項目的最新消息,騰訊攜手閱文進一步加碼影視業務布局,領銜文化數字產業大IP打造。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在答分析師問中也強調了數字內容業務策略的重要性,騰訊將堅持發展高質量的IP內容,堅持閱文的核心價值,與騰訊的視頻和遊戲等業務進行更好的整合。
這種整合,也可以視為騰訊在To B領域的發力。尤其是B端產業網際網路板塊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包括數字內容和微信等領域的能力體現和商業價值釋放,應是市場不斷重估騰訊的另一大邏輯。
2020年以來,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的投入也更加堅決。在C端微信不斷完善更多的連接功能的同時,B端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需要軟硬體新基建能力的打造以及產業生態圈的建設。
浦銀國際認為,產業網際網路將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騰訊以雲、金融支付等為底層基礎設施,扮演「數位化助手」角色,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將成為騰訊新的增長驅動,預計未來三年年均複合增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