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網絡上現實中越來越誕生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叫做「明粉」,「明粉」顧名思義,就是粉有關明朝的一切。
不過在說這個之前要澄清一點,我說的是正常的「明粉」,攻擊其他漢族朝代以及極端民族主義不在討論之列。
正文開始,「明粉」誕生幾大土壤。
①國學熱與傳統文化熱。自改革開放之後,思想打開,恢復傳統以及國學熱都不斷帶動很多小孩和年輕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這個傳統文化知識更多偏向於漢族為主的文化。那麼,自然誕生了一個問題,「我」是誰的問題。我們只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但是身份證上分明又寫了民族,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傳統漢族經典,也是才知道自己的漢族祖先原來曾經如此闊綽過!那麼,這和「明粉」又有什麼關係呢?就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人歷史朝代!
②服飾與禮儀。這個問題在某些年以前就有人問過一個問題,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那麼漢族也是民族之一,那麼應不應該有自己的服裝呢?戴紅領巾穿校服?開玩笑!自然是穿漢服,這麼就不會在某些重要需要穿民族服裝的場合讓漢族同胞「無衣可穿」。漢服愛好者所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有衣服當然更加有禮儀,「服飾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明朝是漢服與禮儀集大成者,當然容易出粉。
③清朝的助攻做的好。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有屠殺的存在,也有剃髮易服摧毀文脈的行為。感官上清朝的服裝和豬尾巴髮型也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更何況對外國的妄自尊大,對世界的愚昧無知,對列強的割地賠款,對漢人壓迫防範等等。這些都讓「明粉」有了一個非常好的爆發點,近年來抵制清朝辮子戲就是一個現象。抵制清朝當然要抬高明朝(抬高不妥當就用恢復名譽)。
④對現實不滿的一種民粹反應。很多人寫文章大力抨擊「明粉」甚至上升到「皇漢」的角度,我個人覺得更本沒必要!考試加分,地域聚集地的福利,到處擺攤的便利(不管),出現糾紛的民族宗教局,某些少民朋友的神經過於敏感等等,不平等自然就會有情緒,就會有為什麼現在新時代了還是感覺低人一等,不對啊,捧明朝來進行發洩自己的部分情緒。
所以最後,極端明粉要不得,但是慢慢去掉那些生存的土壤不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