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你在做什麼?
正在熱播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將剛經歷過一場生死大戰的14億中國人拉回了那段難忘的日子。該劇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的人物為創作原型,講述了人類與未知病毒的一場較量,平凡人挺身而出到武漢抗疫的故事。9月29日首播以來,催人淚下的情節和真實生動的表演感動了大批觀眾,也讓這部主旋律風格的電視劇屢次登上熱搜。
當年立項、當年籌拍、當年播出,《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刷新了電視劇的制播紀錄,當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散去,影視藝術在爭分奪秒地記錄、再現集體記憶,用真實致敬平凡的抗疫英雄。 這部劇的成功誕生,不僅驗證了「時代報告劇」創作手法的可行性,在排播上更是一舉打破慣例。
《在一起》首輪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廣東衛視四大衛視黃金檔播出,同時北京衛視、湖南衛視次黃金檔播出,並且在三大網絡視頻播放平臺同步上線。不單如此,山東衛視、天津衛視、吉林衛視、黑龍江衛視、遼寧衛視、河北衛視、河南衛視等衛視會在10月、11月份進行第三輪聯播。算下來,總計16家平臺播放該劇,可謂創造了電視劇史上的先河。
在「一劇兩星」政策的掣肘下,這部戲的出現,能打破非一線電視臺存在多時的排播困境嗎?
2015年1月1日起,全國各大電視臺開始實施「一劇兩星」政策。 所謂的「一劇兩星」,簡單來說就是,一部電視劇,每晚在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除此以外,每晚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不能超過2集。
當年,這項政策的出臺,意在管控「4+x」模式導致「千臺一劇」的現狀。「4+x」模式,實際上是由4家左右的衛視頻道聯合若干地面頻道,打造成買劇聯盟,共同分擔購劇成本,同時首輪播放。作為一種中國特色的電視劇購買模式,它的出現確實讓電視臺和製片方都嘗到了甜頭:以前一家拿不下來的貴劇,現在幾家拼拼湊湊也能搞定。
《甄嬛傳》曾在多家電視臺輪番播出
比如某劇成本200萬一集,對於多數衛視來說這個價格都難以承受。但通過四臺聯播的模式,即便製片方最後開出每集320萬的價格,平攤到每家也只需80萬元。隨著這種模式的推廣,其衍生的投機心態也在水漲船高,為了謀取更大利益,製片方藉機抬高單集報價,演員片酬也隨之飆漲。
「一劇兩星」政策實施後,觀眾打開電視機,一部電視劇在多家衛視及地面臺同時播出的情況的確不見了。然而,對於電視臺來說,卻面臨新的生死考驗。 「4+X」變成「一劇兩星」,讓衛視的購買成本增加了許多,二三線衛視「苦不堪言」。
以往,如貴州衛視、廣西衛視、江西衛視、雲南衛視等實力稍遜的電視臺,通過四臺聯播的方式,也能在市場中分得一塊肉。政策實施後,這種機會沒有了。優質劇搶不到,只能去撿人家搶剩下的殘羹劇,不但收視難有保障,廣告商也不願理睬。
《鄉村愛情交響曲》南方北方各選一家衛視播出
在政策的洗牌下,那些具有自制能力的頭部衛視牢牢佔據資源的制高點,越飛越高。完全不受播放內容以及時長限制的視頻網站,異軍突起。 幾年下來,電視劇行業制播模式顛覆性發展,曾經的二三線衛視只能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一些地方頻道更是徹底消失,成為歷史。
國產劇行業風起雲湧,很快也產生了新的弊端。天價片酬有增無減、熱錢不斷湧入、狗血劇依然活躍、視頻網站崛起讓電視臺壓力倍增,大量作品積壓導致行業產能過剩。2017年起,業內人士不斷呼喚新一輪的政策導向和調整,期待「一劇四星」能夠再次回歸,扭轉和鼓舞原創劇的創作。
重回「一劇四星」,一方面可以平攤購劇費用,降低購劇經費,讓財力有限的二三線衛視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新劇的購買。另一方面,製作方增加發行的收入又可以轉到質量投入,促進電視劇往精品路線走。但是,新政策遲遲沒有出臺。
此番,《在一起》能夠在四家衛視首播,兩大衛視二輪播放,七大衛視三輪播放,三大視頻平臺同時上線,是「一劇兩星」政策實施後的「最高禮遇」,也被行業視為「一劇四星」有望回歸的清晰跡象。
《在一起》海報
從《在一起》創作脈絡來看,它顯然超越了一部電視劇本身的意義。
首先,所謂的「時代報告劇」是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電視劇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己任,以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為創作目標。《在一起》的完成,讓概念試水落地。
其次,《在一起》對後疫情時期整個影視行業的恢復發展起著「樣本」的影響。它是國家廣電總局牽頭傾情打造的現實主義精品,整個創作過程多次舉行主創座談會,明確以 「工匠精神」為做劇的目標,力求每個工種都做到極致。已播出的兩個單元,張嘉益、雷佳音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勝在細節感人,一改主旋律口號式的表現形式。
最後,《在一起》3月立項,9月底播出,得益於一系列推進電視劇行業健康發展的舉措,包括立項審片速度加快、協調地方財稅政策等等,足見國家廣電總局力圖解決當下電視劇行業規律性困難的決心。
有主管部門的扶持,《在一起》短時間內集結了一批優秀的導演、演員,基本囊括了老中青三代活躍在螢屏上的「熟臉」,這樣的陣容也是空前絕後。可以預見, 《在一起》三輪播出後,如果劇集熱度、觀眾口碑持續攀升,未來重點題材作品打破「一劇兩星」播出模式,希望非常大。
《在一起》的劇集品質到底如何?截止10月1日,上線3天的該劇在豆瓣開分8.5,53.6%為五星,並多次登上話題熱搜 。從觀眾反響來看,這部劇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細節的刻畫。
第一單元《生命的拐點》中,醫護人員的扮演者基本上沒有過多的妝發,後期製作也沒有加美顏濾鏡,臉部特寫表露出的疲態,很符合那段時間醫護人員的狀態。比如張天愛飾演的護士長,休息時雖然摘下了口罩,但臉上的口罩痕跡依然清晰可見。第二單元《擺渡人》中,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到醫院跑腿時頭戴浴帽、眼戴泳鏡,造型看似滑稽,實際上也是當時普通人不得已的防護措施。
《在一起》劇照
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一起》沒有盲目刻畫崇高的人物和摸不到的價值觀,一些情節和臺詞的設計很有突破性。一場上級領導跟醫院領導開會的戲份,上級領導表示要同心協力打好這場仗,張嘉益飾演的老院長忍不住反問:「我不明白這場仗要怎麼打,用嘴打嗎?」一個脾氣有點衝,但說話 直指痛點的院長形象瞬間立住了。
《在一起》截圖
那些普通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在面對疫情威脅到生命時也展現了「怕」的一面,倪妮飾演的護士,眼看著病毒擊倒同事,病人一個個離開,她在志願者面前情緒崩潰了,委屈喊著「我也是個人,我能不怕嗎?」這樣的情節很貼近現實,也令觀眾動容。
《在一起》截圖
比起「高大全」角色,《在一起》的人物刻畫留白處理更顯高級,細節處精準到位,演員們的表演也沉浸到了角色中。尤其張嘉益扮演的「人民英雄」張定宇,抓住了人物的神韻,戲中,他祥裝打電話怕護士發現自己的病情,待護士上樓之後,一個人慢慢沿著樓梯艱難行走的背影,被觀眾評為「無聲惹人落淚」。
《在一起》截圖
在十個單元的播放順序上,也是層層遞進,頗有講究。《生命的拐點》主要以專家醫生為主,第一時間知曉疫情。而隨後的《同行》《救護者》聚焦舉全國之力援一城的過程,《搜索:24小時》關注控制疫情蔓延、封城消除隱患的時間點,《決戰火神山》《方艙》講述建造醫院的抗疫中期階段,《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則講述疫情下每個普通人的選擇和擔當。從「拐點」開始,再以「武漢人」結束,故事有承接,避免了單元劇的割裂感。
目前來看,《在一起》前兩單元劇集質感保持了一定水準,具備16家平臺播放的實力。接下來能否大爆,還得看後續劇集的反響。
作為首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在項目啟動階段,編劇團隊便深入一線採訪,每個單元敲定電視劇行業頂尖導演執導,從製作層面來說,是值得肯定和觀眾期待的。無論這部戲的播出,能否推動電視劇行業制播模式的改革,都不失為一種電視劇創作的優秀範本。
一部好劇,終歸要靠內容品質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