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01'26''
一說起「煨番薯」,很多吳川人都忍不住的口水流,仿佛那股焦香的味道就在眼前。特別是80後以上的人,童年最快樂的記憶之一就一定有「煨番薯」的味道。這是住在城市的人沒辦法體會到的生活,農村處處是寶,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樂趣,這是農村孩子獨有的快樂味道。
在我們小時候,「煨番薯」都叫「屈窯」,那時的生活遠沒有現在的富足,「屈雞窯」是後來人們生活變好以後才出現的食法。以前吃雞要得等過時過節才有此等口福,而番薯基本上家家都有。有些調皮的孩子因為貪玩,還會專門去別人田裡偷些番薯來煨,那時種田的人還是很多,番薯很是常見,就算農家發現了一般也只是告誡一下,並不會跟小孩子計較什麼。
一般大夥約好去「煨番薯」,都是各自從家裡帶好番薯出來的,因為要挑好體積大小均勻的才行,不能太大和太小。太大容易半生熟,太小就容易燒焦。小時候家就住在江邊不遠,對面就是博鋪養殖場,周圍有很多農田,木柴和泥頭隨處就有,帶盒「火柴」就可以起爐了,可以說是天然的遊樂場。
煨番薯第一步,首先要挑番薯,如果有人帶的番薯太大隻,基本不能用,外面煨到焦黑中心的還沒熟。所以大隻的一般容易半生熟,我們也沒少吃過,經驗都是實踐總結出來的。雖然半生的也能吃,但吃後容易放屁還有味道不咋的,故後來都不會煨大隻的。如果太小,其他番薯還沒熟悉小的已經焦了,原本就小再焦了就沒多少肉食了。所以第一步番薯要選好,大小均勻適中的才是最好。
第二步就是最重要的「起窯」,這是個技術活。先在泥地裡挖個坑基,然後圍著坑基用泥頭疊起圍成一個小堆,留個加柴火的窯口。窯的大小根據要煨的材料而定,煨的食材多自然要疊得大點,食材少就疊小點,反正能把全部食材都放進去,又不會太大浪費空間就行了。窯必須要疊得穩固,泥頭不能挑太鬆散的,否則燒熱過程泥頭爆裂就有塌窯的可能。只要疊得穩固,就算加柴火燒的過程中不小心撞到窯也不會輕易塌掉,保存熱量也更好。
起好窯下一步就是生火了,剛開始時喜歡用禾稈草,一點就著,又可以玩火。把柴引著火,就要有人看著,不停的加柴加火,直到把泥頭都燒黑了,窯頂的泥頭燒紅了,整個窯的溫度才足夠。一般生火這個過程有一個人負責就行了,在夏天,我們都會趁這個時間,跑去旁邊的江邊遊水玩耍,等火候可以了水也遊完了。
窯燒好後,用手靠近窯邊感受一下溫度,基本上就知道可以開始煨沒有。因為燒好的窯裡有很多燒柴後的木炭留在窯裡,這些木炭的溫度都很高,如果不挖出來,番薯放進去肯定跟木炭接觸的一面很快也會變黑炭。而且挖好的窯坑經柴火高溫燒過後原本溫度就跟窯整體的溫度一致,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番薯接觸地下的部份不熟。
把燒完後的木炭和火灰都全部挖出來,就可以把番薯放進窯裡,鋪開在窯底,儘量不重疊,番薯受熱都會均勻。放好番薯後,把窯由上而下的向內推倒。先把窯頂的泥頭向中心推倒,這部份泥頭的溫度最高。然後再把下層的泥頭也向內推倒,疊成一個小土堆,然後就把所有泥頭都敲碎。這樣整個土堆都密不透風了,泥土的溫度熱力就能很好的保存下來,不會很快冷卻。而番薯,就在這層充滿大自然氣息的高溫泥土下,慢慢的發生變化。
煨番薯的味道為什麼會讓人留戀和回味?就因為用了這種最原始最天然的方法,讓熱力慢慢的滲透進番薯內部,連一絲火苗也沒有,全靠泥土本身吸收的高溫,再釋放出來慢慢烤熟番薯。這一切都是這麼的天然,發生作用的只有泥土的氣息和木柴的熱量。在那時,很少有不安全的食品,沒有高科技的電器,一切都是那麼的天然,雖然簡單但卻很快樂滿足。
看著那堆焦黑的土堆,口水會情不自禁的流出來。等到空氣中慢慢散發出一股只有煨番薯才有的香味,就是差不多熟了。可以根據氣味來判斷想要煨熟的程度,有時我們覺得煨到番薯表皮有點焦焦的味道更香。當聞到有點焦香味的時候,就可以把番薯扒出來了,扒的時候要小心用小力,以免把番薯弄爛。
個頭相對較小的番薯表皮會焦點,一剝開焦焦的表皮,裡面都是熱氣騰騰冒著香氣的金黃色番薯肉。口水是真的止不住,還有那層焦黑的表皮上面帶著焦香的甜甜的番薯肉,一定要用口把肉都刮乾淨的吃掉,有點焦香的味道口感更豐富味道更香甜,這簡直是人間美味。
為了找回兒時的感覺,這次專程找了塘尾的朋友幫助,才能如願。當你遠離喧囂的城市,走進農村的時候,那種舒坦的感覺,是油然而生的。周圍都是綠樹和耕地,眼內滿是綠油油的一片,靈魂也像是被淨化般舒服。還有那群天真的小孩子,挖番薯燒火的興奮樣子,跟我們以前一樣。
小時候吃的也不單單是種味道,一幫小夥伴聚在一起玩樂,這原本就是很開心的事。因為煨番薯的同時,大家也會去爬樹,捉魚、釣蝦、遊水,有水有田有樹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樂園。這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小孩沒機會體會到的快樂,而當我們長大要踏進社會的時候,城市人經歷的我們都能經歷,反而我們農村孩子才有的童年味道,最是可貴。
但如今,這種味道變得並不是隨處可見了。
文/Y君
視頻/圖/曾暉&Y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