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番薯 吳川人童年中最不能忘懷的那股焦香甜甜的味道

2021-02-16 為食吳川

時長:01'26''

 

一說起「煨番薯」,很多吳川人都忍不住的口水流,仿佛那股焦香的味道就在眼前。特別是80後以上的人,童年最快樂的記憶之一就一定有「煨番薯」的味道。這是住在城市的人沒辦法體會到的生活,農村處處是寶,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樂趣,這是農村孩子獨有的快樂味道。

在我們小時候,「煨番薯」都叫「屈窯」,那時的生活遠沒有現在的富足,「屈雞窯」是後來人們生活變好以後才出現的食法。以前吃雞要得等過時過節才有此等口福,而番薯基本上家家都有。有些調皮的孩子因為貪玩,還會專門去別人田裡偷些番薯來煨,那時種田的人還是很多,番薯很是常見,就算農家發現了一般也只是告誡一下,並不會跟小孩子計較什麼。

一般大夥約好去「煨番薯」,都是各自從家裡帶好番薯出來的,因為要挑好體積大小均勻的才行,不能太大和太小。太大容易半生熟,太小就容易燒焦。小時候家就住在江邊不遠,對面就是博鋪養殖場,周圍有很多農田,木柴和泥頭隨處就有,帶盒「火柴」就可以起爐了,可以說是天然的遊樂場。

煨番薯第一步,首先要挑番薯,如果有人帶的番薯太大隻,基本不能用,外面煨到焦黑中心的還沒熟。所以大隻的一般容易半生熟,我們也沒少吃過,經驗都是實踐總結出來的。雖然半生的也能吃,但吃後容易放屁還有味道不咋的,故後來都不會煨大隻的。如果太小,其他番薯還沒熟悉小的已經焦了,原本就小再焦了就沒多少肉食了。所以第一步番薯要選好,大小均勻適中的才是最好。

第二步就是最重要的「起窯」,這是個技術活。先在泥地裡挖個坑基,然後圍著坑基用泥頭疊起圍成一個小堆,留個加柴火的窯口。窯的大小根據要煨的材料而定,煨的食材多自然要疊得大點,食材少就疊小點,反正能把全部食材都放進去,又不會太大浪費空間就行了。窯必須要疊得穩固,泥頭不能挑太鬆散的,否則燒熱過程泥頭爆裂就有塌窯的可能。只要疊得穩固,就算加柴火燒的過程中不小心撞到窯也不會輕易塌掉,保存熱量也更好。

起好窯下一步就是生火了,剛開始時喜歡用禾稈草,一點就著,又可以玩火。把柴引著火,就要有人看著,不停的加柴加火,直到把泥頭都燒黑了,窯頂的泥頭燒紅了,整個窯的溫度才足夠。一般生火這個過程有一個人負責就行了,在夏天,我們都會趁這個時間,跑去旁邊的江邊遊水玩耍,等火候可以了水也遊完了。

窯燒好後,用手靠近窯邊感受一下溫度,基本上就知道可以開始煨沒有。因為燒好的窯裡有很多燒柴後的木炭留在窯裡,這些木炭的溫度都很高,如果不挖出來,番薯放進去肯定跟木炭接觸的一面很快也會變黑炭。而且挖好的窯坑經柴火高溫燒過後原本溫度就跟窯整體的溫度一致,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番薯接觸地下的部份不熟。

把燒完後的木炭和火灰都全部挖出來,就可以把番薯放進窯裡,鋪開在窯底,儘量不重疊,番薯受熱都會均勻。放好番薯後,把窯由上而下的向內推倒。先把窯頂的泥頭向中心推倒,這部份泥頭的溫度最高。然後再把下層的泥頭也向內推倒,疊成一個小土堆,然後就把所有泥頭都敲碎。這樣整個土堆都密不透風了,泥土的溫度熱力就能很好的保存下來,不會很快冷卻。而番薯,就在這層充滿大自然氣息的高溫泥土下,慢慢的發生變化。

煨番薯的味道為什麼會讓人留戀和回味?就因為用了這種最原始最天然的方法,讓熱力慢慢的滲透進番薯內部,連一絲火苗也沒有,全靠泥土本身吸收的高溫,再釋放出來慢慢烤熟番薯。這一切都是這麼的天然,發生作用的只有泥土的氣息和木柴的熱量。在那時,很少有不安全的食品,沒有高科技的電器,一切都是那麼的天然,雖然簡單但卻很快樂滿足。

看著那堆焦黑的土堆,口水會情不自禁的流出來。等到空氣中慢慢散發出一股只有煨番薯才有的香味,就是差不多熟了。可以根據氣味來判斷想要煨熟的程度,有時我們覺得煨到番薯表皮有點焦焦的味道更香。當聞到有點焦香味的時候,就可以把番薯扒出來了,扒的時候要小心用小力,以免把番薯弄爛。

個頭相對較小的番薯表皮會焦點,一剝開焦焦的表皮,裡面都是熱氣騰騰冒著香氣的金黃色番薯肉。口水是真的止不住,還有那層焦黑的表皮上面帶著焦香的甜甜的番薯肉,一定要用口把肉都刮乾淨的吃掉,有點焦香的味道口感更豐富味道更香甜,這簡直是人間美味。

為了找回兒時的感覺,這次專程找了塘尾的朋友幫助,才能如願。當你遠離喧囂的城市,走進農村的時候,那種舒坦的感覺,是油然而生的。周圍都是綠樹和耕地,眼內滿是綠油油的一片,靈魂也像是被淨化般舒服。還有那群天真的小孩子,挖番薯燒火的興奮樣子,跟我們以前一樣。

小時候吃的也不單單是種味道,一幫小夥伴聚在一起玩樂,這原本就是很開心的事。因為煨番薯的同時,大家也會去爬樹,捉魚、釣蝦、遊水,有水有田有樹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樂園。這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小孩沒機會體會到的快樂,而當我們長大要踏進社會的時候,城市人經歷的我們都能經歷,反而我們農村孩子才有的童年味道,最是可貴。

但如今,這種味道變得並不是隨處可見了。

文/Y君

視頻/圖/曾暉&Y君

相關焦點

  • 免費送你煨番薯!在九龍峰林小鎮重拾童年的味道
    在我們逝去的時光裡,煨番薯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符號,它獨特的魔力,能讓你瞬間回到童年。九龍峰林小鎮帶大家來一場煨番薯之旅兒時的記憶——煨番薯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只要紅薯一豐收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煨番薯煨紅薯是小時候記憶中的美味想吃就來九龍峰林小鎮吧▼
  • 免費送煨番薯,正在火熱進行中!
    和四五知己朋友、家人一起來一次暖心煨番薯,吃著剛烤好的番薯,瞬間讓你回到童年的歡樂時光!你是否和我一樣對番薯經歷有著不可割捨的記憶呢?九龍峰林小鎮帶大家來一場煨番薯之旅快快過來參與啦七彩花海一手拿著煨番薯一手拿著相機   在茫茫的花海中展開雙手擁抱大自然
  • 番薯幹,是童年最好最美味的零食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幾張農村曬番薯幹的照片,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緒拉到了童年時代。這樣曬出來的番薯幹,是童年最美味的零食,真的是超級好吃的呀,想起滿嘴都是那香香糯糯的味道。我的孩提時代,在90年代到千禧年,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餘年,雖然不用餓肚子,但是農村並不富裕。不像現在滿大街都是零零食、良品鋪子等零食店,那時候我們想吃點零食,是很不容易的。
  • 我知道廣豐有一種冬天叫煨番薯!
    有沒有回憶起你小時候,是哪個吹的最起勁的少年?還有的一種就更厲害了,小編家鄉有個燒磚廠,只需帶上幾個紅薯,將紅薯埋入燒磚廠的泥中,就跟悶叫花雞一樣,這種紅薯熟的透,也是很好吃的。但是對於流動作業的街邊烤紅薯攤來說,碰不碰的上還得看運氣。所以呢,萬一沒買到怎麼辦?▐ 不如自己煨個番薯吧。首先是選好紅薯,紅薯的品種非常多,並不是所有的紅薯都適合做烤紅薯。
  • 我在南方煨番薯,你在北方烤地瓜
    在寒冷的雪后街頭,熱氣騰騰的烤爐裡,紅皮黃瓤、熱乎甜軟的紅薯是兒時最垂涎的美味。圓柱形的大汽油桶做成的爐子,上面開圓口,再做成蓋子。爐膛裡一般放兩層箅子,都是用鐵條做成。下面的一層用以將生地瓜烤熟,上面的一層中間留出空間,把烤熟的地瓜拿到這層箅子上保溫。走過路過,買上一個,既解饞又充飢。
  • 失而復得的煨蕃薯
    為了回味煨番薯的味道,就要「起個大早」、買個「日本進口」的「價高」的紫紅色番薯,而且毫「不猶豫」、毫「不在乎」;僅僅為了記憶中的煨番薯味道,就要「蓄意買上一個新電鍋」,她何以會如此著魔?這就是作者為我們揭開的第一個套娃。這個套娃足以引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急切想跟著作者去體驗女主人公在有生之年的每時每刻嗅著記憶中煨番薯的味道,想確切明白這究竟是怎樣一種味道?竟會讓她如此神牽魂繞?
  • 【投稿】花都鄉村記憶:摘稔仔、吃生石榴致便秘、煨番薯及其它!
    即使白天,承包人有時不在,但那間茅草屋,都時刻警醒著孩子,這荔枝林,是有主人的,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晚上下雨了,第二天,父母就喊:「起床了,快點出外撿荔枝啊。」我和弟妹聽聞,即使還想賴在床上,還是很快地起床穿衣,跑到荔枝林。   到了之後,發現也有早到的孩子。不只是一家的孩子是這樣的,那時候,很多孩子都這樣垂延荔枝的味道。
  • 冬天的客家,有一種記憶叫「番薯」
    在那個還不知道零食為何物的年代客家人小零嘴中肯定就有「番薯」的存在~那是上學或歸家路上最常見的零食縈繞了整個童年時代客家諺語云,「嫁妹莫嫁竹頭背,毋系番薯就系豬菜」,意思說的是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
  • 童年的記憶 | 舌尖上的味道
    就像初戀一樣,無論甜美青澀,都讓人一生無法忘懷。儘管這個初戀,並不一定能夠相伴一生,但她都在你的記憶裡,打上了永恆的印記。」童年的一切,無法忘懷,尤其是當你打開記憶閘門時,那跳躍在腦海裡的童年往事以及童年美味,便如大海波濤,洶湧而來。南方長大的農村70,80後朋友,當年吃過的野果和野味,還能記起來嗎?還能叫出來它們的名字嗎?
  • 【定海米道】記憶中那甜甜的番薯香,你還記得嗎?
    又是一年番薯飄香時。小編的朋友圈驚現有人售賣番薯片,引起小編這個80後回憶連連。做番薯糕片,那可是60、70、80後那代人曾經的節日,番薯片那香脆的甜,讓人懷念。   憶苦思甜,最是美味番薯片。  TA說:番薯糕片油炸不錯,酥脆,味道很好!以前用土灶,烤一大鍋番薯,放點冰糖,再撒一把芝麻。那個香啊!
  • 【鶴山美食】龍口番薯上市!(內附吃番薯6大妙招)
    北風起,最適合的就是吃番薯!作為一枚標準的吃貨,布丁君可以馬上搜羅出108種番薯的吃法,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番薯的最佳吃法當然要數煨番薯!一出爐,滿滿的番薯香味,就應經讓人流口水啦。
  • 那香香甜甜的窯紅薯,是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在這個熱熱鬧鬧的紅薯節上,窯紅薯活動,是整個紅薯節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受當地人們和各地來客們歡迎的活動。說到窯紅薯,我這才意識到,又到了年終歲末,地裡圓滾滾的紅薯已經可以收穫了。我這個愛吃紅薯的吃貨,也該找些紅薯來解解饞了。雙休日,我又回娘家看望父母,順便蹭點大嫂種的紅薯回來好好享用。
  • 【身邊藥草】之:番薯
    據考證番薯原產南美洲,並由印第安人家種改良;1490年前後哥倫布將其從新大陸帶回西班牙;及至16世紀中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班牙水手把這個易種植、味甘美的作物帶到了東南亞一帶。 湛江地區流傳吳川人林懷蘭是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電白縣誌》記載 :「霞洞鄉有番薯林公廟,副榜崔騰雲率鄉人建立。
  • 原創|吳川人有一種幸福叫——開海啦!
    據說,鱟是一種遠古時期的生物了,現在也是非常罕見,但吳川人總有方法。吳川人吃鱟是相當有經驗了,鱟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吳川人就拿來燉冬瓜或茅根,味道非常之清甜,而且非常清熱下火,是夏天消暑的最佳湯水。看到都流口水,吳川人都明白,椒鹽蝦姑最好吃的除了裡面的膏,就是又脆又有味的蝦頭和蝦殼了,不用剝殼,一口下去,蝦肉和蝦殼一起嚼,非常香口,還相當有鈣質!
  • 壹周:父親的味道——自創煨乾魚
    昔時,鄉下的孩子們鬼靈精怪,常常背著大人偷拿儲存在棚子上的過冬地瓜擱灶臺裡烤著吃,草木灰中的餘熱持續時間長,烤熟的地瓜味道香甜,食之口齒留香。此舉應算是草木灰餘熱利用的一大招數。我的父親在這方面有創新,他除了烤地瓜、烤土豆、烤苞米棒子之外,最巧妙的是在草木灰中煨乾魚。想想草木灰中煨出來的乾魚散發出的舒心恣人的味道,幾十年後的今天,還令我連連流涎。煨乾魚,確實是一種既省事又省錢的下飯菜。
  • 臨武的紅薯又香了,老鼠仔,煨紅薯,紅薯片...
    ,各地的稱呼不同,足見中國地域之廣,文化差別之大。在湘南農村隨處可見紅薯窖,這些窖都是位於村子旁邊,直接在山上開鑿出一個小小的窯洞,外面做一扇活動的木門上鎖。洞裡雖然黑乎乎沒有燈光,出入只能打手電筒,但裡面冬暖夏涼,溫度恆定,空氣乾燥,特別適合紅薯在裡面安穩的「睡覺」。
  • 【煙火日子】 番薯二三事
    昨天,朋友送我一袋番薯。好傢夥,不規則的橢圓狀,大塊頭,紫紅色的表皮外還有泥沙挾裹著,手一接過來,有一種沙澀的感覺,沉甸甸的,同時一股泥土的芬芳也撲面而來。不由得想起關於番薯的那些事,小人日長夜大,肚皮時常咕隆咕隆叫,我們就到地裡刨番薯煨起來吃。這過程好似一隻土撥鼠在覓食。
  • 冬日,煨詩文
    煨芋,煨土豆,煨紅薯,對於我的童年,對於如今還圍在火塘邊烤火聊天的我們當地人,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將火紅的炭火與燒燙的碳灰扒開,刨一個土坑,再把芋頭,土豆,紅薯放進去,然後將扒開的炭火回到坑裡,覆蓋好坑裡的食物。碳灰上面的火繼續燃燒,過一段時間,碳灰裡竄出一股熱氣,食物的香味溢出,就可以用竹火夾把燒熟的芋頭,土豆,紅薯夾出來,拍一拍灰,剝了皮,即刻狼吞虎咽。
  • 台州百味|香甜可口的番薯,是你記憶裡的味道嗎?
    或者在秋收後的田野裡,把紅薯放進早就挖好的洞裡,點燃稻梗、枯樹枝,在煙塵滾滾中然後不斷添加柴火……不用多久,紅薯的香味噴湧而出。不管烤熟的紅薯燙不燙手,忙不迭地把火裡刨出來的燙手的紅薯握在手裡,然後把燙手的烤紅薯從左手顛到右手,再從右手顛到左手,急不可耐地剝開紅薯皮,把冒著熱氣和香氣的紅薯趕緊送進嘴裡……那是人間至味。
  • 懷集味道——閘崗紫心番薯
    七仙女中的老五紫衣仙女和老六黃衣仙女聽七妹說起人間種種美好後,便按捺不住,要下凡間一探究竟。紫衣仙女在人間一路遊玩。一日清晨,走到了閘崗鎮共和村,見到一晨起的老婦正在地上勞作著,便高興地走上前,說大娘,你在幹什麼?老婦聽聞,抬起頭來,見眼前是個穿紫衣的美麗少女,便笑著說,姑娘,大娘在種番薯呢!番薯?什麼是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