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經典名言二十句,不愧儒家文化之「後聖」

2021-01-09 網易


  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認為,周公、孔孟之後最能代表儒家發展創新的人物是荀子,推其為「後聖」。

  1、利少而義多,為之。

  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2、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贈人以有益之言,比贈人以金石珠玉更顯珍貴

  —《荀子·非相》

  說明有益的建言對他人事業人生的助益作用。

  3、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服從真理而不服從君主,服從道義而不服從父命。

  —《荀子·子道》

  說明在真理、道義與君令、父命相矛盾時要服從前者,意在強調唯「道」、「義」是從的理念。

  4、禮以順人心為本。

  本,根本。禮以順應人心為根本。

  —《荀子·子道》

  說明制定禮儀制度的目的在於順應人類希望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穩定的心願。

  5、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鳥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就會用嘴啄人,獸到困窘之時就會用爪抓人,人到窮困潦倒之時就會設計騙人。

  —《荀子·哀公》

  以鳥獸困窘之時的行為為喻,說明人到窮困潦倒之時便會放棄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察看一個人的外貌,不如用心體察他的心理;體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荀子·非相》

  說明對人的考察應當重視其內心與做事的方法,而不應該停留在外表的體貌特徵上。

  7、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尊重賢能的人,是「仁」的表現,鄙視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現。

  —《荀子·非十二子》

  說明「仁」正反兩個方面的標準。

  8、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的鄰裡,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

  —《荀子·勸學》

  說明要加強道德修養,就應該注意周圍環境。

  9、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開始與終結都做得好,那麼他的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勸學》

  說明意在勸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終。

  10、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荀子·榮辱》

  1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一個人知道愛惜生命、安於快樂而拋棄禮義,那就好比想長壽而自刎其頸一樣。

  —《荀子·強國》

  此以比喻來說明堅守禮儀對於「貴生樂安」的重要性,強調治國安邦不可缺失禮義的意義。

  12、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君子自己賢能而對他人的疲弱無能也能容忍,自己機智而對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識廣博而對他人的淺薄也能予以寬容,自己道德純粹而對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寬容。

  —《荀子·非相》

  說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的,他便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實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討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荀子·修身》

  說明修身養性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要親近正人君子而遠離諂諛小人。這樣,才會有利於自己道德的修煉進步。

  14、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不被榮譽所誘惑,不為誹謗中傷之言所嚇倒。說明不求虛榮、不做虧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問心無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於枝節問題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

  說明人性的弱點:看問題不全面,往往惑於表面現象,結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說得到,也能做得到,這種人就是國家之寶。

  —《荀子·大略》

  說明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人才是治國安邦的有益人才。

  17、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嘴巴說好話,行動做壞事,這是國家的妖孽。

  —《荀子·大略》

  這是對那些口是心非、偽善無恥之徒的斥責之語。

  18、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對於所知道的東西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對內是不欺騙自己的良心,對外是不欺騙他人。

  —《荀子·儒效》

  說明為人應當誠實的道理。

  19、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

  不知兒子的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國君是否賢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麼德行就知道了。

  —《荀子·性惡》

  20、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他事矣。

  君子加強道德修養沒有比「誠」更重要的,達到了「誠」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了。

  —《荀子·不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說禮】儒家 荀子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人不僅生來毫無善端,相反,倒是擁有惡端。這一學說看似低估了人類,但卻是教養的哲學。荀子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說:「唯聖人為不求知天。」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職責。當然,他也承認,人除了惡端,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棟
    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楊倞,生卒年月不詳,唐憲宗年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楊汝士之子,大理評事。著《荀子注》一書,是現今流傳《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書,以難讀著稱,學者多從楊注。為荀學研究史上繼劉向之後的又一位裡程碑式的傑出人物。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而孝作為人類共同的一種文明選擇,也只有中國對此特表而出之,將之發展到了高明而中庸的程度。儒家從孔子開始就非常重視親子關係。可以說親子關係是儒家的文化孝道之內在根源,是孝道的原發處與根柢處。《論語》中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界定以及孔子「父子相隱」是直道而行的認定,這些均充分體現了孔子對孝的重視。孝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觀念。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我們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
  • 十句經典勵志名言,送給正在堅持奮鬥的朋友們!
    在長期遭遇不順、失敗後,困難其實已經不再可怕,怕的是你喪失了鬥志,喪失了信心,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人一旦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上天想幫你,都無能無力了。今天分享十句勵志名言,送給正在遭遇不順,但還沒有放棄或者已經放棄的朋友,希望大家繼續鼓足勇氣,繼續奮鬥前進。一,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沒有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具有懷疑精神,培養理性思維。「審問」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來仔細考察和分析,否則所學就不能為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個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會使「博學」魚龍混雜,真偽並存,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荀子則稱孔子是足與「三王」(夏禹、商湯、周武)和周公比德齊名的「聖人」。連法家的韓非子也曾說了「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的話。秦始皇重用新禮樂派,焚書坑儒,但秦僅僅三世十五年而已。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五經》立於學官,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 名言「溫飽思淫慾」人人皆知,但你知後半句嗎?揭露人性的本質!
    名言」溫飽思淫慾」人人皆知,但你知後半句嗎?揭露人性的本質!傳統文化對我們國家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尤其是春秋時期,各家都著書寫作,他們的的思想文化,為我國的傳統文化起了很重要的奠定作用。不過,古時候的人們不可能都有讀書的條件,因此大家經常口口相傳一些諺語或是其他的名言警句來警醒人們。 「飽暖思淫慾」就是大家經常放在嘴邊的一句俗語,不過經常聽到這句話,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嗎?這句話的出處是儒家,它的原句是書上經常提到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後來說得多了,就慢慢演變成了口語化的「飽暖思淫慾」了。
  • 《劍來》:文聖和亞聖等人在歷史上都有原型,禮聖的原型是誰呢
    《劍來》之中的很多人在歷史上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原型,這是烽火戲諸侯的個人情懷,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在這個角度來看,烽火戲諸侯做得確實很棒。01文聖和亞聖的原型儒家學宮排名十分靠前的聖人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別是亞聖和文聖。
  • 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究竟有何德何能?被孔子尊稱為儒家「元聖」
    周公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於周公對後世的影響,我們看看幾個非常熟悉的成語,就能對他有了初步認識。比如成語「周公之禮」,意思是說夫妻之間要行「周公之禮」,在沒有結婚前不能隨便行房事。這個倫理道德直到今天,也影響非常大,規範了很多人的行為。
  • 南懷瑾談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經典,字字精闢,不愧是國學大師!
    比如說有些人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成功後功成名退,隱退隆中,做一方居士,追求大自然的美和道。也有些人認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就是隨時保持開心,盡興。哪怕有不開心的事兒,都不要去計較,學會忘掉,這樣人生才會不會其他俗事所累,所煩惱。也就是一種豁達大度的態度來處世。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至於身體肌膚上的直接接觸,語言問題上的直接交流,那就更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了,根據儒家四書五經之《禮記》中的記載「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意思就是男性跟女性不能夠坐在一起,不能夠在一起洗漱,不能夠親自贈與物品,嫂嫂與弟弟之間不能夠有太多的直接交流。
  • 白宗讓、杜維明:「聖之時者」與「天人合一」
    廣義的「天人(神人)」關係是各大軸心文明的核心內容,華夏文化也早已被貼上了「天人合一」的標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錢穆先生發表晚年「澈悟」後,又引發了中國文化界對「天人合一」的熱烈討論。雖然各家見解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但只要言之成理,就說明「天人合一」本身具有多種闡釋的面向。闡釋「天人合一」的關鍵在於發掘其中深刻的哲理;否則,這一文化標籤終將因意義貧乏而沒落。
  • 儒釋道經典15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來源:京國博學作者:耕農南懷瑾先生曾說:「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儒家經典中「義」「務」「義務」概念和相關倫理思想體現了義務倫理的特質,而儒家建構的無數道德規範也鮮明地體現了義務倫理的深刻內涵。儒家義務倫理具有內在性、至上性、對等性和多樣性,它詮釋了道德義務的裁製作用、調節作用和導向作用。通過對儒家義務倫理的闡發,將為建構與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規範倫理學同異互現的儒家義務倫理學提供良好的學理基礎。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同時,他們先秦時也為後代提供了一種又一種的治國方案,或者說「救世之道」。 可是面對墨家的這種觀點,儒家提出了反對。儒家人認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著著愛自己和愛他人一樣的行為,也沒有人會愛自己的孩子與愛他人的孩子一樣,而且人與人之間正是因為有區別才有秩序,就比如說男女授受不親,如果男女沒有了差別,是不是人就可以「妻吾妻以及人之妻」了呢?
  • 山東蘭陵荀子廟在哪裡 一起了解荀子文化和荀子文化旅遊
    臨沂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歷史名人,荀子雖然不在臨沂出生,但是荀子的墓穴卻在臨沂,山東臨沂蘭陵縣荀子廟也是著名的文化景點,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荀子廟相關內容。   荀子廟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駐地東南1000米,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再看大秦帝國,李斯、韓非的老師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魏承思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點擊圖片購買博大精深的《荀子》歷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先秦大哲的智慧,字字句句蘊含人生的真理。魏承思博士結合自己的智識和經驗,為讀者解讀一個不一樣的荀子,向讀者傳遞這本儒家經典中的人生道理。
  • 儒家文化的問題在哪
    今天,筆者從儒家文化入手,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當前中國思想界乃至世界對於儒家文化的一些誤區以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些解讀。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思想界開始了廣泛的批判儒家文化的行動,認為是封建糟粕,若要強國自救,必須拋卻儒家文化,打倒孔老二。實際上,在生產力進步的時候,生產關係確實需要跟著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