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
楊倞,生卒年月不詳,唐憲宗年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楊汝士之子,大理評事。著《荀子注》一書,是現今流傳《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書,以難讀著稱,學者多從楊注。為荀學研究史上繼劉向之後的又一位裡程碑式的傑出人物。
楊倞的《荀子注》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是第一位為《荀子》作注者。楊倞敢於揭露孔子在唐以前所處的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無時無位,但門人傳述而已。」以及「陵夷至戰國,則孔氏之道幾乎息矣。」徹底地道盡孔子之學的敗落與蕭條的景象。這是一般尊崇孔子者無法接受的真實情況,他們何曾想過孔子的智慧事業也曾有如此不濟和無奈之時。楊倞認為荀子是中興孔門、心傳智慧的聖者,「名世之士、王者之師」名至實歸。後人無暇讀此序言,更蔽於所知,昧於所謂道統,苟從世論,猶以孔孟之學是為中國文化薪傳之道統,遂使荀子千百年落寞。今人朱維錚先生說:「北宋以後傳世的《荀子》是唐代楊倞依據西漢劉向校《孫卿子》改編的。書出不久,便被首唱道統的韓愈評為「大醇小疵」,他的後學程顥、程頤、朱熹等人比其更不容異己。」如程頤在評價荀子性惡論時說:「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與韓愈等人相比,楊倞乃真知荀子者,真得荀子精旨者。
為此楊倞對《荀子》三十二篇重新調整:第一卷《勸學》《修身》,第二卷《不苟》《榮辱》,第三卷《非相》《非十二子》《仲尼》,第四卷《儒效》,第五卷《王制》,第六卷《富國》,第七卷《王霸》,第八卷《君道》,第九卷《臣道》《致士》,第十卷《議兵》,第十一卷《強國》《天論》,第十二卷《正論》,第十三卷《禮論》,第十四卷《樂論》,第十五卷《解蔽》,第十六卷《正名》,第十七卷《性惡》《君子》,第十八卷《成相》《賦》,第十九卷《大略》,第二十卷《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
楊倞的篇目調整用意就是闡明荀子之學是孔學真傳。
《論語》有20篇,所以把《荀子》三十二篇分為二十卷,第一卷第一篇《勸學》與《論語學而》篇相對應,第二十卷第三十二篇《堯問》與《論語堯曰》篇相對應。
《禮論》《樂論》兩篇連排,更是把周公、孔子與荀子三人連接起來,從儒家源頭與流派上來貫通荀子思想。即清代汪容甫所言「六藝之傳賴以不絶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之旨。周公的偉大貢獻就是「制禮作樂」,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禮樂」中找到自己的發韌之處,這樣荀學之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強國》《天論》連排,用意就是欲建設真正的強國,必須以禮義為價值取向,「制天命而用之」。把《解蔽》《正名》連排,用意就是欲破除修身治國上的蔽障,必須堅持禮義為原則,在正名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正學正風俗,正禮正樂正天下。把《性惡》《君子》連排,用意就是因為「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者是為君子,「縱其性,順其情,安恣睢,出乎貪利爭奪」者是為小人等。
(蘭陵後學焦子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