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棟

2021-01-18 尋荀文化

楊倞第一位給《荀子》作注之人

楊倞,生卒年月不詳,唐憲宗年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楊汝士之子,大理評事。著《荀子注》一書,是現今流傳《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書,以難讀著稱,學者多從楊注。為荀學研究史上繼劉向之後的又一位裡程碑式的傑出人物。

楊倞的《荀子注》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是第一位為《荀子》作注者。楊倞敢於揭露孔子在唐以前所處的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無時無位,但門人傳述而已。」以及「陵夷至戰國,則孔氏之道幾乎息矣。」徹底地道盡孔子之學的敗落與蕭條的景象。這是一般尊崇孔子者無法接受的真實情況,他們何曾想過孔子的智慧事業也曾有如此不濟和無奈之時。楊倞認為荀子是中興孔門、心傳智慧的聖者,「名世之士、王者之師」名至實歸。後人無暇讀此序言,更蔽於所知,昧於所謂道統,苟從世論,猶以孔孟之學是為中國文化薪傳之道統,遂使荀子千百年落寞。今人朱維錚先生說:「北宋以後傳世的《荀子》是唐代楊倞依據西漢劉向校《孫卿子》改編的。書出不久,便被首唱道統的韓愈評為「大醇小疵」,他的後學程顥、程頤、朱熹等人比其更不容異己。」如程頤在評價荀子性惡論時說:「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與韓愈等人相比,楊倞乃真知荀子者,真得荀子精旨者。

為此楊倞對《荀子》三十二篇重新調整:第一卷《勸學》《修身》,第二卷《不苟》《榮辱》,第三卷《非相》《非十二子》《仲尼》,第四卷《儒效》,第五卷《王制》,第六卷《富國》,第七卷《王霸》,第八卷《君道》,第九卷《臣道》《致士》,第十卷《議兵》,第十一卷《強國》《天論》,第十二卷《正論》,第十三卷《禮論》,第十四卷《樂論》,第十五卷《解蔽》,第十六卷《正名》,第十七卷《性惡》《君子》,第十八卷《成相》《賦》,第十九卷《大略》,第二十卷《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

楊倞的篇目調整用意就是闡明荀子之學是孔學真傳。

《論語》有20篇,所以把《荀子》三十二篇分為二十卷,第一卷第一篇《勸學》與《論語學而》篇相對應,第二十卷第三十二篇《堯問》與《論語堯曰》篇相對應。

《禮論》《樂論》兩篇連排,更是把周公、孔子與荀子三人連接起來,從儒家源頭與流派上來貫通荀子思想。即清代汪容甫所言「六藝之傳賴以不絶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之旨。周公的偉大貢獻就是「制禮作樂」,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禮樂」中找到自己的發韌之處,這樣荀學之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強國》《天論》連排,用意就是欲建設真正的強國,必須以禮義為價值取向,「制天命而用之」。把《解蔽》《正名》連排,用意就是欲破除修身治國上的蔽障,必須堅持禮義為原則,在正名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正學正風俗,正禮正樂正天下。把《性惡》《君子》連排,用意就是因為「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者是為君子,「縱其性,順其情,安恣睢,出乎貪利爭奪」者是為小人等。

(蘭陵後學焦子棟 整理)

相關焦點

  •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班固注曰:荀子"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顏師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也有的說"荀"、"孫"古代同音,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誤。劉向的《荀卿新書敘錄》載孫卿書322篇,除去重複的290篇,定為32篇,這與現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錄12卷,這大概是劉向編訂的32篇本。
  • 荀子日課092丨順應潮流,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
    今天開始《荀子日課》第92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 曰:於乎!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楊倞注曰: 安,猶內也;出,猶外也。言內忘憤恚之怒,外忘射鉤之仇。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故號為仲父。大決,謂斷決之大也。 給他高氏、國氏那樣的尊貴地位,朝廷上的大臣沒有誰敢怨恨他。 給他按社登記入冊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富人沒有誰敢與他為敵的。書社,按社登記入冊的人口與土地。
  • 【推薦】荀子《性惡》定本全文 | 林桂榛
    2200多年來,《荀子》一書經歷荀子著書(含弟子或後人各式傳抄)、劉向匯校、楊倞作注、北宋監本、王先謙集解、王天海《荀子校釋》、蕭旭《荀子校補》共七個重要整理與傳播節點。 [關鍵詞]荀子;性惡;性不善;性樸;資樸;離其樸;劉向 【弁言】本荀子《性惡》定本綜合四種重要宋本及前賢成果而得。
  • 姚海濤-中華書局2016年豎排繁體精裝版《荀子集解》錯字偶拾
    中華書局2016年豎排繁體精裝版《荀子集解》錯字偶拾 文/姚海濤 荀子之書,先秦舊典,劉向纂輯,楊倞首注。 有清一代,注家畢集,陳汪劉郝,王謝俞盧。
  • 【讀書】中華書局2016年豎排繁體精裝版《荀子集解》錯字偶拾 | 姚海濤
    姚海濤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荀子之書,先秦舊典,劉向纂輯,楊倞首注。有清一代,注家畢集,陳汪劉郝,王謝俞盧。王氏先謙,荀子集解,嘉惠學林,網羅眾疏。一九八四,嘯寰星賢,標點校對,中華書局。 研荀必備,書文必引,一九八八,書稿付梓。簡體文庫,二〇一二。後生小子,案頭常置。俯首之人,紛至沓來。
  • 再看大秦帝國,李斯、韓非的老師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於是使人謝荀子。過去商湯起家的時候,根據地只有毫這個很小的地方,最後奪了夏桀的天下。周武王最早起來的時候,根據地是鎬這個地方,不過百裡,最後也有了天下。荀子這個人可是本事很大的,你現在讓他有百裡之地的權勢,我暗自以為對你是一種威脅。春申君一聽,對啊,就客氣地把荀子禮送出境了。可見一個人有點本事也是麻煩,太有才就容易遭人排擠,叫做智慧的痛苦。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光明日報-光明網
    荀子是戰國末期集儒學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論篇」集中論述了荀子對天的認識。細究文本,「天論篇」之表象在於言天,而其旨歸卻在論人,荀子在天與人對勘的結構中以天論人,闡述了深刻的人學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辯證天人觀。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儒家孝道觀念自孔子開顯以來,經孔門弟子尤其是曾子一派的大力開拓與傳承,中經孟子的內在深化,發展到荀子已經形成了洋洋大觀之態。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批評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在其他篇章批評孟子「性善說」,但從未批判其孝道思想。如在批評陳仲、史時指出「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其中大分的意思據楊倞的解釋為「大分,謂忠孝之大義也」。
  •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敢為李白作注者為何寥寥無幾?
    上下一千年,名注兩部而已,這是什麼原因呢?一是「評杜則多恕辭,多過情之譽,評李則多深文而索垢」,李白為人瀟灑縱恣,和「一飯不忘君」的杜子美迥然不同,難免被排斥在「主旋律」之外,甚至有理學家說訓斥「粉絲」云:「撇下許多好人不學,卻去學醉漢!」被「上綱上線」到如此地步,再出頭作注,何苦來哉?二是太白「才兼仙佛,其蘊蓄為何如耶?
  • 荀子四字成語第四季
    出處:《荀子儒效》:「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 繁體:艱難竭蹷 簡拼:JNJJ 注音:ㄐ一ㄢ ㄋㄢˊ ㄐ一ㄝˊ ㄐㄩㄝˊ 常用:生僻 感情:貶義 用法:艱難竭蹶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形容經濟困難,生活艱難。 結構:聯合式 正音蹶,不能讀作「juě」。 辨形蹶,不能寫作「橛」。
  • 強中華∣反者道之動:荀子「化性起偽」對莊子「性」與「偽」的因革
    筆者認為,荀子對「偽」的認識及「化性起偽」的思想是在批評老莊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荀子繼承並改造了老子、特別是莊子筆下「偽」的含義,並賦予「偽」字以正面倫理色彩。「偽」字在今本《老子》中僅出現一次,即「智惠出,有大偽」。此處之「偽」眾家解為偽詐,並無爭議。此「偽」與荀子筆下表示人為的「偽」字自然沒有關係,可以不作討論。但郭店楚簡《老子》有「絕棄」語。
  •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命觀
    關鍵在「偽」的解讀,老莊解為人為造作,荀子讀回「制禮作樂」的人為製作,造作失真,而製作創新,荀子在此走離老莊,而另開新路。荀子說:「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聖人以後起人為的「偽」,來化成天生本有的「性」,此起偽以化性,正與「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天生人成」兩相呼應。
  • 【說禮】儒家 荀子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人不僅生來毫無善端,相反,倒是擁有惡端。這一學說看似低估了人類,但卻是教養的哲學。荀子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說:「唯聖人為不求知天。」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職責。當然,他也承認,人除了惡端,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 治心之道與學至聖王 ——《荀子·解蔽》篇新詮
    這裡的「或是或非,或治或亂」,即是對道不能一這一現實的真實寫照,也同時呈現出人處於蔽與不蔽的兩種狀態下所得到的截然不同之後果。不蔽則人皆能是其所是,天下由之得治,而蔽則人皆是其所非,天下自此更迭混亂。然而,「蔽」的必然存在與人必然被「蔽」之間往往並不具有一致性,荀子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的考察:「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 荀子經典名言二十句,不愧儒家文化之「後聖」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認為,周公、孔孟之後最能代表儒家發展創新的人物是荀子,推其為「後聖」。  1、利少而義多,為之。  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 荀子的真墓有哪些相關記載 臨沂蘭陵縣荀子墓資料介紹
    如同荀子是哪裡人一樣,荀子的真墓也有很多猜測,原因也是荀子一生遊學,漂泊半生,但是根據眾多史料記載,荀子去世的地方再山東臨沂蘭陵無疑,所以荀子的真墓也是在這裡。   荀子墓又稱「蘭陵古墓」、「荀卿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東南 1.5公裡處,是古代聖人荀卿的墓地。
  • 荀子論道談了些什麼?仁人之兵要有王者之志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思想家,荀子曾經和臨武君一起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用兵的關鍵。但是兩個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比如臨武君就認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後發先致;這才是用人之術。可是荀子和他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認為只有保證團結人民上下一心,才能夠打贏勝仗。這是為什麼呢?
  •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荀子是當時的大儒,他特別注重通過「學」來達到理性的清明。荀子仔細考察了人類形成片面性認識的具體原因。他說:「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認識發生之時,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認知偏見的產生。
  • 本末源流-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本末源流】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富國》:「十年之後,年穀復孰,而陳積有餘。是無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