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諸侯異政,百家異說,是非不明。
荀子是當時的大儒,他特別注重通過「學」來達到理性的清明。
荀子仔細考察了人類形成片面性認識的具體原因。
他說:
「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認識發生之時,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認知偏見的產生。
首先是「欲」與「惡」,即喜歡和厭惡的情緒會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喜歡往往會忽略其缺點,而厭惡則會誇大其缺陷和錯誤。
其次是「始」和「終」,就是認知活動過程的不同會導致認知客觀性的缺失,使人對對象的認知不能自始至終保持客觀。
再次是「遠」和「近」,認知活動的空間性的差異會影響認知的準確性,
因為認知者對認知對象的觀察「遠近高低各不同」。再其次是「博」與「淺」,即認知者本身所具有的前見的差異會導致認知結果的差異。
最後是「古」和「今」,「古」即食古不化,「今」即厚今薄古。
這些都是導致認知偏見的原因。
進一步地,荀子認為萬物之間的差異必然會導致認知上的互相遮蔽,這種遮蔽是心術上的公患,也就是人類認知本質上的缺陷。
如何才能去除這一公患,達到解蔽的效果呢?
荀子認為必須知「道」。他說:「心知道,然後可道。
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知「道」才能行「道」,才能避免被遮蔽。
「心何以知道?」
荀子說,「虛壹而靜。
」所謂「虛」,就是虛心,心未嘗不對認知對象進行判斷,但是不能因為以往的判斷充滿整個心靈就不容納其他新的認知。
所謂「壹」,就是雖然內心充滿各種認知,但是能夠始終有主見。
所謂「靜」,就是在內心的各種判斷行為中,能夠保有清明的認知。
心能夠做到「虛壹而靜」,才能對認知對象形成全面而客觀的理解,才是知「道」。
荀子所謂通過「虛壹而靜」來解蔽的方法應該是受到了稷下學宮的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因為儒家不太講「虛」和「靜」,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這一點也可以從以下事實得到進一步佐證—荀子曾經做過稷下學宮的祭酒,「最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