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2021-01-14 超凡博弈

戰國時期,諸侯異政,百家異說,是非不明。

荀子是當時的大儒,他特別注重通過「學」來達到理性的清明。

荀子仔細考察了人類形成片面性認識的具體原因。

他說:

「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認識發生之時,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認知偏見的產生。

首先是「欲」與「惡」,即喜歡和厭惡的情緒會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喜歡往往會忽略其缺點,而厭惡則會誇大其缺陷和錯誤。

其次是「始」和「終」,就是認知活動過程的不同會導致認知客觀性的缺失,使人對對象的認知不能自始至終保持客觀。

再次是「遠」和「近」,認知活動的空間性的差異會影響認知的準確性,

因為認知者對認知對象的觀察「遠近高低各不同」。再其次是「博」與「淺」,即認知者本身所具有的前見的差異會導致認知結果的差異。

最後是「古」和「今」,「古」即食古不化,「今」即厚今薄古。

這些都是導致認知偏見的原因。

進一步地,荀子認為萬物之間的差異必然會導致認知上的互相遮蔽,這種遮蔽是心術上的公患,也就是人類認知本質上的缺陷。

如何才能去除這一公患,達到解蔽的效果呢?

荀子認為必須知「道」。他說:「心知道,然後可道。

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知「道」才能行「道」,才能避免被遮蔽。

「心何以知道?」

荀子說,「虛壹而靜。

」所謂「虛」,就是虛心,心未嘗不對認知對象進行判斷,但是不能因為以往的判斷充滿整個心靈就不容納其他新的認知。

所謂「壹」,就是雖然內心充滿各種認知,但是能夠始終有主見。

所謂「靜」,就是在內心的各種判斷行為中,能夠保有清明的認知。

心能夠做到「虛壹而靜」,才能對認知對象形成全面而客觀的理解,才是知「道」。

荀子所謂通過「虛壹而靜」來解蔽的方法應該是受到了稷下學宮的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因為儒家不太講「虛」和「靜」,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這一點也可以從以下事實得到進一步佐證—荀子曾經做過稷下學宮的祭酒,「最為老師」。

相關焦點

  •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 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 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救與不救的問題 在救世這一問題上,諸子百家有人主張通過「拯救」來拯救,也有人主張通過「不救」來拯救;前者是對社會保持著一絲希望的,比如說儒家,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在周王朝傳承過程中,賴以生存的宗法制度卻沒有被毀滅,所以在儒家人看來,這個社會存在著一絲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所以儒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企圖救世,比如克己復禮
  •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你為什麼會有偏見?為什麼你會給人貼上標籤?
    看到文章的標題,一向崇尚平等的你或許會拍著胸脯保證:我就沒有偏見!然而,在一項超過150萬美國白人參與的測試中,40%的人在測試前都明確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測試結果卻顯示,他們對黑人抱有無意識的偏見。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人為何會有偏見?
  • 「疑心很重的人,幾乎沒朋友」:這5個消除疑心的方法,值得收藏
    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調整、矯正消除猜疑的心理,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 消除水腫的最快方法是什麼 如何有效消除水腫
    那消除水腫的最快方法是什麼?如何有效消除水腫?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消除水腫的最快方法是什麼?   (1)積極運動鍛鍊   現代人常態就是久坐不動,但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也會一下體內水分的移動。
  • 12個認知偏見,讓你在狹隘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是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注意力都是一種有限資源,我們無法在形成思想和觀點時,有效評估所有的細節和事件,因此,有限的信息形成的慣性偏見,會侵蝕我們的思想,並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可以說,認知偏見本身無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它的形成原理,以及是如何在左右我們的思想,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認知偏見造成的損失。1.
  • 什麼是負偏見?如何處理負偏見?
    心理學家將此稱為消極偏見(也稱為消極偏見),它可以對你的行為,決策甚至人際關係產生強大影響。什麼是負偏見?負偏見是我們不僅傾向於更容易記錄消極刺激,而且還會繼續關注這些事件的趨勢。這種負偏性也稱為正負不對稱,這意味著我們感受到斥責的刺痛要比讚美的喜悅更強烈。這種心理現象解釋了為什麼不好的第一印象很難克服,為什麼過去的創傷會產生如此長的纏綿感。
  • 老年斑消除最好的方法 淡斑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特別是女人,到了40歲,有的人就開始長老年斑了,因為年輕的時候,新陳代謝快,可以將人體分多餘的黑色素給分解掉,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代謝功能減弱,人體就會出現黑色素沉澱的情況,表現在皮膚的表面,就是出現一個個的斑塊,也就是老年斑。
  • 怎麼消除肥胖紋 消除肥胖紋的方法是什麼
    而肥胖紋一旦出現以後,再想消除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找準方法才可能有效果。 肥胖紋是因為過度肥胖造成的,它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哪塊兒胖的厲害,哪塊兒的真皮層比較薄,就往往容易出現。而肥胖紋一旦出現以後,再想消除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找準方法才可能有效果。那怎麼消除肥胖紋?消除肥胖紋的方法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 治心之道與學至聖王 ——《荀子·解蔽》篇新詮
    ————————————————————————————————————————————《荀子·解蔽》以「解蔽」為篇名。就其內涵而言,解和蔽在認知之維分別包含認知的方法與認知的對象的意義,而無論是作為認知方法的「解」,抑或是作為認知對象的「蔽」,都無法脫離具有認知能力的「心」這一概念。與此相關,在「解蔽」的背後,荀子所關注的更為實質的問題,是人心的認識能力問題。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1]《性惡》荀子認為孝的起源與其性惡論立場非但不矛盾反而若合符節。人性固然是惡的,但是否放縱自性,是否選擇合於禮儀這一外在尺度卻取決於人的自由意志。人性本惡的邏輯支點是人與動物的相同。性善論的邏輯支點是人與動物的相異。荀子性惡的提出,正是從「化性起偽」的向度,從反面入路開出正面的花與果實——孝。在荀子看來孝一方面可以體現人與動物的相通之處。
  •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命觀
    正如荀子的「天行有常」的自然義,與心虛靜以知道的認知義,都承自老莊,只是「天」失去其形上性格,落在陰陽氣化中;而「心」之虛靜,也不再是超越的觀照,而落在平對的認知。故「天行有常」的現象自然,成了被治的對象,而「心」之虛靜認知,成了能治的主體。此開展出諸子百家間僅見之以認知心建構禮義法度,而將天地萬物與天下百姓納入體系中運作的客觀思考。
  • 影響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重複曝光、維持現狀和眼見為實
    因而在做決策的時候,清除地認識到自己可能有的認知偏見可以輔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文作者Isabel Hazan從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截取了影響我們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即重複曝光偏見、維持現狀偏見和「眼見為實」偏見。
  • 思維模型100:結果偏見一成功的人說什麼都對?
    為什麼成功人士使用的方法,到我們這裡就失效了呢?為什麼別人能成功,我卻不可以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下面來了解一個概念「結果偏見」,或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 《奔跑吧》李晨哭了的背後,是一場關於認知偏見的心理學實驗
    「定型化效應」的認知偏見,是關於「刻板印象」的考驗定型化效應又稱「刻板印象」,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定型化效應形成途徑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是與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接觸後,將這些特點固定化而形成;間接是通過資料和信息產生刻板印象,主要是對一些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 再看大秦帝國,李斯、韓非的老師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襪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這篇文章是有關荀子生平最早的比較完整的記載。他生在趙國,出名是在齊國。司馬遷說他「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
  • 總是覺得累,這樣下去不行,幾種方法來消除疲勞
    你還記得上一次感受到精神飽滿的一天是在什麼時候?大腦感覺清新的一天,我們的生活狀態是鮮活的,工作效率是卓越的,一切都充滿著美好和希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多成年人越來越頻繁地體驗到疲憊的精神狀態,因此有了春困秋乏、夏天打瞌睡、冬天來冬眠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們總是感到疲憊不堪,有時甚至認為自己的一生可能就這樣了。
  • 博人傳120集:博人及時出手,消除忍者偏見,大筒木浦式再次登場
    繼木葉丸戀愛篇章之後,博人傳就迎來了一個全新篇章。砂子的父親因為第四次忍界大戰中舍小我為大家的事情,對忍者充滿了偏見。博人沒有經歷過第四次忍界大戰,自然沒有發言權。不過他仍舊希望改變砂子父親的偏見。於是在第二天,博人離開的路途中,碰巧遇見了騷擾砂子他們的三個小混混。為了幫助砂子他們,博人再次返回,利用忍者的力量,徹底趕跑了幾個小混混,也成功消除了砂子父親的偏見。
  • 戰國 235 荀子的悲哀——他去趙國又發生了什麼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兩千多年以前,穿著寬袍大袖的一個白鬍子老頭荀子,站在大街上用這樣的一種節奏,來說自己的治國的理念。這跟今天在夜總會或者在演唱臺上的,那些歪戴著太陽帽,穿著運動衫,松松垮垮的褲子幾乎要從屁股上滑下來的那些年輕人,從性質上來說,那幾乎就沒什麼區別了。當然可能那白鬍子老頭荀子,不會做一些很奇怪的手勢,也不會把自己的屁股扭來扭去而已。
  • 獨樹一幟的荀子思想,學其一點讓你受用終身!
    在荀子的學術思想中,能高孔孟一籌的,首推「天人相分」的天道觀。《荀子·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直到漢代,大儒董仲舒還高揚「天人感應」的旗幟,且導引為時代文化的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