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你為什麼會有偏見?為什麼你會給人貼上標籤?

2021-01-09 五體啟示錄

看到文章的標題,一向崇尚平等的你或許會拍著胸脯保證:我就沒有偏見!

然而,在一項超過150萬美國白人參與的測試中,40%的人在測試前都明確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測試結果卻顯示,他們對黑人抱有無意識的偏見。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人為何會有偏見?

這是一幅很常見的所謂「視覺錯覺」圖

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這兩條線段是不一樣長的,下面的那根更短一點。

不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實際上這是兩根等長的線段,只不過是兩邊的箭頭方向給我們造成了錯覺。要驗證線段長度其實很簡單,量一下就知道了。

這張圖的意義在於,即使你在用尺子量過之後,知道這兩根線段等長的情況下,當你再次看到這樣兩根線段時,還是仍然感覺他們的長度是不一樣的。你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你的眼睛告訴你,這分明就是一長一短的兩根線段嘛;而你的理性告訴你,我知道這其實是等長的,因為我用尺子量過。

接下來,當有人再問你這兩根線段長度的時候,你會告訴他,這是等長的兩根線段——這說明你的意識經過一番「鬥爭」之後,理性戰勝了感覺。但即便如此,你的感覺仍然還是那種感覺,雖然你選擇了理性,但是你感受到了一種「強扭的瓜式的不舒服」。

所以,雖然你知道,同時也會選擇一個理性的認知結果,但是這並不改變你的直覺感受——很多時候,理性和直覺就是這麼擰巴的。

人類的思維模式可分為兩個系統,系統 1 和系統 2。

系統 1 是一個直覺經驗系統,而系統 2 是一個分析系統。系統 1 可以自主無意識運作,而且快速輕鬆舒適,佔用精力少,你完全沒有感覺,出於自主控制狀態;而系統 2 需要你對複雜的信息作出處理,並且進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費更多精力。

系統 1 負責產生直覺印象,做出快速反應;而系統 2 則負責抑制系統 1 產生的各種思維衝動,負責自我控制。系統 1 在運行的過程中,是受直覺支配的,是一種「啟發式」的,容易產生偏見。

那是不是說聰明人不會產生這樣的偏見,或者理性的人就不會產生直覺錯誤?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是人類思維普遍運行模式。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系統 1 的運行很快,同時又消耗的精力少,無需你用太多注意力,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可以進行。這對於我們平時生活還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直覺經驗判斷就是正確的,就足以應對我們的日常事務。

但是系統 1 確實也容易出錯,所以我們還有系統 2,我們要通過系統 2 來監督約束控制,不能簡單的讓系統 1 產生的印象在所有情況下直接作為我們最終的判斷和決策。

當你的系統 2 在控制系統 1 時,你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至少你需要用尺子去量一下),你需要質疑自己的判斷,你需要查找更多證據;即便如此,你可能還是無法說服自己的直覺,相信你系統 2 做出的判斷——當你的直覺遭到挑戰時,你會感到不適。儘管如此,在做一些重要判斷和決策的時候,還是應該儘可能的使用系統 2 進行分析,當自己的直覺遭到質疑時,最好還是應該接受理性的分析結果。

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產生直覺偏見,所以很多專業領域,為了克服這個錯誤,制定了一系列的專業流程和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專業原則」,來對從業人員進行約束。

什麼是可得性偏見?

當你和配偶因為誰幹的家務活更多而爭吵不休時,應該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某種可得性偏見,冷靜客觀地評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讓妻子和丈夫各自評估自己所幹的事佔所有家務的比例,然後將兩人的比例加起來,結果總是超過100%。

對此,一個簡單的有關可得性偏見解釋就是:

夫妻二人記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比記對方的清楚得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導致了對頻率判斷的不同,因此總覺得自己做的家務比對方多。

意識到自身存在的這種偏見,就應該將兩人的爭執歸因於自己,從自我開始檢討和反省。只要看到這一點,就足以緩和這種心理失衡的感受。

為什麼我們會給不同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

那些看似不存在的種族歧視、同性戀歧視等問題,其罪魁禍首都是人們的無意識隱性偏見。然而,隱性偏見還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謂的貼標籤。

類似的刻板印象還有:

老年人都很健忘;韓國人很喜歡把什麼都說成是他們的;男生數學好,女生數學差;女性駕駛技術普遍不如男性;老闆通常大錢很豪爽、小錢都很摳門;

刻板印象的使用也反應了人類擅長分類的思維,把具有共性的事物劃分至一個類別,當作同類對待會比較方便,也為我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當我們的思維同時自動激活某些刻板印象時,即使從我們身邊路過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陌生人,我們也能就著幾個標籤(如性別、年齡、身高、衣著等)得出一個複雜、豐富的認知。比如,從路人的衣著,我們可能可以推斷出這個人的收入水平、社會階層以及職業等。

隱性偏見能消除嗎?

既然隱性偏見有時會讓我們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那我們有辦法消除嗎?不幸的是,人們至今尚未找到消除隱性偏見的有效方式。但有數據顯示,隱性偏見能被較小的幹預行為削弱,重複進行適度的幹預,可能是消除這一認知錯誤的方法之一。

小結:再次感謝關注支持我的朋友,雖然人數不多,但你們是第一批最早關注支持的,感謝!請保持關注,五體啟示錄,後續將完整系統地、從實質上真正地為你解答釋疑,帶你進入全新領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負偏見?如何處理負偏見?
    批評往往比讚美有更大的影響力,壞消息往往比好消息引起更多關注。原因是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對我們大腦的影響更大。心理學家將此稱為消極偏見(也稱為消極偏見),它可以對你的行為,決策甚至人際關係產生強大影響。什麼是負偏見?負偏見是我們不僅傾向於更容易記錄消極刺激,而且還會繼續關注這些事件的趨勢。
  • 小吳心理學: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當你看見一個留著長發、蓄著鬍鬚的男子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此人極有可能是從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的;當你看見一個嘴裡叼著菸捲、說話十分粗俗的人時,你很可能會產生厭惡的心理,覺得此人極有可能是個無業游民、混混、流氓。
  • 偏見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暈輪效應: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偏見」在哪吒這兒有了最深刻的表現,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裡,包含了一個孩子對自身經歷、遭遇所有的無奈和不服輸。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用一種印象來概括一個人呢?「暈輪效應」殺傷力大,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把孩子的一生都壓垮了。
  • 偏見是怎麼產生的?
    一、偏見是什麼?偏見,就是,不管它是黑的或者白的,我就認為它是黑的。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不能認為它是白的?我想說,那就不是偏見了,偏執的認為一個事物向好,那是偏好。國語詞典中對偏見的解釋為:「不公平或固執的見解」。
  • 你知道誰最看不起你,對你有最大的偏見嗎?
    生活中,其實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偏見。 一方面,每件事都去搞清楚、每個人都去好好了解,這實在要花費太大的精力。另一方面,偏見可以讓我們有歸屬感。熟悉感會讓人產生歸屬感,總有和我們一樣的人。
  • 「被偏見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對偏見的定義是:人們一句有錯誤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敵對或負向的態度。分解到具體的生活中,大概也沒那麼生動和有章可循,大多數時候,不過是更為主觀,隨心所欲而已。我本來想寫的題目是「偏見是如何毀掉一個人的」,後來我想了想,沒有到達終點的人生,其實都談不上結果。不過,我終是要說,偏見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
  • 為什麼土著社會就不能有電線桿?偏見! 道不遠人
    為什麼土著社會就不能有電線桿,為什麼修車工人拉小提琴就能成為新聞,為什麼華人在美國電影中總是被戲弄的角色?反思史學希望取代或對抗的是缺乏反思性的歷史知識與相關史學,因此它只與這種史學有區分。這種缺乏反思性的史學,也是「威權史學」,產生於研究者自身的族群、國族、國家、性別、地域、社會階層等等認同偏見下。其研究目的在追求及爭論過去的「歷史事實」,並以這些歷史事實來合理化當前社會人群的認同與區分,這樣的「歷史」也受到權威群體的支持。
  • 一個人的偏見到底有多可怕?
    那些遭遇過偏見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你在大街上看到紋著花臂的大漢會不自覺的恐懼嗎?會在心裡想「這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嗎? 你路遇一個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的女生,你會想「這一看就不是什麼好女孩」嗎?
  • 領導幹部產生偏見的六大誘因
    【關鍵詞】領導偏見 第一印象 近因效應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都會遭遇領導偏見。從領導科學的角度看,領導幹部偏見是人際知覺在內在主觀動機與外界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誤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一種客觀現象。從性質看,領導幹部偏見既包括積極性偏見也包含消極性偏見。
  • 《偏見的本質》:什麼是偏見?它的本質是什麼?會造成哪些問題?
    什麼是偏見?偏見的定義是什麼?它和誤解以及歧視有什麼區別?先來看兩個問題:(一)川普曾指責墨西哥向美國輸出犯罪,稱墨西哥移民大多是毒販和強姦犯。這是不是偏見?(二)二戰期間,大多數美國人對納粹軍官懷有敵意。這是不是偏見?
  • 《傲慢與偏見》200年——偏見的本質
    1620年,培根出版《新工具》(NovumOrganumScientiarum),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四假相說」: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知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這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片面性認知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這是人們交往時由於語言概念的不確定而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知。
  • 電影《傲慢與偏見》,我所以為的你的傲慢,僅僅是我對你的偏見
    要是伊莉莎白不同意就斷絕關係,這個時候爸爸站出來了說「如果你嫁給他我就永遠不會見你」。無論什麼時候有一個家人站在你身後,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去強迫做你不想做的事情,絕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伊莉莎白和達西分不清楚倆人誰傲慢誰帶有偏見,兩個不同的階級能走到一起總是有多不易。一個獨立有主見,一個善良有魄力,但是更喜歡的是慈祥明理對二女兒有偏愛的父親。
  • 重溫《傲慢與偏見》:人人反對偏見,可現實人人都有偏見
    傲慢與偏見心理學上:有種偏見叫「刻板印象」,人們以信息為根據而形成對他人或群體的看法,尤其是判斷不了解的個體的時候,刻板印象可以使我們提高效率,而進行的歸類化簡化,但刻板印象有時會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判斷行為走向。
  • 傲慢與偏見的關係,《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女主角伊莉莎白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家裡,今年二十一歲,長相秀麗,身材勻稱,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達西先生,達西先生的出場招致了伊莉莎白所在鎮子上所有街坊鄰居的厭惡,因為他太高傲了,他用鼻孔看鎮上的每一個人,很少與人講話,有女士邀請他跳舞他都能無禮的拒絕。鎮上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自大,粗魯,品行不好的人。當然女主角伊莉莎白也有這樣的看法。
  • 對孩子怒吼︰你這個笨蛋!你給孩子貼的標籤正在悄悄毀掉你的孩子
    小雨是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有幾次考試成績不太好,媽媽就說你怎麼這麼笨呢?真是個笨蛋,沒用。久而久之,小雨仿佛就接受了媽媽的這個標籤定義︰我就是笨,努力也沒有用,改變不了的。於是再也不認真聽課學習了,導致成績越來越差,家長反而恨鐵不成鋼的說︰看,我沒說錯吧,你真是個笨蛋。
  • 12個認知偏見,讓你在狹隘的路上,越走越遠!
    光環效應意味著,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會影響我們對他們性格的看法。比如,我們覺得一個人很美,會下意識認為他很善良,從而接著認為該人可能很聰明。對單個特徵的感知,可以延續到人們如何看待該人的其他方面。物理外觀通常是光環效應的主要部分。被認為具有吸引力的人,在其他積極特質上的評價也較高。
  • 電視劇《拯救少年犯》:家長的偏見,毀了孩子的一生
    終於在有一天,女孩的媽媽站電線都纏繞在了自己的身上,剛好丈夫下班,他將電線接上電,打算看電視,殊不知,這電線的另一頭纏繞的是自己的妻子,妻子當場被電擊中身亡。丈夫要上班,小女孩被送到的姥姥家裡,由於姥姥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對小女孩的爸爸存在著偏見。
  • 《偏見的本質》:一本書讓你搞清「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偏見」的書面定義會更正式一些,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個是這樣定義的:「偏見是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僅僅是因為他屬於該群體,就被推定具有人們歸於該群體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偏見」如此普遍,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戈登·奧爾波特教授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中為我們詳盡地分析了「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 一路荊棘一條血路 蔡徐坤用《標籤》打破偏見與藩籬
    歲的蔡徐坤心智迅速成熟,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得自己掌握,他不再籤約公司,路再難自己走,因此,當他以個人練習生身份參加偶練,也自然而然的被輿論引導,大眾也不甚了了的情況下,片面的給他貼上「紅了就解約,沒有契約精神」的標籤。
  • 你對韓劇有偏見嗎?偏見使人盲目,錯過精彩
    你還看韓劇?你一個大男人,你是娘炮嗎?」大家在談起高質量電視劇的時候更多的會說英劇美劇,而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追美劇追英劇的人會有一種優越感,在聊起追劇時,他們總是看不起國產劇,當然國產劇質量普遍偏低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過這兩年來國產劇還是有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