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什麼是偏見?它的本質是什麼?會造成哪些問題?

2021-01-09 鬧市草廬漫讀書

什麼是偏見?偏見的定義是什麼?它和誤解以及歧視有什麼區別?

先來看兩個問題:

(一)川普曾指責墨西哥向美國輸出犯罪,稱墨西哥移民大多是毒販和強姦犯。這是不是偏見?

(二)二戰期間,大多數美國人對納粹軍官懷有敵意。這是不是偏見?

對於偏見最簡明的定義是「沒有足夠的依據,就把人往壞處想」,它包含兩個基本要素:毫無依據的判斷,以及由此而來的情緒(往往是負面的)。

所以(一)是明顯的偏見,(二)則不然,因為有大量證據表明,納粹集團將邪惡的政策作為官方指導思想,存在高危性,人們對其的敵意是合理的。

當然,「偏見」的書面定義會更正式一些,「偏見是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

偏見源於一種人類常見的思維謬誤「過度分類」,僅僅依據極少的事實就進行大規模的歸納,舉個誇張點的例子,比如你今天看見小林在吃青蘋果,明天看見他在吃黃瓜,就推斷小林喜歡的東西都是綠色的,這明顯就不合適。

但是「過度分類」未必形成偏見,如果你第三天發現小林在吃草莓,你恍然大悟,原來小林只是喜歡水果蔬菜,你修正了你的認知,之前你對小林的判斷就屬於「誤解」。

只有面對新知識依然不改變原來想法的情況下,這種判斷才算「偏見」,也就是你即使看到小林吃芒果、車釐子、石榴,你依然認為這些是特例,小林就是喜歡綠色,這就是偏見。

再誇張一點,你不光斷定小林喜歡綠色,趁強行把一頂綠色的帽子扣在他頭上,這就屬於「歧視」了——「歧視」是在行為上表現出偏見,它是一種負面行為,造成了比偏見更為直接和嚴重的社會後果。

對「偏見」產生的負面行為,根據危害程度可以分為以下五類,危害依次遞增:

(1)仇恨言論:大部分人會公開談論他們的偏見

(2)迴避:以造成不便的代價,迴避受偏見的群體中的成員

(3)歧視:持有偏見的人,積極地區別對待受偏見的對象,並對該群體造成傷害

(4)身體攻擊:在情緒激化的情況下,偏見導致暴力行為或準暴力行為

(5)種族清洗:以納粹為代表,偏見的暴力表達的終極形式

雖然大部分的偏見行為都停留在前兩層,但是一旦到了歧視,再過渡到下一層往往也不會很難,一旦有一些情緒激化的「爆點」,很容易惡化到後面幾層,大家可以想想「抵制日貨」造成的一些行為。

鑑於偏見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偏見,正視它可能造成的危害,避免被煽動,最終能夠某種程度上及時發現,並減緩偏見行為惡化的趨勢,這也是我們研究《偏見的本質》的目的。

關注@鬧市草廬漫讀書,陸續解鎖與「偏見」相關的知識。

相關焦點

  • 《傲慢與偏見》200年——偏見的本質
    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裡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面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在這樣優厚的歷史條件下,現代心理學領域對傲慢尤其是偏見的專門研究著作之少就更令人好奇。事實是,自從美國心理學家歐珀特(GordonAllport)1954年出版《偏見的本質》(TheNatureofPrejudice)以來,很少有學者再對此歸納和總結。
  • 《偏見的本質》:一本書讓你搞清「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要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先要搞清什麼是「偏見」,對於偏見最簡明的定義是:「沒有足夠的依據,就把人往壞處想」,它包含兩個基本要素:毫無依據的判斷,以及由此而來的情緒(往往是負面的)。既然如此,我們來看看兩個問題:(一)川普曾指責墨西哥向美國輸出犯罪,稱墨西哥移民大多是毒販和強姦犯。這是不是偏見?
  • 《傲慢與偏見》寫的不是愛情,而是人性的本質
    為什麼《傲慢與偏見》會成為經典?《傲慢與偏見》寫的不是愛情,而是人性的本質,達西和伊莉莎白的愛情,其實更多是理想的選擇,達西的收入讓他擁有選擇婚姻的自由,而正是伊莉莎白的舅舅讓達西明白,伊莉莎白其實懂得如何經營婚姻,這才讓他下定決心去追求。
  • 虛構之偏與現實之見:理解偏見
    然而,虛構的恐懼能夠造成真實的痛苦。 群體間的對立和仇恨並非什麼新鮮事。而科技拉近了群體之間的距離,使它們的關係無法維持原本舒適的狀態。俄國不再是一個位於遙遠草原上的國度,它現在就在我們眼前。美國與舊世界間的距離也不再遙遠,「第四點計劃」、電影、可口可樂及其政治影響力使它變得近在咫尺。一度由山川河海阻隔的國家如今暴露在彼此面前。
  • 什麼是負偏見?如何處理負偏見?
    心理學家將此稱為消極偏見(也稱為消極偏見),它可以對你的行為,決策甚至人際關係產生強大影響。什麼是負偏見?負偏見是我們不僅傾向於更容易記錄消極刺激,而且還會繼續關注這些事件的趨勢。這種負偏性也稱為正負不對稱,這意味著我們感受到斥責的刺痛要比讚美的喜悅更強烈。這種心理現象解釋了為什麼不好的第一印象很難克服,為什麼過去的創傷會產生如此長的纏綿感。
  • 反向跟單——結果偏見
    結果偏見:二八定律我們現在已經熟悉了,但是大部分人卻在它的背後藏著一個隱形的推手,不斷地給它做鞏固,這個推手就是結果偏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結果的時候,我們會主動的給它歸納出一個原因,並且認為呢,這個原因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唯一原因,我們就開始各種學習和模仿,覺得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同樣的成功。就好比我們看到了一個學霸,不斷的在刷大量的練習題,我們就會認為刷大量的練習題就能成為學霸,然而你怎麼知道學霸在私下沒有請私教呢?那麼我們金融界學霸是誰呢?就是我們上面講過的股神巴菲特,我們普通投資者和巴菲特的區別究竟在哪?
  • 電子書下載|《傲慢與偏見》《逆流》《貧窮的本質》《日本的細節》
    ▼【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類型:小說豆瓣評分:8.9內容簡介| 本尼特先生有五個寶貝女兒,本尼特太太為她們的婚事操碎了心。新來鄰居賓格利多金且帥,在一次舞會上,對本尼特家美貌的大女兒簡一見鍾情。於斯曼借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詮釋了他的頹廢美學,斬斷了和自然主義文學的聯繫,奠定了19世紀邪典之作的地位……▼【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類型:經濟學豆瓣評分:7.6內容簡介| 他們曾被說成是白人的負擔,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
  • 《弟弟的丈夫》:傲慢、偏見與反思
    麥克的到來激發了天真懵懂的女兒無盡的好奇,迫使彌一在女兒無數令人噴飯的問題中重新認識生活,重新思考什麼是偏見、哪些是誤解、又是誰再製造社會不公,甚至延伸到下一代教育的問題。電視劇輕鬆幽默,電影畫質明麗而和諧,溫馨日常中透露著對深刻社會問題的人文關懷。這部連載在日本同性向漫畫雜誌《月刊ACTION》的漫畫,較作者以往其他作品來說堪稱「小清新」。
  • 傲慢與偏見?
    上篇我們提到中國的婚嫁制度以及所涉及的金錢,其實外國的婚姻也類似,有很多經濟上的考量,比如《傲慢與偏見》,這部通俗的經典小說,也包括它的姊妹篇《理智與情感》。作者簡·奧斯汀出身於一個十八世紀英國小鄉紳家庭,婚嫁是那個階層女孩人生的重頭戲。藝術來自生活,她的小說也描述了她最熟悉和擅長的生活。班納特先生總是很冷漠,可能他一直後悔年輕時娶了漂亮但輕浮的太太。
  • 電影《傲慢與偏見》,我所以為的你的傲慢,僅僅是我對你的偏見
    無論什麼時候有一個家人站在你身後,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去強迫做你不想做的事情,絕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伊莉莎白和達西分不清楚倆人誰傲慢誰帶有偏見,兩個不同的階級能走到一起總是有多不易。一個獨立有主見,一個善良有魄力,但是更喜歡的是慈祥明理對二女兒有偏愛的父親。
  • 《傲慢與偏見》書評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的推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達西改變了自己的傲慢,伊莉莎白也消除了自己對他的偏見,一對曾因傲慢與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作者簡·奧斯汀通過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展現了故事中人物的多重性格,透視出人性的複雜。整本書讓我最有感觸的有二個細節。
  • 我們對別人的偏見是怎麼形成的
    然而,刻板印象和偏見卻有本質的不同。刻板印象主要是認知方面的,偏見作為一種態度具有更複雜的結構,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構成。人類是「認知吝嗇鬼」,類屬化是我們簡化對世界認知的有效途徑。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人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解釋和預測他們的行為,但這種簡化的認知方式常常是產生偏見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類屬化本身並不是偏見,但它為偏見提供了某種認知基礎。
  • 零售的本質是什麼?從商品流通說起
    作為一名行業觀察者,一方面,從行業的角度講,我很樂於、也很希望看到這個行業在各種形式上的不斷變化創新,讓它變得絢爛多姿 ;然而,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講,我又總是在擔憂,因為很奇怪的一點是,很少有專門去討論行業未來不變的有哪些、是什麼?
  • 12個認知偏見,讓你在狹隘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是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注意力都是一種有限資源,我們無法在形成思想和觀點時,有效評估所有的細節和事件,因此,有限的信息形成的慣性偏見,會侵蝕我們的思想,並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可以說,認知偏見本身無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它的形成原理,以及是如何在左右我們的思想,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認知偏見造成的損失。1.
  • 請問你的偏見是什麼?
    最後體現出來的,從外部角度看,都可以說是某種偏見。換言之,我比較悲觀的認為,每個人都是偏見的宿主。例如,當你感到不合理、不公平、不如意的時候,應該批判、鬥爭、以求改變,還是妥協、順從、以求適應?你的偏見(主要源於自身利益或經歷)將會決定你最基本的選擇,並且在潛意識裡讓你多少有一點鄙視和你做出不同選擇的人。
  •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提起《詩經》您腦海裡可能馬上會浮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甜美,也可能會有「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的唯美,更或者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悲愴。這些概念是屬於我們教育體系下的泛認知,我們要理解《詩經》,就一定要搞定一個小、初、高教育不會回答你的問題:什麼是詩歌?詩歌有什麼用?詩人又有什麼用?
  •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你為什麼會有偏見?為什麼你會給人貼上標籤?
    看到文章的標題,一向崇尚平等的你或許會拍著胸脯保證:我就沒有偏見!然而,在一項超過150萬美國白人參與的測試中,40%的人在測試前都明確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測試結果卻顯示,他們對黑人抱有無意識的偏見。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人為何會有偏見?
  • 傲慢與偏見的關係,《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是相伴而生的。達西為什麼會那麼傲慢?因為他出生在一個十分富貴的家庭,受過很好的教育,有過人的學識與能力,而且為人正直。所以他就對那些在這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產生了偏見。也可以反過來說,因為他對在這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有偏見,所以他變得傲慢。從這個角度講,傲慢與偏見這兩件事情是相伴而生的。而且他的傲慢還招致了他人對自己的偏見,所謂自食惡果就是這個道理。
  • 一個人的偏見到底有多可怕?
    偏見是什麼? 你身邊發生過哪些關於偏見的事嗎? 你對別人有過偏見或者你有遭遇過偏見嗎? 那些遭遇過偏見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你在大街上看到紋著花臂的大漢會不自覺的恐懼嗎?會在心裡想「這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嗎? 你路遇一個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的女生,你會想「這一看就不是什麼好女孩」嗎?
  • 能量與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會由溫度高的地方流向溫度低的地方。但在這裡的流,並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流,而是以極快的速度擴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大爆炸。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根本就不存在物質。一切物質其實都是一種錯覺。是巨大的能量在極小的空間內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引力及斥力,從而給你造成的一種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