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咱們聊點兒輕鬆的話題。上篇我們提到中國的婚嫁制度以及所涉及的金錢,其實外國的婚姻也類似,有很多經濟上的考量,比如《傲慢與偏見》,這部通俗的經典小說,也包括它的姊妹篇《理智與情感》。作者簡·奧斯汀出身於一個十八世紀英國小鄉紳家庭,婚嫁是那個階層女孩人生的重頭戲。藝術來自生活,她的小說也描述了她最熟悉和擅長的生活。班納特先生總是很冷漠,可能他一直後悔年輕時娶了漂亮但輕浮的太太。他們有五個女兒,三個都像她們的媽媽,神經敏感,吵吵鬧鬧,但好在還有簡和伊莉莎白,讓她們的父親稍稍有些寬慰。當然,最終她們的母親很開心,五個女兒都嫁出去了。有的嫁給了愛情,有的嫁給了金錢;有的幸福美滿,有的揮霍無度;有的滿足,有的炫耀,有的抱怨……反正跟今天的婚姻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因為要寫這篇,我又找來小說看了兩眼。我發現了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好像看得很著急(因為要趕寫這篇文章),不能像以前一樣靜下心來讀他們的對話,揣摩他們的心思了。瀏覽過一段,總有一種總結中心思想的衝動,要是我上高中的時候有這覺悟,可能語文也多考幾分。當然,經典還是經典,這是毋庸置疑的,可能我被學術八股文練廢了吧——總想著起一個一眼看到結論的題目,總想著用最少的字說清楚事情,就像我直爽、坦白的性格一樣。也許這樣可以少花點雜誌的版面費吧。《傲慢與偏見》的對話裡儘是戀愛中的男女相互試探、揣摩的小心思,另一篇看得很著急的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這白流蘇和範柳原更是情場老手了,白流蘇曾經的婚姻經驗讓她對這些暗示、試探更加駕輕就熟,「好像誰一主動就輸了一樣」,倒是戰爭成就了這對鴛鴦,也就是題目「傾城之戀」吧。愛情是文學藝術永恆的主題,人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去做這件事情,這有什麼意義呢?根植於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進化心理學,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點。《自私的基因》一書提到,基因的「目的」就是延續和傳遞,當然這是無意識的,只是基因經由自然選擇保留了下來而已。基因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它的「目的」,比如,基因聯合起來,指揮形成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生存機器,聯合對抗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整體更好地保留下來。但機器會老化,於是基因通過生育的方式實現機器的新舊迭代,從而世代保留基因,並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同的組合、突變等方式,實現機器的優化。
於是,圍繞基因的延續,進化心理學對很多行為的解釋都指向了生育,即生育是個體存在的「目的」。比如,生活史理論就是探討生物體為在不確定的環境裡保留基因,在當下生育和將來生育(現在成長)之間如何分配資源的問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生活史策略。生活史策略的另一方面是如何在多生(低存活率)和少生(高存活率)之間權衡。也比如擇偶問題,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容貌還是身材?而女性又更看重男性什麼?還比如,為什麼男性更不能容忍女性身體的不忠,而女性更不能容忍男性情感的不忠?因為在養育行為中,男性更看重他獲取的物質給到了自己的孩子(即傳遞的是自己的基因);而女性在養育後代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來自男性的物質支持,情感的忠誠可以帶來物質的安全感……當然,這只是進化心理學的觀點,我上學的時候在這方面也沒有太多積累,只是覺得這個觀點的關注點可以部分解釋「愛情是文學藝術的永恆主題」。突然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上學的時候盡學著練數錢了,哎,真俗。其實也沒多少錢讓我數,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當然,就像《傲慢與偏見》這本小說所要表達的一樣,「只考慮金錢的婚姻是不明智的,不考慮金錢的婚姻也是愚蠢的」,婚姻是情感、是文化、也是一種經濟安排。所以,你為孩子準備好了婚嫁金嗎?當然,教育也是給女兒最好的嫁妝之一。歡迎選購我司「童鑫閃耀」和「招盈年年」年金產品。
「童鑫閃耀」
「招盈年年」
快找我選購吧。
胡蝶,微信:hd18810104097
參考文獻:
Dawkins, R. (2006).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arns, S. (1992). The evolution of life histori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