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世上苦人多」——追憶妙老
作者:曾全民
今年是妙湛老和尚百年誕辰,我懷著一顆深深的虔敬之心,回憶起當年與妙老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切仿佛昨日之事歷歷在目,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妙老一生愛國愛教,致力於佛教事業的恢復和發展,為弘揚佛教文化、興辦佛教教育、培養愛國愛教僧才,為開展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恢復寺院,致力於僧伽教育和慈善事業
我與妙老相識於1979年。那是一段非常艱辛的歲月,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國民經濟落後,百廢待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家「撥亂反正」,落實宗教政策,全國各大名山古剎逐步得到重建和開放,南普陀寺也不例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妙老積極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維修寺院,恢復宗教活動。在廈門市人民政府和市宗教事務處的關心和支持下,南普陀寺逐步得到恢復和重建。為了建設寺院,妙老曾多次外出籌集資金,在他老人家85歲高齡時,還不顧年邁帶病前往香港募捐。在他的努力下,南普陀寺從破舊不堪的道場一天天地發展起來,從小到大,從舊到新。原先的演武小學變成了現在的閩南佛學院,瓜果地變成了現在的慈善基金會,般若池變成了現在全國著名的禪堂,五金廠變成了現在的普照樓。經過妙老多年的辛苦創業,南普陀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貌一新,道場莊嚴,遠超從前的規模,寺院的建設和佛教事業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為紹隆佛種、弘揚佛法,妙老一方面維修寺院,一方面努力培養佛教接班人。妙老常因辦佛學院的事,吃不好、睡不著。在妙老的多方努力和精心準備下,1981年春,復辦了由弘一法師和瑞今法師創辦的佛教養正院。1984年底,經福建省宗教事務局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市宗教事務處的審批,復辦了閩南佛學院。1985年5月17日,閩南佛學院舉行復辦開學典禮,妙老兼任院長。通過正式考試招生,首屆招收男女出家二眾學員160人,男眾部設在南普陀寺,女眾部設在萬石蓮寺。閩南佛學院二十多年來,為佛教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僧才。
行願無盡,為善最樂。妙老經常告訴我們:「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人,我們佛教徒應多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老人家多年的夙願終於在佛菩薩慈光護佑加持下實現了,1994年12月14日,中國第一所佛教慈善機構——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妙老兼任會長。基金會在妙老的領導下,本著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在賑災扶貧、救死扶傷、助學助教、放生護生、印經結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讚譽。
由此可見,妙老有著超人的智慧和過人的遠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就決心致力僧伽教育和慈善事業,這是佛教能立足於社會、長盛不衰的二件大事。文革十年浩劫,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和迫害,妙老被迫脫去僧服換上中山裝,但在他心中卻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以其堅毅的性格,忍辱負重,嘔心瀝血,一路艱辛,堅持信仰,弘揚佛教精神,才有今日閩南佛學院的盛名和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輝煌成就。
二、慈悲包容,待人處世堪稱楷模。
妙老一生省吃儉用,修福惜福,對生活從不計較;待人總是熱忱誠懇,和藹慈祥,無論對什麼人,都一視同仁、樂於相助。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委會,妙老擔任管委會主任,主持管委會全面工作,我任副主任協助妙老工作。那段時日,妙老和我們一起勞動,同桌吃飯,同甘共苦,其樂融融。每天早上上班前,他同我們一起打掃環境衛生,至今我們仍把這一優良傳統延續下來。寺廟原有一些田地,妙老平時就和我們一起下地播種收割,採芋頭、挖地瓜、收水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恢復寺院建設。寺院在恢復初期經濟困難,一方面我們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另一方面為了節省開銷,妙老經常帶領我們幫忙基建工地搬磚運瓦,拉渣土、挑沙子、水泥等等。
妙老對企業的經營工作非常關心和支持,他親自參加研究普照樓的設計方案和建築風格,並請虞愚教授等一起為新建的素菜館及各餐廳命名。每次素菜創新,他都親臨現場指導點評。對於新員工,妙老也是關心備至,總是領著他們從天王殿一直走到藏經閣,介紹寺院的歷史;還經常手把手教新員工包茶葉、打算盤等經營技能,讓每一位新員工感受著父輩般的溫暖。以前每年的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而市面上的月餅只有葷的沒有素的,為了方便出家僧眾和佛教信徒,妙老就建議我們自己做素餅。後來我們派人去學習,研製出現在已經深受大眾歡迎的素餅,這還得感謝妙老的提議才有素餅今日的成績。以前,海會樓的經營業務只供應午餐,後來,妙老覺得信眾和遊客來朝拜用餐不方便,便提出海會樓要對外全日營業,可見妙老的慈悲之心。有一次,海會樓餐廳要布置書畫,我請教妙老要寫什麼,他便建議寫:「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大丈夫不可無此度量;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裡流,大丈夫不可無此氣慨。」顯現出妙老不凡的氣度,堪稱佛教僧團中的典範。
三、實踐佛理,人格魅力成為精神財富
記得有一次準備接待貴賓,我與妙老走到大悲殿,我請教妙老有關太虛大師撰寫的聯句「普門無定相慈悲濟物即觀音」的意思。妙老說:「慈悲為懷是大乘佛教精神的中心,是一切菩薩道的基礎。慈就是給眾生安樂,悲就是為眾生拔苦。什麼是菩薩?做好事就是菩薩,雷鋒就是菩薩,周總理就是大菩薩,我們要有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盡我們能力為社會、為大眾做好事。」妙老的片言隻語深深地感動了我,那高深的佛理經他點化被闡釋得如此透徹、簡而易行。他是這樣闡釋佛理,也是這樣實踐佛理。有一天晚上,妙老和我在海會樓走廊等客人時,我問妙老:「觀音聖誕,人流擁擠,當時大殿為什麼沒有建大一點?」妙老顯得很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想到佛教有今天這麼興盛,前人更是想不到,只有今天改革開放,國家強大,社會安定,佛教才能興旺。」足見妙老對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衷心擁護。他還經常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抓去坐牢的現身說法來教育員工要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在與他相處的多年裡,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我,使我受益匪淺。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客有一個傳統習慣,來寺廟朝拜就得放鞭炮。妙老怕影響佛學院上課,經常親自出來勸導香客,耐心向他們解釋。最後在妙老的努力下,香客們才慢慢改掉了這一習慣,還寺院和佛學院一個寧靜的環境。可見妙老是多麼愛我們的寺院,更愛我們的莘莘學子們。妙老還常常告誡我們要有愛心,要幫助有困難的人。他80多歲高齡時,還經常隻身出遠門,我對他說:「你要帶個侍者,出門好方便照顧。」他說:「我自己行,不要多浪費。」他就是這樣把節省下來的路費都用來做慈善事業。在他臨終之際還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言,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任時光飛逝,鬥轉星移,不變的是妙老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他將永留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無限的景仰與緬懷。
2010年11月12日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