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洪忠 圖源/網絡
五、漢水為宗姬巴國,戰國時期廩君走向巴國前臺,崇白虎是巴人的主要圖騰信仰。
在漢水流域巴國的定性上,《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鄧少琴先生認為,巴國王族,即學術界所盛稱的宗姬之巴,亦即《左傳》、《史記》以及《華陽國志·巴志》等史籍所敘錄的巴國。段渝先生認為,巴人不等於巴國,先秦只有一個巴國,即周武王所分封的宗姬巴國。宗姬是巴國的王族即統治者,而史籍所載的巴地八族以及廩君蠻,則是居息在巴國境內的屬民。宗姬與周同宗,在班輩上低於武王,在同宗關係的龐大血緣紐帶中居於子輩。由於早已別為氏族,故對武王來說。屬於子族之列,因其分封於巴,故稱巴子。巴謂國名,子謂子族,此即宗姬稱為巴子的由來。楊銘先生認為,《左傳》昭十三年(前529年)有「巴姬」為楚共王妾,證明當時巴國的王族或貴族中確有姬姓。安康文化學者丁文認為,漢水之巴即姬姓之巴、宗姬之巴。宗姬之巴最初的分封地在陝南漢陰地區,即今安康一帶。「宗姬之巴」在漢水流域活動歷史長達500多年。
在我看來,西周至春秋時期,巴國為宗姬巴國,到戰國時期,廩君巴人走向巴國政治舞臺中央,「昔廩君浮士舟於夷水,據捍關而王巴」,也許是對此的真實寫照,從安康、涪陵、羅家壩、城壩等地出土的虎鈕錞於,將威猛的白虎置於錞於上部,便是廩君「王巴」的最好例證。
在漢水流域巴人圖騰信仰上,目前存在爭論,巴人既有以蛇為圖騰的巴蛇之巴,也有以白虎為圖騰的白虎之巴。《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廩君為白虎巴氏的始祖,漢南平利縣中皇山東部有白虎山、白虎巖,安康市境內「白虎廟」遺址眾多,有的至今香火不絕,簡稱「白廟」的遺存地名比比皆是。《蠻書》:「巴氏祭其祖,擊鼓為祭,白虎之後也。夷事道,蠻事鬼。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槃瓠(盤古)、白虎之勇也。」
從安康考古發掘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器物最具標誌性的的是虎鈕錞於和巴式劍。虎鈕錞於為巴人戰國時期使用的軍樂器,其形狀象一個倒置的桶,從上往下分為虎鈕、圓盤和器身三個部分,整個器物的橫截面為橢圓形。虎鈕錞於在安康漢濱區五里舖有發現。巴人的典型武器是「巴式短劍」,長約五六十釐米。雖然川渝湘鄂出土有巴式劍,但與安康出土的巴式劍比起來相對檔次較低,說明安康的巴文化更為原始。安康巴人器物出土地點有白河縣清風溝、冷水街,紫陽縣石壩鄉何家梁、白馬石、宦姑灘,漢濱區的老嵐河口、茨溝、灞河的崖墓等。
巴人生活過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虎的環境,這在古籍《山海經》、《漢書》《華陽國志》《南齊書》《蠻書》《談苑》《虎薈》等古籍中都有記載。直至清初,這裡山深林密,經常有老虎出沒,虎食人的事經常發生。甚至有些市鎮每至薄暮,虎遊於市,驚怖街衢,傷及人畜。康熙五十一年(1712),西鄉知縣王穆懸賞重金,募虎匠數十人,人山林撲殺,三年之間,即殺虎六十四隻,虎患才息。安康清代著名詩人劉應秋作有組詩《猛虎行》。清康熙中葉興安(今安康)知州王希舜鑑於安康城東北琉璃溝「有虎矯矯,白晝噬人,阻絕行旅」委郡幕魯仁採寫《祛虎文》四處張貼,虎果然「負子渡河遠遁」。(清·康熙《興安州志》)虎與巴人關聯度一直很高,這就難怪古代巴人以白虎為圖騰,自認為是虎之族,以虎為崇敬對象,自稱「虎人」。虎巴遺物有殷商時期的虎紋空首青銅鉞,西周時期的《史密簋》銘文「盧、虎會」,戰國時期的虎鈕錞於、虎紋戈、虎形提梁等,確證了文獻記載的「虎之首帥在西城」。
安康自古以來就有與「虎」有關的文化習俗,多處發現過畫像磚「人射虎」,民間生活中流行的幼兒「虎頭帽」、「虎頭鞋」,建築用的「虎頭瓦當」,自是巴人崇拜白虎文化的遺存。安康發現的畫像磚及許多器物,上繪虎形,皆精瘦修長,與棲息於陝南的金錢豹有些相似,安康的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東三峽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或謂之「巴山虎」,是古代四川巴人的圖騰,亦皆精瘦修長。「西城虎」和「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無二致,這足以說明,陝南漢江中上遊曾是古代巴人的方國。
在安康境內還居住著賨人,是一個古老民族,諸書又稱「白虎夷」或「板楯蠻」,是巴國重要組成部分。鄧少琴先生《巴史新探》說:板楯即木盾,是一種武器,又稱彭排或彭旁,使用這種武器的民族,遂被稱為板楯蠻或彭人。所居之地,多有以彭為之水名、地名。鄧先生還舉例說:自今川東北城口縣北至陝南紫陽縣注入漢水的任河,就是《水經·沔水注》之彭溪。《水經注》云:「漢水又東逕直城南,歷漢陽潕口而屆於彭溪龍灶矣。」在紫陽入漢之彭溪與在谷城入漢之彭水,即今漢水中遊一地都是彭人所據,已擴展到漢中東部、四川北部以及鄂西北的廣大區域。
四川盆地在夏商、西周時代只有「蜀」而無「巴」。從文獻研究來看無論巴從何處來的,總是在後來東周時才進入四川盆地的。童書業先生認為:《左傳》所記巴欲與鄧為好,鄧在今河南鄧縣;又記巴圍鄾,鄾在今湖北襄陽北;《戰國策》記「漢中之甲,輕舟出於巴」,是巴國應在漢水流域的明證。今陝南有大巴山脈,故川陝間為「巴族之巢穴其後」,其後為秦楚所迫而南遷。蒙文通先生說:「常氏《巴志》說:『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的疆域,只能說是巴為楚所侵後為秦所滅時的情況。」
我的結論:巴人早期發源於山西淮水流域,屬大皞族群後裔,從三皇五帝到夏、商代初期,巴人及巴方(國)仍在淮水流域。商代晚期受武丁王攻打戰敗而向漢水流域遷徙,在巴楚聯合和攻伐中,從漢水流域遷徙到峽江和清江流域。戰國時期,巴國被楚國所逼,只好將其活動中心轉移至長江三峽和川東地區,最後遷都閬中,被秦國所滅。
最後說明,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段渝先生的《巴人來源的傳說與史實》、楊銘先生的《巴人源出東夷考》,陝西安康學者丁文先生的《論安康的文化本原兼談文化自信》、黃鎮山先生的《巴國正史》、杜文濤先生的《巴文化與嵐皋》等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漢水流域巴人探源(一)
漢水流域巴人探源(二)
漢水流域巴人探源(三)
漢水流域巴人探源(四)
【作者簡介】: 羅洪忠,四川省渠縣人,1966年7月8日生,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工程兵學院、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大學本科學歷,曾在軍師級機關、《戰旗報》社駐藏記者站、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西藏人文地理》雜誌等單位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理事、西藏當代文化名人,報告文學作家,人文學者,著有《邊陲墨脫》《蓮花遺夢》等個人專著15部,已出版12部。羅洪忠四獲國家級優秀圖書獎,其作品參加歐、美、日等國外大型圖書展,進入光明日報社最具學術價值圖書排行榜,其書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也是我國採風珞巴族、門巴族村莊最多、著述最多、獲獎最多的一名文化學者,在倉央嘉措、嘎朗王朝等文化研究領域有獨創性研究成果。
打造文旅傳播第一平臺
策劃/發布:賨花寨新媒體平臺
總策劃:楊森林 黃河
主編:楊曉玲
圖文原創 視頻製作/發布 項目策劃
/項目發布/項目招商 活動策劃 影視策劃/
製作 媒體傳播/媒體公關 圖書出版
歡迎投稿,歡迎恰談合作
聯繫人:楊曉玲
聯繫電話:15182867576(微信同號)
QQ郵箱:823554397@qq.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