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一轉眼,時下最流行的手遊已經不再是王者榮耀,而是「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的「大逃殺」類遊戲。火爆的「吃雞遊戲」背後,反應的是人性。
時代變幻莫測,人性也一樣一座荒島,一群玩家,各種武器,最後只有一人生還,這就是所謂的「大逃殺」模式。而在影史上第一個開這個腦洞的,就是日本的這部同名恐怖電影《大逃殺》。
2000年該片在日本公映,創下了31.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4億)的票房佳績,十年後,導演深作欣二之子深作健太監製完成了3D翻拍版的《大逃殺3D》。
除了渲染恐怖和血腥的「暴力美學」,《大逃殺》還可以勉強算作是一部「反烏託邦」題材的電影,畢竟小島上的殺戮只是表象,真正的罪惡來源於島外的變態社會。但和後來的《飢餓遊戲》三部曲不同的是,對於外面世界的描述,導演只是一筆帶過,因此這奇葩的世界觀難免讓人略感疑惑。
日本真是一個特別喜歡「自黑」的民族,在這部電影的設定裡,日本經濟在新世紀陷入了大蕭條,失業率超過了15%,全國有80萬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簡稱BR法案出臺了。
BR法案的重點就是,每年隨機地從全國的初中3年級中選出一個班,把學生們送往荒無人煙的孤島,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只留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美其名曰,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
雖然聽上去很扯淡,但電影裡的設定就是這麼殘酷。在試圖反抗的男生被項圈當場炸死之後,少男少女們只有乖乖地拿起武器……
被迫殺人已經讓人崩潰,更加殘酷的是,對象不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而是相處了三年的同學。這其中有閨蜜,有知己,有暗戀對象,甚至還有好幾對情侶。
遊戲剛開頭,秉性純良的女生小川櫻就把武器包砸還給了主持遊戲的北野老師,選擇和男友倉元洋二一起跳海自殺。
但活下去畢竟是人的本能,在絕境的壓力之下,人性就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有些人依然彼此信賴,試圖尋找和平的解決方案;有些人失去了理智,陷入了盲目的恐慌;有些人則像是被釋放了的惡魔,嗜殺成性。
還有一群關係不錯的女孩子,抱團取暖守在一座偏僻的燈塔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細微的猜忌逐漸蔓延成了巨大的黑洞,吞噬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最後免不了互相殘殺、同歸於盡的命運。
故事的結局倒是頗為正能量,在轉校生川田章吾的幫助下,開局手拿鍋蓋的男主和善良的萌妹子未殺一人成功逃離,這恐怕是導演留給這個野蠻故事的最後一絲溫柔吧。
人生就是一場遊戲
面對這樣的困境,你又會如何選擇?看了這部電影,每個人心中都該留下一個問號。
荒謬的殺人遊戲背後,導演想要控訴的是日本社會的殘酷競爭。雖然現在霓虹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但現實中無形的壓力依然在蠶食日本人的心理健康,這使日本一直高居全球自殺率排行榜前十位。
反觀中國社會,我們的教育何嘗不是一場激烈的搏殺?從幼兒園入園、到中考、高考,再到考研,每一次考試都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好不容易脫穎而出進入職場,你會驚喜地發現,學校裡的那些競爭不過是溫室裡的小考驗,在社會的角鬥場裡,遍布著各種陷阱和暗器,而且不會再有人對你手下留情。
當然,這樣的「叢林法則」只是社會競爭的一個極端表現,也是成為一個現代人必須要承受的代價。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讓多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包容。如今,只要生活過得去,你完全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不求上進」的死宅。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潮曾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盛行,並且成為了當時知識界的主流思想,深遠地影響了之後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弱肉就該被強食?
19世紀中葉,伴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在海外開疆拓土,英國的斯賓塞等人提出了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試圖為帝國主義正名。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核心觀點就是,在自然界「適者生存」的達爾文進化理論,在人類社會同樣普遍存在。因此,落後的文明必然會被先進的文明所淘汰,落後的種族則應該屈從於先進的種族。
「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盛行,讓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有了理論上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正當性。之前的人類歷史似乎也在證明,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是一條弱肉強食的食物鏈。「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滿清政府何嘗不是靠武力徵服了漢人。
時過境遷,到了1840年,清朝已經走向了衰敗,而在大洋彼岸的大不列顛,民主的英國議會經過激烈辯論,最終以9票之差通過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
1861年,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雨果寫信說到,「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我們歐洲人自認為是文明人,而中國人是野蠻人,可這就是文明人對野蠻人的所作所為。」
然而,雨果微弱的聲音並不能扭轉中華民族的厄運,1894年甲午海戰慘敗於日本後,一時間,亡國亡種的民族危機感空前高漲。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落後就要挨打」成了印在所有中國人心底的烙印,一直延續至今。
1897年12月,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天津出版,頓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全新思想讓中國的知識界醍醐灌頂,胡適先生由此取了筆名,並在留洋回國後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他不僅倡導白話文,而且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
雖然胡適終身信奉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弱肉強食的世界局勢和內憂外患的國情,讓「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潮在國內大行其道,連我們的胡博士也無法免俗。
這股風潮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思想將「社會達爾文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希特勒堅信達爾文進化論是真理,通過繁育優等人種,消滅低端的猶太人,世界會把他當成推動人類進化到高級階段的救星。
二戰勝利後,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反思和抨擊逐漸成為了全世界的共識。但一切並未結束,美國對黑人的種族隔離制度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直到今日,美國社會依然存在種族歧視現象,200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就對其中的微妙之處做了許多細緻的描述。
冷戰結束前,費正清用「文明的碰撞」來詮釋中國的近現代史;冷戰結束後,亨廷頓用「文明的衝突」來預測未來世界的格局。但他們不曾想到或者不願去探討的,是「文明的共存」。
(來源:網絡)
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
「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簡稱(遼寧當代),是經遼寧省人民政府,遼寧省委宣傳部和「遼寧省政府清理整頓小組」審核、確認,於2013年「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成為遼寧省首家取得批覆確認的文化產權交易中心。遼寧當代主推五大業務板塊:藝術品板塊、非遺文化板塊、傳統文化板塊、時聯儲板塊及泛娛樂衍生品板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