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是萬合天宜的忠實粉絲。這個25歲,喜歡動漫的遊戲公司員工,已經習慣了每周三固定觀看最新上線的《名偵探狄仁傑》,因為那裡面有她所熟悉的人物,白客、至尊玉、小愛或者子墨。他們曾是網絡劇集《萬萬沒想到》裡的主角。
從2015年2月11日開始,由視頻內容製作商萬合天宜出品的網際網路古裝推理喜劇《名偵探狄仁傑》在騰訊、優酷兩個平臺上同時播出,前三集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1億次。
顯然,《名偵探狄仁傑》的走紅受益於《萬萬沒想到》的口碑,萬合天宜也藉此成為過去兩年間最值得關注的影視製作公司(見《第一財經周刊》2014年8月18日的報導)。《萬萬沒想到》自2013年推出以來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內容,兩季(包括賀歲篇)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15億次,平均單集播放量超過4100萬次。
你甚至可以認為《萬萬沒想到》不再是一部紅透了的網絡劇集,而是一個年輕人樂於持續消費和討論的網際網路視頻產品。
這也令萬合天宜營運長柏忠春在和視頻網站談判時,有了更多籌碼。「雙平臺播出,意味著話語權在變大。平臺的心態也更開放,只要東西夠好,它們願意和另一家平臺一起打造品牌。」柏忠春說。
萬合天宜正在成為眾多視頻網站追逐的對象。在與優酷聯合出品了《萬萬沒想到》之後,它又接連與優酷合作了《報告老闆!》,與愛奇藝完成了帶有科幻元素的愛情喜劇《高科技少女喵》,「百科喜劇」《學姐知道》也是它與樂視網的合作成果。這些網絡劇時長更長,類型也更多樣。在此之前,萬合天宜出品的網絡劇從未在兩個平臺同時上線—即便是網劇誕生以來,這也是首次發生。
對柏忠春來說,這釋放了一個信號,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在這家公司內部,一些變化也在發生。它不再像個簡單的工作室,迅速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分為S、A、L等幾個級別的獨立項目組。每一季都有一個重點項目,由一個項目組來主導。編劇、導演、演員、宣傳人員則根據項目級別靈活配合,但又有自己的特定項目—標準配製是一名核心編劇帶兩三個編劇來輔助。這間公司也終於有了獨立的財務和人力資源部門。
《萬萬沒想到》劇照,如今它已經不僅僅是一部紅透了的網絡劇集
萬合天宜編劇的培養方式有點像「學徒制」。《狄仁傑》的總導演至尊玉,同時也是《萬萬沒想到》的編劇和執行導演。現在這個創作團隊可以同時製作10檔節目,除了《狄仁傑》,另一個知名歷史人物黃飛鴻也將在年中拍成系列劇,同樣選擇兩個平臺播出。
製作網劇之外,它甚至可以騰出精力做一些小欄目。「我們不再會把電視看得那麼重要,10分鐘以上的主打機頂盒,兩三分鐘的小欄目主打手機,比如即將播出的《每周曰》。」柏忠春說。根據GfK為IAB(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進行的調查,中國5.5億的網際網路用戶中,71%選擇每周用手機觀看電視節目。
優酷這類視頻網站有很多普通用戶隨機上傳的視頻,也就是你所熟悉的UGC(用戶創造內容)。不過現在,萬合天宜這樣的專業視頻內容供應商,開始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也獲得了視頻網站更多的資源傾斜。它們生產的內容被稱為PGC(專業視頻製作者創造的內容)。《萬萬沒想到》《名偵探狄仁傑》就是由萬合天宜和優酷聯合出品的。
優酷為《名偵探狄仁傑》貢獻出了「1+8」(首頁頭條區)的頭條位置,騰訊除了通過微信、QQ導流,還在積極推動其遊戲化的進程。目前,3集《名偵探大賽》的播放量分別達到3250萬,3300萬和3450萬次,點擊量甚至超過了《萬萬沒想到》。騰訊和優酷這兩個競爭對手也分別為這部劇作出了部分妥協—騰訊剪掉了每集開頭的優酷廣告。作為最先捧紅萬合天宜團隊的平臺,優酷需要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在網際網路世界,誰也不可能對一個品牌持有獨享權。
萬合天宜的話語權的確正在增強。它通過《萬萬沒想到》創造出內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智慧財產權」),同時也培養了人才IP—叫獸、子墨、白客、小愛、至尊玉等。他們的其他作品同樣受到追捧。
不過,萬合天宜只代表PGC模式的一種思路。與《萬萬沒想到》幾乎同時出現的《暴走大事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數—它的出品方是暴走漫畫。
在萬合天宜創造不同IP的時間內,暴走製作了七八檔節目,但都專注在「暴走」品牌上,包括《暴走漫畫》《暴走大事件》、App和網站等,「暴走已經變成一種青年人的亞文化。」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盧梵溪說。
2012年冬天,暴走漫畫的商務團隊找到優酷,希望製作動畫來宣傳自己。當時,暴走漫畫是一個積累了40萬粉絲的「微博大號」。那年,優酷為高曉松度身定製的脫口秀《曉說》和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正流行,盧梵溪建議暴走漫畫嘗試一下可能帶來更大影響力的真人脫口秀,優酷給《暴走大事件》提供「保底分成」。這種預先支付的分成收入,類似「無息貸款」。
2014年是暴走漫畫迅速增長的一年。產品線上不僅開發了《大咖專訪》《每日一暴》等周邊節目,還逐漸減少了「小孩子不能看的部分」,成為繼《李洪綢》之後又一個在優酷獲得百萬元貼片廣告分成的自頻道。
暴走漫畫在如今優酷每月拿到的分成就有五六十 萬元,這只是它收入的一部分。2014年,它在廣告、衍生品售賣、授權中獲得的收益達到5000萬元。
視頻網站自然希望推動這些PGC來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優酷為此組建了專業的PGC服務團隊,目前有50多人專門負責尋找洽談相關合作,並將其中的優秀項目進行孵化。
《高科技少女喵》劇照,它是萬合天宜與愛奇藝完成的帶有科幻元素的愛情喜劇。
它們還會在資源上做一些有效的結合。為了提高暴走漫畫的影響力,優酷用另一個自頻道夥伴牽線搭橋,在《澳門風雲》宣傳期拉來了張家輝,影帝模仿漫畫表情,取得了很好的「笑果」。隨後,黃曉明和韓庚也在各自電影的宣傳期陸續上了暴走漫畫的節目,這些娛樂明星帶來的粉絲效益,迅速擴大了暴走漫畫的觀眾群。另一個自頻道《飛碟說》也來湊熱鬧,做了關於「偵探推理」的一分鐘科普。
「這就是作為平臺的增值服務,我們能夠讓優酷自身的資源和其他合作夥伴資源聯動起來。」盧梵溪說。
2015年2月,騰訊視頻宣布了驚蟄計劃,希望在2015年重點扶持100個優質的PGC內容和項目,在商業模式上做些嘗試。它設立了一個專門做網際網路內容的團隊,負責將每天接到的來自廣告客戶的需求與PGC團隊對接,一起來針對品牌研發內容,進行一些深度合作。
廣告主的態度也發生了一些轉變,這也讓這些PGC公司獲得了更多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關注以新的形式給用戶傳遞信息,更多創業者進入這個行業。
在視頻網站的廣告分成中,行業慣例是四六分,平臺佔6成,PGC公司佔4成,如果僅靠貼片廣告分成,很難維持一家公司的日常開支,「我們看中的是未來廣告商在這個領域的投入,賭的是未來。」少言說。除了《鸚鵡說》,他們新開發的一檔電影評論類節目《電影縱貫線》與中國電影票房吧展開了合作,後者手中有著大量電影公司的廣告訂單。
「廣告形式要一步一步摸索,廣告公司的投放有一個固有體系,每次都出新花樣廣告主可能應接不暇,整個市場培育是需要過程的。」柏忠春說。
萬合天宜目前的廣告銷售團隊不到20人,兩個總監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負責不同類別的客戶。遊戲、網際網路電子產品、快速消費品是3個規模最大的品類。在《狄仁傑》第三集中,出現了主角上趕集網找工作的橋段,這是趕集網在劇集裡的內容植入。
盧樊希在對《萬萬沒想到》做數據分析時發現,拖拽指數顯示《萬萬沒想到》每集開頭那個囉哩囉嗦的廣告頁面反而是用戶特意暫停、甚至反覆觀看的地方。「不過前提是內容足夠抓人,然後才有廣告價值。」盧樊希說。
「創意不僅僅是砸錢,最簡單的方式是把劇本寫好,傳統公司會請大明星大導演,我們更看重創意端。」柏忠春說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劇本,觀眾看的人物命運、劇情走向,都和編劇有關,編劇弱了演員再強也沒用。」
目前與萬合天宜合作的編劇和導演有30位左右,至尊玉和子墨這樣的核心編劇和導演都已經與公司籤約了全約,通常都是比較長的年限,以確保這些創作者可以長期和公司一起發展。
「現在更多考慮的問題是創作人才的特殊性。一個行業只要有利可圖,資金就會來,但人才是要花時間培養的。」柏忠春說。
目前,大部分PGC節目內容的來源主要是網上內容的成長升級與轉化,比如UGC的成長、社交平臺大號轉型、社交APP的視頻節目等。
另一部分來源於傳統媒體和媒體人轉型,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有湖南衛視背景的《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等,這些人並不依附於什麼機構,只是獨立生產內容,向不同的播出平臺提供內容,成為獨立的內容提供商。
不過在盧梵溪看來,大多數熟悉電視臺製作方式和語言的人,並不適合成為合格的網際網路專業內容製作者。柏忠春在描述萬合天宜的招聘標準時,用到了「網感」這個詞,知道什麼是流行,大家的笑點在哪裡,人也不能太古板。
和很多創業公司一樣,組建一個有核心能力的團隊,始終是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