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經典!)

2021-02-08 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1

慎言


俗話說,「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無不體現出「慎言」的智慧和「口無遮攔」的後果。

2

慎行


慎行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瀟灑和坦蕩。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言必信,行必果」。


「慎行」無疑體現的是一個人自強不息的意志,懂得「慎行」的人肯定志存高遠。

3

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之人的行為體現,而是不忽視細節,是對事物的一絲不苟的態度。


《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一定條件下,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圖大者,當謹於微。

4

慎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誘惑無處不在。


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佔為本。

5

慎欲


古人云:「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在追求個人慾望的過程中,應該時常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不做欲望的奴隸。


正如老子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

慎友


真正的朋友是一面鏡子,照照鏡子,就可以明白自己的缺點。


真正的朋友也是一本書,翻翻書頁,就可以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交友不慎。


所以,交友一定要謹慎!

7

慎初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


善與惡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


邁出第一步都是艱難的,一旦邁出惡的一步,最可能的結果是走向惡的深淵。

8

慎終


《老子》中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行百裡者半九十。


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麼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

-推薦閱讀-



日行一善,一年行300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加入

相關焦點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君子慎獨,知行合一
    君子慎獨,唯安然自處,方得人生的愉悅。有清風,有澄月,獨坐幽篁裡,鳴琴復長吟。
  • 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
    古代儒家君子做人講求「慎獨」。「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過去的讀書人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所以對「慎獨」可謂無人不知。但是,光知道慎獨理論,沒有實踐則是枉然。而曾國藩的高明就在於對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輩子的實踐,這不僅使他自己大受其益,還使他的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會大受其益。曾國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個月,總結了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慎獨,畢竟也是一個比喻,其實就是留意這一顆「心」將動未動時的那一刻。慎獨,受《大學》某些章句的影響,就讓後世規定成只有一種庸俗的理解:「一個人獨處時,也不做違背道德規則的事」。也許在《大學》等書中的「慎獨」確實就是那個意思,但《中庸》中的慎獨,卻顯然有著比這個意思更深刻的意旨。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
  • 慎獨,道德的崇高境界_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
    慎獨,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傳統美德。江澤民總書記在近兩年的講話中多次提 倡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慎獨精神,以提高廣大幹部的政治道德素質。     所謂慎獨,就是指人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實行自我監督,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 ,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自覺地按道德規範去做人。
  • 夜讀丨慎獨:坦坦蕩蕩才是自在人生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言行如一,為情操《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好自己想說的,再把它說出來。
  • 包涵之道 | 慎獨功夫
    ——《中庸》所謂慎獨,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別人看不到的,聽不到的,獨立的環境的時候,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就像今天師父講到的「慎獨」這個詞,當我們按照道理字面理解去指導自己行動的時候,你會發現,它遠不止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意思!這才是真正的學無止境!其實是「修無止境」。當把知踐行到生活點滴中時,才能升起「智慧」。
  • 《少年的你》豆瓣評分8.7:慎獨,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自律
    慎獨,才是最高級的自律,人前人後都能用一以貫之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忘本心,守住本分,恪守本真,才是做人最高層次的修養。那麼,慎獨到底是什麼呢?馬未都曾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對慎獨做過一番解讀。他說:「慎獨就是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自己給自己一個交代,你給自己內心一個交代。」簡單來說,慎獨就是只剩下你一個人時,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 君子慎獨!
    同道中人都沉湎於遊山玩水飲酒作樂,而他卻「君子慎獨」,險峻如華山。「慎獨」按字面分開來解:慎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是獨處,獨自行事。合在一起的字面意思:不靠外人的監督,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這本書之所以被尊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記載了歷史,還因為它其中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從其中汲取領導思想。
  • 當法制失守 個人的慎獨
    文/影視柚子君「慎獨」,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在得知拉韞的真正死因後,李維傑的自首是為了歸還觀眾心中的是非觀,更是李維傑在目睹了這場「誤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後的自我救贖,更是對精神的「慎獨」,選擇堅守內心的善良、公平正義。
  • 理想國 | 契約論、義利觀和慎獨精神
    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後世的社會契約論,還有來自遙遠東方—中國哲學的「義利觀」和「慎獨」精神。因此,本文著重探討《理想國·第二卷》中格勞孔關於正義的闡述與這三個哲學範疇或理論之間的聯繫或差異。人具有差異性,能力超群者總是少數。
  • 有翡:霍連濤舉辦滅煞大會,木小喬搶走慎獨印,天門鎖鑰匙掉水裡
    有翡:霍連濤舉辦滅煞大會,木小喬搶走慎獨印,天門鎖鑰匙掉水裡由趙麗穎王一博等主演的《有翡》精彩故事繼續為您講述,周翡謝允一起參加霍家堡的滅煞大會,李晟代表四十八寨也來了,還有楊瑾和李妍,各派的武林人士都來參加,沒有邀請函的走一邊,有邀請函的走一邊,其實霍家堡的霍連濤舉辦滅煞大會是有陰謀的
  • 王學兵隨手扔煙紙,李一桐狂翻垃圾桶,公眾人物更要注重慎獨
    慎獨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要儘量做到慎獨。公眾人物更是自帶光環,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榜樣,更要謹言慎行。
  •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記「227事件"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禮記.中庸》這一句話送給每一個粉絲,做到以上,自會創造和諧的飯圈。             謹以此文反思"227事件",文中所說適用各家粉絲!
  • 1970年到1979年,有3部豆瓣超過8分的經典國產電影……
    1970年到1979年,有3部豆瓣超過8分的,評價人數超過1000的經典國產電影。網「慎獨」友評價:那個時候農民和工人是真正的主人,郵遞員、文工團、新華書店、紡織工人,人人平等;教育哪吒的經典形象和悟空一樣,被深深銘記於不同時代的觀影者心中,而今天創造這些作品的藝術家們紛紛駕鶴西去,在感慨哀嘆的同時,更應以此為動力,創造出屬於我們中國的動畫輝煌。PS:看看2019年新翻拍的《封神演義》,什麼玩意兒?浪費了羅晉、鄧倫、王麗坤、于和偉、胡靜等一眾演員。
  • 如此讀《菜根譚》|一生必讀的經典句子,受益匪淺
    《菜根譚》是一部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為一體的傳世經典,作者是明代洪應明。此書以工整對仗的方式行文,讀來琅琅上口,給人以警示,令人受益匪淺。毛主席這樣評價:「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君子慎獨8、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