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知行合一

2021-02-08 九玄堂 奉醫承善



君子慎獨,唯安然自處,方得人生的愉悅。有清風,有澄月,獨坐幽篁裡,鳴琴復長吟。能自知,能放下,能在紛雜的塵擾中,守住初心,這人在逐名,那個在逐利,他人在繁華裡,樂不思蜀,眾生在名利中,遠了歸途。君子與清風為伴,獨自行旅,信手吟煙雨句,隨口作山河賦,一路風塵,漸見光明。


常省常為新,常拭常能淨。在喧囂中保持著雲淡風輕,在得意時不忘初心,任紅塵滾滾,繁華落花,一路迎風行走,不卑不亢。三省乎吾,信乎,孝乎,忠乎?是否違背了初心,是否生滅了塵念,是否貪妄了執著。君子其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昨日憐落花,今日吟煙雨,君子清風裡行,細雨中吟,慎獨其心,日則三省。月照千裡到窗前,一盞燈,一室清,一卷書,一念淨。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




言行如一,為情操


《論語•為政》記述了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好你想說的,之後再把它說出來。)


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範。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為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孔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不僅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倫理思想體系,把社會道德規範集於一體,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率先垂範,積極踐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誇誇其談,用自己沒要驗證過的理論來教訓、說服別人,往往只會適當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是取於利而鮮于仁。



心口如一,為良知


心與口是人發語的兩端,佛家的觀點,心為善生,而口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東漢名臣楊震風雅清正,為官數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稱,一次因公路過昌邑縣,恰逢舊交王密在此任縣令,當夜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說道:「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卻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裡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這就是歷史上傳為美談的「楊震四知」。




這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楊震一般,話從口出後即使無人監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己言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這話正是告誡眾人:口中所言皆應出自肺腑,語出之理也當極盡恪守。



始終如一,為坦蕩


中國人做事貴在一個「恆」字,而「恆」要的就是始終如一與不忘初心。


無論是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還是元代時許衡的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他們做到了始終如一。



而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它的背後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慎獨,

之於他人是坦蕩,

之於自己,則是心安。

一個表裡如一的人,

事無不可對人言,

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

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相關焦點

  • 夜讀丨慎獨:坦坦蕩蕩才是自在人生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言行如一,為情操《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好自己想說的,再把它說出來。
  • 君子慎獨!
    同道中人都沉湎於遊山玩水飲酒作樂,而他卻「君子慎獨」,險峻如華山。「慎獨」按字面分開來解:慎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是獨處,獨自行事。合在一起的字面意思:不靠外人的監督,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第三章 性命之學的其它關鍵詞☛要義一:慎獨與赤子之心今天受過哲學邏輯訓練的,多半會指責《中庸》這句話中的兩個表示因果關係的轉折處顯得莫名其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並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於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一個人要自修,就要養心,而要養心要寡慾,更要內省。「馳逐於外,修治於內」。
  •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記「227事件"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禮記.中庸》這一句話送給每一個粉絲,做到以上,自會創造和諧的飯圈。             謹以此文反思"227事件",文中所說適用各家粉絲!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除此以外,《資治通鑑》中對於個人修身養德的思想,也受到人們的尊崇,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慎獨」,在《資治通鑑》中就有廣泛體現。因此,我非常提倡孩子們讀《資治通鑑》來提高自身修養。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如何教化人的。
  • 包涵之道 | 慎獨功夫
    ——《傳習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所謂慎獨,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別人看不到的,聽不到的,獨立的環境的時候,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就像今天師父講到的「慎獨」這個詞,當我們按照道理字面理解去指導自己行動的時候,你會發現,它遠不止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意思!這才是真正的學無止境!其實是「修無止境」。當把知踐行到生活點滴中時,才能升起「智慧」。
  • 理想國 | 契約論、義利觀和慎獨精神
    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後世的社會契約論,還有來自遙遠東方—中國哲學的「義利觀」和「慎獨」精神。因此,本文著重探討《理想國·第二卷》中格勞孔關於正義的闡述與這三個哲學範疇或理論之間的聯繫或差異。人具有差異性,能力超群者總是少數。
  • 古之君子到底怎樣為人處世?這4句話概括精當,讓人豁然開朗
    君子到底是什麼模樣的呢?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君子」這個詞很虛,很模糊,有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味道。幸好,古人這4句話把君子的言談舉止解說得通俗易懂,具體實在。讀後忽然覺得:原來只要通過努力,許多人都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啊!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所以,必須要在「行」上下一番苦功夫,最大程度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必將有巨大的進步。知行合一的根本在哪裡呢?在於我們的決策!仔細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決策。當我們知道了道理的時候,我們僅僅只是「知」了,但是,這個「知」,未必就是真的「知」,關鍵還在於我們的「行」。
  • 慎獨(經典!)
    4慎獨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佔為本。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也會跳下去?」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但不可讓自己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人愚弄。」
  • 什麼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良知,既:心的本體,就是我們俗話說「天生的」天生就有。那什麼才是知行合一呢?大家可能都會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我知道,我都懂,我很明白你說的,但就是做不到啊!」王陽明先生說:做不到,你就是不知道!因為您認為的那個知道並非良知的指引,而是僅限於膚淺的理論(還是在自己認為的情況裡去認為是什麼樣什麼樣)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編造的理由,比如說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你為什麼戒不掉呢?
  • 知行合一需要強恕而行
    其實這個就是知行合一,或者說你知行合一,或者說你知行不合一。你真的和平,真的臣服接納了,那你真的一定會知行合一,你如果沒有知行合一,你一定沒有臣服,一定沒有接納,這點大家能懂嗎?良知光明一定會行動 我怎麼就叫臣服了呢?怎麼就叫接納了,你真的做到知行合一了你就臣服了,你就接納了。臣服了什麼?臣服了良知;接納了什麼?接納了良知。
  • 慎獨,道德的崇高境界_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
    慎獨,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傳統美德。江澤民總書記在近兩年的講話中多次提 倡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慎獨精神,以提高廣大幹部的政治道德素質。     所謂慎獨,就是指人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實行自我監督,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 ,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自覺地按道德規範去做人。
  • 知行合一 恪守邊界
    原標題:知行合一 恪守邊界   猶記得數年前,筆者曾悉心拜讀陽明先生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首肯心折。「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提出來的「知行合一」思想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正所謂,投人以魚不如投人以漁,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這需要教師洞察知曉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