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2021-02-19 正心學室

 連載《弟子規》12

出則悌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我們回想一下,這些長輩在我們小時候不知曾經抱過我們多少次,在心裡祝福我們健康成長,對我們有很多的提攜、關懷,這一份情我們要時時存在心裡。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忙,俗話說,「受人點滴」要「湧泉相報」。我們再把這種心擴展到社會,對待任何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也都要關心、愛護。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態度,心胸就會非常開闊,量大福也就大,人生才會充滿快樂。

知行合一



    教師行業一直流行這樣-句格言:「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這是對為人師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形成的基本規範。或者說,這是對在職教師的一種鞭策。教師唯有為此不斷進取,不斷革新自我方才對得起「師範」二字。今日,筆者就教師「如何教?」,「教什麼?」略述己見。

    王陽明提出來的「知行合一」思想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正所謂,投人以魚不如投人以漁,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這需要教師洞察知曉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中學生處於青年初期,他們在個體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

    因為,雖然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但畢竟還是孩子,一些理論知識如果不讓他們做到"「大徹大悟」,而是一知半解,也許會加快他們的遺忘速度,所以我們在講理論的同時,不防舉一些實例。故事也好,事實也罷,但要有的放矢,圍繞課題核心,結合實際做到通俗易懂。如此,方便學生理解和提高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提高他們解答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的能力,培養學生 圍繞理論知識點展開論述的能力。正如盧梭所說:「 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經很成熟的時候,再交給他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

    此外,中學生的思維具有靈活性,他們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反而常常由於規則與事實不符而違反規則,所以,教師不宜採用過多的命令和強制性教育。中學教師應該充分理解學生的「自我意識」,要尊重學生,因為正如課本裡提到的,他們也有「人格尊嚴權」。如果說,提問是讓學生回顧鞏固對知識的有效手段,同樣,引導就是讓學生明曉是非道理的合理途徑。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普遍具有叛逆心理,教師除了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做到因勢利導。如果只是明令禁止,或是強制實施,也許會適得其反。莫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根據學生性格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及時調整管理和教學策略。

    蔡元培在《蔡元培美學文選》中有這樣- -段論述,「人與人相互關係, 莫大於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所有為人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對作為思想政治這門課程講師的必然要求。所謂樹才先樹人,無論中國的教育體制怎麼改,思想教育不可廢。弘揚國粹,重視國學,最鮮明的目的不外乎加強國人的愛國教育,沿承中華優良傳統。此時重提 「仁、義、禮、智、信」也許略顯迂腐, 但是這難道不是立人之本?不是做人之本?所以,教師不能把學生培養成「書蟲」,而是要讓學生把課堂知識轉化成個人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德。要讓學生從小知曉什麼是禮義廉恥,什麼是是非道義。什麼是世態人情。學生若能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處世遊刃有餘,師者之慰也。然而,十年可樹木,百年難樹人。學生品性習慣的形成受諸多因素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風氣等與之密切相關。但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這足以說明教師的重要地位。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這個時期的學生雖然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但仍舊不成熟,不穩定。教師仍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和學生的所處環境合理施加影響,教師甚至得做到「慎言篤行」,從而幫助學生健康陽光地成長。

    另外,什麼叫為人師表?個人認為,「學高」 的同時,也要「身正」,這樣才能算得上表率。所以,老師要謹言慎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此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導學生行為規範。教師除了強調注意,還要合理說服。讓學生由衷嘆服不是件易事,這需要教師敏銳的洞察力,做到知彼知己。還要教師豐富

的教學經驗和優良的管理能力,如此也許可以使你在進行管理教育過程中遊刃有餘,可以使學生對你進行的「指正」真正服氣。

    總之,正如陶行知雖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 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 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所以,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應做到知行合一,德育為先。對於教師自身而言,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學相長,百提不厭。教師要勇於改革創新,探索未來,但是切記立足當前。

--正心學室秦老師原創

—— ——Daily English——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語法:medicine .n藥片  taste .v 嘗起來  bitter .adj 味道苦的。

正心Saying: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地址:德州市德城區三八路實驗小學北150米鳳凰國際。

聯繫方式:VX:15865923317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良知,既:心的本體,就是我們俗話說「天生的」天生就有。那什麼才是知行合一呢?大家可能都會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我知道,我都懂,我很明白你說的,但就是做不到啊!」王陽明先生說:做不到,你就是不知道!因為您認為的那個知道並非良知的指引,而是僅限於膚淺的理論(還是在自己認為的情況裡去認為是什麼樣什麼樣)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編造的理由,比如說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你為什麼戒不掉呢?
  • 知行合一需要強恕而行
    其實這個就是知行合一,或者說你知行合一,或者說你知行不合一。你真的和平,真的臣服接納了,那你真的一定會知行合一,你如果沒有知行合一,你一定沒有臣服,一定沒有接納,這點大家能懂嗎?良知光明一定會行動 我怎麼就叫臣服了呢?怎麼就叫接納了,你真的做到知行合一了你就臣服了,你就接納了。臣服了什麼?臣服了良知;接納了什麼?接納了良知。
  • 知行合一 恪守邊界
    原標題:知行合一 恪守邊界   猶記得數年前,筆者曾悉心拜讀陽明先生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首肯心折。「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9)知行合一
    在貴陽書院講學期間,陽明先生不僅憑藉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徵服了莘莘學子,同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學說。那麼,悟得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第一時間興奮地給誰寫信,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除了王陽明,誰又是「知行合一」的第一相關人?為什麼說解決習性問題,幫助改善自我,沒有比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厲害的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渾然一體,是古人意旨,是天地法則!
    假若明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就只需一個「知」或「行」就能完美詮釋知行合一的精髓,因為本來知行合一的定義就是渾然一體,是天地法則。而有的人無法理解這知行合一的天理,古人用心良苦把天理分拆開,化為「知」和「行」兩部分,目的是為了更好分辨「知」和「行」的關係,從思維方式、邏輯推斷上更好剖析「知」「行」不可拆分的關聯性。
  •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論壇在寧舉行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價值與學校行動論壇12月10日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學術界和文學界代表共同探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在當下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意義。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成貴看來,「知行合一」中包括「自信其善」的主體意識、「知而必行」的實踐精神、「言行一致」的誠信精神,這些對於培養健全的人、推動國家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梳理了王陽明、陶行知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哲學及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創造情境讓學生更多地實踐和體驗。
  • 心想生:越知行合一越會顯現天賦才華
    越知行合一越會顯現天賦才華02:29來自心想生聖人之學01知行合一就是一個字「玩」你的人生是你玩出來的這是真的,家人們這是真的。那這個玩換成另一個比較高大上的說法就叫「知行合一」,也就是說你的人生是知行合一出來的,而這些可以換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玩出來的,知行合一就是一個字「玩」。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龍場悟道次年,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命題,表明陽明思想趨於成熟。雖然當時王陽明還沒有拈出「致良知」這一思想口號,這要等到49歲時才正式提出。然而根據陽明晚年的回憶,「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可見,龍場悟道已包含良知思想,只是在理論上建構起一套致良知學說,則尚需一些時日。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陽明心學,說「知行合一」,同樣是根據「心即理」的觀點出發而推導,凡事心有感應,或做或止,發於自然,沒有不得當處。如王學中拿好好色舉例,人見色為知,好色為行,而在見之,便已然好了。這便是知行合一。陽明先生說的知與知識,不是一類,知識是學習得來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學來的,是與生俱來,因為知與行同源於心,所以陽明先生「知行合一」。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這一大境自然是好的,但如何可做到,他認為,知為心之本體,常人都有私心欲望。
  • 秘密:想吸引愛人,要知行合一
    秘密:想要吸引愛人,需要知行合一為全球數十億人帶來喜樂的朗達·拜恩的著作《秘密》,在其中的第六章《關係的秘密》裡邊說到:專注那些你喜歡自己的特質上,吸引力法則將會帶來更多讓你自身美好的東西。其實這用我們古代的話說就是「知行合一」,而我們很多人吸引不來自己想要的,就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行動和願望背道而馳。2.知行合一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愛人和事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朱熹的理學強調先知後行,也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明白事理,知和行是先後順序。王陽明不這麼看,他提出「知行合一」觀,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當說到知的時候,就包含了行,當說到行的時候,也就有了知,知行一體。他提出了著名的王學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8句名言 帶你了解「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遠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樣太過膚淺了
    我們知道,王陽明是明朝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概念,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桎梏,解放了明朝的思想,成就了明朝中後期「西學東漸」之風。其中,「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整個心學理論的關鍵所在,沒有它,別的都無從談起。很多人認為,知行合一的含義,就是說理論要能聯繫實際,方得長久。這樣想的確沒有誤解知行合一的含義,但是卻把知行合一的含義膚淺化了。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
  • 做讓大眾實用的學術: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
    本次論壇在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知行合一」重要講話的基礎上展開研討,以「探索知行合一機制、推動國學應用研究」為主題,旨在理論聯繫實際,做能讓社會大眾實用的學術,始終面向問題和問題的解決,為智庫建設服務。倡導並身體力行,將國學從經典引入生活,引導人們以優秀傳統文化解決現實問題。會議主要環節包括:開幕式、主旨報告、順次發言、討論總結。
  • 知行合一,開啟老年健康遊學深度體驗之旅
    中老年人的遊學目的有三,層層遞進,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好處一:養生置身於秀美風景裡,用清新的空氣慰問肺,用綠色的菜餚犒勞胃,用無處不在的綠水青山按摩眼睛。好處二:養心把心放到「來自五湖四海並年齡相仿且具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圈子中,同行、同學、同玩多日,用興趣愛好修心,用傳統文化養心。
  • 知行合一 勞動追夢——永和鎮中心學校創新探索勞動教育
    結合支部主題黨日和學校集中學習,黨員及教師們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全面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教師們日漸形成共識: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