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有人曾在日本搞過調查,目的是了解日本人最敬畏的中國人都有哪些。結果十分令人意外:在國內長期無人問津的明代"王陽明",居然名列榜首,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智聖"諸葛亮等人齊名。什麼?你不信?曾經有位少年就在日本地鐵站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拿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在閱讀。那時候少年就感嘆,我們中國和日本可能就差了個王陽明!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一部:聖賢的成長之路
如何成為一代聖賢!《知行合一王陽明》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老齊的讀書圈,從去年開始,很多朋友都想讓老齊給讀讀王陽明,覺得知行合一這種哲學很強大,王陽明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接近聖賢的一個人,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那麼今天我們就找來一套書,度陰山先生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來好好的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聖賢的智慧。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渾然一體,是古人意旨,是天地法則!
假若明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就只需一個「知」或「行」就能完美詮釋知行合一的精髓,因為本來知行合一的定義就是渾然一體,是天地法則。而有的人無法理解這知行合一的天理,古人用心良苦把天理分拆開,化為「知」和「行」兩部分,目的是為了更好分辨「知」和「行」的關係,從思維方式、邏輯推斷上更好剖析「知」「行」不可拆分的關聯性。
-
王陽明這十句傳世名言,句句經典,受用一生
陽明心學是由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王守仁提出的,王守仁別號陽明,人們也叫他王陽明。陽明先生出生於明憲宗成華八年,即1472年10月31日,也就是547年前的今天。他的父親官至吏部尚書,家庭十分顯赫。他的母親生他時,懷胎14個月才分娩。生他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在雲中抱一個孩子降臨,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雲。雲是陽明先生的幼名。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今天我們重讀陽明學的思想學說,重訪陽明學的思想傳統,對於加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意義。 」「致良知」並稱為三大命題之一的是「知行合一」,三者構成了陽明學的有機體系,倘若缺乏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學理論,那麼「知行合一」就無法理解也難以成立;反過來說,若無「知行合一」,則致良知實踐便無從談起,心即理也將變成抽象命題而無法落實。
-
王陽明:人到中年事業沒起色?修煉「六字真言」,人生會迎來轉機
明朝的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是公認500年來最接近聖人的一個人,他有一個「六字訣」,值得我們借鑑:一、「心」字訣王陽明認為,人的內心,才是一切問題的本源。他有句名言叫「心外無物」,所謂「境由心生」,我心即是外境,外境即是我心,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你的行動指南,決定了你的生活狀態,當然也決定了你的事業高度。二、「誠」字訣誠,對他人要真誠,對事業要真誠,同時對自己也要真誠。
-
問題少年王陽明,潛心向學,終成大器,被稱明朝一哥
「武鄉侯」是諸葛亮,而「新建伯」就是曾國藩的精神導師,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王陽明。王陽明是曾國藩的偶像,曾國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陽明,身後得此蓋棺定論,可以含笑九泉矣。其實,曾國藩的偶像王陽明也曾經是一名乖張叛逆的問題少年,後來潛心向學,才終成大器。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9)知行合一
本期概要:隨著來聽王陽明講學的人越來越多,龍岡書院聲名大振,陽明心學甚至連貴州提學副使席書,都專程來龍場,聽王陽明講課。公元1509年,王陽明接受席書的邀請,到貴陽書院講學。在貴陽書院講學期間,陽明先生不僅憑藉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徵服了莘莘學子,同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學說。那麼,悟得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第一時間興奮地給誰寫信,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除了王陽明,誰又是「知行合一」的第一相關人?
-
明朝一哥王陽明:不懂「高手」的兩個「武器」,你註定平凡一生
而王陽明以終為始,很早就開始思考什麼是他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他一開始想不明白,便去問他的老師,得到的回答是「考取功名,升官發財」。當時王陽明的內心十分的鄙視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回答過於膚淺。所以他自己便一直堅持獨立思考,最後他終於思考出了自己究竟想做什麼,便是成為一名聖人。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承載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四句教!
知行合一王陽明 第二部 1-2:立足當下!無善無噁心之體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之前我們講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一部,也就是介紹他的生平故事,那一部書更多是敘述,講述他如何從一個不靠譜的青年,變成一代哲學大師,立下豐功偉業的,一直寫到了他從廣西平叛回來,病死在船上。那本書對於他的思想介紹並不多,而今天我們要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作者同樣是度陰山,這部書就主要介紹王陽明的哲學了。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
-
王陽明:人走背運時,悟透五句話,令自己煥然一新!
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即便是被譽為「大明第一牛人」「明朝一哥」的王陽明也不例外。王陽明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痛苦,處於人生低谷的次數並不少,時間也並不短。尤其是被貶黜到缺衣少食、瘴氣橫行的貴州龍場時,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人生最低谷。可就是在這一時期,王陽明實現了人生的頓悟和升華。所以說,對於人生低谷,王陽明非常有發言權,也有不少的智慧。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
王陽明告誡中年人: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
有人認為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得時,有感而發。這句話本來是一句俗語,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俗語能夠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口中說出,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些話的確是話粗理不粗。
-
《天地人心·王陽明》將開拍 講述哪些內容?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23日,40集大型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在北京正式舉辦首次新聞發布會。著名作家阿來也來到現場,坦言自己是王陽明的粉絲。《天地人心·王陽明》首次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
日本元帥腰牌寫7字:一生伏首拜陽明,明代大咖王陽明: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明代後期著名大儒,繼孔子、孟子和朱熹之後的儒家又一代表人物,所提倡的「致良知」之學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儒家學風為之一變。王陽明的文,創立了心學,開宗立派;物,平定了寧王叛亂,一生從無敗績。他是中國歷史上幾位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人,而他心裡追求的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