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圖文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好高興呵,我種的玉米可以採摘了!」
「我種的茄子也掛果了!」
「這裡長出好幾顆番茄啊,是你種的嗎?」
……
課餘時分,永和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總喜歡來到各自的學農基地,興奮地交流勞動的感受,分享勞動的成果和樂趣。
紮根永和大地 勞動教育地域化
「探索勞動教育新課題,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現實需要,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務實之舉,也是踐行『活教育』的有益嘗試。」昨日,談及勞動教育緣起,校長胡建永對記者如此解釋。
近幾年來,永和鎮中心學校在「辦有品質的活教育,打造灣區教育新高地」目標指引下,注重「五育並舉」,著力推動學生全面素質提升,成效斐然。
但教師們在日常教育和家訪中也發現:一些孩子動手能力相對較弱,極個別學生不懂父母工作艱辛,在家只知索取不知付出,更不懂感恩和回報……如何通過設計接地氣的德育載體,引導孩子們養成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團結協作意識、勇於創造精神?這成了教師們深思的一個新課題。
結合支部主題黨日和學校集中學習,黨員及教師們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全面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教師們日漸形成共識: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地處虞東平原,當地既有盛產糧食的稻田,又有四季飄香的各類果樹,勞動資源豐富。學校發揮地域和人才優勢,努力爭取得關心學校發展的熱心人士支持;主動聯繫校外糧食種植基地、花卉種植園等,採用「請進來送出去」模式,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學耕作,鑽入大棚學育苗,讓農村娃進入各基地學習、觀察、實踐,並日漸知農村生活、會勞作技能。
「引領孩子們參加勞動,不僅讓他們懂得了勞動不易,從而懂得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讓他們動手又動腦,掌握勞動的技能和技巧,不斷提升著核心素養。」昨日,學校有關勞動輔導員如是感言。
知行合一 勞動教育課程化
徜徉在永和鎮中心學校,「小陽明學農基地」「小陽明觀察園」「小陽明種植園」等學農基地的標牌分外醒目。
「2018年,我校成為上虞唯一一所『陽明文化進校園』基地學校,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成了勞動教育的準則之一。秉持『知行合一』要求,我們整合資源,力促勞動教育課程化、規範化,進而辦出有活力、有特點的勞動教育。」校長胡建永如是說。
學校精心創設校內勞動基地,在空閒地段闢出專門地塊,創設起多個勞動實踐基地;經過科學規劃,新設 「小陽明學農基地」「小陽明觀察園」「小陽明種植園」等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學農基地,由各班分別管理。
各班把課堂「搬」到基地,在輔導員教師指導下,學生親手種下種苗,平時,早晚對自己班的勞動基地進行澆水、鬆土、除草、捉蟲、施肥,盡情享受著勞動帶來的快樂。通過基地種植、拔草、搭棚等實踐活動,學生們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端正了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如今,各班在基地精心種植了紅薯、玉米、辣椒、西紅柿、茄子等本地常見農作物,很多已經掛果了。
與此同時,學校鼓勵各任課教師挖掘各學科中的「勞動」知識內涵,進行課堂教育;發揮骨幹教師的力量,開發完善相關校本課程,採用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方式,力促「勞動教育」進課堂。科學教研組在原有活動基礎上,整理開發了《「小陽明」學科學》校本課程,現階段正在實施的「『小陽明』種魔豆」實踐活動,受到學生們歡迎。
學校開設實踐活動課,課餘時間分班來到學農基地,或請附近老農來傳授勞動技能及種植知識;或由輔導員培養學生生命教育、觀察能力等;或按季節組織學生開展種植、施肥等活動,真正感悟和體味勞動的艱辛和光榮。
延伸領域 勞動教育生活化
「經過學校的勞動教育,現在孩子能主動幫助家裡做一些家務事了,自己的物品也能主動擺放整齊了。」近日,一位家長來接孩子回家時,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這樣贊道。
勞動教育必然要與生活聯繫,使之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勞動,才能真正打動學生,影響學生;只有在勞動中,才能感受收穫的美好。基於這一認識,學校利用家長會、校訊通、微信等及時向家長推送勞動教育的相關信息,取得家長們的支持,家校聯手推勞動教育。
「自己的事情,自己學著做。」學校要求和鼓勵學生在家學做疊被子、整理書桌、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根據傳統節日習慣,鼓勵開展「親子勞動」,發動家長與孩子一起裹艾餃、裹粽子、割插菖蒲等活動。在節假日,不少孩子還隨著父母來到「田間地頭」,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孩子們由此學會了以前不懂的生活和勞動技能,家長們對此紛紛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