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山:立於理論和實踐視角,再論「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的不...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消息一出,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為什麼當前要在學生群體中強調「勞動教育」?《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這是首次把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

  注意動向的話,在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目,就要求考生圍繞「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內容,寫一篇倡「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

  風向標下,2020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並不讓人意外。這就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事實上,當前,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已經形成了中國校外教育的三大體系。

  人民日報人民文旅智庫發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白皮書2019》顯示,當前,研學旅行行業整體發展持續向好,公立學校組織力度明顯加大,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於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企業參與熱情有了較大提高。同時,家長對於研學產品的品質意識有了明顯提高,特別在一二線城市,願意為有品質保障的研學旅行產品付出相應的合理費用。未來幾年,研學旅行將會被更多省份明確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德育課程,一些省份會進一步細化相關工作,直接推動研學旅行成為中小學實際意義的「必修課程」。這是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階段所決定。

  那麼,「研學旅行」產業是否可以吃到「勞動教育」這個紅利?「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呈現一個什麼關係?

  首先,從理論上看,「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可以實現精神深處的強烈共鳴。

  一般認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而勞動教育也是一種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以大力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方式,進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它是全面素質教育和綜合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

  毫無疑問,兩者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有眾多殊途同歸之處。

  就重大意義和工作目標而言,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目的,讓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整體而言,「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在理念上呈現緊密交織的關係,在教育觀上實現了同頻共振。

  其次,從實踐上看,「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可以實現產業深處的無縫對接。

  縱觀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史,有兩條古訓值得一提:一個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另一個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這兩條古訓顯示著先民們艱辛跋涉、篳路藍縷,進行身體力行地偉大的實踐,在詩書傳禮路徑中分別指向了遊學實踐和勞動實踐,並最終匯成一條民族升騰的大道。這是偉大的民族實踐積澱和珍貴的歷史財富,兩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深處呈現了實踐的交融。

  回望國外實踐歷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一些研學旅行產品設計中,都推出過不同形式和面貌的勞動教育。

  比如,日本一些學校組織的修學旅行,都要求學生體驗獨立生活、參與集體勞動環節,從個人用針線縫製布袋、抹布到一起種樹栽花。韓國的「畢業旅行」不少時候就是義工旅行,學生通過勞動、打工獲得報酬,進而實現一次心儀的旅行。美國的不少童子軍夏令營更是注重培養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動手能力等。

  以「教育」為主線,左攜「勞動」、右帶「旅行」,需要我們摸索著前行。

  從產業角度來看,研學旅行並沒有規定的主題,也或者說,一切主題都可以納入研學旅行視野和事業中。在旅遊活動中,研學委託方和運營方可以敞開設計各種專項主題和相關產品,而將「勞動教育」凸顯出來,只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

  事實上,已經有習慣得風氣之先的地區開展了探索,做了一場「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實踐。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就啟動了「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預計用2—3年時間,在全區24個鄉鎮(街道)打造100個「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精品村,培育1000個「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示範農戶,力圖讓研學和勞動兩面開花。

  深入探究這種模式會發現:「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分「農戶+」和「村鎮+」兩種模式。「農戶+」模式組織全區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體驗,到農戶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利用1—2天的時間,吃做農家菜、感受農家風味、體驗農事活動,增強勞動實踐體驗。而「村鎮+」模式圍繞「勞動之旅」主題,整合村鎮勞動教育資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村鎮基地網。學生通過各類活動,參與勞動實踐,體驗民俗民風,品味山鄉味道。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打通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界限隔閡,回歸教育本義,放入市場活水,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作者:吳若山,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旅智庫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刊發於2020年4月1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

(責任編輯 :葉瑋)

相關焦點

  • 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暨浙江省中小學新勞動教育...
    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性學習與教育性旅行的融合,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最好載體。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圍繞「共建研學生態,助力教育發展」的主題,進行9場主題演講,眾多一線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的視角出發,演講內容囊括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三大體系。高峰論壇上,蘭裡研學大本營與西湖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杭州13所學校率先掛牌校企共建基地,共同打造蘭裡特色研學教材。
  • 研學旅行如何發展?2020浙江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在杭舉行
    > 2月15日,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暨浙江省中小學新勞動教育實踐研討會在杭州蘭裡研學大本營正式舉行。浙江省內專家學者以及省內百餘位名師、名校長出席了本次會議,共話研學生態發展。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性學習與教育性旅行的融合,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最好載體。
  • 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研討會舉行
    研討會上,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與指導中心主任孫芙蓉教授作《浙江省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進展與思考》主旨報告,她從工作進展,工作思考和工作建議等方面具體介紹了當前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情況。溫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建海介紹了研學教育區域推進的溫州探索特點,包括:政府統籌,整體推進一盤棋;學校主導,實踐育人一條線;社會參與,聚力合作「一股繩」;家校聯動,目標聚焦一起上等。教育部教育發展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王曉燕作專題發言,分析了後疫情時代研學發展的特點。
  • 湖北省研學旅行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研學旅行發展論壇在漢舉行
    湖北省研學旅行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研學旅行發展論壇在漢舉行2020-12-22 18:10:00來源: 新華網  20日,湖北研學旅行協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研學旅行發展論壇在漢舉行,會議邀請了一批實戰派和理論派研學旅行專家學者
  • 勞動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
    「增強 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勞動教育既是孩子今後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孩子生命更好發展的需要。在進行家務勞動教育的同時,家長要積極拓展勞動教育的空間。
  • 教育部已遴選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和營地
    在介紹「十三五」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到,已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了6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351條精品線路,社會實踐育人蓬勃開展,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
  • 行業觀察|以研學旅行推動鄉村振興
    政策紅利下的市場也意味著巨大機遇,利用鄉村人文和自然資源開展研學課程、中小學研學旅行受持續的政策影響,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教育反應,本文就從鄉村研學的內容市場出發,對鄉村研學的主題選擇和操作等方面做了相關闡釋,以期將課堂延伸至鄉村,激發鄉村活力,提高研學旅行活動的互動性、實踐性和教育性,避免「只學不旅」「只旅不學」現象,促進研學旅行和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
  • 研學旅行的意義
    、探究,真正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中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研學旅行已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環節,其知行結合的創新型教育方式,有益於提升新時代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在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能豐富中小學的文化生活,能讓素質教育變得可視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對學生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踐創新能力,因此許多學校都推出了研學旅行,以促進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 五蓮這一學校成為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
    五蓮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於2016年異地新建,位於日照市北經濟開發區科技中專實訓基地內(白鷺灣路與林河路交界處西200米),與實訓基地資源共享,是集職業教育、法治教育、素質拓展和研學旅行於一體的綜合性校外實踐活動基地。基地佔地500畝,規劃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
  • 設立選修課實踐周 南京高校勞動教育「火」起來
    廚藝大賽、田間種菜,勞動實踐豐富多彩   鍋勺桶盆響丁當,煎炸烹炒好不熱鬧。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最美家鄉菜」大賽在南苑學生食堂舉行。洗菜、切菜、烹飪,比賽現場,所有的參賽隊伍都拿出看家本領,有的擅刀工,豆腐上能雕出花;有的擅煎炒,手持鏟勺空中舞;有的擅擺盤,炒出的菜像幅畫。
  • 研學旅行,讓「遊」與「學」齊飛
    研學旅行由於其「遊中有學,學有所得」的特點以及特定的知識和技能導向,更是豐富體驗、提升素質的重要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旅行的意義。研學旅行的價值在於「學有所得」通過研學旅行首先可以獲得文化知識。研學旅行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旅行,是根據教育性和目的性來安排和規劃的特色研學線路。
  • 讓詩和遠方走在一起 開封市全力打造研學旅行基地
    開封,黃河岸邊一座重要的古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眾多文保單位。24處27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42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無不承繼著華夏文明綿延發展的精華血脈,留存著華夏子孫獨特的文化記憶。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園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都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空間載體。
  • 研學旅行的意義,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研學旅行,又名研學實踐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小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集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文化體驗、資料搜集、專家點評、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 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四個維度
    勞動教育包括勞動知識和技能、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道德等教育內容,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可從理論、歷史、實踐、未來四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理論層面: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從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角度論證了勞動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通過對勞動與價值的關係、勞動異化的闡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剝削本質。
  • 以家務勞動為抓手「一校一品」,城陽區打造勞動教育「全國樣板」
    論壇上,城陽區的中小學師生還向在場的嘉賓展示了多場生動的勞動實踐教育課,贏得了在場嘉賓的陣陣掌聲。近年來,城陽區積極探索勞動教育工作機制、推行勞動教育統籌配合,將課程開設、教育活動、基地分類管理等內容,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考核、有評價,「四有」確保勞動教育各項內容全面落地、落實,打造陽光育人新高地。
  • 上慄孽龍洞入選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吳程 供圖)  大江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 吳程報導:近日,江西省教育廳公布了50個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上慄孽龍洞研學基地成功入選。  上慄孽龍洞研學基地位於楊岐山風景名勝區孽龍洞景區內,近年來楊岐山風景名勝區充分利用自身具備的巖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外部交通便利等優勢,適時聯合專業研學旅行策劃團隊,確定以「孽龍洞地質科學與萍鄉非遺文化」為研學主題,確立研學旅行方向和標準,實施啟動研學旅行項目。2019年推出後,即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歡迎,也得到了校方、家長和旅行社的高度認可。
  • 看勞動教育的「城陽模式」
    多學科融合 打造「有趣課堂」  城陽區教育和體育局推行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做點家務、幹點體力活那樣簡單,而是寓教於樂,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有趣地結合起來。城陽教體局鼓勵勞動教育課程要與其它學科有機融合,把勞動技能、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 集研學餐飲住宿於一體,可容納300餘名學生!淳安大墅研學營地開營
    11月28日,2020年千島湖(大下姜)研學實踐論壇在大下姜(大墅)研學營地順利召開。來自全國16個省市的研學旅行機構、研學基地、研學組織、研學旅行教育培訓機構匯聚在大墅鎮自由野研學營地,共話研學產業發展。
  • 研學旅行是什麼?孩子在研學中真的能學到東西麼?看後獲益匪淺!
    伴隨《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出臺,許多中小學已經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課程計劃。實踐和體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經典論述,都強調了「知」與「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