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消息一出,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為什麼當前要在學生群體中強調「勞動教育」?《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這是首次把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
注意動向的話,在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目,就要求考生圍繞「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內容,寫一篇倡「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
風向標下,2020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並不讓人意外。這就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事實上,當前,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已經形成了中國校外教育的三大體系。
人民日報人民文旅智庫發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白皮書2019》顯示,當前,研學旅行行業整體發展持續向好,公立學校組織力度明顯加大,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於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企業參與熱情有了較大提高。同時,家長對於研學產品的品質意識有了明顯提高,特別在一二線城市,願意為有品質保障的研學旅行產品付出相應的合理費用。未來幾年,研學旅行將會被更多省份明確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德育課程,一些省份會進一步細化相關工作,直接推動研學旅行成為中小學實際意義的「必修課程」。這是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階段所決定。
那麼,「研學旅行」產業是否可以吃到「勞動教育」這個紅利?「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呈現一個什麼關係?
首先,從理論上看,「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可以實現精神深處的強烈共鳴。
一般認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而勞動教育也是一種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以大力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方式,進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它是全面素質教育和綜合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
毫無疑問,兩者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有眾多殊途同歸之處。
就重大意義和工作目標而言,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目的,讓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整體而言,「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在理念上呈現緊密交織的關係,在教育觀上實現了同頻共振。
其次,從實踐上看,「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可以實現產業深處的無縫對接。
縱觀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史,有兩條古訓值得一提:一個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另一個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這兩條古訓顯示著先民們艱辛跋涉、篳路藍縷,進行身體力行地偉大的實踐,在詩書傳禮路徑中分別指向了遊學實踐和勞動實踐,並最終匯成一條民族升騰的大道。這是偉大的民族實踐積澱和珍貴的歷史財富,兩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深處呈現了實踐的交融。
回望國外實踐歷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一些研學旅行產品設計中,都推出過不同形式和面貌的勞動教育。
比如,日本一些學校組織的修學旅行,都要求學生體驗獨立生活、參與集體勞動環節,從個人用針線縫製布袋、抹布到一起種樹栽花。韓國的「畢業旅行」不少時候就是義工旅行,學生通過勞動、打工獲得報酬,進而實現一次心儀的旅行。美國的不少童子軍夏令營更是注重培養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動手能力等。
以「教育」為主線,左攜「勞動」、右帶「旅行」,需要我們摸索著前行。
從產業角度來看,研學旅行並沒有規定的主題,也或者說,一切主題都可以納入研學旅行視野和事業中。在旅遊活動中,研學委託方和運營方可以敞開設計各種專項主題和相關產品,而將「勞動教育」凸顯出來,只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
事實上,已經有習慣得風氣之先的地區開展了探索,做了一場「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實踐。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就啟動了「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預計用2—3年時間,在全區24個鄉鎮(街道)打造100個「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精品村,培育1000個「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示範農戶,力圖讓研學和勞動兩面開花。
深入探究這種模式會發現:「新勞動教育」研學旅行分「農戶+」和「村鎮+」兩種模式。「農戶+」模式組織全區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體驗,到農戶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利用1—2天的時間,吃做農家菜、感受農家風味、體驗農事活動,增強勞動實踐體驗。而「村鎮+」模式圍繞「勞動之旅」主題,整合村鎮勞動教育資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村鎮基地網。學生通過各類活動,參與勞動實踐,體驗民俗民風,品味山鄉味道。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打通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界限隔閡,回歸教育本義,放入市場活水,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作者:吳若山,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旅智庫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刊發於2020年4月1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