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成必修課 勞動教育如何細化落地?

2020-12-28 新華報業網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簡《意見》),勞動教育也成為教育領域頗受關注的熱詞。

  根據《意見》,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而勞動素養也將成為評優評先、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教育部提出,他們將把勞動教育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重點工作來抓。未來,這一《意見》將進一步細化。

  幾位受訪專家均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次《意見》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不過,對於一些基本認知,包括什麼是勞動教育、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如何評價勞動教育,都還需要進一步達成業內共識。

  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

  勞動教育,並不是新名詞。德智體美勞的「勞育」早已在學界進行過數次討論。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指出,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曾多次提出要勞教結合。上世紀50年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寫進了黨的教育方針,納入憲法。學工學農、開門辦學等,都是那時代的產物。

  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提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學界展開了有關教育方針的大討論以及新時期勞教結合的研究,並對學校勞動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糾偏,勞技課的開展始於那一時期。

  數十年來,勞動教育已不是新鮮名詞,不過,此次發布的《意見》,首次提出,要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

  課程設置、上課內容等都直接影響學生和教師的課程安排,因此是其最為人關注的方面之一。根據《意見》,大中小學都必須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這其中,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一小時,學校還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學校必須設立勞動周,時間可安排在學年內或寒暑假,以集體勞動為主;而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高等學校可安排勞動月。另外,職業院校應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有關勞動精神等的專題教育課程不少於16學時。

  內容方面,則根據教育目標不同,有相應的安排。小學低年級注重勞動教育啟蒙,高年級則注重衛生、勞動習慣養成,初中應增加勞動技能、知識,適當參加生產勞動;高中則要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使學生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高等學校則要圍繞創新創業,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樹立正確擇業觀,懂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

  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上課內容,實際上都反映了一個更為核心的認知,如何理解勞動教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年已有一些城市的中小學在探索勞動教育,其形式也基本都是學工學農,有的學校是去田間地頭、去工廠,也有的學校專門設置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不過,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勞動的形態已隨著時代發展有了變化,相比上世紀50年代,當前第三產業在GDP中佔比已過半,如果再強調學工學農、將勞動教育與知識教育區分開來,似乎有些不妥。

  檀傳寶認為,複合型勞動已成為最主要的勞動形態。比如傳統種植業,已不是上世紀的概念,大棚種植、滴管技術、改良品種等,都使得這一行業成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相結合的複合勞動行業。雖然需要讓學生接受體力勞動鍛鍊,但過分強調這一點,與時代有所脫節。「勞動教育不等於體力勞動教育,前者包括了後者」。

  那麼,在這一認知基礎上,如何進行課程設置?儲朝暉認為,各地應該掌握一個度,不要偏頗或極端。檀傳寶則指出,不同區域的學校,比如農村、城鄉結合部以及城市內部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一些學者認為,為了轉變社會對勞動教育不太重視的認知,設置單獨的勞動教育課程是需要的,但對於一些城市學校來說,周圍沒有農地、工廠,如果學校還想安排學生「學工學農」,需要去郊區租來場地進行課程體驗,時間不長,學生的認知體悟也並不深刻,教學成本反而抬高。因此,勞動教育課程應考慮當地實際。

  《意見》也提到,農村地區可安排相應土地、山林、草場等作為學農實踐基地,城鎮地區可確認一批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機構,作為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實踐場所。

  另外,檀傳寶提出,勞動教育還應當在所有課程中滲透。他說,比如歷史課會講述勞動人民創造歷史,音樂課會學習勞工號子,這些都屬於滲透方法。

  如何建立評價標準

  此次《意見》中還有一段較為引人關注的話:「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作為升學參考或依據,也就涉及如何把勞動素養評價標準化的問題,更核心問題是,通過勞動教育,希望讓學生掌握什麼?

  《意見》提出,過去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

  儲朝暉指出,當前國際上通常會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除了學業成績之外,另外兩個層面的評價都與中國的勞動素養評價有所關聯。一方面是社會活動,判斷學生在其中是否有創造性、領導力、合作力等;另一方面是使命感,也就是希望改變社會的內在原動力。

  檀傳寶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早在2018年3月,國家相關部門曾請他去談勞動教育的研究,他當時提出,勞動教育最本質的問題,不是學習種菜、加工零件或者剪紙等技能,而是建立勞動價值觀,年輕一代不喜歡勞動、不願意勞動、不尊重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人民,這才是問題。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健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現在一些青少年,熱衷於虛擬生活,現實感弱、不會表達感情也不讀不懂他人的情感,社會交往能力下降。而勞動教育可以讓他們在這些方面得到具身體驗。

  這也是當下將要進行的勞動教育課程與過往中小學勞技課不同的地方。勞技課,顧名思義是學習通用技術原理,在學校各科目教學中並不受重視,任課老師通常由學校退二線的理科教師兼任,有的時候由班主任帶著大家打掃衛生就算上了一次勞技課。而勞動教育則涉及價值觀問題。

  勞動素養將如何進行評價,確實是接下來《意見》細化的難點之所在。

  一方面是,這一價值觀要導向何處?王健指出,前些年,一些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有異化的端倪,科學原理很深,通常是其父母越俎代庖,越複雜的越能贏。他們曾對上海市建議,應該樹立一種導向,即用不太複雜的科學原理來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勞動讓生活更美好」。

  另一方面,對於這樣的勞動素養要如何標準化評價?事實上,這些年來,教育部提出要進入升學評價體系的還有德育、藝術教育等方面,這些都與可以量化的學科不同,難以評價。假如對德育進行量化,做一件好事加一分,檀傳寶直言,對於孩子來說,其導向究竟是引導他做好事,還是引導他拿分數?

  因此,幾位受訪專家都指出,可以將包括勞動素養評價在內的這些內容納入綜合素質測評中,不進行分數量化,而是用評語替代。不過,這也導出了另一個問題,一旦不是量化的評價,在高考指揮棒下的家長、學生,恐怕對勞動教育也不會重視。當下,這似乎是一道無解的題。

  不過,王健也表示,《意見》當下能做的,恐怕是先推動所有中小學進行勞動教育的開展,讓所有學生都有完整的勞動教育體驗,而不是急於建立標準。

  勞動教育的專業師資同樣是難題。《意見》提出,「高等學校要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培養,有條件的師範院校開設勞動教育相關專業」。

  王健認為,地方師範院校往往要為地方提供一線的師資,這類院校應該先行一步,開設這樣的學科專業。他建議,可以以信息技術、機械電子工程等學科為基礎,孕育勞動教育專業。

  檀傳寶則指出,當前,勞動教育的外延和內涵都還需要進一步界定,開設相關專業為時尚早。「課本都沒有,也沒有研究者,你怎麼開課?」他認為,當教育學界對於什麼是勞動教育還存在分歧,這一領域的基礎研究仍待加強。另一個原因是,哪怕開設了專業,誰願意來學,以及畢業後是否有對口工作?

  另外,雖然教育部提出各校要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但是否要為課程專設教師崗呢?編制和財政都不是教育部門說了算的,需要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協調,而目前也未看到配套制度。

  在檀傳寶看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為什麼《意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原因之一。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大中小學都將設勞動必修課,是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攝影/龔普康)  勞動教育成必修課:重返「學工學農」時代?  本刊記者/徐天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簡《意見》),勞動教育也成為教育領域頗受關注的熱詞。
  •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意見"出臺,勞動教育、素質教育用英語怎麼說?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近日出臺。《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學生應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 大中小學將設勞動必修課 成為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簡《意見》),勞動教育也成為教育領域頗受關注的熱詞。   根據《意見》,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而勞動素養也將成為評優評先、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教育部提出,他們將把勞動教育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重點工作來抓。未來,這一《意見》將進一步細化。
  • ...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內容提要:近日,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若干措施》,通過21條舉措,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天津北方網訊: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勞動教育體系、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勞動教育實踐資源建設、構建校內外勞動教育協調實施機制、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勞動教育評價制度、完善勞動教育保障機制……近日,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若干措施》,通過21條舉措,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怎樣實現一體化
    聚焦發展勞動素養,構建一體化勞動教育目標  大中小學要明確,勞動教育總體目標與各學段具體目標要保持銜接性,每個學段勞動教育目標的確立要以勞動素養為準繩,體現其階段性。小學低年級注重勞動意識的啟蒙,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初步認識勞動最光榮,熱愛勞動,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大中小學將多加一門必修課!
    三、勞動教育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一)勞動教育途徑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1.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同時要基於學生的年段特徵、階段性教育要求,研究制定「學校學年(或學期)勞動教育計劃」,對學年、學期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作出具體安排,特別是規劃好勞動周等集中勞動,細化有關要求。使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相互配套、銜接,形成可持續開展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
  • 廊坊市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近日,廊坊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各單位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
  • ...美育被納入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成必修課 教育「體美勞」 越來...
    「十三五」期間,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體育課,不再被片面地理解為「有活動時間」「增強體質」,而是「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正逐步完善。據介紹,95%的學校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每天1小時體育鍛鍊。
  • 大中小學新增一門必修課
    教育部今天公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勞動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大中小學要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中小學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普通高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 體育中考全覆蓋,美育被納入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成必修課教育「體...
    「十三五」期間,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體育課,不再被片面地理解為「有活動時間」「增強體質」,而是「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正逐步完善。據介紹,95%的學校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每天1小時體育鍛鍊。
  • 體育中考全覆蓋,美育被納入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成必修課 教育「體...
    「十三五」期間,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體育課,不再被片面地理解為「有活動時間」「增強體質」,而是「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正逐步完善。
  • 一針一線 一餐一粟 河南鄭州中小學開設勞動教育課程
    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今後,大中小學都將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學生們不僅要上滿課時,考核結果還將作為畢業依據之一。  勞動教育在鄭州開展得怎麼樣?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調查發現,勞動教育一直滲透在鄭州各校的課堂裡,早已成中小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 大中小學將設勞動必修課引發爭議,主課老師:千萬不要給佔課機會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作用在於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同時,教育部也提出,將把勞動教育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重點工作來抓。
  • 吳若山:立於理論和實踐視角,再論「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的不...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消息一出,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勞動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
    勞動教育既是孩子今後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孩子生命更好發展的需要。在進行家務勞動教育的同時,家長要積極拓展勞動教育的空間。勞動教育是「做中學」和「學中做」的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勞動,可樹德、可增智、可健體、可創新,從國家層面已經將勞動教育和體育教育、美育教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五育並舉」的教育培養模式才會培養出具備核心素養的合格接班人。
  • 勞動教育進行時 積極動員學生投身勞動實踐
    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黎明湖校區的黎明農場裡,油菜花開了,大蒜結籽了,一片生機勃勃,然而學生的身影卻還沒有出現在校園裡。老師的孩子暫時接管了農場,在農民伯伯的指導下,種糖梗、種玉米,忙得不亦樂乎。這天,一年級的丁昕瑤和媽媽一起來農場摘豌豆,收土豆。「當農場主的感覺真好,中午就能吃到自己採摘的新鮮蔬菜。」丁昕瑤很開心。
  • 全國知名專家學者聚首重慶探討新時代勞動教育 我市成立未成年人...
    11月27日,為期兩天的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在重慶市人民小學開幕。來自全國的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大中小學校長、優秀教育工作者齊聚山城,圍繞新時代如何開展勞動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勞動成高中必修課!勞動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繼宣布「勞」納入高考、勞動教育成義務教育必修課之後,教育部又有新動作。近日,教育部對外公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方案顯示,今後,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基礎上開設勞動課程,共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
  • 看勞動教育的「城陽模式」
    ,這也是這場高規格的全國勞動教育盛事之所以選擇落地城陽區的重要原因。  早在多年前,城陽區就已經開始推行勞動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國家政策的出臺再一次為城陽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
  • 長清區探索「一育帶五育」勞動教育融合創新路徑
    孝裡中心小學則拍攝了《抹布使用三部曲》《大掃帚這樣用》《輕鬆學會疊被子》等勞動微視頻,手把手教孩子做家務……為了讓學生「真出汗、真體驗」,各學校可謂「腦洞大開」,利用一切資源讓學生在校園內也能下地幹活,享受豐收的喜悅。發展勞動教育,必須要有實踐基地做支撐,才能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