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新排長海拔5000米巡邏 遭遇生死考驗

2020-12-24 中國軍網

近日,西藏軍區某邊防團組織新生長幹部學員第一次邊關巡邏。據了解,參加此次巡邏任務的隊員共7名,巡邏過程中隊員們翻越雪山,跨越荒原,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地方展開巡邏。

朱統鵬在巡邏途中因高原反應暈倒,軍醫進行救治。

「連長,有人高原反應暈倒了。」巡邏隊員李成林發現前面的朱統鵬因為高原反應暈倒在了路邊,立即呼喊道。同行軍醫迅速對其進行救治。原來前一天朱統鵬因為感冒有輕微發燒症狀,連長擔心他的身體難以堅持第二天的巡邏任務,便勸他好好休息,但他依舊堅持參加第二天的巡邏任務。

短暫休息後,朱統鵬狀態逐漸好轉起來。身邊的戰友一直給予他鼓勵與支持。相互幫扶,繼續前行。雪域茫茫,巡邏分隊的身影在高大的山體裡渺小而又微弱。但正是這樣的身影保衛著祖國數千公裡的邊防線。無論前行之路多麼危險,依舊無法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

行走在巡邏路上。

相互扶助爬上陡坡。

午餐時間喝水休息。

巡邏途中休息。

對著哨所的方向敬禮。

繼續趕路。

為界碑描紅,無悔從軍誓言。

第一次和界碑合影。

邊關之行對這批新排長來說,既是一次意志的磨礪,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我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國……」隊員們在界碑前莊嚴宣誓,中國二字在山谷間久久迴蕩。

(陳武斌 周煒 旦增曲傑 李波 崔運紅 報導)

 

責任編輯:孫智英

相關焦點

  • 邊防官兵試穿試用10餘種新型邊防巡邏被裝
    執行戰備巡邏、作戰訓練任務,惡劣自然環境是最大的「攔路虎」。官兵巡守海拔5000米邊防線,常常「上一刻鐘還頭頂豔陽,下一刻鐘就擁抱飛雪」,「十裡不同天」的氣候條件時刻考驗官兵的自我防護能力,同時也檢驗著我軍野戰被裝的保障能力。「官兵守防高原一線特別辛苦,必須儘快升級被裝保障能力。」
  • 風餐露宿,新戰友「巡邏」初體驗
    西藏昌都軍分區邊防某團新兵營學習室內,有著「藏東犛牛」之稱的巡邏標兵——四級軍士長陳永國正在臺上講課,沒有教案、沒有板書,不用記筆記,全是自己 14 年來的戍邊故事。大大小小 41 個圈從彩雲之南二次入伍的「新」戰士巖從邊聽邊隨手在筆記本上畫圈。 每聽到一次掌聲,他就畫下一個圈。
  • 負重行走二十五公裡:只為拿到邊防巡邏「資格證」
    除夕前夜,經過7天的高原巡邏適應性訓練,連長孫志國宣布了次日執行巡邏任務的名單,新兵王海濤、胡日查名列其中,周聰聰因為高原反應強烈未能入選。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 海拔5000米,負重60斤急行軍,中國軍人巡邏高原,場面太震撼
    而最近邊防軍的戰士們,就踏上了通往"生命禁區的禁區" 巴尼拉的艱難徵程,同時展開巡邏任務。戰士們披星戴月,一大清早就開始出發,每個戰士負重30多斤重裝行軍,戰士們經過10個小時的漫長行軍,徒步行走60多公裡,穿越皚皚白雪覆蓋下的崇山峻岭,終於在傍晚時分抵達了巴尼拉 山口,圓滿完成了衛戍守邊任務。
  • 可攜式制氧機、床頭供氧、解決吃菜難,新疆邊防一線生活條件顯著...
    新疆邊防部隊大多駐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這裡高寒缺氧、終年大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近年來,新疆軍區切實關心關愛邊防一線,不斷改善官兵訓練生活條件,全方位升級邊防哨所,邊關面貌煥然一新。海拔5418米的河尾灘邊防連,是世界上最高的駐兵點。每次巡邏前,連長孫治國除了要檢查裝具,還要為大家準備可攜式制氧機。「這款新型可攜式制氧機,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充一次電,能夠持續供氧5到6小時。」
  • 新型邊防巡邏被裝保養功能使用「全攻略」,請查收!
    特別是被網友稱之為「黑科技」的防眩光眼鏡、多功能保溫水壺,主打「溫暖輕便牌」的防寒頭套和保暖棉背心,造型「炫酷」的派克式保暖作訓服,自帶「大蒜氣味」的叢林迷彩皮膚衣等新被裝,受到了邊防廣大戰友的歡迎。詳情:《15個品種!我軍列裝配發新型邊防巡邏被裝》 這一系列新型巡邏被裝有何功能,如何穿脫使用、如何保養維護、如何清理保存,也成為廣大邊防官兵關心的問題。
  • 新科技讓邊防官兵"耳聰目明"!西藏軍區大力建設"信息化邊防"
    初冬,記者跟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四連巡邏分隊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按計劃前出觀察執勤!」抵達巡邏點位後,四連連長柴威下達命令。上士黃雨從背包裡取出融合型多功能望遠鏡,對目標地域進行觀察。霧起山谷,遮天蔽日,黃雨將望遠鏡調至紅外模式,藏在濃霧中的觀察目標頓時一覽無遺。
  • 一名邊防女排長的自述:成長,我想這樣對你說……
    邊防是艱苦的代名詞,對於女軍人來說更為不易。為了儘快適應邊防環境,劉鄭伊主動請纓參加巡邏;為了提高軍事素質,她一步一動地在泥水中練投彈、練據槍……劉鄭伊用兩年的不懈努力,換來了戰友認可的笑容。她的成長軌跡是一名女排長的青春印記,更是一名戍邊「新生代」的心靈寫照。如今,又到了新排長下連、新兵入營的時節,更多的「新人」走進基層來到邊防。
  • 這是高原邊防軍人的臉,是我見過最帥的面龐……
    日前, 西藏崗巴「高原戍邊模範營」巡邏分隊, 乘車從海拔4600米的連隊出發,前往海拔近6000米的 亞熱拉山口進行武裝巡邏。
  • 海拔5000米戈壁灘上的生死追逐:「連呼吸都帶著血腥味」
    海拔5000米的戈壁灘上,他和盜獵者上演生死追逐1997年,21歲的趙新錄從部隊復員來到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主動申請加入到了巡山隊員的行列。有「生命禁區」之稱的可可西裡,是一片4.5萬平方公裡的野生動植物寶庫,也是世界上除南北極之外最大的無人區。
  • 成長,我想這樣對你說……——一名邊防女排長的自述
    我從小在邊防上長大,現在卻變成了邊防上的一名「新人」,軍營成了我這個軍娃「最熟悉的陌生地方」。值班、組訓、巡邏、執勤……這陌生的一切讓我感覺仿佛第一次踏入軍營。  我感到孤獨又無助,在電話裡問父親:「現在,我該怎麼做?」  父親只是回答:「你多穿點,別凍感冒。」  作為邊防連排長,騎馬是必備技能。我兒時騎過很多次馬,但都是在父親的懷裡。
  • 西藏軍區某團:新科技讓邊防官兵「耳聰目明」
    初冬,記者跟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四連巡邏分隊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按計劃前出觀察執勤!」抵達巡邏點位後,四連連長柴威下達命令。上士黃雨從背包裡取出融合型多功能望遠鏡,對目標地域進行觀察。霧起山谷,遮天蔽日,黃雨將望遠鏡調至紅外模式,藏在濃霧中的觀察目標頓時一覽無遺。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胡亞軍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保溫方艙亮相我軍高原邊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零下55℃照常作業
    眾所周知,邊防部隊是指專門駐守邊境的一支特殊的國防力量,其設立的主要責任便是守衛國界,保衛領土主權不受侵犯,並同一切可能進行侵略、挑釁行為的國家作鬥爭,邊防部隊的歷史可以延續到中國歷代,其設立的意義不言而喻。
  • 「邊防有我,請祖國放心!」(記者探營)
    玉其塔什,柯爾克孜語是「三個石頭」的意思,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玉其塔什邊防連就坐落在三座雪山之間,這裡也是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地方。該連駐地海拔3059米,距離最近的縣城近200公裡,每年大雪封山達五六個月,被稱為「雪域孤島」。  「快看!早晨上路時,山上積雪不算厚,還露著褐色的山石,像撒了糖霜的麵包。現在,眼前的山變成了全白。」
  • 吳京在中國海拔最高派出所被移民局「盯」上了?真相其實是這樣|軍情晚報
    ,也是中國最艱苦的一個邊防哨所之一。▲詹娘舍哨所巡邏線詹娘舍是從藏語音譯而來,即「雪山孤島」的意思,海拔4620米,因獨兀山尖、雲遮霧繞,又被稱為雲中哨所。▲缺氧和低氣壓導致邊防戰士的指甲凹陷紅其拉甫邊防連隊,承擔著中巴邊境百公裡的巡邏任務,多處巡邏執勤點和觀察哨都在4700米以上的雪山之上。
  • 解放軍高原邊防一線部隊配發新式保暖被裝,設計先進、科技含量高
    據中國青年網最新報導,日前,我軍後勤保障部軍需能源局會同有關專家奔赴邊防一線,就我軍新研列裝的邊防巡邏被裝實際穿用情況進行調研。據悉新列裝邊防巡邏被裝設計先進、科技含量高、功能實用。圖為邊防巡邏棉衣褲據更詳細的消息報導稱,解放軍此次列裝的邊防巡邏被裝主要包括防寒頭套、保暖作訓服、輕便防寒保暖作訓大衣等多達15個品種,通過組合穿著,可滿足高原高寒、高溫高溼以及寒熱大跨度交叉等不同地域環境被裝保障需求
  • 在海拔5000米的無人區科考是什麼體驗
    這裡海拔已經超過4500米,就不會再出現大片大片的喬木植被了。放眼望去,車隊兩側儘是低矮的草原與稀稀疏疏的砂巖,遠處念青唐古拉山的積雪層掩映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   那根拉山口是跨過念青唐古拉山脈去往聖湖納木錯的必經之地,海拔超過5000米,地勢結構特殊,是當地藏民心中的「聖地」。
  • 邊防那麼苦,為何總有人選擇默默堅守?
    但就是在這些望而生畏的地方,常年駐守著我們的邊防戰士。「界線即是底線」,代表著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絲毫不能侵犯。幾十年來,一代代戍邊人一邊克服著自然環境帶來的身體和心理各種不適,一邊應對著嚴峻複雜的邊境防控形勢,寫下了無數胸懷家國、牢記使命、無私奉獻的壯麗詩篇。西部邊防哨所往往設立在遠離人煙、海拔較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