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王朝》耶路撒冷的意義,以及曾經開明的伊斯蘭世界

2020-10-12 NONO精神雜物房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強烈矛盾由來已久,但耶路撒冷城下酣戰的雙方似乎已經忘記了兩教曾是同宗同源的歷史。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在反對多神教和偶像崇拜上有明顯的共鳴,其自身教義也與基督教多有相似;在早期共存的年代,二者關係並非那樣緊張,而是和平共處。

通過挖掘信仰中的共同來源,以及強調雙方習俗和教義之間的相似性,伊斯蘭教曾在早期不斷地強化著與基督教的共識,甚至出臺過相關政策保護和尊重聖書中的人物——也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裡的聖人們。《古蘭經》中出現的摩西、諾亞、約伯和撒加利亞等一系列《聖經》中熟悉的形象比比皆是,讓基督徒倍感親切。而且《古蘭經》裡也表明早期的穆斯林並未將自己視作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對手,而是一脈相承:穆罕默德的教義從前就受到易卜拉欣(亞伯拉罕)、易司馬儀(以實瑪利)、易司哈格(以撒)、葉兒孤白(雅各)的啟示;上帝將同樣的經典賜給穆薩(摩西)和爾薩(耶穌)。「我們對於他們中的任何人,都不加以歧視」,《古蘭經》中如是說道。兩者的根本相同處,在於同樣陳述了上帝授予摩西經文、派遣許多使者傳播,只是後來又挑選了另一位先知傳播上帝的教義。這些共識是穆斯林早期時取得猶太教和基督教支持的關鍵,他們幫助伊斯蘭教在中東以及西亞地區發展,使得基督教能夠順利度過早期生存的艱難歲月,逐步成為與基督教平起平坐的世界級宗教巨頭。

但「本是同根生」從來就不是西方人團結或統一的理由。過往宗教大分裂的歷史證明,宗教熱情高漲的信徒們很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分歧,甚至兵戎相見。久而久之,隨著領土糾紛、貿易摩擦等一系列矛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無法避免最終分裂並開始互相敵對的命運,到本片所在的年代已然是水火不容的天敵。

《天國王朝》裡面似是有三派主要勢力:以聖殿騎士團為代表的天主教歐洲,薩拉丁所代表的伊斯蘭世界,以及夾在中間的耶路撒冷國王和男主巴裡安。聖殿騎士團的狹隘、極端和排外主義都很好地體現了那個時代被教權籠罩下的歐洲的狹隘宗教極端主義和對於伊斯蘭世界的盲目敵視。他們執意要將三教聖城耶路撒冷佔領並驅逐所有穆斯林,完成絕對的基督化。而薩拉丁也一直在等待著一個開戰的藉口,將聖城耶路撒冷重新攬入伊斯蘭的手中,為伊斯蘭打一場漂亮的聖戰以奪取宗教勝利。在兩個勢力強大的壓迫下,主張共存和包容、擁有著「大同社會」一般理想主義的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顯得弱小、尷尬且天真。

當兩個宗教世界為一個徒有精神價值的聖城爭得頭破血流時,鮑德溫四世和巴利安揭露了耶路撒冷的價值並不在於這座城市本身,而存在乎於心間,存在乎於信仰,存在乎於人。耶路撒冷地處黎凡特最荒涼的地帶,沒有沃土,沒有礦產,港口價值也遠不及東地中海各大港,只有無盡的飛沙走石。它的價值是過往的歷史賦予的,是形而上的虛妄存在。搶奪石頭城牆和佔領這一片土地本身,在巴利安看來顯然沒有意義。而全劇我本人最崇拜的角色——阿尤布王朝的開創者薩拉丁,作為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自然擁有遠高於十字軍一等鼠輩的視野與胸懷。最後聖城陷落時,巴裡安問薩拉丁,一百年前基督教十字軍殺光了耶路撒冷城裡的穆斯林最後奪得了聖城,你今天重奪聖城,為什麼不殺基督徒一雪前恥?

薩拉丁凝視著巴裡安,「因為我是薩拉丁」,隨後如王者一般轉身走出營帳。

巴裡安看著他的背影,忍不住繼續追問,「耶路撒冷究竟價值何在?」

薩拉丁邊走邊輕蔑地答道,「nothing」,然後停下轉身看向巴裡安,目光炯炯,緊握雙拳,「everything」。

「nothing, everything"一句臺詞是全片的點睛之筆。奪下聖城本身並無多少實際的價值。但在宗教狂熱的年代,宗教勝利的價值高於一切勝利,而「everything」不僅包括了薩拉丁為伊斯蘭教贏得的宗教勝利,更是包括了薩拉丁對於耶路撒冷聖城真正價值的踐行。這也就不難理解,薩拉丁為什麼最後沒有選擇屠城:仁慈和名聲是一方面,但我相信,薩拉丁最終理解了耶路撒冷的價值不在於一磚一瓦,而在於人與精神之長存。

隨後的幾個世紀裡,伊斯蘭世界也展示出了比基督教世界更旺盛的生命力。我們今天很難想像,在伊斯蘭教被極端主義嚴重汙名化的今天,這個宗教曾一度展示出了領袖般的包容、開放和博愛:伊斯蘭學者們妥善地保存著古羅馬希臘時期的典籍,並孜孜不倦地學習研究,為歐洲的學者不斷進行文化反哺。他們搜集並翻譯來自印度的梵文典籍和希臘的捲軸,推動了如代數、應用數學、三角學和天文學等科學的發展;伊斯蘭學者穆薩·阿爾·花剌子模用最簡單的方法證明了0這一概念存在的數學理論;比魯尼提出了世界環繞太陽旋轉,並沿著軸自轉;布提舒克家族是波斯地區的基督教世家,撰寫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奠定了伊斯蘭醫學的發展,甚至這個基督教家族裡曾經有人是哈裡發的私人醫生。在那個時代,激進的不是穆斯林,而是基督徒;思想開放、求知若渴、慷慨大度的智者都在東方,而非歐洲。當然,伊斯蘭宗教內部的分歧同樣不可忽視,但至少他們在伊斯蘭黃金年代裡,一定程度上踐行了影片中鮑德溫四世以及耶路撒冷的理想主義遺志——包容、開放、共存共榮。

這種局面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歐洲開始開拓新大陸,世界霸權中心逐漸西移後,日暮黃昏的傳統伊斯蘭世界無法適應現代性和全球化的衝擊,才逐漸陷入迷茫、偏激和狹隘之中。在伊斯蘭世界衰微、被眾人唾棄和歧視的今天,我們不妨回顧過去,肯定他們為人類文明所作出過的偉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天國王朝》影評:耶路撒冷的大同理想
    多多指教,謝謝~《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講述了基督教佔領了聖城耶路撒冷約一百年後,薩拉丁率領穆斯林大軍重新搶奪耶路撒冷的故事。電影場面極大,史詩感爆棚,而且中世紀代入感很強(就是髒兮兮的那種感覺)。
  • 在耶路撒冷遇見天國王朝
    伊娃·格林1.為什麼是耶路撒冷這個地方是如此嬌美,以至於猶太人在其神聖經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描繪成無恥的蕩婦,或者是被愛人拋棄的受傷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耶路撒冷三千年》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和城市裡,上帝為什麼選中了耶路撒冷?
  • 《天國王朝》天國王朝歷史分析
    ,這時候伊斯蘭國家實力已經相當強大,蓋伊這個腦殘自大狂又遠徵波斯,以當時基督方實力遠徵又很大消耗,被薩拉丁幾乎團滅,薩拉丁抓住了蓋伊,將其斬首,巴黎安看到薩拉丁竟然是之前的僕人,薩拉丁報恩放走了巴黎安,後來波斯帝國進攻耶路撒冷,巴黎安作為英雄進行抵抗,薩拉丁告訴巴黎安,我進耶路撒冷不屠城,而前一次十字軍東徵佔領耶路撒冷對伊斯蘭人進行了無情屠殺,這也說明薩拉丁是伊斯蘭的一個偉大人物,這個電影把中世紀戰爭拍的宏大又真實
  • 《天國王朝》信念的天國
    提到天國王朝,首先會使我們想到的就是這個國家多麼的繁榮和強大,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憑藉中國地大物博的地理特徵,也曾以天國王朝自居,拒絕和西方建交,實行閉關鎖國,最後將國家斷送在自己手中的先例,那麼在導演斯科特眼中天國王朝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呢?我們都知道西方歷史上曾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運動,當時社會以宗教為主,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與宗教息息相關,緊接著便開始了十字軍東徵。
  • 《天國王朝》:影史上最遺憾的佳作之一
    《天國王朝》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晚期,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期間。歐洲本土最黑暗的時代,十字軍東徵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一時間,追逐金錢與榮譽的人們一路向東,湧向耶路撒冷王國……鐵匠貝利安痛失幼子,妻子因而抑鬱自殺。因為基督教信仰,自殺的人會不斷重複在自殺死亡時的痛苦裡,靈魂將永不安息,上不入天堂,下不進地獄。
  • 完美騎士和他心中的「耶路撒冷」——不可錯過的史詩《天國王朝》
    電影《天國王朝》海報完整版的《天國王朝》,是足以比肩他去耶路撒冷為自殺的妻子救贖靈魂,也是他本人從懷疑、迷茫到失去宗教信仰,又在伊貝林領地上重拾人生信仰的漫漫求索之路。抵達耶路撒冷的巴利安受到了面具國王的器重,他父親曾是國王的老師這一點讓國王覺得親近,而巴利安在防禦工事討論中展現的才幹,以及他的正義感和對理想的堅守,終使他成為國王的心腹、保衛聖城的領袖人物。
  • 天國王朝·一九四二
    到後段鮑德溫四世去世後,盲目好戰的聖殿騎士團全軍覆沒於外,面對「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回教大軍,耶路撒冷闔城軍民在貝裡安領導下與之鏖戰,整個色調變為藍色,與遙遙在上的藍天交相呼應,無形中凸顯出「天國王朝」四個字的含義。
  • 《天國王朝》和談之後,薩拉丁真把耶路撒冷的軍民全都放走了嗎?
    《天國王朝》這樣的電影,不要說是放在新世紀,就是放在二十世紀史詩電影的黃金時代,它也足以和大衛.裡恩的那幾部偉大的作品相媲美,跟史詩電影最顛峰之作《賓虛》相比,它也毫不遜色。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超越自己之前的作品《角鬥士》。
  • 《天國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級大片」
    從製作規模來看,《天國王朝》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大片,演員陣容非常耀眼。導演選取西班牙和摩洛哥作為拍攝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了12世紀的耶路撒冷聖城。由於涉及多場戰爭戲,影片光是戲服,就做了至少一萬兩千件。
  • 《天國王朝》被譽為史上最好的史詩電影
    《天國王朝》,其實這部電影裡,很多地方都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但我還挺喜歡這種結局的。 整個西方文明最引以為傲的十字軍東徵和耶路撒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中世紀的歐洲在各種四分五裂的亂鬥中只有爭奪聖城耶路撒冷才可以讓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 《天國王朝》影評
    《天國王朝》影評《夭國王朝》 十二世紀的法國,青年鐵匠貝裡昂(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飾)無意間知道自己是十字軍將領戈弗雷(連姆•尼森Liam Neeson飾)失散多年的私生子。為了尋 找救贖,巴利安跟隨父親前往耶路撒冷。驍勇善戰加上品 格高尚,貝裡昂幾經徵戰成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 國王賞識,美麗的公主西貝拉(伊娃•格林Eva Green飾) 也對他芳心暗許。
  • (一)文明和宗教的衝突——評《天國王朝》
    《天國王朝》的確是一部高水準的史詩巨作,尤其是第一次觀影時,真的是被深深震撼了(當然看的是加長版的)。影片以十字軍東徵作為大背景,以主人公巴裡安的一系列遭遇為線索,向觀眾們再現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和碰撞。按照基督教的說法,耶穌是在耶路撒冷受難並升天的,所以耶路撒冷成為基督教的聖地。但隨著伊斯蘭教在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不斷壯大,耶路撒冷逐漸被伊斯蘭勢力所掌握。
  • 聖殿騎士團守護了聖杯,卻沒能守住耶路撒冷
    《天國王朝》和《刺客信條》裡的騎士團,幾分虛構,幾分真實?耶路撒冷為何成為歐洲的騎士團和伊斯蘭信仰者爭奪的焦點?聖殿騎士團興衰的背後,有哪些著名的人和事?所以耶路撒冷這個城市以及聖殿山,對伊斯蘭的信徒穆斯林也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歐洲人軍隊佔領了巴勒斯坦聖地,佔領了大部分耶路撒冷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可能大家看後來的歷史,會覺得第一次東徵非常順利和容易,十字軍非常輕鬆就打下了耶路撒冷,後面幾次東徵越來越困難。為什麼第一次那麼容易?
  • 《天國王朝》:失去國王和聖城的天朝還是基督徒的天國王朝嗎?
    在《天國王朝》的導演剪輯版裡,小鐵匠巴利安是有著相當完整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的,首先他不是一個普通的鐵匠,他能被鮑德溫4世看中首先是因為他爸爸伊貝林男爵是鮑德溫4世的老師,而且巴利安之前就設計製造過攻城的工具,實際上他是一個技術工程師,還有他治理自己的領地時展現的管理才能以及他對理想和信仰的堅持。
  • 《天國王朝》:我和他們不同,因為我是薩拉丁,薩拉丁!
    真正純正歷史、人物題材的史詩電影也只有《亞歷山大大帝》、《角鬥士》、《天國王朝》等幾部,而且,它們跟《賓虛》(1959版)、《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等片子相比還是有一點點差距的,儘管《角鬥士》還是奧斯卡最佳影片。儘管如此,這些影片在世界影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絕對配得上經典二字。
  • 經典再現《天國王朝》
    另一方面,《天國王朝》是較早做到歷史與現實互文的影片之一,虛構與真實的歷史相互摻雜,並注入以現代的視角去進行歷史的解讀,並利用相關角色的設置來進一步強化了政治、宗教之間的隔閡。時至今日,耶路撒冷仍舊是一座內容外戰的城市,內容指的是多教相容,它同時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各教徒可以在城內親如一家,外戰指的是,這座城市所具有的外在政治、宗教意義,中東各國對以色列的絞殺仍在繼續,耶路撒冷三千年,依舊沒有真正的和平來臨。
  • 《天國王朝》:耶路撒冷毫無價值,也是無價之寶,唯有愛才能救贖
    以十字軍,聖殿騎士,耶路撒冷城的爭奪為背景的《天國王朝》,沒有拿鮑德溫王朝和薩拉丁的歷史說事,而是塑造了一個從法國村莊走向耶路撒冷尋求救贖的巴利安,如何從鐵匠變成拯救耶路撒冷百姓的大丈夫。作為主角,巴利安到耶路撒冷去的背景是這樣的:原本他在村子裡做鐵匠,哥哥是神父。
  • 《天國王朝》:你信什麼?
    《天國王朝》是一部「史詩巨片」。從硬體上看,涉及到一千多年前有真實歷史背景的故事,場景變化之多,演員陣容之大(當然並不否認有電腦生成,但其效果卻比特洛伊之類的電影真實很多),都令我相當驚嘆。  而《天國王朝》正是這樣先劃定了一個價值觀的邊界後,再來演繹與表現。大概正是這個虛設的前提,這使得電影具備了某種現代思想的審美情趣,於是,電影裡勇敢掌握個人命運的小鐵匠,就成為了現代精神在一千年前的先知。正如電影想表達的,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一種信仰,而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 《天國王朝》天國在心裡
    她的「天國王朝」帶給她的不是幸福,只有痛苦。影片伊始,巴利安遭遇了喪妻失子的悲痛,為了替自殺的妻子尋求救贖(在天主教教義中,自殺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他踏上了贖罪之旅。他忠誠的守護著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的和諧家園。危急存亡之際,他挺身而出,浴血奮戰,最終以城池的放棄換來百姓的安全撤離。影片最後,西貝拉放棄皇權,踏入茫茫撤離的人海,回歸平凡之時,她找到了她內心的幸福。
  • 《天國王朝》時光追憶——耶路撒冷少年君主的傳奇故事
    幾年之內在,除了埃及之外,敘利亞、伊拉克大片地區已經歸屬新崛起的阿尤布王朝。就連人們聞之色變的阿薩辛刺客也與薩拉丁化敵為友。是時候拔掉歐洲人在中東的據點,將十字軍趕回他們來的地方了。薩拉丁耳目遍及各處,早已了解過耶路撒冷王國的情報,其國王鮑德溫四世也是個孩子,僅僅只比贊吉王朝的馬裡克大兩歲。